绝密★启用前
2022-2023 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试卷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北宋的题山水画诗,固然仍有不少是停留在单纯描述画面,赞扬画家画得逼真,然而融入个人情感的
作品比例却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与唐代不同,在这类融入个人情感的诗歌中,卧游不再是最重要的表
现内容,它只是一个途径,而归隐才是最终目的。在北宋涉及党争的诗人的题山水画诗中,提到归隐的诗
歌约占 30%,远远高于唐代。而谈到归隐的作者更是远多于唐,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晁补之、蔡
襄、秦观等都有提及。
北宋是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不仅出现了李成、范宽这样杰出的山水画家,而且诞生了郭熙《林
泉高致》这样精到的山水画理论总结,而这一时期苏轼的画学理论更推进了文人画的形成。在这种背景之
下,山水画空前繁荣,山水不仅彻底摆脱了作为背景的尴尬局面,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且融入了文人的
情思,更易与诗人契合。故失意的文人更容易在山水画中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处。然而林泉之思大量产生的
更重要的原因,是与北宋党争有关。政党之间的相互倾轧,使许多文人卷入了政治漩涡,宦海沉浮的沧桑
使文人们大多疲惫不堪,故而转向对山水的倾诉,以求通过山水获得精神压力的释放。这种情绪深深地反
映到了题山水画诗中,成为观山水画所得的一个最重要的感受。如晁补之《题段吉先小景》三首(其二):
人生何事踏尘埃,闲处胸襟足自开。不作终南养高价,小山幽桂好归来。
晁补之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亦被作为旧党卷入到党争之中,这使其诗歌洋溢着浓厚的归隐情绪。
这首诗否定了唐代以隐居为终南捷径的表达方式,而认同真正的归隐。
在北宋党争之后,题山水画诗建立起一种归隐的情调。不仅单纯地描述画面,强调画中景致的逼真,
而且融入了一种深沉的林泉之思。这种规范的建立,对北宋之后的题山水画诗书写更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
用。归隐情绪成为题山水画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模式,如元末明初张以宁《题山水图》:
山水坐来见,翛然无俗氛。碧岩虚夜月,江树静秋云。鸟影似犹见,猿声疑或闻。自怜归未
许,遥忆武夷君。
虽然自知不得归,却仍钦慕悠然无俗的山水。翻阅北宋以后的题山水画诗,常能见到这类蕴含归心的
抒情方式,北宋因党争而推进形成的林泉之思,成为后代题山水画诗重要的抒情模式。
(摘编自李旭婷《北宋党争对题画诗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北宋后期翰林图画院设立了“画学”,要求考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诗文为缘,培养了许多
语文试卷第 1页 (共 8页)
优秀画家。他们的画作题材注重山水,故而山水画逐步占据正统。此时于山水画上题咏诗作,便成了一种
风尚,而且在题诗之时也可表现自己的文采和艺术观点。
元祐年间,以苏轼为首的一大批文人,组织酬唱题诗,产生了大量的山水题画、咏画之作。宋代文人
与画家之间经常进行交流往来,便于诗作和画作所表达的思想融合统一。苏轼作为文人,思想理论比较开
阔,他积极倡导文人画,与许多画家有往来。苏轼自己也擅长画文人画,精通画理,苏画现存《枯木怪石
图》《竹石图》等多种,他能完整地体悟画作的精髓,所题之诗更具风韵。苏轼经常与宋代著名的画师文
同交往,他接受了文同的画竹需要“胸有成竹”的理论,文同每次作完画都要等着苏轼来题赞,所以有
“文画苏题”一说。苏轼与文同的交往,有利于苏轼体悟山水画所表达的状态,题山水画诗中所表达的气
韵更加准确。并且苏轼在书法上造诣深厚,他的题诗,使绘画与诗歌结合得更加完整。“文画苏题”这一
现象,表明苏轼在创作题山水画诗领域的崇高地位,展现了宋代诗人与画家在求画和求诗的相互吸引下,
山水题画诗的繁荣发展。
苏轼的诗画理论首先出现在《王维吴道子画》中,“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
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苏轼认为吴道子和王维的画作都很绝妙,但更
赞赏王维之画意味深长,有所寄托。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写道“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他反对诗画片面追求形似,主张言画贵神,言诗贵韵。苏轼擅
长以哲理立意,反映了大部分宋代诗人主张义理的态度。但是苏轼也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为典型的一个论断,它
打破了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壁垒,强调一种意境的契合。其次,苏轼在诗画理论上讲求“随物赋形”,在
《文说》中提出:“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
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苏轼在这里强调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应该按照事物本身来描绘刻画事物
的形象。再有,崇尚理趣在苏轼的题山水画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苏轼题山水画诗反映的一花一草、一石
一木都充满了理趣,借“画”说“理”的同时,注重审美趣味的艺术阐释。如《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
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利用“暖”和“知”二字点活了整个画作,用触觉补
充绘画的视觉感受,将物象融汇于心,准确表达物象之外的含义,赋予画作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充满哲理
趣味的同时使画面充满活力。
(取材于毛娜《苏轼山水题画诗研究》,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宋时期郭熙山水画理论总结《林泉高致》及苏轼山水画理论共同推进了文人画的形成。
B.北宋许多文人在经过政党倾轧和宦海沉浮之后,转向了对山水的倾诉,产生了归隐情绪。
C.北宋山水画占据正统地位之后,许多山水画家善于在作画时表现自己的文采和艺术观点。
D.苏轼在《王维吴道子画》中批评吴道子画作只重视画工技艺高超精妙,缺少深长的意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引用“人生何事踏尘埃,闲处胸襟足自开……”说明归隐情绪成为了观山水画所得的一个最重
要的感受。
B.文中引用“山水坐来见,翛然无俗氛……”说明归隐情调的建立对北宋之后的题山水画诗书写有重
要导向作用。
C.宋代文人与画家经常交流往来,这有利于诗作和画作所表达的思想统一,“文画苏题”现象就是其
中的代表。
D.苏轼的“随物赋形”论强调按照事物本身来描绘刻画事物的形象,与唐代题山水画诗描述画面形象
语文试卷第 2页 (共 8页)
异曲同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题山水画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宋题山水画诗的表现方式不是单纯描述画面而是诗中融入个人情感。
B.唐代题山水画诗重在赞扬景致的逼真,卧游已不是此类诗中最重要的表现内容。
C.唐代题山水画诗融入了个人情感的作品中所表达的归隐情绪与宋代不同。
D.唐代题山水画诗中的归隐题材作品,往往是希望尽快地得到达官贵人赏识。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题山水画诗”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蝶儿飞走 梁晓声
田维同学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而且,也是很好的。
她曾是我所开的选修课的学生。每次上课她都提前几分钟来到教室,从没迟到过,也从没在教室里吃
过东西,或在我讲课时伏于桌上,更没在我讲课时睡着过……
分明的,她和同宿舍的一名女生很要好。往常是她们双双走入教室,每并坐第一排或第二排。
有次课间,我问她俩:“你们形影不离似的,是不是互相之间很友爱啊?”
她俩对视一眼,都微微一笑。
和田维同宿舍的那一名女生说:“是啊!”
田维却什么也没说,目光沉静地看着那一位女同学,表情欣慰。
大约就是在那一堂课后,我在自己的教师信箱里发现了田维写给我的一封信。她的字,写得别提多么
认真了。笔画工整,接近着仿宋体。两页半笔记本纸的一封信,竟无一处勾改过。她对标点符号之运用,
像对写字一样认真。即使在我们中文系的学生中,对汉字书写及标点符号如许认真者,是不多的。
那封信使我了解到,她不幸患着一种接近是血癌的疾病。自此,我再见到她,心情每每沉郁。然而我
眼中的她,一如以往是一名文文静静的小女生。我觉得她的内心,似乎是波澜不惊的。在那一班女生中,
她也确乎是看起来小的。不仅指她的身个儿,还指她给我的特殊印象——在我看来,她仿佛仍怀有一颗洁
净的初中女生的心。俗世染人,现而今,有那样一颗洁净心的初中女生,大约也是不多的吧?
某一节课上,我要求几名同学到黑板前,面向大家,发表对一部电影的看法。也请田维到黑板前,对
几名同学的评说给出分数,并陈述她自己的给分原则。那几名同学有些像参赛选手,而田维如同评委主席。
没想到田维给出的分数竟极为服众。她的陈述言简意赅,同样令大家满意。我想,一个事实肯定是,那一
堂课上,她的中文能力表现良好,又加深了我对她的印象……
其后她缺了好多堂课,我暗问她的室友,得到的回答是:“田维又住院了。”
一个“又”字,使我沉默无语。
田维又出现在课堂上时,我什么都没有问她,若无其事似的。但讲课时,总会情不自禁地看着她。
学期考试时,田维早早地就到教室里了。那一天她很反常,坐到了最后一排去。
考题是散文或评论,任选一篇;没有任何一名同学预先知道考题。
我不明白田维为什么要坐到最后一排去。我猜测也许是她的一种下意识使然——比如毫无准备的现场
写作格外感到压力,比如那一天觉得自己身体状态不好,所以,作为监考老师,又不由得经常将目光望向
她,在内心里对她说:“田维,只要你写够了两千字,哪怕愧对‘写作’二字,老师也会给你及格的……”
她却始终在埋头写着。止笔沉思之际,也并不抬起头来。
语文试卷第 3页 (共 8页)
在五十余份考卷中,出乎我意料的是——田维的卷面状态最佳。字迹更工整了,行段清晰,一目了然,
标点符号也标得分明、规范、正确。
那是五十余份考卷中唯一一份考生自己一处也未勾改过的考卷;一如她曾写给我的信。那也是五十余
份考卷中唯一一份我一处都未改错的考卷。肯定的,那种情况对于任何一位判中文考卷的老师都是不多见
的。
散文题有两则——《雪》或《雨》,可写景,可叙事。田维选择了《雪》,叙事写法。写到了自己的
童年,写到了奶奶对她的爱。我至今仍记得她写到的某些细节——冬天放学回家,奶奶一见到她,立刻解
开衣襟,将她那双冻得通红的小手紧夹在奶奶温暖的腋下……感冒从小对她就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奶奶在
冬季来临之前,为她做了一身厚厚的棉衣裤,使她穿上了像小熊猫,自己觉得好笑,奶奶却极有成就
感……
在大学中文学子们的写作中,内容自恋的现象多,时髦写作的现象多,无病呻吟的现象多,真情写作
却是不怎么多的。
田维落在考卷上的那些文字,情真意切。
我给了她 99 分,抑或 100 分。
我记不清了,总之是全班最高分。
我不认为我给她的分数是有失标准的。
我只承认,我给予田维的分数,具有主张的性质。
排开我自己的想法不谈,即使由别位老师来判,在那五十余份考卷中,田维的分数也必然将是最高的;
只不过别位老师,也许不会像我一样重视她的考卷所体现出的示范意义……
她竟悄悄地走了,我心愀然。
她竟在假期里悄悄地走了,老师们和同学们都没能一起送她走,这使我们更加难过。
田维是一名热爱中文的女学子,也是一名极适合学中文的女学子。
我们教的中文,是主张从良好情怀的心里发芽的中文。
这样的一颗心,田维无疑是有的。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她目光里那一种超乎她年龄的沉静,对于我们都意味着些什么了。
经常与死神波澜不惊地对视的人,是了不起的人。
田维作为中文女学子,之所以对汉字心怀庄重,我以为也许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要写,就认认真真
地写。而且,当成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对待。
这令我不但愀然,亦以肃然,遂起敬。
蝶儿飞走了……
让我们用哀思低唱一曲《咏蝶》……
2007 年 9 月 8日于北京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我”的询问,田维与同宿舍的女生“对视”“微微一笑”,表现了朋友间的默契、友爱;沉
静不语突出了田维的文静。
B.田维写给“我”的信,让“我”惊叹于她书写以及运用标点符号的认真,了解到病情,“我”更加
关注、同情她的脆弱。
C.田维住院后又出现在课堂上,“我什么都没有问她,若无其事似的”是因为“我”已受到田维性格
语文试卷第 4页 (共 8页)
的感染以及对田维的苦痛感到无奈。
D.文章肯定、赞美田维是为了借此批评“俗世染人”人心不古以及大学中文学子写作中的不良现象,
切中时弊,发人深省。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强调印象是“很深的”“很好的”,总领全文,交代了主要人物,也为下文叙事张本,文
字简洁,情感深沉。
B.“五十余份考卷中唯一……考卷”反复出现,表现了田维一如既往的认真态度,以及“我”对她的
充分肯定与赞美。
C.文章叙写散文《雪》中的细节,表明文章留给“我”的印象很深,直观、形象地展现散文《雪》中
语言的精美、绚丽。
D.“蝶儿飞走了……”用美丽而凄婉的意象陈述了田维不幸离世的事实,含蓄蕴藉,使文章的结尾富
有韵味。
8.文章里说“这令我不但愀然,亦以肃然,遂起敬”,这句话有哪些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9.文章画横线的文字反复叙写“我”监考时的心理活动,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
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
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
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
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 《诗.》曰:‘俾民不迷。’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试,
刑错而不用也。”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在使民富且寿。”哀公曰:
“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
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文王问于吕望
【注】曰:“为
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
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
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
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
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
而扰之,则怒之也。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节选自《说苑·政理》,有删改)
【注】吕望,即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吕尚。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
B.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
C.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
D.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
语文试卷第 5页 (共 8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躬行不从”与“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两句中的“躬”字含义相同。
B.“《诗》曰”中的“《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五经”之一。
C.“恺悌君子”与“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悌”字含义相同。
D.“宿善不祥”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强调了教化百姓的重要性,还认为执政者要先做好表率,这样以后还有人不服从,再用刑罚惩
治他,这样人们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
B.针对鲁哀公“薄赋敛”会让国君贫穷的担忧,孔子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来类比君王与百姓的关系,
告诉他百姓富足了君王不会贫穷的道理。
C.吕望(太公)认为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国家使士大夫富足;还认为知道好却不实行
是不吉利的。周文王听从了建议,当天就进行赈济。
D.关于怎样爱护百姓的问题,吕望(太公)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使百姓得利而不受损害,给百姓衣食
而不掠夺他们,不耽误农时,不加重赋税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2)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14.孔子和吕望(太公)对于君主为政治国的看法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李白和杜甫依依不舍,分别前两人一起游览了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
B.颔联“何时”表明李白不忍离别,而“重”又表明李白希望离别后能尽快重逢的迫切心情。
C.颈联以动写静,展现了一幅空旷、萧条的秋色山水图,以抒写哀伤、失落的离别之情。
D.尾联以“飞蓬”喻指李白和杜甫,写出离别后各自飘零远逝的境况,说明两人难舍难分。
16.诗中是如何借“酒”抒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小年的短暂的寿命。
(2).《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秋水秋空和秋
景与孤鹜浑然一体。
语文试卷第 6页 (共 8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题。
承德,一座深远而厚重的城市。5000 多年的红山文化、1000 多年的辽金文化和 300 多年的清文化在
这里融合碰撞。亭台楼阁,山水相依,林海绵延,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在这里 ① 。一墙一瓦都是文
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在这里,林海与草原相接,山庄与古刹辉映,城镇与乡村共荣,人们漫步在青石
小路,轻抚红色宫墙,恍然间与历史打了一个照面……
才感盛夏,忽而已秋,避暑山庄正门前却 ② ,热度不减,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八方
来客。游客们越来越关注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对每一件文物都 ③ 。文物保护是“留根”,更是
“护魂”。避暑山庄正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以文化传承赓续民族团结根脉,以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如何保护好历史资源,传承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承德市按照首先开展文物调查、建立古建筑保
护信息库,然后组建由文物管理和古建施工等单位组成的文保团队,最后保护利用文物、让古建筑焕发新
光彩的规划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承德全力抓好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答
卷。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6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题。
睡莲是一种感光植物,会因为光照时而开放,时而闭合,故又有“睡美人”的称号。根据《中国植物
志》记载, ① ,分别是白睡莲、延药睡莲、柔毛睡莲、雪白睡莲和小白子午莲。但近年有学者调查
后,在中国大陆仅发现 4个种,未发现白睡莲。
睡莲和莲经常种植在一处,由于长期的趋同进化,其花和叶的形态乍看非常相似,导致游客无法清楚
地将其一一对应,连“内行”的植物分类学家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也将莲放在睡莲科中,认为睡莲和莲
是“亲戚”,直到 20 世纪末, ② ,单独成立了莲科莲属。
睡莲和莲形态差异非常显著, ③ 。首先是叶片,睡莲是浮水植物,叶片常漂浮在水面上,且叶
片带有“V”形缺刻,而莲属于挺水植物,叶片挺出水面,叶片也没有缺刻;其次是花,睡莲花中央的柱
头盘凹陷,且花色丰富,而莲花中央有凸起的莲蓬,花色不具有蓝/蓝紫色。
20.下列各项中,和文中“亲戚”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有两千年了。
B.回到学校时,看到校门紧闭,他“灵机一动”,翻墙而入。
C.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幸运的。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住在叫作“地球”的星球上。
D.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四川小伙邓启明 2011年硕士毕业后,担任华为海外技术部经理,虽然要常在海外工作,但待遇优厚。
语文试卷第 7页 (共 8页)
然而父亲去世的消息给他猛然一击,为了照顾好母亲,也为了把父亲做黄粑的技艺传承下去,他打定主意
要回老家陪母亲卖黄粑。此举感动了很多人,但也引来了一些非议。有人支持他,认为“亲情是用钱买不
到的”,“是金子在哪里都可干一番事业”。也有人反对,“应功成名就后接老妈去享福”,还有人认为
要“尊重个人选择”。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
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卷第 8页 (共 8页)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试卷(新高考)
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A项,从材料一第二段“诞生了郭熙《林泉高致》这样精到的山水画理论总结,而这一时期苏轼的画学理论更推进了文人画的形成”可以看出,这里是“苏轼的画学理论”而非“苏轼山水画理论”。C项,从材料二首段“此时于山水画上题咏诗作,便成了一种风尚,而且在题诗之时也可表现自己的文采和艺术观点”可以看出,说的不是“山水画家”,而是“题山水画诗者”。D项,从材料二第三段可以看出,苏轼只是认为吴道子和王维的画作都很绝妙,更赞赏王维之画意味深长,有所寄托。并未涉及批评。
2.D【解析】D项,由材料一首段和材料二第三段可知,苏轼的“随物赋形”论强调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按照事物本身来描绘刻画事物的形象,与唐代题山水画诗单纯描述画面形象有质的区别。
3.C【解析】A项,“表现方式不是单纯描述画面而是诗中融入个人情感”说法错误,由材料一首句“北宋的题山水画诗,固然仍有不少是停留在单纯描述画面,赞扬画家画得逼真,然而融入个人情感的作品比例却大大增加”可知,北宋题山水画诗的表现方式有单纯描述画面和诗中融入个人情感两种。B项,“卧游已不是此类诗中最重要的表现内容”张冠李戴,此为北宋题山水画诗的特点。D项,“往往是希望尽快地得到达官贵人赏识”于文无据。
4.题山水画诗是以山水画为写作对象,以单纯描述画面和融入个人情感为表现形式,以表达诗人艺术观点、思想情感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
【解析】下定义这类题首先要找到种差和属差,然后梳理并筛选被定义项的性质和特征,最后按照“……是……”的句式整合作答。首先筛选出有效信息:材料一“停留在单纯描述画面,赞扬画家画得逼真,然而融入个人情感的作品比例却大大增加”“转向对山水的倾诉,以求通过山水获得精神压力的释放。这种情绪深深地反映到了题山水画诗中”“不仅单纯地描述画面,强调画中景致的逼真,而且融入了一种深沉的林泉之思”;材料二首段“此时于山水画上题咏诗作,便成了一种风尚,而且在题诗之时也可表现自己的文采和艺术观点”。综合以上信息可概括出“题山水画诗”的写作对象、表现形式和主要内容。然后找到主谓宾,即题山水画诗是(一类)诗歌。再将上述有效信息作定语,用“……是……”的主谓宾句式作答即可。
5.①首先与唐代相比,北宋题山水画诗中归隐题材是其主要内容;②进而从山水画繁荣、党争等方面分析北宋题山水画诗兴盛的原因,指出归隐情绪已深入题山水画诗中;③最后举例说明北宋党争之后,归隐情绪对题山水画诗写作有重要导向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行文思路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需要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厘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重点语句。
第一段,分析宋代题山水画诗的两种表现形式,即描述画面和融入情感,点明归隐题材是其主要表现内容;
第二、三段,从山水画创作繁荣、党争等方面分析北宋题山水画诗繁荣的原因,以晁补之诗为例指出归隐情绪已深入题山水画诗中。
第四、五段,以张以宁诗为例说明北宋党争之后,归隐情绪成了题山水画诗的重要抒情方式,对后代的写作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6.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同情她的脆弱”错,根据“她仿佛仍怀有一颗洁净的初中女生的心”可知,应是我被田维的精神所感染,更加钦佩她内心的纯净与强大。C项,“对田维的苦痛感到无奈”错,于文无据。田维重新出现在课堂,“我”内心是欣慰的,所以表现出“若无其事似的”,并非是因为无奈。D项,“借此批评‘俗世染人’人心不古以及大学中文学子写作中的不良现象,切中时弊,发人深省”错,过度解读。本文主旨是通过对田维的回忆,表达对田维的敬佩与怀念。
7.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精美、绚丽”错,根据“立刻解开衣襟,将她那双冻得通红的小手紧夹在奶奶温暖的腋下”“田维落在考卷上的那些文字,情真意切”可知,散文《雪》语言质朴,充满真情。
8.①田维遭受病痛,假期里悄然离世,令我伤悲。
②田维对中文的热爱、对汉字心怀庄重令我肃然。
③田维对学习、生活的热爱与珍惜,面对死亡的平静与无畏,令我敬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①根据“她竟悄悄地走了,我心愀然”“她竟在假期里悄悄地走了,老师们和同学们都没能一起送她走,这使我们更加难过”可知,田维遭受病痛,假期里悄然离世,令我伤悲。②根据“字迹更工整了,行段清晰,一目了然,标点符号也标得分明、规范、正确”“田维作为中文女学子,之所以对汉字心怀庄重,我以为也许还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要写,就认认真真地写。而且,当成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对待”可知,田维对中文的热爱、对汉字心怀庄重令我肃然。③根据“从没迟到过,也从没在教室里吃过东西,或在我讲课时伏于桌上,更没在我讲课时睡着过”“我们教的中文,是主张从良好情怀的心里发芽的中文”“这样的一颗心,田维无疑是有的”“经常与死神波澜不惊地对视的人,是了不起的人”可知,田维对学习、生活的热爱与珍惜,面对死亡的平静与无畏,令我敬重。
9.①写“我不明白”,表明“我”的疑惑,设置悬念,使叙事有波澜,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②写“我猜测”,照应上文对田维身患疾病的介绍,又表达了“我”对田维的牵挂与担忧。
③写“在内心里对她说”,表达对田维的担忧与关怀,巧设铺垫,与后文田维考了高分形成对比。
④反复叙写“我”的心理活动,抒发复杂情感,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现场感与真实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情节和语段作用的能力。①根据“她们双双走入教室,每并坐第一排或第二排”“那一天她很反常,坐到了最后一排去”,考试当天田维的反常表现,使“我”内心疑惑,所以“我不明白”,这样写设置悬念,使得文章起伏波澜,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根据“那封信使我了解到,她不幸患着一种接近是血癌的疾病”可知,“我”已经知晓了田维的病情,因为今天的反常表现,“我”只能猜测,可能与病情有关,这样很自然地照应了上文。同时这一猜测也说明了“我”对田维的关心。③画线句子“只要你写够了两千字,哪怕愧对‘写作’二字,老师也会给你及格的”,与后文“在五十余份考卷中,出乎我意料的是——田维的卷面状态最佳。字迹更工整了,行段清晰,一目了然,标点符号也标得分明、规范、正确”形成了对比照应关系,而“我”在内心里对她说的话,表达了“我”的关怀之情,也为后面她得高分做了铺垫。④画线句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以“我”的感受和对田维的期望为主,反复叙写,表达了“我”内心的矛盾挣扎,以及对田维复杂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现场感与真实性,同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那七尺高的墙,人们不能跨越,(可是)七百尺高的山,小孩子都能爬上去游玩,因为那是缓延的斜坡。现在仁义衰落已经很久了,能说人们不会超越界限吗?”“夫”,句首发语词,不能和后面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是完整的句子,其中“今是”是发语词,与后面的“仁义之凌迟久矣”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
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C项理解错误,两句中的“悌”字含义不同。“恺悌”中的“悌”意为“平易”,“孝悌”中的“悌”意为“敬爱兄长”。句意:和乐平易的君主。/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
1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使士大夫富足”不合文意,“霸国富士”中的“士”不是指“士大夫”,而是“武士”的意思。
13.(1)刑狱没有整顿好,就不能用刑罚;执政者宣示的教化,应该自己首先实行它,那么百姓就会像顺从风向一样地服从。
(2)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对待百姓像父母爱护孩子、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听说他们饥寒就为他们悲伤,看到他们劳苦就为他们悲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治”,治理整顿得好,安定太平;“刑”,用刑罚,处置,惩治;“陈”,宣示;“风”,名词作状语,像顺从风向一样。(2)“……者,……”,判断句标志;“为国”,治国;“遇”,对待,相待;“哀”,悲伤。
14.共同点:他们都认为君主为政治国要富民,要爱民。
①孔子认为,要减轻百姓赋税,让百姓富足而且长寿;要教化百姓,对他们不轻易使用刑罚。
②吕望(太公)认为,要行王道,使老百姓富足;要爱护百姓,要像父母爱护孩子、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对待百姓。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①结合文中孔子所言“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政在使民富且寿”“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可知,其意思是“不教导就杀人,这是滥杀无辜”“为政的目的在于让百姓富裕而且长寿”“减轻赋税百姓就会富足,没有争斗的事百姓就远离了犯罪,远离了犯罪就会长寿”,所以孔子认为要减轻百姓赋税,让百姓富足而且长寿;要教化百姓,对他们不轻易使用刑罚。
②结合文中吕望(太公)所言“王国富民”“治国之道,爱民而已”可知,其意思是“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治国的根本方法,不过是爱护百姓罢了”,所以吕望(太公)认为,要行王道,使老百姓富足;要爱护百姓,要像父母爱护孩子一样对待百姓。
据此可知,二者的共同之处都认为君主为政治国要富民,要爱民。
参考译文:
鲁国有父子互相告状的,季康子说:“杀掉他们。”孔子说:“不能杀死他们。百姓不懂得父子互相告状不对已经很久了,这是在上执政者的过错。(如果)执政者遵循正道,这样的人就没有了。”季康子说:“治理百姓要把孝道作为根本,如今杀掉一人来羞辱那些不孝之人,不也可以吗?”孔子说:“不教导就杀人,这是滥杀无辜。三军大败,不能行杀伐;刑狱没有整顿好,就不能用刑罚;执政者宣示的教化,应该自己首先实行它,那么百姓就会像顺从风向一样地服从;自己亲身实行了还有人不服从,随后再用刑罚惩治他,这样人们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那七尺高的墙,人们不能跨越,(可是)七百尺高的山,小孩子都能爬上去游玩,因为那是缓延的斜坡。现在仁义衰落已经很久了,能说人们不会超越界限吗?《诗经》上说:‘要使人们不迷失方向。’从前君主引导他的百姓而不让他们迷失方向,因此威严非常却不轻易发威,(虽)有刑罚却(往往)放置不用。”告状的人听到这些话后,就请求不再上告了。鲁哀公向孔子询问为政治国的事,孔子回答说:“为政的目的在于让百姓富裕而且长寿。”鲁哀公问:“怎么说呢(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减轻赋税百姓就会富足,没有争斗的事百姓就远离了犯罪,远离了犯罪就会长寿。”鲁哀公说:“像这样,那我就会贫穷了。”孔子说:“《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君主,是百姓的父母。’没有见过孩子富足了而父母却贫穷的。”周文王问吕望(太公)说:“如何治理天下?”吕望(太公)回答说:“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国家使武士富足,仅能保存自己的国家使大夫富足,即将灭亡的国家使仓库富足,这就叫上边富有而下边贫穷。”周文王听后说:“讲得好。”吕望(太公)又回答说:“好事隔夜却不实行是不吉利的。”就在这天,周文王就打开粮仓和钱库,用来赈济年老丧偶、没有儿女的人和失去父母的孤儿。周武王向太公询问:“治国的根本方法是怎样的?”太公回答说:“治国的根本方法,不过是爱护百姓罢了。”周武王又问:“怎样爱护百姓呢?”太公回答说:“使他们得利而不受损害,使他们农事成功而不遭败坏,使他们能够生存而不被杀戮,给他们衣食而不掠夺他们,使他们欢乐而不受痛苦,使他们高兴而不生怨怒。这就是治国的根本方法。驱使百姓的原则,不过是爱护他们罢了。百姓失去了他们的职业,就是损害了他们;农作物不能按时耕种收获,就是毁坏他们的生活;对有罪的人加重惩罚,就是杀害他们;加重赋税,就是掠夺他们;徭役繁多而使民力疲惫,就是使他们痛苦;使他们劳苦又侵扰他们,就是使他们愤怒。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对待百姓像父母爱护孩子、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听说他们饥寒就为他们悲伤,看到他们劳苦就为他们悲痛。”
15.C【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C项,“展现了一幅空旷、萧条的秋色山水图,以抒写哀伤、失落的离别之情”错误。应该是“展现了一幅开阔、明丽的秋色山水图,以抒写离别时的开朗乐观之情”。
16.①首联起笔就写离别前喝醉酒,借酒抒写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②颔联通过写饮酒来表达渴望重逢的热情,友情的深厚。
③尾联以饮酒干杯结束,充满了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醉别复几日”,意思是没有几天便要离别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别吧!两位大诗人在即将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离开。可见首联诗人起笔就写离别前喝醉酒,借酒抒写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②李白多么盼望这次分别后还能再次重会,同游痛饮:“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重有金樽开”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可见颔联诗人通过写饮酒来表达渴望重逢的热情,友情的深厚。
③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难舍难分,依依惜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令人难过。语言不易表达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就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来一个醉别吧!尾联以饮酒干杯结束,充满了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
17.(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滟滟”“裳”。
18.①交相辉映(或:相映生辉) ②游人如织(或: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③兴趣盎然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语境是说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在这里相互映照,更增添了光彩。可填“交相辉映(或:相映生辉)”。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第②处语境是说来这里的游人很多。可填“游人如织(或: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门庭若市)”。游人如织:形容游人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密密麻麻。第③处语境是说游客很关注这里,兴致很高,兴趣很浓。可填“兴趣盎然”。兴趣盎然:对某种事物或问题兴趣浓厚的样子。
19.承德市按照规划进行文物保护工作,首先开展文物调查、建立古建筑保护信息库,然后组建由文物管理和古建施工等单位组成的文保团队,最后保护利用文物、让古建筑焕发新光彩。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
第一步,提炼出句子的主干句“承德市按照规划进行文物保护工作”,独立成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文意思,把“规划”的三个长定语改写成三个短句:首先开展文物调查、建立古建筑保护信息库;然后组建由文物管理和古建施工等单位组成的文保团队;最后保护利用文物、让古建筑焕发新光彩。
第三步,检查这三个句子是否有逻辑顺序问题,如果有再加以调整,最后整合成四个短句。
20.D【解析】本题考查对引号用法掌握的能力。文中的“亲戚”,表示临时性的特殊含义,说明过去人们将“莲”和“睡莲”视为同一科类。A项,此处引用古代格言,表引用。B项,此处表示对此人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实际是不文明行为的不认可,表示反讽。C项,此处表示特定称谓。D项,此处与例句一样,表示临时性的特殊含义。
21.①睡莲在中国有5个种 ②才将莲从睡莲科分出来 ③可以从叶片和花进行区分
【解析】本题考查在情境中补写语句,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能力。
第①处横线后面说“分别是白睡莲、延药睡莲、柔毛睡莲、雪白睡莲和小白子午莲。但近年有学者调查后,在中国大陆仅发现4个种,未发现白睡莲”,据此可以推知横线处是古书上记载中国5种莲,只不过近年有学者提出中国其实只有4种。故此处可填“睡莲在中国有5个种”。
第②处前面是“植物分类学家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也将莲放在睡莲科中”,其后的语句是“单独成立了莲科莲属”,即莲从睡莲科剥离出来,有了自己的科属。故此处可填“才将莲从睡莲科分出来”。
第③处横线前面是“睡莲和莲形态差异非常显著”,那么横线上就该填它们显著的地方到底是什么。从后文“首先是叶片……其次是花……”可知,二者主要是“叶片和花”方面差别显著,故此处可填“可以从叶片和花进行区分”。
22.【解析】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答案】
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
四川硕士生邓启明能在父亲去世后放弃优裕的工作,回家陪伴母亲,引人非议。但我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因为亲情是不能用钱买来的,亲情比金钱更重要。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改变生活而在外打拼,把父母独留在家中,他们希望能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殊不知父母多么希望的陪伴,想让子多回家看看。就算有些深明大义的父母一心只想子女成功,而子女因为优厚的工作而错过照顾父母,不是会留下终身遗憾吗?需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所以行孝需趁早。
更高的地位与亲情发生冲突时,我们应把亲情放在第一位,《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祖母九十又六,常在床褥,他放弃被提拔为朝中高官的机会,即便“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都无法使他离开自己那得病的奶奶,只想在家一心一意地照顾家人。因为他知道,金钱地位可以再来,而没有自己,祖母无以终余年,在李密的心中,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
良好的待遇与亲情发生冲突时,我们应把亲情放在第一位,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母亲不幸患上老年痴呆症,生活能力几乎丧失。为了方便照顾母亲,他放弃待遇较好的中学,主动申请回到离家较近的小学教书。他用绷带背着母亲上下班,在下课时可以抽空回到母亲身边逗她笑,喂她吃饭,在母亲寂寞时陪伴她,他毫不犹豫的承担起一个做儿子的责任,把母亲放在第一位,不想让母亲去缺失亲情的养老院。在陈斌强的心中,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
高薪的工作与亲情发生冲突时,我们应亲情放在第一位,清华学子陈勇应是这样一个人。是四川省理科状元,曾经是清华优秀毕业生,在广州投身金融界,做起人人羡慕的高级白领。但天有不测风云,父亲不幸骨折,在家无从照顾。他果断放弃广州的高薪工作,选择回家照顾父亲,父亲的病久不见好转,他就找离家较近的一家物流公司做了一名普通保安,虽然工资不高,却能自食其力,最重要的是能常陪在父亲身边。在陈勇的心中,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
让我们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要像季羡林老人一样遗憾终生!
【解析】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