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9桃花源记
其中有真意,欲觅即杳然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记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笔记等多种类型。根据所记内容与特点可分为:台阁名胜记、杂物书画记、山水游记、人事杂记。
碑记
游记
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
一种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笔记
一种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体裁。
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体裁。
文体知识
陶渊明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其诗多描写田园风光及农村生活,因而,被称为“田园诗人”。他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读准字音
豁然( ) 俨然( ) 怡然( )
阡陌( ) 邑人( ) 间隔( )
垂髫( ) 语云( ) 平旷( )
缘( ) 诣( ) 遣( )
要( ) 刘子骥( ) 落英缤纷( )
郡下( )
jùn
yì
yù
jì
yǎn
yì
jiàn
kuàng
qiǎn
bīn fēn
yí
huò
qiān mò
tiáo
yuán
yāo
挑战翻译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为业:靠…… 谋生。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今义:缘故,缘分。
之:结构助词,的。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划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挑战翻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逢:遇到。
夹岸:在....两岸。
杂:别的,其它的。
鲜美:新鲜美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之:对此感到诧异。复:又。
欲:想。 穷:完、尽,此指走完。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流两岸方圆几百步内,中间没有其他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纷乱。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又继续向前划行,想走完那片桃花林。
挑战翻译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便:就。
舍:舍弃,放弃。
才:仅仅、只。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便发现一座山,山有个小洞口,(洞里)隐约好像有亮光。(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刚进去时,洞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挑战翻译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豁然开朗: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平旷:平坦宽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相闻:互相听见。
又走了几十步,就(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挑战翻译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那里面的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其:代词,那。中:里面。
往来,来来往往。种:耕种。作:劳作。
悉:全,都。
如:像。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并:都。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自乐:自己感到安乐。
挑战翻译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乃:于是,就。
所从来:即“从所来”,从何处来的意思。所,代指处所,地方。
具:详细。
要:通“邀”,邀请。
咸:全,都。
讯:消息。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挑战翻译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云,说。 率,带领。
邑人,同乡人。
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
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间隔:隔绝、不同音讯。
今:现在。乃: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具言,详细地说出。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
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惊奇起来。
挑战翻译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道:说。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复:又、再。
延:邀请。
至:到。
皆:都。
语:告诉。
足:值得。
为:对,向。
挑战翻译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即:立即。
既:已经。
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志:做记号。
及:到。
郡:武陵郡。
遣:派
往:前往,去。
所志:做的记号。
遂:竟然。
得:找到。
诣:拜访。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竟然)迷路了,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挑战翻译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者:……的人。
南阳人刘子骥,是位志向高洁的人,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没有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终:死。
遂:就。
问津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古今异义
缘溪行
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缘故,缘分。
芳草鲜美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古义:开阔敞亮。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乐观、畅快
今义:指运输事业。
古今异义
率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婚后女子是男人的妻子
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不必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邀请
今义:不充足
今义:延长
一词多义
舍
寻
为
便舍船,从口入
屋舍俨然
shě
shè
寻向所志
寻病终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wéi
wèi
动词,舍掉
名词,房屋
动词,寻找
副词,随即、不久
动词,作为
介词,对、向
一词多义
遂
乃
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不复得路
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乃石性坚重
副词,于是、就
副词,竟然
副词,于是、就
副词,竟然、居然
副词,是、即
同义词
同义词
释义
例句
悉
并
咸
皆
缘
扶
要
延
全,都
沿着,顺着
邀请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咸来问讯
皆叹惋
缘溪行
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词类活用
处处志之
才通人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复前行
欲穷其林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尽
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
成语积累
《桃花源记》中衍生出很多成语,比如说……
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怡然自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形容高兴而满足。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 指人烟稠密 。
世外桃源
理清层次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写了五部分的内容。
进入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发现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何一开头就点明具体的时间,又叙述主人公是武陵人?
强调可信性,营造真实氛围。
渔人之业
发现桃花林
思考: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忘:写出渔人捕鱼时的专注神态,暗示渔人行路已远。
忽逢:为桃花林增添了神秘色彩,预示后文发现桃花源的偶然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发现桃花林
渔人在桃花林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进入桃花源
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写出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和感受,“林尽”“一山”“小口”说明桃花源隐蔽、幽远、神秘。
进入桃花源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自然环境
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真实”之感。这几句话语言极其简洁,却字字真醇,韵味十足,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淡远的村居图。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情景
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宁幸福,其乐融融。
进入桃花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在农业社会,有肥沃平整的田地耕种(就有丰富的农产品),
有池水(就有丰富的水源和水产),
有桑(可以养蚕、吐丝、织布),
有竹(环境优美,可以制作许多农具和生活工具)。
以上所见可否换成其他的内容?
营造真实感
做客桃花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表现了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友善
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见渔人,乃大惊,”中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
既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又显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为下文埋下伏笔。
桃源之境
结合第2、3段的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桃花源
环境:花繁叶茂、生机盎然
土地:富庶美丽、资源充沛
生活:宁静祥和、各得其乐
人民:人性纯善、民风淳朴
氛围:不问世事、远离尘嚣
美
乐
奇
桃源之景美
桃源之人乐
桃源之事奇
做客桃花源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再读这一句,如果让你在“不复_____出焉”中间加一个字或一个词,你会加什么?
为何不复_____________出焉?
做客桃花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是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一: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
二: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为桃源外的世界战乱不断、社会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突出桃源内外环境差异之大。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陶渊明去世前 6 年。不到 400 年的时间内,共发生战争 800 余次。《晋书·会稽王道子传》曰:“东土嚣然,人不堪命,天下苦之矣。”
再探背景
做客桃花源
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外人知道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的和平安宁生活反映他们珍惜美好生活、不愿被外界打扰、破坏的心理。暗示桃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为下文渔人再寻桃源找不到路埋下伏笔,增添了桃源的神秘。
离开桃花源
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再去寻找桃源,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写的目的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的存在,暗示在现实社会中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虚构的。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发现和访问桃花源的整个过程,村中人生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所做的标记等,还可能包括希望太守派人去探个究竟。“如此”二字,指代以上所有内容,简练之至!
把真实的历史人物引入此事,增强文章真实性,烘托了桃花源的美好,传奇色彩更浓,更显得桃花源亦真亦幻。同时说明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只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人,光禄大夫耽之族也。驎之少尚质素,虚退寡欲,不修仪操,人莫之知。好游山泽,志存遁逸。
——《晋书·隐逸传》
结尾“刘子骥”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寻桃花源“未果”,有何作用?
强调可信性
再寻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后遂无问津者”结尾有何深意?
“南阳刘子骥”是陶渊明记载的最后一个还相信桃花源存在的人,只可惜他最后也“未果,寻病终”,于是“后遂无问津者”,把这作为结尾,也可以这样理解:这其实是一种更大的悲哀。无问津的原因是没有人再相信有桃花源,没有人愿意再努力去寻找这种境界,人们心中桃花源的理想渐渐消失,桃花源也就因此而真正永远地消失。
主旨探究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与社会环境相对立
主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写此文的目的)?我们应怎样认识这种理想?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有超越四海的壮志,期望展翅高飞。)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上他性格耿直,不愿攀附权贵,因而与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他关心国家政事但却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他也能够理解百姓所渴望的幸福生活,所以只好借助创作来书写自己的情怀,开拓了这片“世外桃源”,给世人一方归依心灵的净土,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自己的现实生活如何呢?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探寻陶公之诗与远方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对理想和愿望的矢志不渝
探寻陶公之诗与远方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人格的高尚)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毅然辞官是反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归隐田园是坚守)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梦寄桃源是追求)
探寻陶公之诗与远方
深深的叹惋中,陶渊明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理想的身影却铭刻在世人心里。年轻时,做官,希望大济苍生,可是官场黑暗,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他亲自劳作,即使战不断,依然固守着心中的理想世外桃源。
一语天然万古新
寄心田园见真淳
幼时家贫,苦读诗书,不坠青云之志;初入官场,受人轻视,不忘济世报国。几度浮沉,一身傲骨,不为五斗米折腰。
种豆南山,不忘年少初衷。如椽巨笔,绘就桃源,言百姓之心声,千古之下,聆听此音,感圣贤之情怀。
基础作业:
背诵《桃花源记》,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
提升作业:
(穿越时空的对话)
陶渊明,我想对您说---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