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浙江省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03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成为记录当下乡村生活的一种新的流行表达方式。乡村网红通过短视频纷纷占领各大平台。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某短视频平台粉丝量过万的“三农”创作者超4万人,“三农”相关视频日均播放量超42亿次。
近年来,以乡村生产生活为内容源泉的短视频井喷式发展,让广大受众看到了散发着浓郁时代感、生活气息的乡村美好景象。“乡土达人”利用短视频展现乡土文化、开拓兴农新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年轻网友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早期走红的三农创作人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食创作者,短视频在传播乡村文化上展现出惊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藏族白马少年到记录东北乡村日常生活的短视频创作者,新的乡村叙事空间被大大拓展。
乡村生活短视频走红,主要还是因为其满足了人们多层次的情感需求。短视频中呈现的淳朴、自然、慢节奏的,具有美好诗意的田园生活,与压力大、节奏快的城市生活形成了强烈反差,满足了人们对浪漫田园生活的想象,使人们得以暂时逃离现实焦虑。对于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来说,这类短视频唤起了乡土乡愁记忆,产生了情感连接和身份认同;而对于没有此种生活经验的人来说,更多的是满足了他们对乡村的想象与期待。
当然,乡村短视频的走红也与技术、经济等因素不无关系。相对传统视频内容,短视频制作门槛低、使用成本低、极具感染力和现场感。乡民发布视频的主要动机,也多以工具性的经济致富和情感性的主体表达为主。返乡青年通过分享短视频聚集人气流量而获得经济收益。新媒介技术赋权,为乡民提供了记录乡村、表达自我的契机,使乡村被更多地“看见”。
在乡村短视频的发展过程中,也能清晰看到政策支持、平台扶持的痕迹。之前,国家4部门联合印发的《2019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强调,要充分发掘互联网和信息化在精准脱贫中的潜力,扎实推动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多地政府借力短视频推动乡村发展,开展短视频创业等活动。各大平台也以流量、资金和技术方式,通过大数据精准帮扶。比如,有短视频平台从流量、电商、消费、教育、旅游等方向出发,建立起常态化帮扶机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乡村生活短视频走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通过短视频记录的媒介化乡村并非真实或全部真实的乡村。从呈现的内容看,乡村短视频单一化、同质化的问题较为明显,原创性不足限制了乡村生活的多元性表达。从表达方式看,乡村短视频呈现出的多为娱乐放大化的乡村。短视频的视听属性具有天然的娱乐基因,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取流量,有的博主会采用夸张甚至低俗的方式来吸引粉丝,各种雷人的视频也时有出现。从结果看,乡村短视频呈现的是被滤镜美化的乡村。镜头下的“诗和远方”,仅是复杂乡村图景的一个侧面,完整真实的乡村被遮蔽在了短视频镜头之外。
由此,短视频没有呈现的主题,恰是乡村发展中被忽视的重大问题。受到“短而快”的局限,碎片化的表达使很多现实问题不能引发严肃的观察和深入的讨论。短视频媒介建构的同质化、娱乐化以及被滤镜美化的乡村,不能被当成完全真实的乡村图景。我们要意识到媒介化的乡村与真实的乡村是有差距的。
(摘编自刘晓燕、韩俊峰《理性看待走红的乡村生活短视频》)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短视频呈现的慢节奏生活与快节奏城市生活形成强烈反差,可以使人们缓解压力,不再焦虑。
B.乡民或返乡青年发布、分享短视频的主要动机是通过聚集人气流量从而获得经济收益。
C.通过短视频记录的媒介化乡村并非真实或全部真实的乡村,被滤镜美化的乡村,带有很大的欺骗性。
D.建立起常态化帮扶机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短视频平台的支持和创作者自身的提升。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不仅成就了很多乡村网红,在传播乡村文化上也展现出惊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B.新媒介技术赋权、国家政策及各大平台精准帮扶及人们情感上的需求皆是乡村生活短视频走红的重要因素。
C.短视频只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主题,打破“短而快”的局限,就能备受关注,引发严肃的观察和深入的讨论。
D.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有的乡村短视频博主采用夸张甚至低俗的方式来吸引粉丝,如此发展会影响乡村短视频的发展前景。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成为记录当下乡村生活的一种新的流行表达方式,乡村网红通过短视频走红。
B.乡村短视频中美好诗意的田园生活,满足了人们对浪漫田园生活的想象,是人们心中向往追求的“诗和远方”。
C.通过短视频记录的媒介化的乡村并非真实或全部真实的乡村,完整真实的乡村被遮蔽在了短视频镜头之外。
D.多重因素促使乡村短视频走红,但应理性看待通过短视频媒介建构的乡村,不能将其当成完全真实的乡村图景。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5.请根据文章内容,就乡村短视频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右第二章(节选)【注】
茅盾
到四点钟以后,枪声炮声都沉静下去了。李先生慢慢儿从地板上爬起来,摸着一张椅子就坐了。
过一会儿,他皱着眉头说:
“真糟糕!不逃呢,不放心;逃呢,多花钱。我总以为打不起来的,谁知道——”
李夫人看见丈夫发愁,勉强做出点笑容来,说:
“好半天没有响声了,看来不会闹出大乱子。你去睡吧。明天你还得上公司里办事。”
李先生望着他的夫人,他勉强笑了一笑。他觉得夫人的话很对。日本兵是蛮凶的,他们在沈阳北大营并没遇着抵抗,据说也是机关枪大炮乱轰了一阵。说不定刚才那枪炮声就是北大营的老文章,那么,明天大概还是一切照旧,不会出大乱子。公司里仍得办事,他仍旧得去,不去就白白丢了二元五角的大洋,何苦!
“那么,我去躺一会儿再说。”
李先生征得了夫人的同意,就拍拍大腿走上楼去。
李先生走到楼梯顶,忽然又不放心了。从他现在站着的地方再上去一个矮小的梯子,就是晒台;他忽然想到晒台上去眺望一下,到底外面是闹到怎样一个地步。
刚开了晒台门,就听得砰、砰两声。李先生的身子立刻缩回。他从门缝里张望:漫天的冻云,中间夹着几点寒星,有风直冲那门缝吹来,冷得很。邻家的晒台上似乎也有人在那里瞭望。李先生胆壮一些了。把头上的罗宋线帽拉下来,然后侧着身体,贴着墙,慢慢地把身子移到晒台上,赶快蹲下了身体,尖起耳朵听。
只远远地传来了呼号的声音,但也许是风。天空也没有什么红光或黑烟。正像一个平常的腊月尽头的半夜三更。李先生慢慢地把身体挺直了,走到那晒台的水泥栏杆旁,想看得仔细点儿。
“李先生,也来看看么?刚才打这只角里望过去,看得见一道一道的红光;想来就是东洋人开炮呢!”
猛不防有人招呼,李先生愕然转脸对声音来的地方注视;直到听完了那人的话,李先生这才认出那说话的就是住在隔邻亭子间里的阿祥,是公司里铅印部的一个工人,和李先生算是“同事”。
“哦——你看了半天吗?”
李先生随口说,一面却皱紧了眉毛,瞪大了眼睛,向四下里张望,看还有没有红光之类。虽然和阿祥同在一个公司而且又是邻舍,但因为他们的身份不同,一个是编辑先生,一个是厂里的做手,他们两个平日很少来往。然而阿祥却例外,很高兴地又说道:
“东洋兵打败了!”
李先生浑身一震。什么?倒是东洋兵打败了吗?有点难以相信!
他转脸对着阿祥看。他看见阿祥露出一排很大的白牙齿,捏起拳头做了一个手势。“你怎么会知道?”
“里门口站岗的警察这么说。我还看见——”
“你去看了吗?你看见什么?”
“我看见许多许多十九路军朝北走。听说是到天通庵车站帮助那边的兵把守。日本兵也打宝山路口,也打败了,都逃到福生路,躲在那里。”
“哦?哎——”
他定一定神,不由得叹一口气说:
“这事就闹大了!东洋人一定不肯罢手——”
“那就打!”
阿祥这话刚出口,突然砰砰地两响破空飞来,接着又是砰砰砰几响,像是回礼。李先生惊得呆了,身子蹲了下去,腿直发抖。他听得阿祥自个儿喝道:
“哈!又开火了!死不完的东洋人!打,打!”
然而那几响过了以后,便又是沉寂,李先生觉得那沉寂也就像一块大铁板,压得他心痛。他蹲着挪一挪他的腿,心里想,还是赶快下去和老婆商量明天怎样逃难罢。而就在这时候,一片达达达的机关枪声从北面来,而这晒台却偏偏又是朝北的。李先生急出一身冷汗,蹲在地上,不敢动,又觉得不动也是等死。达达达达达达!东!东!李先生突然抱着头直跳起来,但随即像一块木头似的倒了下去,连爬带滚,到了晒台门边,又从那小扶梯上滚了下去。
“怎么的,伤在哪里?伤在哪里?”“没有!”
李先生颤着声音回答,心里头臭虫似的钉着那个问题:明天怎么逃得出去?
(有删改)
【注】南宋朱熹《中庸章句》中以“右第X章”总括对《中庸》某一章的诠释,本文标题仿自于此。
文本二:
放下你的鞭子(节选)【注】
陈鲤庭
青工:那么你们是什么地方人?你们是从关外逃来的吗?
香姐:是的,我们的家就在沈阳,先生,你们不记得“九·一八”吗?(回忆)日本兵开到沈阳,那儿十几万的中国兵说是受了什么不准抵抗的命令,都撤退了,于是就留着我们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在那儿受苦。
青工:(气愤地)他妈的!(转过气来)后来你们怎么样呢?
香姐:后来我们每家还捐了三块钱,他们说送点钱给东洋人,他们就不会来糟蹋我们了。其实你就把全部家产交给他们,还是要你的命。我们逃想过,这样子活下去,有什么意思呢?我们也投了义勇军和这些小鬼子拼了吧,可是我们俩老的太老,小的太小,怎么中用呢?
汉子:(痛苦地)最可怜的是你的妈,她活着的没有过一天好日子,连死也死得那么可怜……
香姐:(哭泣着)爸爸,爸爸。
汉子:而且我现在还发了疯,打你骂你,想从你身上榨出咱们的饭来!天哪,怎么的,谁使我疯的呢?
青工:那你怨恨谁呢?
汉子:人家都说是我的命不好,我的命不好,也许是的。
青工:我告诉你们,使你们挨冷受苦,无家可归的是日本帝国主义,是不抵抗的卖国汉奸!
汉子:先生的话固然不错,可是叫我们怎么办呢!
青工:怎么办呢?咱们就得一伙儿去,向压迫我们、剥削我们的人算账去——这才有我们的生路!
汉子香姐:(齐)可是叫我们拿什么去打倒他们呢?
青工:你要打倒他们,(拾起鞭子)你应该用你这个武器。我们是有我们的武器的。就是空着两只手,拳头也是我们的武器呀!
汉子:这有什么用,人家有的是飞机大炮呀!
青工:只要大家齐心,团结起来,这力量比什么都大。
观众:对呀!大家联合起来,一起去打倒我们的仇人!
【注】《放下你的鞭子》是1931年由剧作家陈鲤庭执笔写成的抗战街头剧,剧名取自剧中青工阻止汉子鞭打香姐时所说的一句台词。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头写“枪声炮声都沉静下去了”,既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为下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环境氛围。
B.文本一结尾写李先生从楼梯滚下,与《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别里科夫从楼梯滚下一样,都饱含作者对人物的憎恶唾弃。
C.文本二写青工、汉子街头偶遇,与《雷雨》写鲁大海、周朴园在周公馆冲突一样,都通过写生活场景折射出时代背景。
D.相比较而言,文本一的语言较文雅细腻,文本二的语言则较通俗直白,这与两位作者对文体和受众的不同定位有关。
7.关于文本一和文本二的标题及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文本一仿用朱熹《中庸章句》语句为标题,隐含了作者致敬先儒、弘扬传统文化的用意。
B.文本一标题有“助读《中庸》第二章”之意,这一独特的表达能引起读者的好奇与关注。
C.文本二以剧中人物的台词为标题,既能强调人物的强烈情感,又可以借此提示有关剧情。
D.文本二标题中的“你”和“鞭子”含义丰富,其中有鼓励民众拿起抗战武器的言外之意。
8.文本一与文本二都在人物描写中交代“九·一八”这一历史背景,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一中的李先生和文本二中的汉子对生活变故有相似的心态,但这种心态产生的思想根源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母。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于是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四》,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A宗B赐C步D舆E令F三G卫H举I入J东K宫L诏M皇N太O子P引Q上R殿S亲T拜U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B.“有不可夺之志”与“百亩之田,勿夺其时”(《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夺”字含义相同。
C.“朕比寻讨经史”与“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中的“比”字含义不同。
D.礼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祭祀、礼仪、科举、学校等,长官为礼部尚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曾与李纲商讨君臣伦理纲常和效忠尽节之事。李纲认为受托于先王、辅佐储君很容易,其言辞激昂,态度慷慨,令太子肃然起敬。
B.太宗认为先代圣明的帝王,都有道德高尚的师傅。而自己位居历代帝王之后,智慧不比圣人,如果没有师傅的指教,是不能够君临天下的。
C.太宗认为人的善恶受身边人的影响。周成王成为圣君,得益于周、召的谆谆教诲,而胡亥启用赵高为师,学习刑法,屠戮功臣亲族,成为暴君。
D.太宗对房玄龄说,王珪刚毅正直,心存忠孝,因此选他做皇子的老师。太宗告诫房玄龄,见到王珪时要像见到自己一样加以尊敬,不能懈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
(2)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
14.唐太宗对约束皇子、尊师重学的重要性认识深刻,所采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风入松
陆游
十年裘马锦江滨,酒隐红尘。万金选胜莺花海,倚疏狂、驱使青春。吹笛鱼龙尽出,题诗风月俱新。
自怜华发满纱巾,犹是官身。凤楼①常记当年语,问浮名、何似身亲?欲寄吴笺②说与,这回真个闲人。
【注】①凤楼:指宫内的楼阁,借指朝廷。②吴笺:吴地所产之笺纸,常指书信。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回忆蜀中十年生活,选取饮酒、吹笛、题诗等活动,再现了自在的生活。
B.“万金选胜莺花海”一句运用夸张手法,以春日赏景的洒脱表现词人的狂放。
C.“吹笛鱼龙尽出”凸显了音乐的魅力,其写法与“舞幽壑之潜蛟”有相似之处。
D.词人已是满头白发,回想早年的壮语,不禁生发出久居官场为浮名所累的懊悔。
16.本词结句与陆游《游山西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中都有一“闲”字,二者的意味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手法,阐明了君子与小人对于“义”与“利”的态度。
(2)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痛陈时光流转,人事皆非,容颜衰老,以致“_________,__________”。
(3)“烟”是中国古诗词中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意象。它可以是温馨宁静的乡村炊烟,如“_________”;还可以是混乱惨烈的战争烽烟,如“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是《红楼梦》中女儿们的栖息之地。大观园的水系历来是研究者的一个焦点,水作为园林的灵魂是明清以来园林艺术发展的一个趋势。这里我们关注的则是一种水上建筑——大观园里的桥。关于桥是什么时候进入园林实也无法考证,但是_______①_______,是以在曲折的水路上建桥自然也就成了必然,明清之江南私家园林中桥也就成了点缀。
沁芳桥是进入大观园的第一座桥梁。一池清水,两岸花柳环绕,处处花香柳翠,一任自然的宜人景色。宝玉对它有额有对,其所题额匾是:沁芳。所题对联是:“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从桥的位置看,它应是进入园中的第一个真正景点,桥上视野开阔,是园中一观景的佳处,而根据后文描写此桥处在潇湘馆和怡红院之间,故_______②_______。《大观园图说》说“近怡红院为园中出入所必经诸处总路”,脂砚斋道“此亭大抵四通八达为诸小径之咽喉要路”,而小说也以众多事件凸现了此桥的特殊性。据统计,小说中发生于此桥的大小事件共有一二十件,如宝玉受紫鹃气在此发呆,遇邢岫烟在此写答妙玉帖,黛玉闻傻大姐说宝玉娶亲诸事等等。那么作者这样的安排有何用意呢?很多学者认为“沁芳”与“怡红”之意同,都是关涉小说本旨的点睛之笔。
18.宝玉为沁芳亭题写的对联曾备受当时诸公的称赞,请根据上下文语境和阅读《红楼梦》对贾宝玉形象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6分)
19.请结合材料,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具有的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的厚重历史感和独特“包浆”韵味使它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而如何从 的历史典籍中攫取“文化亮点”并提炼出新奇创意,是制作文化创新类节目的 。
河南卫视在这方面可谓 ,表现不俗。端午节目开场舞《祈》以洛神、飞天为原型,采用真人水中起舞的形式再现曹子建笔下“雳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曼妙,舞出文化的“回归”;《丽人行》借老杜诗名,给每位演员画上花钿、斜红、面靥齐全的唐朝妆容,以重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大唐盛世……显然,在深入挖掘传统题材的基础上,能否采取最能触发受众民族自豪感、最能唤起受众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的文化元素,是这类文化创新节目频频“出圈”的关键所在。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变为几个较短的语句,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包浆”本来指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年代越久,“包浆”越厚。“出圈”指明星超出粉丝小范围,进入公众视野。请赏析这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妙用。(3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炮是中国象棋独有的棋子。“直线行、隔子吃”的走法决定了炮在不同行动目标策略中游走,平常时放对位置,进攻时聚焦找“炮架子”发挥叫吃威胁。炮的价值在棋局的不同阶段发生变化,开中局阶段,棋盘上棋子星罗遍布,炮能找到的“搭档”多,时不时可以瞄准进攻目标开火。到了残棋阶段,棋盘上棋子数量少,炮的“朋友”少,价值也随之缩水。
“双炮笨如牛”“单炮难成局”“势成方动炮”“残棋炮归家”等棋局口诀,道出了炮的生存哲学要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年6月浙江省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03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成为记录当下乡村生活的一种新的流行表达方式。乡村网红通过短视频纷纷占领各大平台。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某短视频平台粉丝量过万的“三农”创作者超4万人,“三农”相关视频日均播放量超42亿次。
近年来,以乡村生产生活为内容源泉的短视频井喷式发展,让广大受众看到了散发着浓郁时代感、生活气息的乡村美好景象。“乡土达人”利用短视频展现乡土文化、开拓兴农新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年轻网友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早期走红的三农创作人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食创作者,短视频在传播乡村文化上展现出惊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藏族白马少年到记录东北乡村日常生活的短视频创作者,新的乡村叙事空间被大大拓展。
乡村生活短视频走红,主要还是因为其满足了人们多层次的情感需求。短视频中呈现的淳朴、自然、慢节奏的,具有美好诗意的田园生活,与压力大、节奏快的城市生活形成了强烈反差,满足了人们对浪漫田园生活的想象,使人们得以暂时逃离现实焦虑。对于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来说,这类短视频唤起了乡土乡愁记忆,产生了情感连接和身份认同;而对于没有此种生活经验的人来说,更多的是满足了他们对乡村的想象与期待。
当然,乡村短视频的走红也与技术、经济等因素不无关系。相对传统视频内容,短视频制作门槛低、使用成本低、极具感染力和现场感。乡民发布视频的主要动机,也多以工具性的经济致富和情感性的主体表达为主。返乡青年通过分享短视频聚集人气流量而获得经济收益。新媒介技术赋权,为乡民提供了记录乡村、表达自我的契机,使乡村被更多地“看见”。
在乡村短视频的发展过程中,也能清晰看到政策支持、平台扶持的痕迹。之前,国家4部门联合印发的《2019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强调,要充分发掘互联网和信息化在精准脱贫中的潜力,扎实推动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多地政府借力短视频推动乡村发展,开展短视频创业等活动。各大平台也以流量、资金和技术方式,通过大数据精准帮扶。比如,有短视频平台从流量、电商、消费、教育、旅游等方向出发,建立起常态化帮扶机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乡村生活短视频走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通过短视频记录的媒介化乡村并非真实或全部真实的乡村。从呈现的内容看,乡村短视频单一化、同质化的问题较为明显,原创性不足限制了乡村生活的多元性表达。从表达方式看,乡村短视频呈现出的多为娱乐放大化的乡村。短视频的视听属性具有天然的娱乐基因,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取流量,有的博主会采用夸张甚至低俗的方式来吸引粉丝,各种雷人的视频也时有出现。从结果看,乡村短视频呈现的是被滤镜美化的乡村。镜头下的“诗和远方”,仅是复杂乡村图景的一个侧面,完整真实的乡村被遮蔽在了短视频镜头之外。
由此,短视频没有呈现的主题,恰是乡村发展中被忽视的重大问题。受到“短而快”的局限,碎片化的表达使很多现实问题不能引发严肃的观察和深入的讨论。短视频媒介建构的同质化、娱乐化以及被滤镜美化的乡村,不能被当成完全真实的乡村图景。我们要意识到媒介化的乡村与真实的乡村是有差距的。
(摘编自刘晓燕、韩俊峰《理性看待走红的乡村生活短视频》)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短视频呈现的慢节奏生活与快节奏城市生活形成强烈反差,可以使人们缓解压力,不再焦虑。
B.乡民或返乡青年发布、分享短视频的主要动机是通过聚集人气流量从而获得经济收益。
C.通过短视频记录的媒介化乡村并非真实或全部真实的乡村,被滤镜美化的乡村,带有很大的欺骗性。
D.建立起常态化帮扶机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短视频平台的支持和创作者自身的提升。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不仅成就了很多乡村网红,在传播乡村文化上也展现出惊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B.新媒介技术赋权、国家政策及各大平台精准帮扶及人们情感上的需求皆是乡村生活短视频走红的重要因素。
C.短视频只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主题,打破“短而快”的局限,就能备受关注,引发严肃的观察和深入的讨论。
D.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有的乡村短视频博主采用夸张甚至低俗的方式来吸引粉丝,如此发展会影响乡村短视频的发展前景。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成为记录当下乡村生活的一种新的流行表达方式,乡村网红通过短视频走红。
B.乡村短视频中美好诗意的田园生活,满足了人们对浪漫田园生活的想象,是人们心中向往追求的“诗和远方”。
C.通过短视频记录的媒介化的乡村并非真实或全部真实的乡村,完整真实的乡村被遮蔽在了短视频镜头之外。
D.多重因素促使乡村短视频走红,但应理性看待通过短视频媒介建构的乡村,不能将其当成完全真实的乡村图景。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5.请根据文章内容,就乡村短视频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右第二章(节选)【注】
茅盾
到四点钟以后,枪声炮声都沉静下去了。李先生慢慢儿从地板上爬起来,摸着一张椅子就坐了。
过一会儿,他皱着眉头说:
“真糟糕!不逃呢,不放心;逃呢,多花钱。我总以为打不起来的,谁知道——”
李夫人看见丈夫发愁,勉强做出点笑容来,说:
“好半天没有响声了,看来不会闹出大乱子。你去睡吧。明天你还得上公司里办事。”
李先生望着他的夫人,他勉强笑了一笑。他觉得夫人的话很对。日本兵是蛮凶的,他们在沈阳北大营并没遇着抵抗,据说也是机关枪大炮乱轰了一阵。说不定刚才那枪炮声就是北大营的老文章,那么,明天大概还是一切照旧,不会出大乱子。公司里仍得办事,他仍旧得去,不去就白白丢了二元五角的大洋,何苦!
“那么,我去躺一会儿再说。”
李先生征得了夫人的同意,就拍拍大腿走上楼去。
李先生走到楼梯顶,忽然又不放心了。从他现在站着的地方再上去一个矮小的梯子,就是晒台;他忽然想到晒台上去眺望一下,到底外面是闹到怎样一个地步。
刚开了晒台门,就听得砰、砰两声。李先生的身子立刻缩回。他从门缝里张望:漫天的冻云,中间夹着几点寒星,有风直冲那门缝吹来,冷得很。邻家的晒台上似乎也有人在那里瞭望。李先生胆壮一些了。把头上的罗宋线帽拉下来,然后侧着身体,贴着墙,慢慢地把身子移到晒台上,赶快蹲下了身体,尖起耳朵听。
只远远地传来了呼号的声音,但也许是风。天空也没有什么红光或黑烟。正像一个平常的腊月尽头的半夜三更。李先生慢慢地把身体挺直了,走到那晒台的水泥栏杆旁,想看得仔细点儿。
“李先生,也来看看么?刚才打这只角里望过去,看得见一道一道的红光;想来就是东洋人开炮呢!”
猛不防有人招呼,李先生愕然转脸对声音来的地方注视;直到听完了那人的话,李先生这才认出那说话的就是住在隔邻亭子间里的阿祥,是公司里铅印部的一个工人,和李先生算是“同事”。
“哦——你看了半天吗?”
李先生随口说,一面却皱紧了眉毛,瞪大了眼睛,向四下里张望,看还有没有红光之类。虽然和阿祥同在一个公司而且又是邻舍,但因为他们的身份不同,一个是编辑先生,一个是厂里的做手,他们两个平日很少来往。然而阿祥却例外,很高兴地又说道:
“东洋兵打败了!”
李先生浑身一震。什么?倒是东洋兵打败了吗?有点难以相信!
他转脸对着阿祥看。他看见阿祥露出一排很大的白牙齿,捏起拳头做了一个手势。“你怎么会知道?”
“里门口站岗的警察这么说。我还看见——”
“你去看了吗?你看见什么?”
“我看见许多许多十九路军朝北走。听说是到天通庵车站帮助那边的兵把守。日本兵也打宝山路口,也打败了,都逃到福生路,躲在那里。”
“哦?哎——”
他定一定神,不由得叹一口气说:
“这事就闹大了!东洋人一定不肯罢手——”
“那就打!”
阿祥这话刚出口,突然砰砰地两响破空飞来,接着又是砰砰砰几响,像是回礼。李先生惊得呆了,身子蹲了下去,腿直发抖。他听得阿祥自个儿喝道:
“哈!又开火了!死不完的东洋人!打,打!”
然而那几响过了以后,便又是沉寂,李先生觉得那沉寂也就像一块大铁板,压得他心痛。他蹲着挪一挪他的腿,心里想,还是赶快下去和老婆商量明天怎样逃难罢。而就在这时候,一片达达达的机关枪声从北面来,而这晒台却偏偏又是朝北的。李先生急出一身冷汗,蹲在地上,不敢动,又觉得不动也是等死。达达达达达达!东!东!李先生突然抱着头直跳起来,但随即像一块木头似的倒了下去,连爬带滚,到了晒台门边,又从那小扶梯上滚了下去。
“怎么的,伤在哪里?伤在哪里?”“没有!”
李先生颤着声音回答,心里头臭虫似的钉着那个问题:明天怎么逃得出去?
(有删改)
【注】南宋朱熹《中庸章句》中以“右第X章”总括对《中庸》某一章的诠释,本文标题仿自于此。
文本二:
放下你的鞭子(节选)【注】
陈鲤庭
青工:那么你们是什么地方人?你们是从关外逃来的吗?
香姐:是的,我们的家就在沈阳,先生,你们不记得“九·一八”吗?(回忆)日本兵开到沈阳,那儿十几万的中国兵说是受了什么不准抵抗的命令,都撤退了,于是就留着我们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在那儿受苦。
青工:(气愤地)他妈的!(转过气来)后来你们怎么样呢?
香姐:后来我们每家还捐了三块钱,他们说送点钱给东洋人,他们就不会来糟蹋我们了。其实你就把全部家产交给他们,还是要你的命。我们逃想过,这样子活下去,有什么意思呢?我们也投了义勇军和这些小鬼子拼了吧,可是我们俩老的太老,小的太小,怎么中用呢?
汉子:(痛苦地)最可怜的是你的妈,她活着的没有过一天好日子,连死也死得那么可怜……
香姐:(哭泣着)爸爸,爸爸。
汉子:而且我现在还发了疯,打你骂你,想从你身上榨出咱们的饭来!天哪,怎么的,谁使我疯的呢?
青工:那你怨恨谁呢?
汉子:人家都说是我的命不好,我的命不好,也许是的。
青工:我告诉你们,使你们挨冷受苦,无家可归的是日本帝国主义,是不抵抗的卖国汉奸!
汉子:先生的话固然不错,可是叫我们怎么办呢!
青工:怎么办呢?咱们就得一伙儿去,向压迫我们、剥削我们的人算账去——这才有我们的生路!
汉子香姐:(齐)可是叫我们拿什么去打倒他们呢?
青工:你要打倒他们,(拾起鞭子)你应该用你这个武器。我们是有我们的武器的。就是空着两只手,拳头也是我们的武器呀!
汉子:这有什么用,人家有的是飞机大炮呀!
青工:只要大家齐心,团结起来,这力量比什么都大。
观众:对呀!大家联合起来,一起去打倒我们的仇人!
【注】《放下你的鞭子》是1931年由剧作家陈鲤庭执笔写成的抗战街头剧,剧名取自剧中青工阻止汉子鞭打香姐时所说的一句台词。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头写“枪声炮声都沉静下去了”,既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为下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环境氛围。
B.文本一结尾写李先生从楼梯滚下,与《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别里科夫从楼梯滚下一样,都饱含作者对人物的憎恶唾弃。
C.文本二写青工、汉子街头偶遇,与《雷雨》写鲁大海、周朴园在周公馆冲突一样,都通过写生活场景折射出时代背景。
D.相比较而言,文本一的语言较文雅细腻,文本二的语言则较通俗直白,这与两位作者对文体和受众的不同定位有关。
7.关于文本一和文本二的标题及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文本一仿用朱熹《中庸章句》语句为标题,隐含了作者致敬先儒、弘扬传统文化的用意。
B.文本一标题有“助读《中庸》第二章”之意,这一独特的表达能引起读者的好奇与关注。
C.文本二以剧中人物的台词为标题,既能强调人物的强烈情感,又可以借此提示有关剧情。
D.文本二标题中的“你”和“鞭子”含义丰富,其中有鼓励民众拿起抗战武器的言外之意。
8.文本一与文本二都在人物描写中交代“九·一八”这一历史背景,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一中的李先生和文本二中的汉子对生活变故有相似的心态,但这种心态产生的思想根源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母。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于是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四》,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A宗B赐C步D舆E令F三G卫H举I入J东K宫L诏M皇N太O子P引Q上R殿S亲T拜U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B.“有不可夺之志”与“百亩之田,勿夺其时”(《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夺”字含义相同。
C.“朕比寻讨经史”与“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中的“比”字含义不同。
D.礼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祭祀、礼仪、科举、学校等,长官为礼部尚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曾与李纲商讨君臣伦理纲常和效忠尽节之事。李纲认为受托于先王、辅佐储君很容易,其言辞激昂,态度慷慨,令太子肃然起敬。
B.太宗认为先代圣明的帝王,都有道德高尚的师傅。而自己位居历代帝王之后,智慧不比圣人,如果没有师傅的指教,是不能够君临天下的。
C.太宗认为人的善恶受身边人的影响。周成王成为圣君,得益于周、召的谆谆教诲,而胡亥启用赵高为师,学习刑法,屠戮功臣亲族,成为暴君。
D.太宗对房玄龄说,王珪刚毅正直,心存忠孝,因此选他做皇子的老师。太宗告诫房玄龄,见到王珪时要像见到自己一样加以尊敬,不能懈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
(2)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
14.唐太宗对约束皇子、尊师重学的重要性认识深刻,所采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风入松
陆游
十年裘马锦江滨,酒隐红尘。万金选胜莺花海,倚疏狂、驱使青春。吹笛鱼龙尽出,题诗风月俱新。
自怜华发满纱巾,犹是官身。凤楼①常记当年语,问浮名、何似身亲?欲寄吴笺②说与,这回真个闲人。
【注】①凤楼:指宫内的楼阁,借指朝廷。②吴笺:吴地所产之笺纸,常指书信。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回忆蜀中十年生活,选取饮酒、吹笛、题诗等活动,再现了自在的生活。
B.“万金选胜莺花海”一句运用夸张手法,以春日赏景的洒脱表现词人的狂放。
C.“吹笛鱼龙尽出”凸显了音乐的魅力,其写法与“舞幽壑之潜蛟”有相似之处。
D.词人已是满头白发,回想早年的壮语,不禁生发出久居官场为浮名所累的懊悔。
16.本词结句与陆游《游山西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中都有一“闲”字,二者的意味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手法,阐明了君子与小人对于“义”与“利”的态度。
(2)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痛陈时光流转,人事皆非,容颜衰老,以致“_________,__________”。
(3)“烟”是中国古诗词中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意象。它可以是温馨宁静的乡村炊烟,如“_________”;还可以是混乱惨烈的战争烽烟,如“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是《红楼梦》中女儿们的栖息之地。大观园的水系历来是研究者的一个焦点,水作为园林的灵魂是明清以来园林艺术发展的一个趋势。这里我们关注的则是一种水上建筑——大观园里的桥。关于桥是什么时候进入园林实也无法考证,但是_______①_______,是以在曲折的水路上建桥自然也就成了必然,明清之江南私家园林中桥也就成了点缀。
沁芳桥是进入大观园的第一座桥梁。一池清水,两岸花柳环绕,处处花香柳翠,一任自然的宜人景色。宝玉对它有额有对,其所题额匾是:沁芳。所题对联是:“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从桥的位置看,它应是进入园中的第一个真正景点,桥上视野开阔,是园中一观景的佳处,而根据后文描写此桥处在潇湘馆和怡红院之间,故_______②_______。《大观园图说》说“近怡红院为园中出入所必经诸处总路”,脂砚斋道“此亭大抵四通八达为诸小径之咽喉要路”,而小说也以众多事件凸现了此桥的特殊性。据统计,小说中发生于此桥的大小事件共有一二十件,如宝玉受紫鹃气在此发呆,遇邢岫烟在此写答妙玉帖,黛玉闻傻大姐说宝玉娶亲诸事等等。那么作者这样的安排有何用意呢?很多学者认为“沁芳”与“怡红”之意同,都是关涉小说本旨的点睛之笔。
18.宝玉为沁芳亭题写的对联曾备受当时诸公的称赞,请根据上下文语境和阅读《红楼梦》对贾宝玉形象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6分)
19.请结合材料,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具有的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的厚重历史感和独特“包浆”韵味使它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而如何从 的历史典籍中攫取“文化亮点”并提炼出新奇创意,是制作文化创新类节目的 。
河南卫视在这方面可谓 ,表现不俗。端午节目开场舞《祈》以洛神、飞天为原型,采用真人水中起舞的形式再现曹子建笔下“雳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曼妙,舞出文化的“回归”;《丽人行》借老杜诗名,给每位演员画上花钿、斜红、面靥齐全的唐朝妆容,以重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大唐盛世……显然,在深入挖掘传统题材的基础上,能否采取最能触发受众民族自豪感、最能唤起受众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的文化元素,是这类文化创新节目频频“出圈”的关键所在。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变为几个较短的语句,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包浆”本来指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年代越久,“包浆”越厚。“出圈”指明星超出粉丝小范围,进入公众视野。请赏析这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妙用。(3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炮是中国象棋独有的棋子。“直线行、隔子吃”的走法决定了炮在不同行动目标策略中游走,平常时放对位置,进攻时聚焦找“炮架子”发挥叫吃威胁。炮的价值在棋局的不同阶段发生变化,开中局阶段,棋盘上棋子星罗遍布,炮能找到的“搭档”多,时不时可以瞄准进攻目标开火。到了残棋阶段,棋盘上棋子数量少,炮的“朋友”少,价值也随之缩水。
“双炮笨如牛”“单炮难成局”“势成方动炮”“残棋炮归家”等棋局口诀,道出了炮的生存哲学要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年6月浙江省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03
参考答案
1 2 3 6 7 11 12 15
D C D D B A B C
1.D 2.C 3.D
4.①文本采取了总分总论证结构;②第1、2段列举具体数据,指出乡村网红通过短视频纷纷占领各大平台,并举例佐证;③第3-5段分析乡村短视频走红的原因;④第6、7段提出目前乡村短视频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应理性看待走红的乡村生活短视频。(每点1分)
5.①乡村短视频应有更加丰富多样的内容,注重原创性、独特性,以多元化方式展现淳朴、自然、慢节奏、有着美好诗意的田园生活;②注重提高短视频质量,杜绝纯娱乐化。避免在商业利益驱动下,为博取流量而采用低俗的方式来吸引粉丝。③减少滤镜美化,尽可能完整真实地展现真实的乡村特色,让粉丝看到更加真实的乡村。④打破“短而快”的局限,尽可能以系统化的表达使更多现实问题得到严肃的观察和深入的讨论。(每点1分)
6.B 7.A
8.①可以使历史背景的切入更自然,故事更真实;②可以丰富人物的形象内涵,使人物形象更具时代感;③可以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物命运变化的历史原因,深刻理解主题。(每点2分)
9.相似的心态:对不好的生活境遇都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对外来欺压都有畏惧逃避的心态。(2分)不同的思想根源:①李先生有狭隘自私的思想,他只想保全自己的小家庭,也难以割舍相对安稳的生活;(2分)②汉子有封建落后的思想,他把人生不幸归结为命不好,也找不到生活出路。(2分)
10.ELS(每处1分) 11.B 12.D
13.(1)(如果)不学习,就不明白古人的治国之道,不这样而能使天下太平的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则”,就,便;“致”,使;“未之有”,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每处1分,句意1分)(2)三师是用德行来教导别人的人。如果三师的地位低下,太子就无法确认尊师的准则。(“道”,通“导”,教导,引导;“卑”,卑微,低贱;“则”,准则。每处1分,句意1分)
14.①以身作则,教谕皇子尊敬师傅。②设三师之位。③选正直忠信之人为师。④制定尊师礼仪制度。(每点1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疾,不能穿鞋走路。太宗特别赐给他一顶轿子,命令东宫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诏令皇太子搀扶他上殿,并亲自拜见。李纲为太子陈说君臣父子之间的道义,以及问候起居的礼节、检视膳食的方法,讲得畅达明白,义正辞严,使听讲的人聚精会神,忘记了疲倦。太子曾经与李纲商讨古代的君臣规范和竭忠尽节之事。李纲大义凛然地说:“接受托孤,辅佐年幼的国君,代理国政,古人认为很难,我却觉得很容易。”他每次发表言论,言辞、态度总是慷慨激昂,有一种坚定不可动摇的意志,太子没有不肃然起敬的。
贞观六年,太宗下诏说:“我近来研讨经史,凡是圣明的帝王,哪一个没有师傅呢?先前所呈上来的官职的法令中,竟不见有三师的职位,想来不妥。为什么呢?尧曾向尹寿学习,舜曾向务成昭学习,禹曾向西王国学习。前代的圣明君主,如果不曾受这些老师的教育,他们的功业就不会那么显扬天下,他们的声名也不会在史籍中记载流传。何况我位居历代帝王之后,智慧比不上圣人,如果没有师傅的指教,怎么能够统率亿万百姓呢?《诗经》上说:“不犯过失不忘本,一切按照老规矩办事。”(如果)不学习,就不明白古人的治国之道,不这样而能使天下太平的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应当立即拟定法令,设立三师的职位。”
贞观八年,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智慧高明的人,自然不会受周围环境的熏染,但智慧中等的人就不稳定了,会随着所受的教育而改变。况且太子的师保人选,自古以来就很难选择。周成王年幼的时候,周公和召公担任太傅、太保,左右都是贤明之人,他天天接受有益的教导,足以增长仁义道德,于是成了圣明的国君。秦朝的胡亥,启用赵高做他的太师。赵高用苛刑峻法来教育他,等到秦二世继位之后,就诛戮功臣,屠杀宗族,残暴酷毒,很快就灭亡了。因此可知,人的善恶确实可以受到周遭环境和左右亲近的习染和影响。我今天想为太子及诸王精心选择师傅,让太子和诸王瞻仰效法师傅的礼仪风度,从中受到教益。你们可为我寻访正直忠信的人,各自举荐三两个人来。”
贞观十一年,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李泰的师傅。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帝王的儿子生长在深宫当中,到他长大成人之后,无不骄横淫逸,因此相继败亡,很少能有自强自立的。我如今要严加管教子弟,希望他们都能得到安宁保全。王珪一向是我信任的人,深知他性情刚毅正直,心存忠孝,所以选他做我儿子的师傅。您可以对李泰说,每当见到王珪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该加以尊敬,不得怠慢。”
贞观十七年,太宗对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说:“三师是用德行来教导别人的人,如果三师的地位低下,太子就无法确认尊师的准则。”于是,下令制定太子接待三师的礼仪制度,仪注中规定:太子必须出殿门迎接三师;太子应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逢进门时,都要让三师先行;三师坐定后,太子才可以就座;给三师写信,开头要先写“惶恐”二字,最后要写上“惶恐再拜”四字。
15.D
16.①本词中“这回真个闲人”看似乐得清闲,欲与友人分享好心情,但从整首词来看,“闲”暗含着失意的苦闷,有自嘲之意;②《游山西村》末两句写诗人希望能在空闲时趁着月光再次前往,以享受田园之乐,“闲”传达出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每点3分)
17.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 依依墟里烟(墟里上孤烟) 汉家烟尘在东北(九重城阙烟尘生)(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给分)
18.①此联较好地点出了“沁芳桥”周围的景物特征,且与“沁芳”匾额相应生辉。“绕堤”“隔岸”“三篙”“一脉”不言水,而水自在其中,巧妙点出一池清水,点出花香柳翠自然宜人的景色,富有诗情画意。②运用比拟,用“借”“分”生动地写出一幅水借柳色、水分花香,色彩鲜明、香气四溢的极富诗意的画面。③题景贴切,用字新雅,对仗工巧,构思灵动,表现了贾宝玉脱俗飘逸的神采,不凡的才情。(每点2分)
19.①园林中既有水就必有桥②此桥的位置既重要又独特(每空2分)
20.卷帙浩繁/浩如烟海;当务之急/不二之选/灵丹妙药;别出心裁 (每空1分)
21.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1分)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具有厚重历史感和独特“包浆”韵味,(1分)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1分)它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1分)
22.①“包浆”符合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独特韵味的特点,(1分)“出圈”写出传统文化创新节日被大众熟知接受的现状(1分)。②两个口语词汇,一旧一新,生动活泼,极富感染力。(1分)
23.略
【参考立意】
(1)寻找搭档,合作双赢。
(2)单炮难成局,借力是智者。
(3)寻找合作伙伴,搭建成功舞台。2023年6月浙江省高考仿真模拟卷02
语文·全解全析
1.D 2.C 3.D
4.①文本采取了总分总论证结构;②第1、2段列举具体数据,指出乡村网红通过短视频纷纷占领各大平台,并举例佐证;③第3-5段分析乡村短视频走红的原因;④第6、7段提出目前乡村短视频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应理性看待走红的乡村生活短视频。
5.①乡村短视频应有更加丰富多样的内容,注重原创性、独特性,以多元化方式展现淳朴、自然、慢节奏、有着美好诗意的田园生活;②注重提高短视频质量,杜绝纯娱乐化。避免在商业利益驱动下,为博取流量而采用低俗的方式来吸引粉丝。③减少滤镜美化,尽可能完整真实地展现真实的乡村特色,让粉丝看到更加真实的乡村。④打破“短而快”的局限,尽可能以系统化的表达使更多现实问题得到严肃的观察和深入的讨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可以使人们……不再焦虑”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使人们得以暂时逃离现实焦虑”。
B.“主要动机是通过聚集人气流量从而获得经济收益”以偏概全,原文是“乡民发布视频的主要动机,也多以工具性的经济致富和情感性的主体表达为主”。
C.“带有很大的欺骗性”错误,由第6段“通过短视频记录的媒介化乡村并非真实或全部真实的乡村”可知,视频中的乡村确实具有一定的不真实性,但“很大的欺骗性”言过其实。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中心意思,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由第6段可知,乡村短视频在内容、表现方式和结果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仅仅通过呈现新主题就可以解决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指出了乡村短视频走红的现实。
B.分析乡村短视频走红的一个原因。
C.指出乡村短视频存在的问题。
D.既指出了乡村短视频走红的现实,也指出了要理性看待乡村短视频存在的问题。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1-2段“乡村网红通过短视频纷纷占领各大平台……‘三农’相关视频日均播放量超42亿次”“近年来,以乡村生产生活为内容源泉的短视频井喷式发展……”“从藏族白马少年到记录东北乡村日常生活的短视频创作者,新的乡村叙事空间被大大拓展”,指出乡村网红通过短视频纷纷占领各大平台,并举例佐证;
第3-5段“乡村生活短视频走红,主要还是因为其满足了人们多层次的情感需求”“当然,乡村短视频的走红也与技术、经济等因素不无关系”“在乡村短视频的发展过程中,也能清晰看到政策支持、平台扶持的痕迹”,从三个方面分析乡村短视频走红的原因;
第6-7段“在乡村生活短视频走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通过短视频记录的媒介化乡村并非真实或全部真实的乡村……”“短视频媒介建构的同质化、娱乐化以及被滤镜美化的乡村,不能被当成完全真实的乡村图景。我们要意识到媒介化的乡村与真实的乡村是有差距的”,提出目前乡村短视频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应理性看待走红的乡村生活短视频。
所以,文本采取了总分总论证结构。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从呈现的内容看,乡村短视频单一化、同质化的问题较为明显,原创性不足限制了乡村生活的多元性表达”“乡村生活短视频走红,主要还是因为其满足了人们多层次的情感需求。短视频中呈现的淳朴、自然、慢节奏的,具有美好诗意的田园生活”可知,乡村短视频应有更加丰富多样的内容,注重原创性、独特性,以多元化方式展现淳朴、自然、慢节奏、有着美好诗意的田园生活。
根据“从表达方式看,乡村短视频呈现出的多为娱乐放大化的乡村。短视频的视听属性具有天然的娱乐基因,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取流量,有的博主会采用夸张甚至低俗的方式来吸引粉丝,各种雷人的视频也时有出现”可知,注重提高短视频质量,杜绝纯娱乐化。避免在商业利益驱动下,为博取流量而采用低俗的方式来吸引粉丝。
根据“从结果看,乡村短视频呈现的是被滤镜美化的乡村。镜头下的‘诗和远方’,仅是复杂乡村图景的一个侧面,完整真实的乡村被遮蔽在了短视频镜头之外”可知,减少滤镜美化,尽可能完整真实地展现真实的乡村特色,让粉丝看到更加真实的乡村。
根据“受到‘短而快’的局限,碎片化的表达使很多现实问题不能引发严肃的观察和深入的讨论”可知,打破“短而快”的局限,尽可能以系统化的表达使更多现实问题得到严肃的观察和深入的讨论。
6.B 7.A
8.①可以使历史背景的切入更自然,故事更真实;②可以丰富人物的形象内涵,使人物形象更具时代感;③可以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物命运变化的历史原因,深刻理解主题。
9.相似的心态:对不好的生活境遇都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对外来欺压都有畏惧逃避的心态。不同的思想根源:①李先生有狭隘自私的思想,他只想保全自己的小家庭,也难以割舍相对安稳的生活;②汉子有封建落后的思想,他把人生不幸归结为命不好,也找不到生活出路。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都饱含作者对人物的憎恶唾弃”错,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因此作者对他是憎恶唾弃的。但文本一结尾写李先生从楼梯滚下,是为了凸显人物面对战争时畏惧胆小的心理,并没有饱含作者对他的憎恶唾弃。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隐含了作者致敬先儒、弘扬传统文化的用意”过于拔高,文本一仿用朱熹《中庸章句》语句为标题只是单纯的模仿。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文本一“我看见许多许多十九路军朝北走。听说是到天通庵车站帮助那边的兵把守”“突然砰砰地两响破空飞来,接着又是砰砰砰几响”等内容以及文本二中“是的,我们的家就在沈阳,先生,你们不记得‘九·一八’吗?(回忆)日本兵开到沈阳,那儿十几万的中国兵说是受了什么不准抵抗的命令,都撤退了……”等内容都交代了“九·一八”这一历史背景,时故事具有真实性,也使情节中的历史背景融入得更加自然。
文本一中“九·一八”这一历史背景,凸显了主人公李先生畏惧逃避和狭隘自私的形象特点,而文本二中此背景的切入,也体现了青工、青工、汉子等人物面对战争时的各自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内涵,使人物形象更具时代感。
两个文本中“九·一八”这一历史背景的切入,可以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物命运变化的历史原因,深刻理解主题,在阅读中探究社会环境带给人们的生存状态的影响等问题。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相似的心态看:
由“说不定刚才那枪炮声就是北大营的老文章,那么,明天大概还是一切照旧,不会出大乱子”“李先生惊得呆了,身子蹲了下去,腿直发抖”“这有什么用,人家有的是飞机大炮呀”可以看出,文本一中的李先生和文本二中的汉子对不好的生活境遇都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对外来欺压都有畏惧逃避的心态。
从不同的思想根源看:
由“真糟糕!不逃呢,不放心;逃呢,多花钱。我总以为打不起来的,谁知道——”“李先生颤着声音回答,心里头臭虫似的钉着那个问题:明天怎么逃得出去”可以看出,战争中的李先生有狭隘自私的思想,他只想保全自己的小家庭,也难以割舍相对安稳的生活;
由“人家都说是我的命不好,我的命不好,也许是的”“先生的话固然不错,可是叫我们怎么办呢”可以看出,汉子有封建落后的思想,他把人生不幸归结为命不好,也找不到生活出路。
10.ELS 11.B 12.D
13.(1)(如果)不学习,就不明白古人的治国之道,不这样而能使天下太平的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2)三师是用德行来教导别人的人。如果三师的地位低下,太子就无法确认尊师的准则。
14.①以身作则,教谕皇子尊敬师傅。②设三师之位。③选正直忠信之人为师。④制定尊师礼仪制度。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太宗特别赐给他一顶轿子,命令东宫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诏令皇太子搀扶他上殿,并亲自拜见。
“太宗赐步舆”中,“太宗”是主语,“赐”是谓语,“步舆”是宾语,结构完整,应在“太宗赐步舆”后断开,故在E处断开;
“令三卫举入东宫”,“三卫举入东宫”为“令”的宾语,“东宫”补充说明“举入”的地点,故在L处断开;
“诏皇太子引上殿”,“皇太子引上殿”为“诏”的宾语,故在S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
B.“含义相同”错误,动摇,改变;失去,违背。句意:有一种坚定不可动摇的意志/数百亩的田地,不要失去它们的生长时间。
C.近来;靠近,挨着。句意:我近来研讨经史/天涯如同挨着的邻居一样。
D.正确。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太宗告诫房玄龄,见到王珪时要像见到自己一样”错误。文中是“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太宗要求房玄龄对魏王李泰说,见到王珪要像见到自己一样尊敬。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则”,就,便;“致”,使;“未之有”,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
(2)“道”,通“导”,教导,引导;“卑”,卑微,低贱;“则”,准则。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可知,以身作则,教谕皇子尊敬师傅。
②由原文“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可知,设三师之位。
③由原文“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可知,选正直忠信之人为师。④由原文“于是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可知,制定尊师礼仪制度。
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疾,不能穿鞋走路。太宗特别赐给他一顶轿子,命令东宫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诏令皇太子搀扶他上殿,并亲自拜见。李纲为太子陈说君臣父子之间的道义,以及问候起居的礼节、检视膳食的方法,讲得畅达明白,义正辞严,使听讲的人聚精会神,忘记了疲倦。太子曾经与李纲商讨古代的君臣规范和竭忠尽节之事。李纲大义凛然地说:“接受托孤,辅佐年幼的国君,代理国政,古人认为很难,我却觉得很容易。”他每次发表言论,言辞、态度总是慷慨激昂,有一种坚定不可动摇的意志,太子没有不肃然起敬的。
贞观六年,太宗下诏说:“我近来研讨经史,凡是圣明的帝王,哪一个没有师傅呢?先前所呈上来的官职的法令中,竟不见有三师的职位,想来不妥。为什么呢?尧曾向尹寿学习,舜曾向务成昭学习,禹曾向西王国学习。前代的圣明君主,如果不曾受这些老师的教育,他们的功业就不会那么显扬天下,他们的声名也不会在史籍中记载流传。何况我位居历代帝王之后,智慧比不上圣人,如果没有师傅的指教,怎么能够统率亿万百姓呢?《诗经》上说:“不犯过失不忘本,一切按照老规矩办事。”(如果)不学习,就不明白古人的治国之道,不这样而能使天下太平的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应当立即拟定法令,设立三师的职位。”
贞观八年,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智慧高明的人,自然不会受周围环境的熏染,但智慧中等的人就不稳定了,会随着所受的教育而改变。况且太子的师保人选,自古以来就很难选择。周成王年幼的时候,周公和召公担任太傅、太保,左右都是贤明之人,他天天接受有益的教导,足以增长仁义道德,于是成了圣明的国君。秦朝的胡亥,启用赵高做他的太师。赵高用苛刑峻法来教育他,等到秦二世继位之后,就诛戮功臣,屠杀宗族,残暴酷毒,很快就灭亡了。因此可知,人的善恶确实可以受到周遭环境和左右亲近的习染和影响。我今天想为太子及诸王精心选择师傅,让太子和诸王瞻仰效法师傅的礼仪风度,从中受到教益。你们可为我寻访正直忠信的人,各自举荐三两个人来。”
贞观十一年,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李泰的师傅。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帝王的儿子生长在深宫当中,到他长大成人之后,无不骄横淫逸,因此相继败亡,很少能有自强自立的。我如今要严加管教子弟,希望他们都能得到安宁保全。王珪一向是我信任的人,深知他性情刚毅正直,心存忠孝,所以选他做我儿子的师傅。您可以对李泰说,每当见到王珪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该加以尊敬,不得怠慢。”
贞观十七年,太宗对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说:“三师是用德行来教导别人的人,如果三师的地位低下,太子就无法确认尊师的准则。”于是,下令制定太子接待三师的礼仪制度,仪注中规定:太子必须出殿门迎接三师;太子应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逢进门时,都要让三师先行;三师坐定后,太子才可以就座;给三师写信,开头要先写“惶恐”二字,最后要写上“惶恐再拜”四字。
15.D
16.①本词中“这回真个闲人”看似乐得清闲,欲与友人分享好心情,但从整首词来看,“闲”暗含着失意的苦闷,有自嘲之意;②《游山西村》末两句写诗人希望能在空闲时趁着月光再次前往,以享受田园之乐,“闲”传达出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久居官场为浮名所累的懊悔”错误。“凤楼常记当年语,问浮名、何似身亲”意思是回想当年的豪言壮语,朝廷只给自己一个浮名,却不能让自己亲身实现当年的壮语,所以抒发的是作者仅有虚名,却不能实现自己当年的壮语的无奈之情。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炼字以及对情感的把握能力。
本词上阕回忆蜀中十年生活,那时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是洒脱的。而下阕则是写现在的生活,现在已满头白发,但是当年的壮语并没有实现,朝廷仍然记得自己当年的豪情壮志,但尽给自己一个虚名,而自己的豪情壮士再也不能实现,所以一个“闲”字表达了作者的无奈、苦闷、自嘲之情,表面上是看似乐得清闲,欲与友人分享好心情。
《游山西村》写于作者罢官闲居之时,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所以尾联写到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闲”传达出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17.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 依依墟里烟(墟里上孤烟) 汉家烟尘在东北(九重城阙烟尘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喻”“鞍”“作”“墟”“阙”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①此联较好地点出了“沁芳桥”周围的景物特征,且与“沁芳”匾额相应生辉。“绕堤”“隔岸”“三篙”“一脉”不言水,而水自在其中,巧妙点出一池清水,点出花香柳翠自然宜人的景色,富有诗情画意。②运用比拟,用“借”“分”生动地写出一幅水借柳色、水分花香,色彩鲜明、香气四溢的极富诗意的画面。③题景贴切,用字新雅,对仗工巧,构思灵动,表现了贾宝玉脱俗飘逸的神采,不凡的才情。
19.①园林中既有水就必有桥②此桥的位置既重要又独特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赏析对联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第二段“一池清水,两岸花柳环绕,处处花香柳翠,一任自然的宜人景色”可知此联中“绕堤柳”“三篙翠”“隔岸花”“一脉香”较好地点出了“沁芳桥”周围的景物特征,匾额“沁芳”二字有清爽可人、芳香四溢、赏心悦目、花容月貌之义,可见对联内容与“沁芳”匾额相应生辉。“绕堤”“隔岸”“三篙”“一脉”不言水,但都离不开水,可见对联中虽未提到水,但是水自在其中,巧妙点出一池清水,点出花香柳翠自然宜人的景色,富有诗情画意。
②“借”“分”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借三篙翠,分一脉香”赋予水人的情感,生动地写出一幅水借柳色、水分花香,“柳”色彩鲜明,“花”香气四溢,这副对联能让读者感受到极富诗意的画面。
③这幅对联是为沁芳亭题写的,是写景的对联,题景贴切,“绕堤柳”“三篙翠”“隔岸花”“一脉香”用字新雅,“绕堤柳”与“隔岸花”,“借”与“分”,“三篙翠”与“一脉香”对仗工巧,构思灵动,表现了贾宝玉脱俗飘逸的神采,不凡的才情。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空前句“关于桥是什么时候进入园林实也无法考证”可知此句与园林中的桥有关,根据空后句“是以在曲折的水路上建桥自然也就成了必然,明清之江南私家园林中桥也就成了点缀”可知,园林中有水就有桥,所以此空可填“园林中既有水就必有桥”。
②处,根据“故”字,可知此空是总结前文,说明桥的位置,根据空后“《大观园图说》说‘近怡红院为园中出入所必经诸处总路’,脂砚斋道‘此亭大抵四通八达为诸小径之咽喉要路’”可知此桥的位置重要,根据“而小说也以众多事件凸现了此桥的特殊性”可知,此桥的位置独特,所以此空可填“此桥的位置既重要又独特”。
20.卷帙浩繁/浩如烟海;当务之急/不二之选/灵丹妙药;别出心裁
21.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具有厚重历史感和独特“包浆”韵味,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它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
22.①“包浆”符合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独特韵味的特点,“出圈”写出传统文化创新节日被大众熟知接受的现状。②两个口语词汇,一旧一新,生动活泼,极富感染力。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此处是说历史典籍很多,可填“卷帙浩繁”或“浩如烟海”。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篇幅很长。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②语境是说如何从众多历史典籍中攫取“文化亮点”并提炼出新奇创意,是文化创新类节目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或者说是最能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填“当务之急”或“不二之选”“灵丹妙药”。当务之急:指当前任务中最急切的要做的事。不二之选:没有比这个选择更好的了。灵丹妙药:意思是非常灵验、能起死回生的奇药。比喻幻想中的某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有效方法。
③语境是说河南卫视在这方面有独特的办法,可填“别出心裁”。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分析第一分句。“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具有的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的厚重历史感和独特‘包浆’韵味”,可将“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提到前面作状语,改成“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传统文化创新节日具有厚重历史感和独特‘包浆’韵味”;
分析第二分句。“使它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将“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提到前面作状语,删掉“使”,将“它”放到“依然”前面作主语,改成“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它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
最后整理答案: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具有厚重历史感和独特“包浆”韵味,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它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效果的能力。
①“包浆”指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包浆”其实就是“光泽”,专指古物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包浆既然承托岁月,年代越久的东西,包浆越厚。句子“厚重历史感和独特‘包浆’韵味”用来修饰传统文化,符合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独特韵味的特点。
“出圈”一般指某位偶像或明星知名度变高,不止被粉丝小圈子所关注,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变成真正的“公众人物”。后来引申到不限于人,事件和物品也可以“出圈”。句子“显然,在深入挖掘传统题材的基础上,能否采取最能触发受众民族自豪感、最能唤起受众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的文化元素,是这类文化创新节目频频‘出圈’的关键所在”,这里的“出圈”指的是传统文化创新节日被大众熟知接受的现状。②“包浆”是传统词汇,“出圈”是新生词语,两个口语词汇,一旧一新,生动活泼,极富感染力。
23.略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关键词是“炮的生存哲学要义”,那么“炮”要想具备生存价值,需要有哪些条件呢?因为炮要想发挥威力,需要“炮架子”,因此材料告诉我们,在开中局阶段,棋盘上棋子多,“炮架子”多,这个阶段炮的威力巨大;而到了残棋阶段,棋盘上棋子少了,“炮架子”少了,炮的价值大大缩水,这也就是第二段中这些关于“炮”的棋语的含义。由此可知,炮要想发挥作用,一定要有“炮架子”,也就是“搭档”“朋友”,否则自身再厉害也难以施展才华、发挥价值。而材料要求我们思考材料的启示意义,就应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炮”就是我们自己,而“炮架子”就是我们的搭档、朋友,搭档多、朋友多、合作者多,再加上自身能力,就能够发挥威力,无往而不胜。
写作时要从学会寻找搭档、懂得合作的角度思考。这对于今天的青年尤为重要,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合作的时代,做成一件事需要诸多条件和能力,单凭个人难以成事。学会寻找合作者,搭起发挥自己才华的舞台,这是一种主动进取的可贵品质。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寻找合作者,条件是什么;在合作中该如何对待合作伙伴,从而让合作的凝聚力更强,这些都可以作为本次作文的深度思考内容。
【参考立意】
(1)寻找搭档,合作双赢。
(2)单炮难成局,借力是智者。
(3)寻找合作伙伴,搭建成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