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经》二首
一、单选题
1. 下面加下划线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雎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B. 好逑(qiú) 寤寐(wù mèi)
C. 蒹葭(jiā) 溯洄(sù) D. 萋萋(qī) 水之涘(yì)
2.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左右流之(求取) 寤寐求之(醒时) B. 左右芼之(挑选) 水中沚(水中的高地)
C. 道阻且跻(〈路〉高而陡) 水之涘(水边) D. 道阻且右(向右迂曲) 溯洄从之(逆流)
3.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起兴手法的一项是()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D.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 下列句子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B. “琴瑟友之”的“友”是“友爱”的意思。
C. “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D. “钟鼓乐之”的“乐”是“使……快乐”的意思。
5. 下面对《关雎》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章四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B. 第二章八句,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
C. 第三章八句,真实地写出了小伙子与意中人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诗的格调依然迂回低缓。
D. 《关雎》在艺术表现上有许多独到之处。例如,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尤其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短短三章,就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6. 对《蒹葭》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直接抒写了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伊人的绵远悠长的思念,缠绵悱恻,真挚感人。
B. 诗中“伊人”是一种高洁清丽、可亲可爱而又若隐若现、可望难即的形象,呈现一种朦胧缥缈之美,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C. 全诗三章都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其中第五句至第八句都是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主人公追寻伊人坚定执着的品格。
D. 全诗三章,每一章前两句都运用了写景起兴的表现手法,都抒写了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渲染了一种清朗明丽的意境,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远远望见伊人时愉快喜悦的心情。
7.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 “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 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
C. 《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D. 《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二、默写
9. 根据提示默写。
(1)《关雎》中统领全篇的诗句是“ , ”。
(2)《关雎》中写男主人公日日夜夜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淑女的句子是“ , ”。
(3)《关雎》中“ ”“ ”是幻想和淑女结婚时鼓乐齐鸣的热闹场面,表达了青年男子对美好婚姻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4)《蒹葭》中,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的诗句是“ , ”。
(5)《蒹葭》中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 ”“ ”。
三、语言表达
10. 童谣,融入我们的生活,伴随我们的成长。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结合下面思维导图的提示,用四字短语补全空缺处。
答: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有关“童谣”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① ?据史料,童谣最早见于《诗经·魏风》。 ② ,如古人还将其称为“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小儿语”等。
“胖娃儿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儿骑白马……”一首首川西童谣伴着孩子们清脆的童音,在深深的巷子里, ③ ,在幽幽的小院中久久回荡。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就这么说着,唱着,长大成人,走出了巷子,走出了田野,走出了院子。然而,童谣却 ④ 。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一首名为“四季花儿歌”的童谣,请在空缺处写出恰当的句子。
三月里,桃花红,桃园结义当英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月里,桂花香,广寒宫里看吴刚。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腊月里,梅花开,喜鹊闹梅好运来。
四、综合性学习
11. 学习完本课后,八年级某班拟开展以“读读《诗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读诗句,说成语】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日常运用的成语,有一百多个出自《诗经》。请根据诗句提取成语并解释。
①“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大雅·云汉》)
成语:___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
②“羔裘豹饰,孔武有力。”(《诗经·郑风·羔裘》)
成语:___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
③“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成语:___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
(2)【读名句,说启示】《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已经演化成名言警句,下面是习近平主席引用过的名句,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诗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典出:《诗经·大雅·荡》
释义: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善终。
(3)【读诗句,猜人名】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喜欢从《诗经》中取名字。请根据下面的诗句说出历史上以此取名的人物与其身份。
“祝祭于祊,祀事孔明。”(《诗经·小雅·楚茨》)“孔明”,完备周详,庄重而有条不紊。
诗歌鉴赏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 诗歌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写起有什么作用?
(2) 这首诗的三章只是通过一字之易,一韵之转,其他内容基本一致,这种形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13. 阅读《关雎》,完成下列小题。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这首诗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其中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什么?
14.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B.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情景,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熟。
C.“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不远,表现出了织女内心的高兴与激动。
D.“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2)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15.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累累的样子。③蓁(zhēn)蓁:叶子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______的形式。
(2)本诗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的混淆、多音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外,涉及范围很广。因此,对于易混字、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注意进行分类整理。
【解答】
D.应为:“涘”应读“sì”。故D错误。
ABC正确。
故选D。
2.【答案】B
【解析】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起兴手法的辨识。起兴是《诗经》主要的写作手法之一。起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A.以河洲上关关鸣叫的雎鸠引出主人公对淑女的殷切盼望。B.以水中左右漂荡的荇菜引出君子欲求淑女的渴慕之心。D.以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起兴,引出对伊人的追寻,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歌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4.【答案】B
【解析】B项,句中的“友”是“向……表示友爱、亲近”的意思。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这类题型,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理解诗歌写作背景,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等),通过重点词语理解诗歌情感,掌握这些知识点,结合选项逐项分析,就能很好答题。
【解答】
C.第三章八句,这是小伙子想象与意中人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诗的格调是轻松愉快的。故赏析错误。
ABD赏析正确。
故选C。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诗歌的内容、主题、重点语句、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解答】
A.不是直接抒写。
B.理解正确。
C.是对追寻行动的描写。
D.是望而不见,可望而不可即,怅惘失意,心神凄伤。
故选B。
7.【答案】B
【解析】“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也用以尊称对方。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型,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根据识记答题即可。
【解答】
D.《诗经》中大都是四言诗。故D错误。
ABC正确。
故选D。
9.【答案】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解析】略
10.【答案】(1)①历史悠久 ②分布广泛 ③内容浅显 ④形式多样
(2)(示例)①童谣起源于何时 ②童谣别称很多 ③在青青的田野上 ④把那份纯真永远地留在了他们心里
(3)(示例)①六月里 荷花放 花中君子美名扬 ②九月里 菊花黄 东篱采菊登高忙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能力。第①处,《诗经》里就有童谣,说明“历史悠久”;第②处,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童谣,说明“分布广泛”;第③处,“事理普通,易于幼儿理解”,说明“内容浅显”或“通俗易懂”;第④处,童谣表现形式有谜语歌、数数歌、游戏歌等,说明“形式多样”。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第①空后面的句子“据史料,童谣最早见于《诗经·魏风》”谈的是童谣的起源,再由第①空后的问号可知,所填内容应是一个问句,据此可知①应该填“童谣起源于何时”;第②空由后面的“还将其称为‘孺子歌 ‘童儿歌 ‘儿童谣 ‘小儿语 等”可知,本空应该填“童谣别称很多”;第③空后面的句子“走出了巷子,走出了田野,走出了院子”是与前面相对应的,由此可知本空应填的内容与“田野”有关;第④空前面的句子都是“走出……”,“然而”“却”说明后面应该与“走出”相反,所以所填的内容应该与“留下、留在”有关,而童谣给人留下的是“纯真、美好”。第④空难度要大一些。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所填内容首先在形式上要与给出的句子一致,要尽量做到对仗工整;其次,所填时间、花的特点等要相对应。
11.【答案】(1)①兢兢业业 小心谨慎,认真负责。 ②孔武有力 非常威武有力。 ③投桃报李 他送给我桃,我拿李子回送他,泛指相互赠答,友好往来。
(2)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这样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3)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解析】(1)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根据《诗经》名句的理解,再加上平时对成语的积累,很容易看出句中的成语,第一句是“兢兢业业”,现在用来指一个人工作认真负责;第二句中的成语是“孔武有力”,形容一个人非常威武有力。第三个句子演化成的成语为“投桃报李”,意思是你送给我桃,我拿李子回送你,后用来指二人之间的友好互往的关系。
(2)本题考查《诗经》名句的理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的意思是无;“初”的意思是始;“鲜”的意思是少;“克”的意思是能。总结以来是说,做事、为人、做官、为政,没有不能好好开头的,却少见能有好好到头的。这句话是提醒人们,善始容易、善终不易,虎头不难、蛇尾常见。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根据句中的“孔明”二字,可知以其为名的是诸葛亮,他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12.【答案】【小题1】这句诗以“蒹葭”起兴,点名了时令和环境,描绘了一幅萧瑟冷寂的晚秋图,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小题2】这是《诗经》中重章叠句的手法,反复咏叹,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象征着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是地点的转换,象征伊人缥缈南寻,可望而不可及;从“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漫长、曲折和艰难,以凸显主人公坚持不懈,执着不已的精神。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象征、对比、比兴、动静结合、侧面描写、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先说出手法,再分析效果即可。“比”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比兴手法,描绘了一幅萧瑟冷清的秋景图。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求伊人不得的惆怅。
2. 本题考查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本文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象征着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是地点的转换,象征伊人缥缈南寻,可望而不可及;从“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漫长、曲折和艰难,以凸显主人公坚持不懈,执着不已的精神。
13.【答案】【小题1】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幸福生活)的追求。
【小题2】连用两个“悠”字,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这首诗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幸福生活)的追求。
2. 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本首诗, 连用两个“悠”字,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14.【答案】C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掌握。
A.正确。
B.正确。
C.有误,虽然“河汉清且浅”,也相距不远,但却是可望而不可即,咫尺胜天涯,表现出的是织女内心的忧愁与哀怨。
D.正确。
故选:C
(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分析能力。此诗描写天上的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人间夫妇的別离忧怨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
答案:
(1)C
(2)主人公既是织女,也是思妇(诗人)。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
译文:
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不停地响个不停。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样,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只隔了道清清浅浅的银河,他俩相界离也没有多远。相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含情默默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本道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15.【答案】(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祝福新娘婚后家庭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
【解析】略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