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1 13:0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怀仁一中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2023.5.7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作为人类情感结晶的诗歌自然也不例外。体现诗歌存在状态的时空是现实的物理时空,而在诗歌内部,诗人具体描绘的艺术世界自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小宇宙,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时空。诗歌的艺术时空是现实时空和诗人心理情感交汇融合的产物。诗人将现实时空诉诸内心感受,最终经过诗歌作品得以具体呈现,其中灌注了诗人丰沛的情感。
情感的抒发是诗歌最为根本的内容,正因有了情感,时空才被赋予极大的可塑性和选择性。在诗歌里,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所以采用虚构、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段,将现实时空重新组合而建立起诗歌的时空结构。
有时,诗人借助时空转换,在今昔对比或巨大反差中抒发一种人世沧桑、物是人非之情。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这里呈现的是同一空间里时间转换的时空结构,诗中的事件就发生在“板桥”上。开篇作者描述了一片清丽春景,诗人心底的忧伤被悄然唤起,思绪由今入昔,怀念故人之情绵绵;最后一句又把时间转回“今朝”,与开头照应,产生“今—昔—今”的时空转换。
有时,因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难以遏抑,现实时间的顺流性和空间的逻辑性在强烈的情感面前失去意义,不仅时间变得具有可逆性,其中的空间也会发生大规模切换,以适应诗人喷涌的激情。李白的诗篇常常如此:“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其一)作此诗时,李白因受小人迫害而离开了他渴望一展宏图的长安,时空使因内心的悲愤之情发生了巨大改变:空间描写在黄河与太行山间转换,以“冰塞川”的不可穿越和“雪满山”的不可登攀表达了世路的艰难险阻与英雄失意的悲慨;时间则在现实与历史和虚构中穿梭,从当下自己受迫害的现实切入,先是写周朝姜太公,又向前逆推到商朝的伊尹,形成跳跃性的时空结构。
在诗歌里,现实时空本身的客观属性和固有的自然标度早已随诗人情感的变化而改变,或者上下几千年的时空被压缩成一瞬间,或者又将一瞬延长,使之包含更丰富的情感内涵。为表达情感之需,诗人通过想象创造了这种与现实时空相参照的、经过压缩或延长乃至被幻化的时空结构,如李贺的《梦天》中:“黄尘清水三山下,变更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仙界俯视人间,时间变得短促,空间变得渺小,诗人于其中寄寓了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冷峻思考。可以说,诗人任由情感的驱遣,在诗歌里营造出多变的时空结构。
然而,诗歌中的艺术时空并非被动受情感的支配而消极生成,其本身对情感的表达也有反作用。如王昌龄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全诗属于那种在时间的顺流中空间自然转换的时空结构。时间通过少妇所处所见的不同空间“闺中”“翠楼”“陌头”的顺次切换而逐渐推移,场景由室内向室外转变,少妇心中隐秘的情感也在转变中悄然展现,正因为“陌头”那惊鸿一瞥,后悔与悲愁渐渐取代了精心梳妆享受春色的喜悦,最终弥漫全诗。总之,巧妙的诗歌时空结构处理方式会激发诗情的层层推进,使其向纵深发展,让情感的血脉在每一首诗歌里奔涌涤荡,呈现出顿挫缅邈的诗美。
(摘编自岳丽颖《中国古典诗歌时空结构新探》)
材料二:
富有联想和想象意味的诗歌,是如何在极其有限的篇幅中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进行不落痕迹处理的呢?这些转换技巧又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呢?
诗歌中最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是以空间的转换暗示时间的流逝。之所以将存在于空间的事物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是因为时间是抽象的,它的流逝是不易觉察的,读者只有注意到真切可感的事物的改变,才会意识到时间在变化。《世说新语》中东晋大司马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诗歌中还有一种转换时空的技巧是时空交错、结合,共同营造诗的意境。正如初唐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以时空为坐标系,将主人公置于横向的历史与未来无限延伸和纵向的天与地无限广阔的交汇点上,感慨万千,全诗写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极大地拓展了时空容量,已突破了一时、一地、一人、一事之界限,超越中使内在意蕴趋于无穷。
时空的不完全转换也是一种重要技巧。这种技巧往往将时间与空间中的一种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而将另一方竭力扩展,以达到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呈现的时间被限定在黄昏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但全诗却展示出藤、树、鸦等丰富意象和空间变化。
以上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三种时空处理技巧,需指出的是,诗歌中时空处理是非常复杂的,有时是各种技巧的综合运用,不会仅仅局限于这三种方式,需要认真分析。
(摘编自范海霞《略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时空转换技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类情感结晶的诗歌有两种时空状态,一是作为艺术作品存在的现实物理时空,一是诗人情感和现实时空融合形成的艺术时空,
B. 刘禹锡《竹枝词》运用时空不完全转换方式,将空间限定在一定范围,这种限定方式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运用的相同。
C. 材料一第四段使用李白的诗进行论证非常合适,世路的艰难险阻所激荡起的诗人的汹涌情感,确实已经冲破了常规逻辑的范畴。
D. 两则材料都围绕“时空转换”展开,但重心不同,一个重在阐述时空转换与情感的关系,一个重在阐述时空转换的技巧与效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因果论证能帮读者理清事物之间的逻辑顺序,例如材料一第二段用此手法论证时空结构能对诗人情感表达产生重要作用。
B. 诗中具体时空被压缩、延长乃至被幻化,实际体现的是情感在其中的支配作用,反映的是情感在艺术时空中的运动状态。
C. 因为时间是抽象的、不易觉察的,所以诗人常把空间的事物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用事物的改变让读者意识到时间在变化。
D. 《登幽州台歌》让我们感受到,置身于悠久时间和广阔空间交汇的时空点上,个体的孤独感和历史的深重感会更加强烈。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B.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请你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从时空转换角度为杜甫《登高》的颈联写两条文学短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 嚣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 ”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7.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13.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悲秋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①。
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②。
[注]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 ②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 “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
C. 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
D. 第五句以“高飞的鸟”喻“愁”,形象生动,显示出作者愁绪极深。
E. 尾联用反诘的语气结句,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
15.本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悲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求认为自己治理国家的效果是: “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两句是:“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所不能领教的碌碌无为、墨守陈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的城市叙事逐渐将目光投向“内心”,即从他城走向我城,在寻常巷陌的烟火气中诉说城市的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这种城市叙事方式的回归,表面上是城市语法重组和形象再造,背后虽然是对城市权利的尊重和体认,却是欲望与记忆的重组,也是伦理和意义的坚守。城市是“流动而矛盾的整体”,城市叙事中那些“可能和不可能”令置身其中的每个人沉迷,城市叙事成为“城市的中心生长出来的一个梦想”;更多时候,它又是在日常的“流溯”中倒退着指向未来,它发明传统、再造文脉,最终是在未来建立信任和社
会凝聚力,面向未来寻找理想的栖居之所。
没有哪座城市能真正做到 ① ,所有幸存下来的城市实际上都遭遇过各种挫折和失败,只不过它们今日的荣光掩盖了昔日的不堪。这些城市之所以能完成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崛起,应该说与其前瞻性叙事大有关系。当一座城市不断谈论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远景规划,特别是还有一场 ② 的重大活动(奥运会、冬奥会和世博会)列在议事日程上时,它会变得比往日更有活力、更加生气勃勃。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城市就是凭借这样的活动让自己的面貌 ③ ,更重要的是其内部凝聚力也因此大为增强。
17.请依次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下列句子中的“我”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我早早地开始了读书生活,也知道应该正确而恰当地选读世界文学。
D.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祖国是我家,爱国靠大家。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背后是欲望与记忆的重组,也是伦理和意义的坚守,更是对城市权利的尊重和体认。
B.背后不仅是对城市权利的尊重和体认,更是欲望与记忆的重组,伦理和意义的坚守。
C.背后不是对城市权利的尊重和体认,而是欲望与记忆的重组,也是伦理和意义的坚守。
D.背后不是欲望与记忆的重组,不是伦理和意义的坚守,而是对城市权利的尊重和体认。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露节气已是真正凉爽季节的开始,很多人在调养身体时一味地强调海鲜肉类等营养品的进补, ① ,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了机体的损伤,影响了学习和工作。在此要提醒大家,白露时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
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体质过敏而引发的上述疾病, ② 。凡是因过敏引发支气管哮喘的人,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其中最常见的有带鱼、螃蟹、虾类,韭菜花、黄花、胡椒等,而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钠盐饮食能增加支气管的反应性。在很多地区,哮喘的发病率是与食盐的销售量成正比,这说明 ③ 。
在食物的属性中,不同的饮食有其不同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补泻”作用。不同的属性,其作用不同,适应的人群也不同,因此,每个人都要随着节气的变化而随时调整饮食结构。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跟跑、并跑、领跑”是奔跑的不同姿态。“跟跑”是指跟在别人后面跑,因其代表着相对落后而往往为人所排斥;“并跑”是与别人并行着跑,代表着齐头并进;“领跑”是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代表着暂时超越。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个人的进步,都离不开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唯有跟跑,才能并跑;唯有并跑,才能领跑。
作为青年学子,你对于“跟跑·并跑·领跑”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一语文月考二参考答案
1、B (3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限定方式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运用的相同”错误,限定方式不相同,《竹枝词》是空间限定,时间转换;《天净沙·秋思》是时间限定,空间转换。故选B。
A (3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例如材料一第二段用此手法论证时空结构能对诗人情感表达产生重要作用”因果颠倒,原文有“情感的抒发是诗歌最为根本的内容,正因有了情感,时空才被赋予极大的可塑性和选择性”,材料一第二段论证的是情感抒发对诗歌采用时空结构的重要作用。故选A。
3. C (3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重在阐述时空转换与情感的关系,时间、空间和情感都要涉及才最适合。A.前两句表明感情;“沉吟至今”表时间。B.“向天横”“拔五岳掩赤城”都指空间。
C.“大江东去”指空间,“千古”指时间,“浪淘尽”“风流人物”满含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D.“怎敌”含感情;“晚来”指时间。故选C。
4. (3分)①首先以问题开篇,引出论证的主体部分;②然后分别论述了三种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及其艺术效果;③最后指出还应全面具体地看待时空处理方式。
5.(5分) ①“万里”与“百年”时空结合,极大拓展了时空容量,表达了诗人漂泊无定、年老多病的无尽悲愁;②体现了情感表达与时空转换技巧的辩证关系。作者登高触景生情,选用时空转换技巧来抒发;此技巧的运用也反过来使诗人的悲伤之情表现得更充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诗歌中还有一种转换时空的技巧是时空交错、结合,共同营造诗的意境”“已突破了一时、一地、一人、一事之界限,超越中使内在意蕴趋于无穷”分析,诗句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万里悲秋常作客”是常常客居他乡,是从空间上强调远离家乡、漂泊无依的悲愁;“百年多病独登台”则从时间上表明年老多病、孤独寂寞的哀伤。“万里”与“百年”时空结合,极大拓展了时空容量,表达了诗人漂泊无定、年老多病的无尽悲愁;“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百年多病独登台”,诗句加上时空的转换,表现作者登高触景生情,那种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更深切地写出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这一效果体现了情感表达与时空转换技巧的辩证关系。此技巧的运用也反过来使诗人的悲伤之情表现得更充分。
6.B (3分) 解读:不是“无法解释”,而是源于善良美好的心灵,助人者被助。
7.(5分)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
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升格答案:
①内容方面:“渴”是题目中“天嚣”造成的不堪后果,反过来受困队员的饥渴至极的现状又很好地表现了“天嚣”的凶猛可怕。
②结构方面:集中表现受困队员的“渴”,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鲜明、突出,思路清晰,节省笔墨。
③主旨方面:“渴”既有表层的实写意义,又有深层的象征启迪含义:渴望得到水源,渴望获得救助,以及渴望活下去的信念。在"渴"盼中陌生人冒着生命危险送来救急西瓜,受困队员在生命濒危之际依然乐于助人,实属难能可贵,格外令人感动。升华、深化了赞美真善美的这个主题。
④效果方面:围绕“渴”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令人感同身受,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
8.(6分)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升格答案:
①有利于表现浅层的内容:这个“谜”是指陌生人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到来,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客观上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这样写来给人真实感。
②是深层突出的主旨的需要:“美好的谜”,“美好”指人物的精神世界,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陌生人怎么来的,这个谜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被困的队员被救了,心灵被真诚善良等美好品性感动了,这才是文章的重点,所以这样写来反而突出了中心思想。
③结构思路方面的作用: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④语言表达方面的效果: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耐人寻味。
9.C(3分)(“魏歃盟于秦”是魏国将和秦国结盟的意思,应断到“秦”后。“所以”解释为“用来………的”,是一个词组,不能断开。)
10. C(3分)(《邹忌》中的“蔽”是受蒙蔽的意思。与“为赵蔽”的“蔽”意思不同)
11.A(3分)(不是孟尝君表示希望替魏国出使诸侯,而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
12.(8分)(1)我们(燕国)已经连续两年没有丰收了,现在又要远行几千里来救助魏国,那将会怎么样呢?
(2)(如果)燕国不解救魏国,魏国就会改变志节割让土地,把国家的半数土地割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13.(3分)对赵国是晓之以利害,为赵王讲清楚存魏对赵国的好处,同时也讲明魏国一旦投降秦国给赵国带来的危害。对燕国先恳求其发救兵,见没有效果,就晓之以害,为燕王讲明如果魏国改变志节,转头向燕,那么形势将对燕国大不利。
参考译文
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听说以后,晚上会见了相国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么国家可以保全。”魏王说:“我希望您为我走一趟。”并郑重地为他准备好一百辆战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兵来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敢来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大王的人啊。”赵王说:“可以听听你的道理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不见年年死亡;相反魏国年年战乱,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在西边成了赵国的屏障。如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啊。”赵王答应借兵,于是为魏国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到北边去拜见燕王,说:“以前公子曾邀约魏国和燕国结为盟国。现在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国。”燕王说:“我们连着两年收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可怎么办呢?”孟尝君田文说:““行军数千里去救人,这是国家的大利。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可以看见秦军,即使想要行军数干里去救人可能吗?”燕王还未答应借兵,田文接着说:“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计策,那末我只得请求离开。我担心天下将要发生大的变化呀。”燕王说:“大变化我能够听听吗?”田文说:“秦国攻打魏国,还没能完全攻占魏国(的时候),(魏国)游观的高台就已经被焚烧了,国君宴乐射猎的离宫也被占领了。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把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从魏国撤退以后,魏王率领韩、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大王还有什么好处呢?当魏、秦、韩、赵四国联军兵临城下之时,到底是“行数千里去助人’有利呢?还是出燕都南门就看见四国联军有利呢?四国兵临城下,燕国和四国相距已很近了,运输也方便了,这个时候,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走了,我听从您的(建议)。”于是为魏国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随田文。魏王非常高兴,说:“您借来燕、赵军队很多,而且又快。”秦王十分害怕,便向魏国割地求和,于是魏国归还燕、赵的军队,并加封田文。
14、DE (5分)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诗歌第五句写作者心中满怀愁情,从纷乱的愁绪缝隙中看到飞鸟高翔而过,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所以D项分析错误。诗歌尾联写诗人本来打算离蜀投奔三峡,可遇到叛乱,滞留在梓州,以反诘语气感叹如何才能回到京城呢。E项中“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理解错误。D项3分,E项2分。
15、(6分)①凉风万里,表达了作者对秋景的悲伤之情; ②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③远待家书,表达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④秋来为客,高鸟飞过,隐含着自己漂泊的感伤之情;⑤老逐众人、表达出作者年老体衰的喟叹之情;⑥难见两京,表达出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每点1分)
16、(8分)(1) 可使足民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4)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5)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17 ①长盛不衰 ②举世瞩目 ③焕然一新 (3分,每空1分)
18、(3分)D(文中画横线的“我”是泛称,与D项的“我”用法相同,其余三项中的“我”是特称。)
19.(3分) A(波浪线句“欲望与记忆的重组”“伦理和意义的坚守”与“对城市权利的尊重和体认”是递进关系,“重组”“坚守”“尊重和体认”逐层推进。)
20.(6分) ①而忽略了季节性易发病 ②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 ③哮喘病人不宜吃得过咸
21.(5分) 由于高钠盐饮食能增加支气管的反应性,所以因过敏引发支气管哮喘的病人不宜吃得过咸,而应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
22、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