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四中2023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5月月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B项,“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人物”错误,材料一表述为“这后一面才是苏
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后一面”是指苏轼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
2.A(B项,“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错误,材料一只表述苏轼的文艺成就比屈、陶、李、杜要逊色一
筹,没有将他们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进行比较。C项,“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态
度”错误,根据材料二“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
度”,只是“对苏轼来说”。D项,“是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错误,根据材料二“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
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
可知,二者是可以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3.D(D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是说不能主观臆断,表现的是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
主观臆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表现出“人生空漠之感”。)
4.材料一按“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样”的论证思路展开。(1分)首先提出观点,指出苏轼之所以在文艺史上
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1分)接着论述苏轼诗文中表
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退隐心理)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1分)最后指出这一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
的影响。(1分)
5,①材料一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是因为他的诗文中总深
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即人生空漠之感。②材料二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有
着佛禅的无常观,为后文阐述这一无常观不影响苏轼积极的人生态度作铺垫。(每点2分)
6.C(C项,“但缺少智谋”错误,由原文“·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
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可知,吴召儿还记得伪装自己,聪明机智,并非“缺少智谋”。)
7.C(C项,“从侧面表现了老百姓对党领导的抗战的支持”错误,从文中来看,村主任给我们的队伍找向导,吴召
儿的姑给我们的队伍煮饭,这些都是“从正面表现了老百姓对党领导的抗战的支持”。)
8.①烘托吴召儿活泼、率其、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②给色调单一的景致增添耀眼、靓丽的色彩,体现了作者写
作的浪漫主义风格;③助推故事情节的发展。(每点2分)
9.①乐观主义精神方面:虽然当时物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大家却“上山唱歌”,快乐地生活战斗,由此可看出
他们坚定的信仰、丰富的内心、乐观的精神。②浪漫主义气息方面:选材上,写战争,却选取一位年轻、活泼的
女性为主人公,给血与火的战争增添了浪漫气息;写景上,逼其、明丽,情景相生,极富画面感:语言上,清新、
质朴、优美、生动,抒情意味浓厚。(每点3分)
10.D(原文标点为: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
臂也。)
11.B(B项,“由秦始皇首创”错误,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12.A(A项,“却没有人敢抗击匈奴”错误,根据原文“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可知,应是“却没人和他们共同攻打
匈奴”。)
13.(1)进攻大夏国后,占领了它的土地定居下来,这里土地肥沃富饶,很少有贼寇袋扰,完全没有报复匈奴的想
法。(“既”“寇”“殊无”各1分,句意1分)
(2)率领三百人,携带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与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节的副使。(“将”“赍”“直”各1分,句意
1分)
14.①让汉朝了解西域各国的风俗民情;②让远离汉朝的西域各国了解汉朝的情况:③使汉朝与西域开始联系
往来。(每点1分)
【参考译文】
当初,投降的匈奴人说:“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强大的国家,匈奴杀死了月氏国王,用他的
头骨做饮酒的器具,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怨恨匈奴,却没人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汉武帝元朔三年,皇上招
慕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经过向奴所控制的地方,匈奴单于
俘获了他,扣留他十多年。张骞得到机会偷偷迷跑,到达大宛王国。大宛人听说汉朝物产丰富,想通使结好却
一直未能实现,见到张鸯,非常高兴,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抵达康居国,又转送到大月氏国。大月氏国的太子做
【高二年级5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3472B安龙四中2023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2023.5
考生注意:
l.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
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
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内、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
可复见。就其他来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
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
主阶级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
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
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
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
李白参加永王出兵布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
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 归
田 " ,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 “退隐"
“归田 ”“ 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
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
谁能禁” (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
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
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
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卷 第1页(共8页)】 3472B
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 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
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
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
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
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
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随遇而
安的“ 乐观“情绪,“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
易等人毕竞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
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
感受到苏轼这一 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
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
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
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 一些
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
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
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崝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
呕,定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
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
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 “雁无遗踪之意,水无
留影之心 “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
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 "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
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
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 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持世事的
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
城数十天,徐州城发发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
顶住了洪水的侵袭,嬴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
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 空 “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
(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卷 第2页(共8页)】 3472B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的诗文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了人生空漠之感,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
对社会的退避。
B.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
人物。
C.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但并没有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
意念。
D.朱熹、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社会秩序
归潜在的破坏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红楼梦》中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苏轼
的影响。
B.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
响却略胜一筹。
C.人世无常,可以生发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发出超越的旷达,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
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态度。
D.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于责任感是不可能统一
在一个人身上的。
3.下列诗文中不能透露出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3 分)
A.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B.寄桴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D.事不目见耳闻,而脆断其有无,可乎?
4.诮简要分析材料一 的论证思路。 (4 分)
5. “ "材料一和材 料二都提到 飞鸿雪爪 ,但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
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 I1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吴 召 儿
孙 犁
我们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 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图
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笫 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 山沟的青年妇女
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 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 她正
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 她红着脸转过
”
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 大家注意!”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卷 第3页(共8页)】 3472B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 听。就是她这认真
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的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 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
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 一
只黄鸥的叫唤。
“
十 一 月 反扫荡
”
。 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
披扑黑羊皮袄,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
“我说。
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
“真是, 村长也在抱怨,”这是 ` 反扫荡 ' 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
大呀!”
“ ”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这 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
说着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
“先到神仙山! 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
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
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 一 朵红花,浮起一 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姑的家。
“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 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 一 根麻
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 “姑问。
“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笫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 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
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 一 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
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这 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
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
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 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一 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 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
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
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息于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
”
人,我去截兔息子们。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
一来,她就活像一 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卷 第4页(共8页)】 3472B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
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
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
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年11月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 “我们 ”组织民校妇女识字、唱歌、碰球,既表现了我党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对群众
的文化教育,更表现出融洽的军民鱼水之情。
B.“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一只黄鹏的叫唤 ”表明吴召儿认贞动听的读书声给 “ 我 “ 留下了
深刻美好的印象。
C.吴召儿发现敌人的行动轨迹后,让 “ 我 ”去集合队员,而自己只身跑去截击敌人,不等队员
到来就投击手榴弹,可见其勇敢无畏,但缺少智谋。
D.小说结尾给 “ 我”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但“ 我 ” 坚信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
业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会被永远铭记。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吴召儿出场时在背后掩藏东西,这为后文写她勇敢杀敌埋下了伏笔。
B.小说写 “ 我” 与吴召儿第二次见面时,她穿籽红棉袄,持符白挂包,包里装舒三颗手榴弹,运
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一个英姿讽爽、时刻准备战斗的战士形象。
C.小说对 “ 村长 ”和“姑”这两个次要人物的描写轩墨不多,但动作、语言等相关描写均富有个
性,其行为也从侧面表现了老百姓对党领导的抗战的支持。
.小说中画横线处描写了雨之“ 暴 “D ,风之 “ 狂 ",凸显了山顶环境的恶劣,为下文表现吴召儿
不怕暴雨、不畏困难的形象做了铺垫。
8.小说为什么要多次描写“红棉袄" ?请简要分析。(6分)
9.孙犁的 “荷花淀派 ” 作品,一般都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气息,此篇也不例外。请结合
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__, 14题。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
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元朔三年,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赛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
中,单于得之,留赛十余岁。赛得间亡,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赛,喜,为发导译
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
赛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赛乃
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赛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张赛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
俗。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西域道可通。于是张寨建言:“乌孙王昆莫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卷 第5页(共8页)】 3472B
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父朝本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
无人。今诚以此时- 赂乌孙招以益,、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
些脱连乌孙, U 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 子以为然,拜赛为平邱般,将三百人,赍金
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赛既至乌孙,昆莫见赛,礼节甚保。赛谕指
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遗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
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赛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
居、大月氏、于闲及诸旁国。是岁赛还,后岁余,赛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
域始通于汉矣。乌孙王既不肯东还,汉乃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稍发徙民以充实之。后又分
亚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
奴右罚也/
B.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
奴右罚也/
C.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
奴右罚也/
D.今诚以此时肛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
奴右臂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匈奴,古代游牧民族,最初也称独瑕、捡犹等。单于为其最高首领,总揽军政大权。
B.元鼎,汉武帝刘彻的第五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由秦始皇首创。
C.“远之”的“远”意为远离,与《屈原列传》中“举类迩而见义远”的“远”不同。
D.中郎将,古代武官名,于秦汉始置,西汉武帝时苏武即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曾经强大的月氏的国王被匈奴杀害,月氏人怨恨匈奴,却没有人敢抗击匈奴。汉武帝得
知这一 悄况后欲联合月氏夹击匈奴。
B.张窃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经过匈奴所控制的地方,被匈奴单于俘获后
扣留了十多年,后来乘机逃脱。
C.张窃到达大月氏后在那里停留一年多,也没弄清月氏人的打算,就回国,在归途中,再一
次被匈奴抓获,又被拘留一年多。
D乌孙自认为远离汉朝,也不知汉朝疆域多大,加之一直臣服于匈奴,邻近匈奴,朝中的大
臣都畏惧匈奴,不想向东迁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 (4 分)
(2) 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 (4 分)
14.结合原文内容,简要概括张赛出使西域的收获与影响。(3分)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卷 第6页(共8页)】 3472B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 16 题。
送谭孝廉赴举
李成用 °
鼓婓卢里寻诗礼,戈戟林间入镐京。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也知责贱.皆前定,未见疏慷遂有成。
吾道近来稀后进,善开金口答公卿。
【注】CD李戊用:晚唐诗人。 晚唐时社会矛盾敌化,兵戈不断,不仅民不聊生,就是士人进身之路
也多有阻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运用借代,交代了识孝廉赴京科考的时代背尿,赞扬其行为的难能可贵。
B.颈联” 也知 “扫去贵贱命中注定的消极悄绪,为后一句表达嘱托之意蓄势。
C尾联指出当下估学之追急需人才,表示自己会竭力向王公贵族举荐谭孝廉。
D.这首诗情中茧理语言浅近而蕴竟深远,表现出作者对后辈殷切寄望的情谊。
16.这首送别之作菹含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诮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并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珀难月中引用神话传说,暗示古代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开辟出蜀道的两句是
" "
(2)李商隐《锦瑟月中巧借民间珠玉传说,表达难以言明的怅惘之情的诗句是“
(3)李密在《陈悄表》中用“ “两句道出了自身
孤苦无依、无人相慰的处境,令闻者动容。
三、语官文字运用 (20 分)
( 一 )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世界竹子疗中国,中国竹子看安吉A安吉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笫一竹乡 ” 。些登甡生冬进召飞
大成之地的安吉竹博园包括融竹文化、竹工艺于一体的中国竹子博物馆和亚洲规模最大的安吉
竹种园等。
--_
中国竹子博物馆占地 12000 平方米左右,分历史厅、资源栽培厅、文学艺术厅等 8 个展厅,
展示了我国悠久的竹历史、丰富的竹资源和灿烂的竹文化。 一踏进博物馆,呈现在眼前的便是
巨辐的竹编《清明上河图》。 它是竹子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由 6 名能工巧匠辛勤合作,历经一年
手工编织而成。 画面上数百人物、动物 __0 _,活灵活现。 此外,展厅里还陈列着
@ 的竹工艺珍品,有竹席、竹椅、竹杯、竹篮、竹车、竹衣等,令人叹为观止。
占地 1200 亩的竹种园内遍植竹子 389 种,有紫竹、斑竹、方竹、环竹、凤尾竹、毛竹,还有变
异的龟背竹、元宝竹等,其种类之多,形态之奇,让人 @ 。 置身其间,仿佛走进了竹的海
洋,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竹子的清香。成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简直就是 一 支美妙动人的小
夜曲。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卷 第7页(共8页)】 3472B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址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
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诮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21,..._,22题。
"
9月9日,国家航天局 、 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宣布,中国科学家 o ,并命名为 嫦娥
石 。 。 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
的国家。 这也是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取得的又 一 重大科学成果。
距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之上、 @ ?是如何被发现的?专家介绍,"嫦娥石 ”发现于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玄武岩碎屑中,是一种新的磷酸盐矿物,属于陨磷钠镁钙石族。 呈柱状晶
体,颗粒大小为2—30微米。 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核集团核地研院)月
球样品研究团队,通过X射线衍射等一 系列技术手段,在14万个月球样品颗粒中,分离出一颗
粒径约10徵米大小的单晶颗粒,并成功斛译其晶体结构。 经国际矿物学会(Il\.1A)新矿物命名
及分奥委贝会(CNMNC)投票通过,确证为一种新矿物。 目前,关于月球科研样品的研究还在
持续开展,对 @ 等有重要意义。
21.下列句子中的 “ 通过 “和文中画横线处的“通过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见识广大的世界。
B.该提案以匹分之三的多数烘获得通过。
C这条巷子比较窄,汽车恐怕无法通过。
D.这个问题要通过群众同意,才能决定。
22.诮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精神家园是人的精神和灵魂的栖息地。 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给了突然残疾的他精神
慰藉,让他振作并找到生命的出口。 敦煌莫高窟是樊锦诗的精神家园,她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的颁奖辞是:"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 半个世纪
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 一腔爱, 一 洞画, 一 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 心 归处,是
敦煌。”
一个人有怎样的精神家园,决定其人生的价值取向、工作热情和态度、生活信念和追求。 对
千当代人的稍神家园建设,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1
不少于800字。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卷 第8页(共8页)】 34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