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与变化的具体历程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壹
貳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叁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壹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材料一:1946年3月,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其次大量生产主要消费品,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2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成就:
①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②相继爆炸原子弹和氢弹
③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
材料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没有开过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问题: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
②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③个人崇拜严重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苏联的发展
苏联模式
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政治上:高度集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个人崇拜严重。
2.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材料一:二十大后,对30年代以来的政治性案件作了全面的重新审査,大部分冤案得到平反,同时释放了90%以上尚在押的政治犯,西伯利亚2/3的劳改营被取消。……赫鲁晓夫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也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恢复了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定期召开的正常制度,地方苏维埃的权限也有所扩大。此外,对各级领导干部(中央最高层除外)的任期和定期更新也作了规定。……使集权体制恢复到比较正常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民主气氛有所増强,政治环境趋于宽松。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政治:①平反冤假错案
②强调集体领导
③改革干部制度(轮换制与任期制)
材料二:为推广玉米种植,赫鲁晓夫经常下基层,亲自向基层农业领导人灌输“玉米思想”。 195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在赫鲁晓夫的大力推动下,到1955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约1800万公顷,但赫鲁晓夫仍对此仍感到不满意,他提出要在1960年使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在苏联各地种植玉米,导致“玉米运动”最终失败。由于玉米,人们给赫鲁晓夫起了个外号:“古古鲁沙”,即俄文“玉米棒子”。大规模的垦荒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农业领域的改革未能产生长远效果。1963年,苏联粮食大幅度减产,不仅被迫实行粮食定量供给制,而且动用黄金储备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
经济农业:①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②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材料三:赫鲁晓夫工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把中央在物质、生产、工资等方面的权限下放给加盟共和国,把许多中央直属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1953年起,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改革,提高收购价格,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
——王铁群《赫鲁晓夫的“揭盖”与“解冻”:在犹豫中寻找出路》
经济工业:①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②加强不同工业部门企业横向联系
思想: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改革效果如何?如何评价他的改革?
材料:赫鲁晓夫大力提倡垦荒运动,在中亚、西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区组织了大规模的垦荒,大片新垦区成为向国家提供谷物和经济作物的基地。在上述措施的刺激下,50年代中后期,苏联农业一度出现上升态势,1958年与1953年比较,谷物产量増长91%,肉类产量増长62%。
——综合整理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评价:
①经济体制: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些成效
②农业:推进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③工业: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④思想: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材料一:赫鲁晓夫执政11年中推行的主要政策与路线,基本上亦是斯大林的那一套。赫鲁晓夫上台后,继续推行斯大林长期坚持的优先发展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重工业政策。……虽然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一直在进行改革,但并没从根本上脱离斯大林的体制模式,仍是坚持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
—摘编陆南泉《赫鲁晓夫有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
材料二:科学家联名要求赫鲁晓夫去领导一个癌症治疗所。
赫鲁晓夫推脱道:“谢谢同志们的支持,但我对癌症一窍不通啊。”
科学家们纷纷说道:“赫鲁晓夫同志,您只要应用一下您在农业问题上的经验就好了!您一负责,粮食就全不见了!”
材料三: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
材料四: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评价:
①经济体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②思想混乱: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材料一:美国之行坚定大种玉米的信心……(但)苏联除乌克兰和欧洲南部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区域都处在严寒地带,日照时间短,气温低,根本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要的环境要求;
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等还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度等;
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玉米种植中的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
——《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改革采取的部分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并不彻底,无法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望”,是失败的。
探究:从玉米运动看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之因”:
①玉米种植未能因地制宜;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传统模式;
③赫鲁晓夫主观专断、急躁冒进;
启示:改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敢于突破僵化模式的羁绊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材料一:根据经济改革的要求,凡实行新体制的企业,国家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由原先的30项减少了9项。同时,给企业在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和分配等方面以更多的自主权,努力促使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工作者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
—摘编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材料二: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对比看,1962年美国占有多一倍的优势,
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美苏军事实力对比的天平已向苏联一端倾斜。
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材料三:勃列日涅夫大肆宣扬自己的政绩;给自己颁发各种勋章奖章。1991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勃列日涅夫是“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他拥有的勋章与奖章共达200多枚,死后在送葬行列中为他捧胸章与奖章的军官达44人之多。
材料二: 他无视70年代末,世界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坚持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他被暂时的繁华表象所迷惑,改革半途而废了。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后期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
材料:勃列日涅夫改革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来管理经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其执政时期都达到鼎盛。
积极:前期取得一些成效,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抗衡水平
消极:
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
③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④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探究: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从未进行过裁减冗员、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像要求各级行政部门一样对社会下达各种指令和指标,为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规定行为的标准。
(勃列日涅夫时期),理论上的教条化和宣传上的形式化盛行起来。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改革”竟成了一个忌讳的词语。
70年代苏联基本上达到了与美国的军事平衡,甚至在诸如战略核武器等领域还超过了美国。但是,其代价也是巨大的,过高的军事投入必然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
——《抑制创新——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整理)
①勃列日涅夫后期保守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传统模式;
③军备竞赛加剧,制约发展;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前期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违背历史潮流, 压制社会活力,无法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望”,是失败的。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材料一:农业上,通过实行土地承包来改革土地制度。苏联政府颁布了《个体劳动法》和《合资企业法》,允许私有制存在,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1987年颁布《国有企业法》,宣布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它力图消除计划经济对企业的控制,但由于缺乏真正的市场机制,又削弱了党对企业的领导,对苏联经济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导致经济由低速增长变为负增长。
——李世安主编《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1990年3月召开会议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6万多个……党内思想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历史,反对列宁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直接借用 “人道”、“民主”这些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口号反映了前苏联资产阶级与其他各国资产阶级在本质上的契合。
——陈立旭:《“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评析》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①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②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探究: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材料:他提出了通过租赁承包制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利用农村的经济体制变革带来的红利来发展农业生产。可惜由于太急功近利,不等农业生产发展取得真正的提高就将工作中心转为政治体制改革。其结果是其农业又一次出现了倒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摆脱危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是在最终促成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苏联的彻底瓦解,从而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
——《浅析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及教训》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改革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但最终彻底地断送苏联社会主义的一切。
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改革创新,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而戈尔巴乔夫最后的一剂“猛药”,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 而瓦解 。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苏共放弃领导地位
苏联实行多党制
民族矛盾爆发
民族分离
活动严重
八一九事件
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从根本上否定
科学社会主义
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不是主权国家
苏联解体后各独立主权国家的协调组织
1991.12.8
俄、白、乌成立独联体
1991.12.21
《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11国)
1991.12.25 克里姆林宫易帜
1991.12.26 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3.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4)导火线:八一九事件。
贰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一、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东欧的建设
材料:东欧原是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至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区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东欧国家”则成为一个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都曾获得苏联不同程度的帮助。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五国主要利用了苏军挺进东欧的有利条件;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主要利用自己的力量解放全国;民主德国(东德)是在柏林危机发生、德国分裂的情况下,在苏占区成立。东欧八国的领土面积约127万平方千米,人口约 9 000万,它们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显著地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地理范围和世界影响。
(1)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着手恢复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2)弊端: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东欧的改革
国家 措施 结果 局限
南斯拉夫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捷克斯洛伐克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出现“布拉格之春” 苏联出兵,扼杀改革
波兰 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经济迅速发展
匈牙利 实施“新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国民收入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民主德国 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 经济稳步增长,经济水平据东欧国家之首
3.东欧的剧变
材料一:进入80年代,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为了迅速发展经济,东欧国家大举借债,导致财政赤字剧增,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陆南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二: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剧烈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长期以来困扰东欧国家的苏联模式体制的弊端和要求冲破旧体制的改革潮流所构成的矛盾、苏联用强制手段对东欧实行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民族独立自主所构成的矛盾是酿成东欧变局的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上述两对矛盾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①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
③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经济困难
政局动荡
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
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
政治多元化
结果:1989—1992年, 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代表了社会主义运动失败吗?
材料: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
(1)明确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部分;
(3)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从中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的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且看中国方案
叁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1949年10月1日
(2)1954年
(3)到1956年底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装载着核弹的
导弹成功发射
东方红——
1号卫星
1964年10月16日
1966年10月27日
1970年4月24日
1.东欧的建设
(1)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农村的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年突破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3)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4)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共十九大召开,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沉重的枷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农民、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两个“凡是”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召开中共十九大,作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确宣示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改革具有渐进性、包容性、彻底性
中国新时期改革(1978~):改革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望,成果丰硕。应继续坚持改革创新,激发社会发展活力。
探究:从苏联解体中看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认识:
1、 苏联解体从根本上说是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2 、社会主义国家吸取教训,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如中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从建立到完善,都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4 、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
对中国经济改革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