盏。他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一再表示,类将他的这一发现,留给后代,则中因的前途“底几
2022一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有效”。这表明,尽管鲁迅终生也没有找到使中国人与人类彻底走出“奴束时代”之路,但他最
后仍格坚持《我者说又回到了世起初的起点)“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目标,这本身即是有着
高二语文(A)
重大的盘义的。
学校
(摘编自钱理群《绝对不能让步》)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材补二:
出愿范围:选修下第二、三、四单元,古诗词诵读
人有三性:奴性、悟性、理性。
班级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所谓奴性,并不是“奴在身者”,卖的给人做奴仆,而是“奴在心者”,精神上处于奴震
〔一)现代文闵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态。依赖于外在的某种力量或者自身虚构的莱种东西,受其精神奴役,快乏精神之独主,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想之自由,属于官目的本能的人。
姓名
悟性,是悟已为奴,开始感悟到自己的奴性,争取新神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格而尚没
材料一:
有达到理性的境界,对自身与外界尚没有深刻的系统的理解。
迅在写于世纪初的《文化侯至论》①里,所要讨论的是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遮择
理性,是达到了这种境界,对主见世界与客现世界及其和互关系有了理性的认识,成为
问题,网时提出的是中因要走立什么样的“新文明”,也就是如何赶上世界新潮流,实现中国
学号
的“现代化”的同题。针对当时流行的关于中因的“现代文明”的种种设想,他明晚提出,无论
了自觉的理性的人·
是“以富有为文明”“以路矿(即料技一引者注)为文明”,还是“以众治(即以议会民主为代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要经过奴性、格性、理性这三个阶段,一个民族直至楚个人奏网样色
表的现代民主)为文明”,怒是片面的,只抓住了“现象之末”,而改并了“本原”:他因此提出
要经过这三个价段。西民族和人炎的潜神自觉就需要本民旅和金人类的思想家、文李家,对
“报底在人”,中因在断世纪里,要“生存两问,角还列国”,“其首在立人”,也即人的物底解
本民族的精神以至金人类的人性进行内审与反省,并以文孕为论径把自己反思的皓品传达给
放,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
人民,以改变本民族的精种和人类的人性,
他又进一步回答了“怎料立人”的问慈,指出:“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他的
鲁迅华生所政力的,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图人“悟己之为奴”,花迹自己的
站论是:“四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因。人因既遮,乃始雄厉无前,论
因民性,从奴性决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中图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
然位见于天下”。这戏是说,鲁迅在思考中国所要建立的“现代文明”、所要实现的“现代化”目
理的做人”。
标时,他并非不重视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但他更重视与妥调“人的个体生令的精神
(摘编自张梦阳《鲁迅在今天的意义))
自由”:他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本木之分”,因此他底予后者以哲学上绝对的终极的意义与价
【注】①《文化偏至论》,鲁迅于1908年8月在杂志《河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值,同时在现实层西的现代(“现爪文明)目标与道路上,妥调“立人”是“立图”的前提与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础,远掉与历史的起点与终点(景终要定立的现代国家是“人国”)。
A鲁迅觉得流行的“以盘有为文明“以路矿广为文明”等设想并非根本,“立人”才是中国现
鲁迅的“立人”思想首先是遮立在他对中因传统社会与文化的自凳反省与刻骨铭心的生命
代化的出发点。
依验的益典上的。鲁迅的日本友人婚田涉曾经注意到“鲁迅的著作和他的日常谈话里,常常出
现女聚'这个诃”,伦认为,对于普远,这不是动绿的玩念,面是“直接触到内心”的体验。由
B在对中国国情和西方现代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恩的基础上,鲁迅提出“人”是根本。“立
此形成了异迅叁本思路:“把人当做人”,还是“使人成为奴聚(无论什么形式与旗号)”,是
人”是首要之务。
区分“传统社会(历史,文化)”与“现代让会(历史,文化)”的基本标准与尺度:“自凳为
C鲁迅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无所不至,他用“自觉为人”还是“甘当奴”来区分“传统
人”,还是“甘当奴求(无论什么形式与旗快)”,是区分“传统人(知识分子)”与“现代人
人”和现代人”。
(知识分于)”的基本标准。他的几乎是无所不至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文明)就判正是以此为
D.鲁迅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新神的反思,引导国人改造国民性,摆脱箱神的奴住状态,
价值尺度的。
成为自觉的理住的人。
备远的“立人”恳热也是他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反思的结果。鲁迅在本世纪初,当人们格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西方物质文明与科学、民主的盲日荣拜时,他对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提出了质疑与保留。而在
30年代,当他对完全按照西方揆式地立的上海都市文明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时,他在现代救
A结合《文化偏至论》一文的写作时代背景和刊我的杂志性质,可以推测鲁迅“立人”思
有、现代传格(断阴,出成,等等)、现代家庭关系,诸多方面,都发现了新的女校的再
想的对象是新背年。
生产与存建构。这正是意味着,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也不能将人引出“女隶时代”
B.30年代上海都市文明中发现了诸多方面的新的奴役的再生产与再建构,说明西方的现
于是,香迅和他同时代许多杰出的知识分子一起,把希望转向“第三样的时代”与“第三种
代化道路是错误的。
文化”。而当脊记对苏联的现实作了更深入的所究,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现了“苹令工头"与
“奴乘总否”,发现了“目标”〔争取人的底解放)与“后果”(人的新的奴衰化)的巨大反
高二语文(A)第1页(共4页)2022—2023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二语文(A)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 分
出题范围:选修下第二、 三、 四单元,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1.(3分)C【解析】C.“鲁迅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无所不至”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文本一第三段原文为“他的几乎是无所不至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文明)批判正是以此为价值尺度的”。选项缺少“几乎”这一限定词。
2.(3分)C【解析】A.“可以推测鲁迅‘立人’思想的对象是新青年”说法错误。鲁迅“立人”的对象并不局限于新青年,而是愚昧的国民。B.“说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是错误的”强加因果。从材料一第四段“……而在30年代,当他对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建立的,上海都市文明进行批判性的审视……诸多方面,都发现了新的奴役的再生产与再建构。这正是意味着,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也不能将人引出‘奴隶时代’可知,30年代上海都市文明中发现了诸多方面的新的奴役的再生产与再建构,这只是表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不能将人引出“奴隶时代”。但并非全部错误。D.“因此中学语文教材中逐渐‘淡化’对鲁迅作品的学习”选项无中生有。从材料二最后一段“鲁迅毕生所致力的,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说明鲁迅对中国人走出“奴性”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文中并没有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中逐渐“淡化”对鲁迅作品的学习的内容。
3.(3分)A【解析】A.批判人“既为主,又为奴”的自我身份的二重性。B.表现的是孔乙己的迂腐顽固与自许清高,不属于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C.鲁四老爷不让祥林嫂参加祭祀,祥林嫂没有一点不平和反抗,而是认为自己不干净,去捐门槛以求获得宽恕,鲁迅通过对祥林嫂“自觉的奴性”的刻画来启悟中国人。D.鲁迅通过写阿Q自轻自贱的“奴性”启悟国人。
4.(4分)①引用论证。文中大量引用了鲁迅的原话,如“生存之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来证明鲁迅的“立人”思想。
②举例论证。举鲁迅发现上海都市文明中心的奴役的再生产与再建构的例子,来证明鲁迅对现代化的道路尚有质疑与保留。(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4分)①概念内涵上:孔子的“立人”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的意思,是其“忠恕之道”中的“忠”道;鲁迅的“立人”是指人的彻底解放,即“尊个性而张精神”,立“有精神自觉”的人。(2分)
②提出目的上:孔子是为了说明仁道,教导子贡实践“仁”要能近取譬,推己及人;鲁迅是为了改造社会现实,使中国实现“现代化”。(2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3分)【答案】B【解析】B.“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时的软弱和无奈”理解有误,这是表现三三母亲的乐观、善良。
(3分)【答案】D【解析】D.“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无中生有。语境写出了三三慢慢成长的过程,交代三三如一般小孩慢慢长大的事实,无法推出“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
8.(6分)【答案】①真诚率直。赶逐蛮横无理的鸡;别人有礼,对待别人也有礼。②活波可爱。学着吹唢呐;钓鱼人撇断鱼竿,三三赶紧去告诉妈妈。③坚韧要强。从容面对家庭艰难;面对垂钓者,维护自家的鱼。(共6分。答对1个要点给2分,答对3点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答案】①情节淡化。小说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没有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②语言诗化。语言洗练干净、清新自然,描绘的农家田园生机盎然,人物淳朴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富有诗情画意。③注重营造意境氛围,选材质朴唯美。风光民俗,淳朴自然,清新如画。清潭嘉树、白鸭游鱼、碾坊山田,水车日夜不知疲倦地唱着含糊的歌,意境优美,如诗如画。④人物弱化。正文写三三和母亲等,只是简单概述片段,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进行塑造。(共6分。答对1个要点给2分,答对3点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FLQ【解析】(原文标点)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每填对一处给1分)
11.(3分)D 【解析】“颜色”前者意思是“脸色”,后者意思是“体面、面子”。
12.(3分)B “魏征以唐太宗在对待两位公主有感情上的亲疏为由提出了反对意见”说法错误,魏征是以不合礼仪为由提出了反对意见。
13.(8分)(1)我近来见到隋代的旧臣遗老,(旧臣遗老)都称赞高颖善于做宰相。(得分点:“比”“咸”“善”各1分,句意1分)
(2)于是,(文德皇后)请求唐太宗派遣中使带五百匹锦帛送到魏征家中赏赐他。
(得分点:补出省略成分1分,“帛”“诣”各1分,句意1分)
14.(3分)①因为阉宦侍奉在天子左右,容易使天子轻信,从而给国家带来危害。②可以避免阉宦成为子孙的祸患。(3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我近来见到隋代的旧臣遗老,(旧臣遗老)都称赞高颖善于做宰相,于是我就去翻阅他的传记,高颖可以说是公平正直的。而且汉、魏以来,诸葛亮做丞相,也非常公平正直,他曾经上表把廖立、李严罢官放逐到南中,后来廖立听说诸葛亮逝世,哭着说:‘我们大概要亡国了!’李严听说诸葛亮逝世,也发病而死。你们难道不仰慕学习他们吗?我如今常仰慕前代那些贤德的帝王,你们也可仰慕那些贤德的宰相,如果像这样,那么荣耀的名声和高贵的地位,就可以长久维持了。”房玄龄对答道:“臣听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公平正直,如今圣上推崇的治国原则,确实体现了政教的根本,极尽至公的要义,可以用来囊括宇宙,教化天下。”唐太宗说:“这正是我所想的,但我怎能只对你们说说而不去实行呢?”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文德皇后所生。贞观六年将要出嫁,唐太宗敕令有司陪送的财礼,比当年高祖之女永嘉长公主出嫁时高出一倍。魏征上奏说:“现在皇帝的姊妹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既然在前面多了一个长字,那么就说明要比公主的身份尊贵,虽然在感情上不尽相同,可是道理却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如果让公主的礼节逾越了长公主的礼节,道理上恐怕是不妥的,希望陛下能够三思。”唐太宗十分赞同。于是唐太宗将这些话告诉了皇后,皇后听完赞叹道:“曾经听说陛下对魏征十分敬重,可是对于其中的缘故知之甚少,现在听到他进谏的这番话,可见他能够用道义来抑制帝王的私欲,真是国家的忠臣啊!我和陛下结发做了夫妻,承蒙您的敬重礼待,情深义重,每当有话要说的时候,也要察言观色,尚且不敢轻易触怒您的威严,何况魏征作为臣下,和陛下情谊疏远、礼仪相隔呢?因此韩非子称此为‘说难’,东方朔称此为‘不易’,这确实是有原因的。”于是,(文德皇后)请求唐太宗派遣中使带五百匹锦帛送到魏征家中赏赐他。
刑部尚书张亮因谋反罪被关进监狱,唐太宗下诏,命令百官商议惩处他的办法,许多人都说张亮应该被杀头,只有殿中少监李道裕上奏说张亮谋反的证据不足,应教其无罪。但唐太宗当时正处在盛怒之下,竟把张亮杀掉了。不久,刑部侍郎一职空缺,唐太宗叫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可宰相多次上奏推荐人才,唐太宗都没有同意。唐太宗说:“其实,我已找到合适的人了。先前李道裕在拟议处置张亮的办法时,说‘张亮谋反的证据不足’,可见此人很公平。我当时虽然没有采用他的意见,但至今追悔莫及。”于是就任命李道裕为刑部侍郎。
贞观十一年,当时常常有宦官外出担任使者,他们欺瞒朝廷,胡乱上报情况,事情败露后,唐太宗非常生气。魏征进言说:“宦官虽然卑微,但他们侍奉在天子左右,常常发表议论,容易使天子轻信,慢慢地,便造成很大的危害。现在陛下圣明,可以无此顾虑,可是为了子孙后代,不可不断绝这种祸患。”唐太宗说:“不是你,我怎么会听到如此中肯的意见呢?从今以后,宦官不可再担任使者。”
(二)古代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答案】C.“沉鱼落雁”中的“沉鱼”写出女子的美貌。
16.(6分)【答案】2.①首先写梦游江南找不到离人,表现离愁重;
②然后写写信寄情却无从寄出,表现思念深;
③最后写弹筝排情却移遍筝柱难抒怨情,表现相思苦。
17.(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2)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3)【示例一】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示例二】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示例三】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示例四】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王维《积雨朝川庄作》)【示例五】仙人有待乘黄鹤 海客无心随白鸥(李白《江上吟》)【示例六】鸥鸟忘机翻浃洽 交亲得路昧平生(李商隐《赠田叟》)(6分。有错字、别字、添字、漏字均不给分。其中第三小题,如有其它合理答案,也可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18.(3分) ①丰富多彩 ②叹为观止(目不暇接、赞不绝口) ③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19.(3分) 兔子灯民俗兴于唐朝,当时人们把兔子视为吉祥之物,兔子灯所到之处就象征着吉祥和好运所在之地。(改对一处1分,共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3小题,14分)
20 (6分)①本应是春寒料峭 ②人们不敢脱掉棉衣 ③铺满了微山湖 (每点2分 )
21 (4分) 温暖的春风,吹化了残雪,吹绿了柳枝,吹蓝了天空,(3分)吹得微山湖水泛起了涟漪。(1分)
22 (4分) 比喻。(1分)将柳树上隐隐约约的绿意比作幻觉中的轻烟,(1分)突出早春时节,生机初萌,柳树上的绿意看上去如梦如幻、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形态,富有诗意。(2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格”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木长貌。意思是:树木的长枝条。而由树木的枝条这一本义,可以联想到扎篱笆时长树枝纵横交错地编织起来,形成一个一个很有规律也很漂亮的“格子”,这些“格子”组成的篱笆,就把小家庭和外界“隔离”了,这种隔离,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自我封闭,这种“格”就成了“隔”。于是,人与人之间就被分成了不同的种类,比如“资格”“合格”“风格”“学格”“人格”等,不同的“格”代表了不同的类别,不属于这个范围的可能就格格不入。而同时,因为类别不同,不分群体被压迫、限制(格限),那些想要改变现状的人必然会反抗,而面对严酷的法律和暴力执法,反抗的手段往往也是武力(格斗)。然而,人类是一种必然需要思想的物种。先民从“编格子”中发现了美、发现了善,于是有了格调的高低;这种发现、探究本身也是一种“格”(格物致知)。有思想的人类,不会甘心被放在固定的格子里,他们探究格子外面的世界的脚步从未停止。于是那些人们高于普通人,获得普遍认同、赞扬的就会被认为是“高格”“有格局”等。
试题要求以“格”组词,围绕其中两三个词语展开写作。对此,可以选用完全对立的两者去对比论证,比如由“体格”与“人格”去思考。可以选用形成对立统一模式的词语,比如选取“合格”“高格”,说明专业能力合格+道德修为高格=真正大写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人。也可以选用形成兼容互补模式的词语,比如主体风格+自成一格=符合主流价值观又有个体的丰富性独特性,二者的兼容、结合,使人生更有蕴藉和意趣。就像杜甫的主体风格是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但他也有清新自然的一面,像江畔独步寻花(系列)就是极为清新自然的。
【立意】
1.铸强健体格,修高尚人格。
2.以品格育格局,以追求助成长。
3.合格是底线,高格无上限。
【参考范文】
持人格之旄节,秉风格之纯正
跋山涉水,叩经问史,风格与人格之争议久久没有定论。或言“文如其人”,风格与人格交相辉映;或言“不因人废文”,不能因人格偏颇而否定其文学创作。月有阴晴,事有两端,我们应审慎对待风格与人格之争,持人格之旄节,秉风格之纯正。
以人格之光芒,点亮文学之灯,人格是文学作品最深处的涵养。
文学创作、翻译甚至评论都浸润着作者的思想之泉,人格高度是作家不可或缺的品质。著名文学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夙兴夜寐,上下求索,只为订正一个词汇甚至标点的翻译错误,不惧挑战权威,只为字字清明。他从不会懈怠,应付差事,而会字斟句酌,反复比对外文文献,为我们呈现最完美最流畅的译文。这是一个翻译家的高尚人格。反观之,曾一度引起热议的“毒教材”事件让人寒心。本是为小学生编印的教科书,却夹杂了大量低俗、色情的插图,这让祖国的花朵如何健康成长,让我们的教育谈何发展 这是插画师人格的缺乏,是不能容忍的错误。没有高尚的人格,何来完美的风格 我们必须要培养青年健全的人格,才能塑造他们的风格,“猛志犹在”方可化笔为剑。
以风格之力量,擂动人性之鼓,风格是高尚人格最高处的守望。
人在悲愤之时,可谓“杜鹃啼血猿哀鸣”,只有藉文学才能抒发内心的情感。你听,屈原“被发行吟泽畔”,大呼“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诉说声声,悲愤句句,无一不是对香草美人难再寻的悲叹。你看,司马迁遍访各地,只为遍历前人踪迹,成就一部前所未有的《史记》,一章一表,皆呕心沥血,寄意遥深,承载着藏之名山,以待后人的愿景。你触,陆游干枯凌乱的长发,“镜中衰鬓”饱含着多少次冲锋陷阵,多少次无奈收兵。曾经“中原北望”,年老却不得“万家同”;曾经不知世事艰辛,如今只能“书愤”,借文字来排遣英雄的落寞。是文字,是风格救赎了他们饱经挫折的心灵,也是高尚的人格赋予其文辞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
以人格之节,守风格之正,方可文约辞微,人格皎洁。
人格与风格如白鹭双飞,缺一不可。吾辈青年应端方正直,守护文学最真挚的情感,聆听文学最扎实的思想。古有潘岳文采斐然,一首悼亡诗感人泣下,一篇《闲居赋》引人向往,但他却人不符文,望尘而拜,追名逐利,惹得后人耻笑。今有史铁生身残志坚,一篇《我与地坛》读哭了太多游子,他用坚强的意志与疾病抗争,为我们诠释了生命的伟大和人格的力量。人生之路漫漫,文学之路悠悠,要想成就文名,先得坚守人性的高尚,作文如此,作人如是。
吾辈青年,生逢盛世,自当任重道远。苏武坚守正义,持旄节十余年边塞,我们亦当坚守人格之高洁,修炼内心以成就风格之纯正。且化笔为矛、为剑,为投枪,刺向不平之事,尽显文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