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下3.7.3液体的压强 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七下3.7.3液体的压强 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12 09:28:0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时 液体的压强
A知识要点分类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1 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
1、如图3-7-19甲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液体对容器 有压强。如图乙所示,瓶中水会从小孔A、B处流出,说明液体对容器的 有压强,这是因为液体有 性;从B孔流出的水喷得更急、更远,说明液体的压强随 的增加而增大。
甲 乙
图3-7-19
2、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是因为液体( )
A、有重力 B、会流动 C、有固定形态 D、有一定体积
知识点2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3、如图3-7-20所示是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情景。
甲 乙 丙
图3-7-20
(1)把探头放人水中,通过观察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探头处水的压强大小,高度差越大,水的压强 (填“越大”或“越小”)。
(2)比较甲、乙、丙三图,可以得到结论: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
强 。
(3)在图乙中把探头慢慢下移,可以观察到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增大,从而得到结论:在同一种液体中,液体的压强随 的增加而增大。
(4)在图乙中,若只将烧杯中的水换成盐水,其他条件不变,则可以观察到U形管两侧液面
的 。
(5)该实验过程用到的科学方法有 (填字母)
A、转换法 B、控制变量法 C、类比法
(6)如果实验中出现探头在水里的位置不动,但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逐渐减小的现象,其原因
是 。
4、如图3-7-21所示,打开水坝的闸门时,液体压强使坝底的水奔流而出,则决定坝底水的压强大小的因素是( )
图3-7-21
A、水的体积 B、水的深度 C、坝的宽度 D、坝的高度
5、如图3-7-22所示,平静的湖中,哪处水的压强最小( )
图3-7-22
A、a B、b C、c D、d
B规律方法综合练 提升能力
6、将同一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放入甲、乙两种液体中,现象如图3-7-23所示。可以判定这两种液体的密度大小关系是( )
甲 乙
图3-7-23
A、甲液体的密度一定小于乙液体的密度
B、甲液体的密度一定等于乙液体的密度
C、甲液体的密度一定大于乙液体的密度
D、无法判断
7、如图3-7-24所示,一只烧杯放在斜面上,若在烧杯内盛满水,则水对杯底A、B两点的压强pA、pB的大小关系是( )
图3-7-24
A、pA>pB B、pA=pB C、pA<pB D、无法确定
8、如图3-7-25 所示为某水坝的示意图。水坝左侧水面高,A和C两点处于同一高度,水在A、B、C三点产生的压强分别为pA、pB、pc,则( )
图3-7-25
A、pA=pc B、pA>pc C、pB=pc D、pB<pc
9、用隔板将玻璃容器均分为两部分,隔板上有一小孔用薄橡皮膜封闭(如图3-7-26所示)。下列问题中可以用该装置探究的是( )
图3-7-26
①液体压强是否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②液体压强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③液体是否对容器的底部产生压强
④液体是否对容器的侧壁产生压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如图3-7-27 所示,帕斯卡曾经用一个装满水的密闭木桶,在桶盖上插了一根细长的管子,向细管子里灌水,结果只加了几杯水,就把木桶压裂了,这个实验说明了( )
图3-7-27
A、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
B、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有关
C、液体压强与管子粗细有关
D、液体压强与液体质量有关
11、如图3-7-28所示,两支相同的试管内盛有等质量的液体。甲管竖直放置,乙管倾斜放置,两管液面相平,比较两管中的液体对管底压强的大小:p甲 (填“>”“<”或“=”)p乙。
图3-7-28
12、现有一根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将其下端蒙上橡皮膜,描述橡皮膜外表面在以下不同情景中的形状变化。
(1)向管内缓缓注水,观察到橡皮膜向外凸。随着加入的水量增多,橡皮膜向外凸的程度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将注入水后的玻璃管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慢慢向下移动到如图3-7-29所示的位置。橡皮膜向外凸的程度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图3-7-29
(3)当玻璃管移动到管内液面和水槽内液面恰好相平时,橡皮膜的形状是 (填“凸面”“凹面”或“平面”),试说明理由: 。
13、 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如图3-7-30所示的木桶,自重为10N,桶壁上最短的木板长25cm,其余木板长70cm,木桶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100cm2。
图3-7-30
(1)此桶装水至 cm高处即为最大值。
(2)在此桶装水至最大值的过程中,桶底受到水的压强变化情况是 。
(3)若此桶能装水的最大质量为17kg,求桶底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大。(g取10 N/k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时 液体的压强
A知识要点分类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1 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
1、如图3-7-19甲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液体对容器 ▲ 有压强。如图乙所示,瓶中水会从小孔A、B处流出,说明液体对容器的 ▲ 有压强,这是因为液体有 ▲ 性;从B孔流出的水喷得更急、更远,说明液体的压强随 ▲ 的增加而增大。
甲 乙
图3-7-19
【答案】 底部 侧壁 流动 深度
【解析】液体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因此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据此结合图中的情形做出判断。
【分析】此题是关于液体压强规律的基础题,只要掌握液体压强规律即能解决。
【详解】读图甲可知,容器中装有液体时,橡皮膜向下凸,说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读乙图可知,液体从侧壁的小孔中喷出,因为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容器侧壁存在压强。由公式P=ρgh可知,在液体密度一定时,B处深度比A处大,水喷出的更急,原因是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故答案为:底部 侧壁 流动 深度
2、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是因为液体(▲)
A、有重力 B、会流动 C、有固定形态 D、有一定体积
【答案】A
【解析】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受重力作用以及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容器底和阻碍液体流动的容器侧壁都有压强;再结合题中的情境进行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了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属于基础题。
【详解】因为液体受到重力作用,所以液体会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故选:A。
知识点2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3、如图3-7-20所示是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情景。
甲 乙 丙
图3-7-20
(1)把探头放人水中,通过观察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探头处水的压强大小,高度差越大,水的压强 ▲ (填“越大”或“越小”)。
(2)比较甲、乙、丙三图,可以得到结论: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
强 ▲ 。
(3)在图乙中把探头慢慢下移,可以观察到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增大,从而得到结论:在同一种液体中,液体的压强随 ▲ 的增加而增大。
(4)在图乙中,若只将烧杯中的水换成盐水,其他条件不变,则可以观察到U形管两侧液面
的 ▲ 。
(5)该实验过程用到的科学方法有 ▲ (填字母)
A、转换法 B、控制变量法 C、类比法
(6)如果实验中出现探头在水里的位置不动,但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逐渐减小的现象,其原因
是 ▲ 。
【答案】 (1)越大 (2)相等 (3)深度 (4)高度差变化 (5)AB (6)装置漏气
【解析】(1)本题采用了物理中常见的研究方法--转换法,即把水的内部压强的大小转换成U型管两边液面高度差的大小来判断,液面高度差越大,表示水内部的压强越大。(2)此题用到了常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比较图甲、图乙和图丙,是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深度相同,改变压强计金属盒的方向,观察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是否相等,得出液体内部压强是否和方向有关。(3)在乙图中把探头慢慢下移,是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改变液体的深度,观察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是否相等,得出液体内部压强是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4)在乙图中,若只将烧杯中的水换成盐水,其他条件不变,是控制深度相同,改变液体的密度,观察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是否相等,得出液体内部压强是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注意转换法、等效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运用。液体压强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需要掌握。
【详解】(1)把水的内部压强的大小转换成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差的大小来判断,液面高度差越大,表示水内部的压强越大。(2)比较甲图、乙图和丙图,控制液体密度和深度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相等。可以得到: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3)在乙图中把探头慢慢下移,控制液体的密度不变,改变深度,可以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体的高度差增大,得到:在同一种液体里,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在乙图中,若只将烧杯中的水换成盐水,其他条件不变,控制深度不变,把水换成盐水,密度变大,则可以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体的高度差变大。(5)该实验过程用到的科学方法有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6)如果实验中出现探头在水里的位置不动,但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逐渐减小的现象,其原因是装置漏气。
故答案为:(1)越大 (2)相等 (3)深度 (4)高度差变化 (5)AB (6)装置漏气
4、如图3-7-21所示,打开水坝的闸门时,液体压强使坝底的水奔流而出,则决定坝底水的压强大小的因素是(▲)
图3-7-21
A、水的体积 B、水的深度 C、坝的宽度 D、坝的高度
【答案】B
【解析】液体压强使坝底的水喷射而出,根据液体压强的特点就能找出决定坝底水的压强大小的因素。
【分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熟记液体压强的特点,会灵活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详解】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侧壁有压强,并且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因此决定坝底水的压强大小的是水的深度,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5、如图3-7-22所示,平静的湖中,哪处水的压强最小(▲)
图3-7-22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根据公式p=ρgh可知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有关,由于是在同一个湖中,水的密度一定,所以比较出各点的深度即可判断。
【分析】本题考查了液体压强公式的应用,关键是知道深度是指某点到液面的竖直距离。
【详解】深度是指某点到液面的竖直距离,则由图可知a点的深度最小,根据公式p=ρgh可知,a处水的压强最小。故选:A。
B规律方法综合练 提升能力
6、将同一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放入甲、乙两种液体中,现象如图3-7-23所示。可以判定这两种液体的密度大小关系是(▲)
甲 乙
图3-7-23
A、甲液体的密度一定小于乙液体的密度
B、甲液体的密度一定等于乙液体的密度
C、甲液体的密度一定大于乙液体的密度
D、无法判断
【答案】A
【解析】由液体压强计U型管左右的液面差可以判断,金属盒在甲乙两种液体中金属盒受到的压强相同。然后再根据公式p=ρgh,知道液体压强大小和深度的关系,判断液体密度的大小。
【分析】对于液体压强的问题,找到压强大小、深度大小、液体密度大小中的任意两者,都能根据液体压强大小判断第三者大小。
【详解】由图知,U型管两边的液面差相同,则可知金属盒在甲乙两种液体中受到的压强相同,又因为金属盒在甲液体中深度大于在乙液体中深度,根据p=ρgh知,ρ甲一定小于ρ乙。故选A。
7、如图3-7-24所示,一只烧杯放在斜面上,若在烧杯内盛满水,则水对杯底A、B两点的压强pA、pB的大小关系是(▲)
图3-7-24
A、pA>pB B、pA=pB C、pA<pB 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A、B、三点处于同一液体内,根据p=ρ液gh可知在液体密度一定时,h深度越大,p压强越大。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液体压强公式的掌握和运用,理解深度是指液体内某点到液体自由液面的垂直距离是本题的关键。
【详解】如图,若在烧杯内盛水,即水面是水平的,AB两点所处的深度,hB<hA,∵p=ρ液gh,在同一种液体中、密度相同,∴pB<pA。故选A。
8、如图3-7-25 所示为某水坝的示意图。水坝左侧水面高,A和C两点处于同一高度,水在A、B、C三点产生的压强分别为pA、pB、pc,则(▲)
图3-7-25
A、pA=pc B、pA>pc C、pB=pc D、pB<pc
【答案】B
【解析】液体中某一点到自由液面的距离叫深度,水产生压强的大小关系,利用公式p=ρgh比较。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液体压强的比较,正确判断液体深度是解答液体压强问题的关键。
【详解】由图知:A、B、C三点处的深度为hB>hA>hc,由于水的密度不变,由p=ρgh可知,三点的压强关系为:pB>pA>pc,故B正确。故选:B。
9、用隔板将玻璃容器均分为两部分,隔板上有一小孔用薄橡皮膜封闭(如图3-7-26所示)。下列问题中可以用该装置探究的是(▲)
图3-7-26
①液体压强是否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②液体压强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③液体是否对容器的底部产生压强
④液体是否对容器的侧壁产生压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通过改变两侧液体的深度或密度,观察橡皮膜的形变情况,可对多个实验猜想进行探究。
【分析】此题考查了用已知的实验装置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关键是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在实验中注意怎样控制变量和改变变量。
【详解】①在容器两侧倒入深度不同的同种液体,观察橡皮膜凸出的方向,可以探究液体压强是否与液体的深度有关,故①正确。②在容器两侧分别倒入深度相同、密度不同的两种液体,观察橡皮膜凸出的方向,可以探究液体压强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故②正确。③图中的橡皮膜没有处在容器的底部,所以用该装置不能探究液体是否对容器的底部产生压强,故③错误。④只在容器的一侧倒入液体,如果橡皮膜凸出,则表明液体对容器的侧壁有压强,若橡皮膜不凸出,则表明液体对容器侧壁没有压强;可以探究液体是否对容器的侧壁产生压强,故④正确。故选:B。
10、如图3-7-27 所示,帕斯卡曾经用一个装满水的密闭木桶,在桶盖上插了一根细长的管子,向细管子里灌水,结果只加了几杯水,就把木桶压裂了,这个实验说明了(▲)
图3-7-27
A、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
B、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有关
C、液体压强与管子粗细有关
D、液体压强与液体质量有关
【答案】B
【解析】这个实验中只用几杯水把木桶压裂了说明水的压强大,而通过分析实验可以发现之所以质量很少的水产生了这么大的压强,主要是因为水的深度大,所以这个实验说明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
【分析】【详解】B、灌水后,明显改变了细管内液体深度,使木桶压裂,说明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故B正确;C、并没有使用粗、细管做对比实验,所以无法说明液体压强与管的粗细的关系,故C错误;AD、实验中,液体密度不变,液体的质量的变化很小,所以无法说明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质量有关,故AD错误。故选:B。
11、如图3-7-28所示,两支相同的试管内盛有等质量的液体。甲管竖直放置,乙管倾斜放置,两管液面相平,比较两管中的液体对管底压强的大小:p甲 ▲ (填“>”“<”或“=”)p乙。
图3-7-28
【答案】>
【解析】知道两管液面相平、试管相同,可知液体体积的大小关系;又知道液体的质量相同,根据密度公式可知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再根据液体压强公式两管中的液体对管底压强的大小关系。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深度h相同是本题的突破点。
【详解】由图知,V甲<V乙,∵m甲=m乙,∴两种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又∵p=ρgh,两管液面相平(液体的深度h相同),∴两管中的液体对管底压强:p甲>p乙。 故答案为:>。
12、现有一根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将其下端蒙上橡皮膜,描述橡皮膜外表面在以下不同情景中的形状变化。
(1)向管内缓缓注水,观察到橡皮膜向外凸。随着加入的水量增多,橡皮膜向外凸的程度会 ▲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将注入水后的玻璃管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慢慢向下移动到如图3-7-29所示的位置。橡皮膜向外凸的程度会 ▲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图3-7-29
(3)当玻璃管移动到管内液面和水槽内液面恰好相平时,橡皮膜的形状是 ▲ (填“凸面”“凹面”或“平面”),试说明理由: ▲ 。
【答案】(1)变大 (2)变小
(3) 平面 玻璃管内外液体密度相等,且深度也相等,因此橡皮膜受到上下两面儿液体的压强相等,受力面积相同,所以上下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使橡皮膜水平
【解析】(1)液体产生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在液体密度一定时,液体越深液体产生的压强就越大,在液体深度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产生的压强就越大。(2)从橡皮膜上下受到的压力进行分析。(3)在液体的密度和深度相同时,液体产生的压强是相等的。
【分析】本题通过橡皮膜形变程度,反映橡皮膜的受力情况,这是一种转换的方法,题目中还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这两种方法都是物理上常用的实验探究方法。
【详解】(1)向管内缓缓注水,水的密度不变,水的深度增加,根据p=ρgh得到,水对橡皮膜的压强增大,水对橡皮膜的压力增大,橡皮膜向外凸的程度会变大。(2)将注入水后的玻璃管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慢慢向下移动,橡皮膜受到水向上压强增大,压力增大,管内水对橡皮膜向下的压力不变,所以橡皮膜向外凸的程度会变小。(3)当玻璃管移动到管内液面和水槽液面恰好相平时,玻璃管内外液体密度相等,且深度也相等,因此橡皮膜受到上下两面儿液体的压强相等,受力面积相同,所以上下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使橡皮膜水平。
故答案为:(1)变大 (2)变小
(3)平面 玻璃管内外液体密度相等,且深度也相等,因此橡皮膜受到上下两面儿液体的压强相等,受力面积相同,所以上下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使橡皮膜水平。
13、 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如图3-7-30所示的木桶,自重为10N,桶壁上最短的木板长25cm,其余木板长70cm,木桶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100cm2。
图3-7-30
(1)此桶装水至 ▲ cm高处即为最大值。
(2)在此桶装水至最大值的过程中,桶底受到水的压强变化情况是 ▲ 。
(3)若此桶能装水的最大质量为17kg,求桶底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大。(g取10 N/kg)
【答案】(1)25 (2)逐渐变大 (3)1.8×104pa
【解析】【分析】【详解】(1)此桶装水至25cm高处即为最大值。(2)在此桶装水至最大值的过程中,桶底受到水的压强变化情况是逐渐变大。(3)装水的重力:G水=m水g=17kg×10N/kg=170N,桶和水的总重力:G总=G水+G桶=170N+10N=180N,桶底对地面的压强:p==1.8×104Pa。故答案为:(1)25 (2)逐渐变大 (3)1.8×104p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