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2 17:12:09

文档简介

文德中学2023年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试卷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船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一5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意3分,共7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进行了广泛的殖民活动,约44个母邦建立了139个子邦。母邦和子邦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隶属和统治的关系,但保留宗教、文化和种族上的传承关系。这种殖民活动
A. 产生了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 B. 促成了克里特文明的辉煌
C. 根源于商业和海外贸易需要 D. 导致了直接民主制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进行了广泛的殖民活动,约44个母邦建立了139个子邦。母邦和子邦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隶属和统治的关系,但保留宗教、文化和种族上的传承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希腊人在人口过剩的情况下在希腊城邦之外广泛进行的建立殖民点的运动,这使得希腊的商品经济获得发展,思想文化得到繁荣,但殖民活动的根源是古希腊的奴隶制工商业经济(海洋文明),也即要满足手工业、商业发展和海外贸易的需要,殖民活动后建立的众多子城邦及母、子城邦关系在本质上也印证了这一点,C项正确;古希腊城邦建立之初就产生了小国寡民的体制,排除A项;在古埃及末期,埃及文明散播到了爱琴海流域,促成了克里特文明的崛起,进而塑造了古希腊灿烂的文化,排除B项;在殖民活动之前,希腊城邦就已经确立了直接民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D. 文字的发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可知随着农耕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 字,然后出现了国家,体现了农耕发展,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即生产力的发展是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A项正确;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属于生产力的发展的一个方面,排除C项;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3. 古代埃及人将一年分为三个季节:泛滥季、生长季和干旱季。每逢泛滥季结束后农民只需要将种子撒播即可静待来年收获,农业技术长期落后于同时期的两河流域。尼罗河边的沼泽中盛产纸草、鸟类和鱼类,埃及人常以采集为食。这反映出( )
A. 尼罗河塑造了埃及独具特色的文明 B. 临近大河是古代文明诞生必要条件
C. 埃及文明长期处于狩猎采集的生产阶段 D. 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阻碍了农业的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人的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和饮食等处处受尼罗河影响,反映出尼罗河塑造了埃及独具特色的文明,A项正确;临近大河是古代文明诞生必要条件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埃及文明长期处于狩猎采集的生产阶段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阻碍了农业的进步与“农民只需要将种子撒播即可静待来年收获”“沼泽中盛产纸草”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 波斯国王掌握着帝国官职的任免权:中央官职中的千夫长可能是国王卫队的统帅,此外还有“持杯者”“持矛者”“搬运王凳者”“战车驭手”“信使”等;行省总督和 驻军指挥官大多由国王直接任命,听命于国王。由此可知( )
A. 所有官职都与国王家事关系密切 B. 波斯帝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
C. 波斯依靠制度优势最终征服希腊 D. 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大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王控制着中央官员,直接任命、指挥行省总督、驻军指挥官,反映出波斯帝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所有官职都与国王的家事关系密切 ,排除A项;波斯未能最终征服希腊,排除C项;哈里发并非波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排除D项。故选B项。
5. 结盟是古代世界合理组织力量的一种方式,罗马在经济上对于同盟者的政策是不收税,一旦同盟者遭受外来势力的欺压,罗马总能竭尽全力捍卫同盟者的利益,而同盟者每年向罗马提供的部队人数相当于罗马全部军队总数的一半以上。这种政策(  )
A. 严重损耗了罗马自身国力 B. 增强了罗马对外扩张的实力
C 推动罗马向帝国体制转变 D. 开创了结盟这一外交新形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善于利用外部的资源与力量,通过结盟和团结同盟者这种形式为自己服务,这增强了罗马对外扩张的实力,B项正确;罗马与同盟者是关系是相互的促进的,没有严重损耗罗马的国力,排除A项;罗马的结盟的政策与罗马向帝国转变无关,排除C项;结盟并不是古罗马开创的外交形势,排除D项。故选B项。
6. 中世纪时,凡领主皆有地,凡地皆有领主,因此所有的城市都处于领地之上。欧洲各级教俗封建主集各种权利于一身,所以手工业者或者商人想要修筑城垣、开辟道路等必须要得到封建领主的事先允许。该材料可佐证的观点是( )
A. 城市发展受封建领主干涉
B. 西欧工商业的繁荣和复兴
C. 区域间的交通道路得到改善
D. 欧洲封建主的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有的城市都处于领地之上”“所以手工业者或者商人想要修筑城垣、开辟道路等必须要得到封建领主的事先允许”可知,城市的兴建和发展都是在封建领主事先允许下,表明城市发展受封建领主干涉,A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工商业的繁荣和复兴、区域间的交通道路得到改善,排除BC项;材料表述的是封建领主在领地内权力很大,但并不等同于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7. 中世纪早期,许多欧洲城市是围绕着城堡建立的,代表权力机构的宫殿、城堡处在城市地势最高或者最中央的位置,例如法国的阿尔勒城大主教城堡、尼斯城普罗旺斯伯爵城堡。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 )
A. 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 B. 成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C. 获得一定程度自治权 D. 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束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世纪欧洲,城市“代表权力机构的宫殿、城堡处在城市地势最高或者最中央的位置”,体现了城市的政治功能,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城市的政治建筑,不能反映其经济是否自给自足,排除B项;材料中城市的政治性建筑,不能反映城市的自治权,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了城市的政治功能,但不能通过材料反映其政治制度是否为封建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8. 下图为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国徽和沙皇俄国伊凡三世的双头鹰国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国徽 沙皇俄国伊凡三世的双头鹰国徽
A. 两国审美眼光完全相同 B. 拜占庭曾武力征服俄罗斯
C. 两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 沙俄受到拜占庭文化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沙皇俄国的国徽受到拜占庭帝国国徽的影响较为明显,体现了沙俄文化受到了拜占庭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拜占庭帝国的国徽与沙皇俄国的国徽并非完全一致,不能说明两国审美眼光完全相同,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拜占庭没有武力征服过俄罗斯,排除B项;材料中两国国徽的相似性能够体现文化的交流,但不能体现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9. 哈里发奖励游学,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不亚于现代百科全书的典籍。由此可知,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内的经济繁荣 B. 地处东西方文化中心
C. 伊斯兰教的推动 D. 当政者重视科技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哈里发奖励游学”“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不亚于现代百科全书的典籍”可知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是当政者重视科技文化,D项正确;国内的经济繁荣是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之一,但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阿拉伯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中心,而非文化中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伊斯兰教,排除C项。故选D项。
10. 玛雅人在天文知识、历法知识、农事安排上都表现出一种复杂高妙而又井然有序的智慧,多种历法并用,丝毫不乱。同时又能充分掌握天气变化规律,准确计算出雨季、旱季的始终。这表明玛雅文明( )
A. 是非洲文明的代表 B. 具有独特的宗教信仰
C. 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D. 蕴含强烈的神秘色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天文知识、历法知识、农事安排上都表现出一种复杂高妙而又井然有序的智慧”可知,玛雅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点,C项正确;玛雅文明属于美洲,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涉及宗教信仰和神秘色彩,排除BD项。故选C项。
11. 阿兹特克帝国实行“三方联盟”(由特诺奇蒂特兰、特斯科科与特拉科潘城邦结成),不在被征服地区设置行政区域,只划分了38个交税纳贡区,派遣收税官进行监督。战败的部落仍独立存在,自主发展,只需按时向“三方联盟”交税纳贡。材料表明阿兹特克帝国( )
A. 形成了庞大的管理体系 B. 以工商业为经济支柱
C. 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 D. 未建立统一的行政机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战败的部落仍独立存在,自主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兹特克帝国不在被征服区域设立行政区域,而只是收税区域,没有建立统一的行政机构,D项正确;帝国不在征服区域设立行政区域,而只是收税区域,管理简单,故庞大的管理体系错误,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帝国重视征税,无法得出以工商业为支柱,排除B项;阿兹特克帝国未设立行政区域,战败的部落依然独立自主,未建立中央集权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
A. 促使东西半球联系到一起 B. 途径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 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 D. 到达了今天的纽芬兰岛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可知,该航海家是哥伦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深信“地圆说”决定向西航行到印度,结果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促使东西半球联系到一起,故A正确;哥伦布航行不会途径非洲最南端的海角,排除B项;哥伦布没有到达真正的东方,排除C项;哥伦布没有到达今天的纽芬兰岛,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6世纪,世界新旧大陆的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与外贸增多,白银出现跨洲际流动,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该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 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 B.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C.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 D. 白银成为西欧社会上层的追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之间的物种、商业交流频繁,世界市场对黄金的需求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应在于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对黄金和市场的渴求,故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变相重复,而非根源;B项表述不严谨,当时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D项是原因之一而非根源。
14. 18世纪中期,英国在贝德福公爵夫人安娜的推广下,下午茶形成一种风尚,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大众,当午后钟声敲响四下,大家都放下手中的活计,在家中或走进咖啡吧或茶室来喝一杯茶。这一风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 民主政治完善的需要
C. 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D. 世界贸易的较大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18世纪中期,英国的饮茶习惯得到普及,从达官贵人发展到普通大众,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茶叶进入英国市场,茶叶价格大幅度下降,因此茶叶进入到广大英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而这是世界贸易发展的作用,D正确;这一风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世界贸易的发展,而非中国茶叶产量大增,A排除;这一风尚反映的是英国物质生活的变迁,而不是人们民主权利的扩大或民主观念的增强,与民主政治的完善并没有直接关系,B排除;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是在19世纪中期,与题干中“18世纪中期”不符,C排除。故选D。
15. 下面为麦哲伦海峡地理位置示意图。16世纪初,垄断该地商业贸易的国家是( )
A. 葡萄牙 B. 阿根廷 C. 西班牙 D. 意大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初,麦哲伦船队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发现该处,进而垄断了该地的商业贸易,C项正确;当时葡萄牙主要垄断了东半球的贸易,没有垄断麦哲伦海峡附近的商业贸易,排除A项;16世纪,西班牙入侵阿根廷地区,阿根廷逐渐沦为西班牙殖民地,所以阿根廷不可能垄断该地商业贸易,排除B项;意大利走上殖民扩张的时间比较晚,16世纪还不能垄断麦哲伦海峡附近的商业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16. 16世纪以来,天花在美洲肆虐,造成美洲2000万~3000万人病亡,也有人估计病亡人数可能达到了8000万。鉴于此,历史学家称天花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者”。天花在美洲肆虐主要体现了( )
A. 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B. 人口迁移的危害
C.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D. 殖民主义的罪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花伴随西欧殖民者侵略被带到美洲,由于美洲原住民缺乏对天花的免疫力,造成了美洲原住民的大量死亡,材料信息体现的是西方殖民主义的罪恶,D项正确;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与材料信息无关,经济联系的加强也不会导致如材料所述严重的后果,排除A项;人口迁移不能导致如此严重的病毒传播和人口减少,材料强调的是天花病毒的肆虐,这和西方殖民者的刻意传播以及征服、贩奴活动密切相关,排除B项;材料并非在说食品安全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7. 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中国商品流入欧洲,像丝绸、茶叶、瓷器等都成了西欧普通民众能够买得起的日常用品。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 影响到欧洲民众的生活 B. 改变了欧洲的商业格局
C. 增加了欧洲商品的种类 D. 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越来越多的物品开始大批流入西欧,使得普通民众也能购买,影响到了欧洲民众的生活,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改变欧洲的商业格局指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一带转移到大西洋一带,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欧洲商品种类的增加,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欧洲的价格革命使得的是随着白银的大量涌入,商品的价格迅速增长,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18. 达·芬奇在绘画时对人物外表和身体比例极为重视,他对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及部分和整体的比例都做了细致的规定,并要求画家熟悉人体各部分的构造以达到比例的和谐(如图)。材料可用来说明( )
A. 解剖学促进绘画的发展 B. 绘画艺术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C. 自然科学得到自由发展 D. 达·芬奇主导绘画发展方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他对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及部分和整体的比例都做了细致的规定,并要求画家熟悉人体各部分的构造以达到比例的和谐”可知,达尔文的这幅画体现了他对人体比例的精准掌握,这是他重视人的表现,说明绘画艺术具有人文主义色彩,B项正确;这幅画体现了对人的重视,但无法体现促进绘画的发展,排除A项;仅根据这一幅画无法说明自然科学得到自由发展,排除C项;仅根据这一幅画无法体现“达·芬奇主导”,排除D项。故选B项。
19.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们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这一主张( )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从宗教角度论证了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使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主张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们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是宗教领域内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B项正确;宗教改革是冲破天主教会的权威,不是从宗教迷信中解放,排除A项;宗教改革主张上帝的重要性,排除C项;“实现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0. 《独立宣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人具有不可剥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原则。这些原则来源于
A. “人民主权”学说 B. “三权分立”学说 C. 社会契约论 D. “天赋人权”学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独立宣言》以“ 人具有不可剥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思想宣告了革命的合理性,对民族独立运动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平等思想来源于启蒙运动中的“天赋人权”学说,D项正确;ABC项属于启蒙运动中国家学说的理论,排除ABC项。故选D项。
21. 1861年,面临空前危机的俄国沙皇政府进行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得到土地。这说明农奴制改革
A. 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B. 不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D. 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导火索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为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由此可知,这次改革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C项正确,B项错误;这次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排除A项;俄国十月革命与农奴制改革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22. 美国在1859年钻出第一口油井,但石油最初只用于照明。1870年,全世界生产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就猛增至2000万吨。导致这一时期石油产量猛增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蒸汽机的改进 B. 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C. 飞机制造业的发展 D. 电气时代的到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00年石油生产迅猛增长,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得到了广泛应用,B项正确;蒸汽机的改进促进了煤炭的使用,排除A项;1903年,美国发明了第一架可控动力飞机,实现了人类首次成功的动力飞行,排除C项;电气时代使用的是电能,与石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3. 下列四幅图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中一些新发明新创造,其中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灯、电话等属于新发明,D项正确;A项是珍妮纺纱机、B项是蒸汽机车,C项是汽船,都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创造,排除ABC项。故选D项。
2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分析,创立的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秘密的学说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剩余价值学说
C. 唯物史观 D. 阶级斗争学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在剥削制度下,被统治阶级剥削的,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即“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与材料主旨相符,B项正确;AC项属于哲学范围,D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主义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项。
25. 恩格斯说:“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他评价的是 ( )
A. 《独立宣言》 B. 《人权宣言》 C. 《共产党宣言》 D.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符合材料“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C项正确;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排除A项;法国《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排除B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主张所有美利坚联邦叛乱下的领土之黑奴应享有自由,然而豁免的对象未包含未脱离联邦的边境州,以及联邦掌控下的诸州,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鼎共2小题,共25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然而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和王室,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制定是将欧洲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发扬光大。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权力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将哪些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的含义,并说明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答案】(1)变化:从君主专制到君权受到限制再成为“统而不治”的君主。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英国传统议会制定的影响。
(2)三权分立原则:立法、司法、行政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掌握,互相制衡;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3)含义: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德国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影响:德国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一“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可知,从君主专制到君权受到限制再成为“统而不治”的君主。原因:结合所学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英国传统议会制定的影响的角度分析。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从三权分立原则、人民主权原则的角度说明。
【小问3详解】
含义:根据材料三“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可知,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结合所学从德国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来说明。影响:结合所学从德国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来分析。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虽然哥伦布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思想上保留了对中世纪神权的信仰,但他又执着地追求科学知识,后来居然不自觉地成为一个实际上批判神权的理性主义者;他所从事的航海事业,虽然是在封建生产方式支配下完成的,但是他的行动却得到大商人的资助,客观效果上更多地体现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哥伦布少年时就迷恋着各种有关航海知识的书籍。他研读过古希腊哲学家和当时流行的一些天文学、地理学名著,也批注过一些有关描述东方大国盛况的游记和故事,熟悉并相信被当时学者们普遍接受的“地圆说”。哥伦布之所以能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是因为他在长期的航海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哥伦布发现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磁力现象”,并把这种技术应用到航海上。1485~1492年,他制订了远航深险的具体计划,并收集了远航所必备的技术资料和物质生活资料。西班牙国王之所以支持哥伦布的冒险行动,这是同西班牙所处的国际环境、西班牙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专制主义王权政治的建立以及具备远洋航行所必备的技术和物质条件分不开的。
——摘编自洪国起《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历史考察与思考》
有观点认为,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上述观点,说明你的判断和理由。(要求:判断明确,理由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判断: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肯定了时势对哥伦布远航成功重大意义。
理由: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很多人沉溺于“寻金热”中,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葡萄牙和西班牙濒临海洋,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提高其在欧洲的地位。同时,教会也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当时,开辟新航路的客观条件也已经具备。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远洋航行开辟新航路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面对上述形势,哥伦布结合自身航海优势,积极游说。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成功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
“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的观点,有其合理性,合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突出了时势对英
雄人物活动的影响。(“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论述:首先阅读材料,梳理其观点,说明个人看法,如根据“哥伦布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所从事的航海事业,虽然是在封建生产方式支配下完成的”“得到大商人的资助,客观效果上更多地体现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班牙国王之所以支持哥伦布的冒险行动,这是同西班牙所处的国际环境、西班牙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专制主义王权政治的建立以及具备远洋航行所必备的技术和物质条件分不开的”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看法——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肯定了时势对哥伦布远航成功的重大意义;明确个人判断后,综合材料及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个人看法和理由,如结合15世纪后,西欧的政治、经济、阶级、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等,说明开辟新航路的主客观条件已具备,而哥伦布结合自身航海优势,争取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成功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等;最后总结个人观点和认识,如指出“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的观点,有其合理性,合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突出了时势对英雄人物活动的影响;整个解题过程注意判断明确,理由充分,表述清晰。文德中学2023年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试卷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船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一5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意3分,共7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进行了广泛的殖民活动,约44个母邦建立了139个子邦。母邦和子邦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隶属和统治的关系,但保留宗教、文化和种族上的传承关系。这种殖民活动
A. 产生了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 B. 促成了克里特文明的辉煌
C. 根源于商业和海外贸易需要 D. 导致了直接民主制的确立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D. 文字的发明
3. 古代埃及人将一年分为三个季节:泛滥季、生长季和干旱季。每逢泛滥季结束后农民只需要将种子撒播即可静待来年收获,农业技术长期落后于同时期的两河流域。尼罗河边的沼泽中盛产纸草、鸟类和鱼类,埃及人常以采集为食。这反映出( )
A. 尼罗河塑造了埃及独具特色的文明 B. 临近大河是古代文明诞生必要条件
C. 埃及文明长期处于狩猎采集的生产阶段 D. 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阻碍了农业的进步
4. 波斯国王掌握着帝国官职的任免权:中央官职中的千夫长可能是国王卫队的统帅,此外还有“持杯者”“持矛者”“搬运王凳者”“战车驭手”“信使”等;行省总督和 驻军指挥官大多由国王直接任命,听命于国王。由此可知( )
A. 所有官职都与国王家事关系密切 B. 波斯帝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
C. 波斯依靠制度优势最终征服希腊 D. 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大权
5. 结盟是古代世界合理组织力量的一种方式,罗马在经济上对于同盟者的政策是不收税,一旦同盟者遭受外来势力的欺压,罗马总能竭尽全力捍卫同盟者的利益,而同盟者每年向罗马提供的部队人数相当于罗马全部军队总数的一半以上。这种政策(  )
A. 严重损耗了罗马自身国力 B. 增强了罗马对外扩张的实力
C. 推动罗马向帝国体制转变 D. 开创了结盟这一外交新形式
6. 中世纪时,凡领主皆有地,凡地皆有领主,因此所有的城市都处于领地之上。欧洲各级教俗封建主集各种权利于一身,所以手工业者或者商人想要修筑城垣、开辟道路等必须要得到封建领主的事先允许。该材料可佐证的观点是( )
A. 城市发展受封建领主干涉
B. 西欧工商业的繁荣和复兴
C. 区域间的交通道路得到改善
D. 欧洲封建主的专制统治
7. 中世纪早期,许多欧洲城市是围绕着城堡建立的,代表权力机构的宫殿、城堡处在城市地势最高或者最中央的位置,例如法国的阿尔勒城大主教城堡、尼斯城普罗旺斯伯爵城堡。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 )
A. 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 B. 成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C. 获得一定程度自治权 D. 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束缚
8. 下图为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国徽和沙皇俄国伊凡三世的双头鹰国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国徽 沙皇俄国伊凡三世的双头鹰国徽
A. 两国审美眼光完全相同 B. 拜占庭曾武力征服俄罗斯
C. 两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 沙俄受到拜占庭文化影响
9. 哈里发奖励游学,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不亚于现代百科全书的典籍。由此可知,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内的经济繁荣 B. 地处东西方文化中心
C. 伊斯兰教的推动 D. 当政者重视科技文化
10. 玛雅人在天文知识、历法知识、农事安排上都表现出一种复杂高妙而又井然有序的智慧,多种历法并用,丝毫不乱。同时又能充分掌握天气变化规律,准确计算出雨季、旱季的始终。这表明玛雅文明( )
A. 是非洲文明的代表 B. 具有独特的宗教信仰
C. 具有多元化特点 D. 蕴含强烈的神秘色彩
11. 阿兹特克帝国实行“三方联盟”(由特诺奇蒂特兰、特斯科科与特拉科潘城邦结成),不在被征服地区设置行政区域,只划分了38个交税纳贡区,派遣收税官进行监督。战败的部落仍独立存在,自主发展,只需按时向“三方联盟”交税纳贡。材料表明阿兹特克帝国( )
A. 形成了庞大的管理体系 B. 以工商业为经济支柱
C. 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 D. 未建立统一的行政机构
12. 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
A. 促使东西半球联系到一起 B. 途径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 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 D. 到达了今天的纽芬兰岛
13. 16世纪,世界新旧大陆的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与外贸增多,白银出现跨洲际流动,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该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 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 B.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C.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 D. 白银成为西欧社会上层的追求
14. 18世纪中期,英国在贝德福公爵夫人安娜的推广下,下午茶形成一种风尚,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大众,当午后钟声敲响四下,大家都放下手中的活计,在家中或走进咖啡吧或茶室来喝一杯茶。这一风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 民主政治完善的需要
C. 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D. 世界贸易的较大发展
15. 下面为麦哲伦海峡地理位置示意图。16世纪初,垄断该地商业贸易的国家是( )
A. 葡萄牙 B. 阿根廷 C. 西班牙 D. 意大利
16. 16世纪以来,天花在美洲肆虐,造成美洲2000万~3000万人病亡,也有人估计病亡人数可能达到了8000万。鉴于此,历史学家称天花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者”。天花在美洲肆虐主要体现了( )
A. 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B. 人口迁移的危害
C.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D. 殖民主义的罪恶
17. 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中国商品流入欧洲,像丝绸、茶叶、瓷器等都成了西欧普通民众能够买得起的日常用品。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 影响到欧洲民众的生活 B. 改变了欧洲的商业格局
C. 增加了欧洲商品的种类 D. 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18. 达·芬奇在绘画时对人物外表和身体比例极为重视,他对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及部分和整体的比例都做了细致的规定,并要求画家熟悉人体各部分的构造以达到比例的和谐(如图)。材料可用来说明( )
A. 解剖学促进绘画发展 B. 绘画艺术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C. 自然科学得到自由发展 D. 达·芬奇主导绘画发展方向
19.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们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这一主张( )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从宗教角度论证了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使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20. 《独立宣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人具有不可剥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原则。这些原则来源于
A. “人民主权”学说 B. “三权分立”学说 C. 社会契约论 D. “天赋人权”学说
21. 1861年,面临空前危机的俄国沙皇政府进行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得到土地。这说明农奴制改革
A. 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B. 不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D. 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导火索
22. 美国在1859年钻出第一口油井,但石油最初只用于照明。1870年,全世界生产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就猛增至2000万吨。导致这一时期石油产量猛增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蒸汽机的改进 B. 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C. 飞机制造业的发展 D. 电气时代的到来
23. 下列四幅图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一些新发明新创造,其中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是( )
A. B.
C. D.
2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深刻分析,创立的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秘密的学说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剩余价值学说
C. 唯物史观 D. 阶级斗争学说
25. 恩格斯说:“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他评价的是 ( )
A 《独立宣言》 B. 《人权宣言》 C. 《共产党宣言》 D.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二、非选择题:本大鼎共2小题,共25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然而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和王室,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制定是将欧洲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发扬光大。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权力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将哪些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的含义,并说明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虽然哥伦布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思想上保留了对中世纪神权的信仰,但他又执着地追求科学知识,后来居然不自觉地成为一个实际上批判神权的理性主义者;他所从事的航海事业,虽然是在封建生产方式支配下完成的,但是他的行动却得到大商人的资助,客观效果上更多地体现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哥伦布少年时就迷恋着各种有关航海知识的书籍。他研读过古希腊哲学家和当时流行的一些天文学、地理学名著,也批注过一些有关描述东方大国盛况的游记和故事,熟悉并相信被当时学者们普遍接受的“地圆说”。哥伦布之所以能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是因为他在长期的航海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哥伦布发现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磁力现象”,并把这种技术应用到航海上。1485~1492年,他制订了远航深险的具体计划,并收集了远航所必备的技术资料和物质生活资料。西班牙国王之所以支持哥伦布的冒险行动,这是同西班牙所处的国际环境、西班牙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专制主义王权政治的建立以及具备远洋航行所必备的技术和物质条件分不开的。
——摘编自洪国起《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历史考察与思考》
有观点认为,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上述观点,说明你的判断和理由。(要求:判断明确,理由充分,表述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