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讲解与例题 第三单元13风雨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讲解与例题 第三单元13风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7-19 12:3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认识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生词。
2.能流畅地诵读课文,揣摩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描写风雨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善于观察、细致描写的写作风格。
作家作品
贾平凹
简历:贾平凹,生于1952年,当代作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代表作:著有小说集《腊月·正月》《天狗》,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白夜》等,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字词广场
★字音识记
偌大(ruò)    蜷曲(quán)
屋檐(yán) 倏忽(shū)
锥形(zhuī) 刹那(chà)
★字形辨析
风 雨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2]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3]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描写大风中的形态不断变化的树林。
[4]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刹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青。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描写风中的垂柳、杨叶和芦苇。
[5]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描写风中无助的羊和锐声叫唤的女孩子。
[6]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7]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描写槐树上脱落下来的葡萄蔓和聚集在一起的苍蝇。
[8]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忽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描写风中的鸟儿难以守护鸟巢的场景。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9]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描写到处乱飞的废纸和惊恐的猫。
[10]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地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描写池塘里的浮萍和鱼儿。
第一部分:主要写室外风雨中各种无法自主的植物和惊恐万状的鸟畜等。
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11]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第二部分:由室外回到室内,写到了房间里的老头和孩子们。
[1]文章开头连用四个分号,描写了风怎样的特点?
四个分号极写风摧树林的情景,分句中连用的动词,“鼓、陷”“倒、行”“腾、飘忽”“扑、扯”等,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极写风大风猛风烈。
[2][3]两句运用哪几个动词来描写风势?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两句中运用“挤”“拉”“旋”“扭”“冲”“乱”“压”几个动词,表现了风势之大,且漫无方向。
[4]本段分别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这些景物的?
分别描写了“垂柳、杨叶、芦苇”三种景物。垂柳表形,杨叶着色,芦苇摹声,充分调动读者的感觉去细细地体会风雨来袭的场面,衬托出风势的高低变化。
[5]这段文字是如何生动描写风中的“羊”和“女孩”的?
抓住动作和颜色来描写。写到断了牵绳的羊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只受到惊吓的可怜生物,先是“跑”,接着“撑”“撞”“跌”,直至“失去”了颜色。此时“冲”出门寻羊的红衫女孩,像是一个鲜活的惊叹号突地“冲”到了读者面前,比之前句“白的颜色”,冲击力更强。该段后半句“两步远”与“长时间”两组词汇的对比,也令人寻味,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
[6][7]这两句分别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前一句运用拟人和比喻修辞;后一句运用了夸张修辞。
[8]本段文字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本段描写了鸟儿守护鸟巢的场景,“飘、斜、颤、旋”等词细致描写出鸟儿在风中无力飞起的孱弱。反衬风大。
[9]这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修辞。“斜着飘”“垂直落下,碎成一堆”表现了风势之猛。
[10]本段文字是如何描写雨的到来的?
从侧面表现大雨的到来。
[11]如何理解作者在结尾段写“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是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同时,放船出去,说明雨来了,可以让船起航,对应文章题目“风雨”。
深层探究
图构课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中心思想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充分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尽管大自然的风暴给许多生灵造成了灾难,但孩子们依然能找到快乐。
艺术特色
1.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
《风雨》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示了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敏锐、精细入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风雨》在描摹意象上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写“树林子像一块面团”,“鼓”了“陷”,“陷”了“鼓”,实写风的时强时弱,而这样写风又给了读者想象的“游刃有余”,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
2.侧面描写展现风狂雨猛。
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文中没有提到“风雨”二字,但是处处表现出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从被吹乱的树林、垂柳、人、鸟巢等均可看出来。
剖析文意
作者化整为零描写风大风猛,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提示:第二段,化整为零,从描写树林全貌, ( http: / / www.21cnjy.com )落笔到具体的垂柳、杨叶、芦苇,垂柳表形,杨叶着色,芦苇摹声,充分调动读者的感觉去细细地体会风雨来袭的场面。第三段,作者笔锋一转,写到断了牵绳的羊,这只受到惊吓的可怜生物,先是“跑”,接着“撑”“撞”“跌”,直至“失去”了颜色。此时“冲”出门寻羊的红衫女孩,像是一个鲜活的惊叹号,突地“冲”到了读者面前,比之前句“白的颜色”,冲击力更强,看来有“失”也有“得”啊。该段后半句“两步远”与“长时间”的对比,也令人寻味,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
阅读鉴赏

大自然里,谁是最自由的呢?
也许是它。它穿梭于四季中,轻轻地来,轻轻地去。它就是风。
春天的风,它掠过裸露的土地,留下满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绿草,在春风中摇曳着自己的纤纤细腰;它拂过冻醒的湖面,荡起丝丝涟漪,仿佛在扬起自己清澈的裙角;它越过枯萎的树枝,树枝抽出点点嫩芽,伴着春风,慢慢地舒展着自己的懒腰。春天的风,像一曲清新脱俗的乐曲,携带着希望唤起了沉睡的生命。
夏天的风,不紧不慢地,跳着,玩着,时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飞,时而低掠。它为可爱的树叶奏乐,为文静的小草伴舞,为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带来清凉和爽快,抹去烦恼和急躁。它闯进了一切事物的心扉,为这个热闹非凡的世界增添许多乐趣。夏天的风,像妈妈亲切的双手,包含着温情,除去了尘世间的一切焦躁。
秋天的风,杂着几丝凉凉的细雨,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到了人间。它把果园里的果子吹得熟透了,把田野里的高粱吹红了,把金黄的玉米吹得剥落了碧绿的外衣,把瘦小的麦穗吹得饱满了,把丰收的号角吹响了。秋天的风,像一名尽职尽责的邮差,满载着喜悦报告着秋天的到来。
冬天的风,像一只难以驯服的野马,在田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奔跑着。它把小草踩得枯黄,把田地里的残茬败叶吹飞了,把摇摇欲坠的树叶吹落了。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考验着世间所有事物的意志力。冬天的风,像一名严厉的考官,带着几分冷酷肃穆地审视着万物关于毅力的答卷。
风,它在四季里演绎着不同的角色,它用自己的行动,为奇妙的大自然倍添光彩。
品读:丰富多姿的语言尽情演绎了一出出“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舞台剧,给自然之风赋予了诸多情感的变化,用传神的笔触刻画了风的形象,展示了代表着季节特色的风的神采。这篇优美的散文呈现出绚丽的色彩和耐人咀嚼的韵味。
思考:如何进行景物描写?
1.多角度地进行观察。比如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下看、近看、远看,要变换各种观察角度。就像一个摄影师,一会儿把镜头拉远,一会儿拉近呈大特写,一会儿又俯拍、仰拍,这样文章才有动感。
2.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比如从前到后、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到外,或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有次序有层次地进行观察。还要注意观察景物变化的全过程,从开始到最后,凡有变化的都要细致入微地观察,这就容易抓住景物的特征。行文时,也要按照观察的顺序写,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动静结合地进行观察。大山、建筑物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我们平时的观察中是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的,而聚散的云彩,飞驰的汽车,风中摇曳的花朵、树叶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我们观察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动态。动笔时,需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比,相互映衬,这样才能使文章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素材搜集
★贾平凹之名趣谈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大作家,有关他的趣闻轶事不少,其中一个就与他的名字有关。
据说,曾经有一位学生颇擅“姓名之学”。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为贾平凹的这个名字极具道家之风,他说“平”指天,“凹”谓地,这两个字的组合内涵深刻,所以起这个名字的人一定不是普通人物。照他的意思就是:若无仙风道骨,怎能取得此名?同时,他还说“平凹”二字还蕴藏着“替天行道”之义,此义原出老子《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之句。所以,“平凹”蕴含道家之风就不难理解了。
这位学生的解说听起来似乎有理。可当大家渐渐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白了贾平凹的名字的真实来历后,就会觉得这种解说很荒诞了。其实,贾平凹的本名为贾李平,父母亲为图口音方便,从小就把他叫作“平娃”,意思是盼望他一生平安顺遂。大学二年级时平娃在1973年8月的原《群众文艺》上发表了处女作《一双袜子》。当时,他听从同窗好友冯有源的建议,遵循学者文人的习惯,利用谐音,将平娃的“娃”改为“凹”(陕西话中,这两字同音同调),从此便一直沿用至今。
贾平凹自己是这么解释的,他说“凹则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不平,那么就陷下去,归顺到童真充盈的“娃”字上去。因为文道如人道:“凸在人群,他不敢冒充,山顶一般崛上去招人显眼:凸在文林,他不敢奢望,‘三突出’那样容易惹人厌恨。倒是凹字稳妥,凹是吃亏,吃亏是福;凹是器皿,盛水不漏;凹是谦下,虚怀若谷。”于是,在他的许多字画、藏书中,他都喜欢盖上一个“凹则不平”的印章。
人生处处是学问。你看,一个“凹”,却蕴含这么多的人生哲理。
链接中考
真题回放
(天津)以下一组词都表示“思考”的意思,填入下面语句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________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A.斟酌     B.推敲
C.思索 D.揣摩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同义词辨析的试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义词的辨析,可以从构词的成分、语意的轻重、词语的适用范围以及词语的感彩等方面入手。试题中列举的四个词都是动词,但使用起来有区别:“思考”只是思维、考虑的意思,语意较轻;引起思考的通常是较为浅显的问题。“思索”不仅含有思维、考虑的意思,还有探索、寻求的意思,语意较重;引起思索的通常是难以解决或较为深奥的问题。“斟酌”指具体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推敲”含有犹豫不决、反复琢磨的意思。根据语境,摄影家考虑的是光是否适合摄影,应该选择“斟酌”一词。
答案:A
考技指导
汉语的同义词非常丰富,同义词越多,语言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现力就越强,可以把思想感情表达得充分、细致,使文章生动活泼,避免语言的单调、重复。在具体运用时,我们不仅要弄清这些词语之间的相同点,尤其要辨别它们之间的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