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中学2023年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弄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3第1一4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早在春秋时期,《礼记》中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将这种精神赋予了具体的指向。这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种内涵
A. 以人为本 B. 家国情怀 C. 天人合一 D. 自强不息
【答案】B
【解析】
【详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家国情怀,而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将家国情怀具化,B项正确;以人为本指的是重视人的价值,排除A项;天人合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自强不息强调的是奋斗,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 明朝时期,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强调对心性及人生意义的探索,提出人人皆可为圣人。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 肯定人的自我意识 B. 脱离传统儒学范畴
C. 维护纲常伦理道德 D. 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心学主张心即理也,提出人人皆可为圣人,这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A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更新﹐是继承发展,并未脱离传统儒学范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的自我意识,与维护纲常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心学是儒学的表现形式,继承了儒学思想,其本质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而非批判,排除D项。故选A项。
3. 1866年,奕诉上奏提出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化学馆等新馆,御史张盛藻随后上疏抗议:“天文算法,宜令钦天监天文生....文儒近臣,不当崇尚技能,师法夷裔。”这反映了( )
A. “师夷”之争 B. “制夷”之争
C. 文化起源之争 D. 制度优劣之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天文算法,宜令钦天监天文生....文儒近臣,不当崇尚技能,师法夷裔”可知,清廷中的顽固派依然固守传统的夷夏观念,认为天文算法不需要向西方学习,这反映了“师夷”之争,A项正确;材料本质上反映了“师夷”之争,但不论是洋务派还是顽固派在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朝统治的立场上是一致的,排除B项;材料本质上反映了“师夷”之争,未涉及文化起源之争,排除C项;材料本质上反映了“师夷”之争,未体现制度优劣比较,排除D项。故选A项。
4. 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汉字便陆续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在周边国家形成一个“汉字文化圈”。朝鲜、日本等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汉字的向外传播
A. 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发展 B. 加快了汉字的转型简化
C. 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D. 增强了各地的民族认同感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汉字传入周边邻国后,他们在对汉字加以吸收改造的基础上,创立出自己的文字,说明中国汉字的传播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A项正确;汉字对外传播,与转型简化无关,排除B项;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夸大了汉字的作用,排除C项;朝鲜、日本等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这并不会增强各地之间的民族认同感,排除D项。故选A项。
5. 拿破仑军队远征埃及时,在尼罗河三角洲上发现了“罗塞塔石碑”,石碑上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碑文由三种文字写成,最上面的是-种圣书体.代表献给神明的文字,中间的是埃及草书,也就是当时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最下面的是希腊文。最上面的圣书体最有可能是哪种文字( )
A 楔形文字 B. 甲骨文 C. 象形文字 D. 玛雅文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象形文字为古代埃及发明,故“罗塞塔石碑”最上面所刻文字应为象形文字,C项正确;两河流域居民发明了楔形文字,排除A项;中国发明了甲骨文,排除B项;玛雅文字是美洲玛雅民族在公元前后创造,排除D项。故选C项。
6. 花刺子密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被誉为“代数之父”。印度数码(0~9)就是通过他的著作传入西方,使数学运算发生了一场革命性变化,欧洲人称为阿拉伯数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阿拉伯人发明了0~9这套数码 B. 阿拉伯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C. 阿拉伯文化促成了欧洲社会转型 D. 阿拉伯文化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阿拉伯人将印度数码传入西方,使得数学运算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说明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B项正确;印度人发明了0~9这套数码,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欧洲的社会转型以及文艺复兴,排除C、D项。故选B项。
7. 希腊神话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古代希腊
A. 宗教信仰相对自由 B. 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
C. 对权力权威的藐视 D. 人们的思想自由开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中神人同形共性的特征,这体现了古希腊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宗教信仰自由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古希腊神话特征,与反权威无关,排除C项;神话中的人文色彩无法证实当时人自由开放,排除D项。故选B项。
8. 矗立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因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至今经历了一千五百年的风霜。它是哪一帝国极盛时代的见证者( )
A. 波斯帝国. B. 拜占庭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俄罗斯帝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和艺术的结晶,B项正确;波斯帝国首都是波斯波利斯,阿拉伯帝国首都是巴格达,俄罗斯帝国首都是莫斯科,排除ACD项。故选B项。
9. 《摩诃婆罗多》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历时八百年它长期以口头方式创作和传诵,不断扩充内容,层层累积而成。除文学性描写外,史诗还包含大量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等成分。据此可知,《摩诃婆罗多》( )
A. 是婆罗门教的经典文献 B. 荒诞离奇没有史料价值
C. 年代久远,可作为一手史料 D. 是一部百科全书式作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除文学性描写外,史诗还包含大量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等成分”可知,《摩诃婆罗多》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诗长篇,D项正确;婆罗门教的经典文献是《梨俱吠陀》等四吠陀,排除A项;《摩诃婆罗多》属于文学作品,讲述了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事迹,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B项;《摩诃婆罗多》掺杂神话传说,带有艺术虚构和夸张,且是民间口耳相传的作品,不能作为一手史料,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公元7世纪前半叶,中国处于盛唐时期,这个时候也是日本“百事皆仿唐制”的“全盘唐化”的时代,“无论是儒教、佛教、律令政治,还是学问艺术各方面,都是照搬唐朝的样式,或者稍加修改增删,总之,无不与唐风有关”。这反映出
A. 日本文化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B. 儒家文明的日本化
C. 日本接受了唐朝政府的册封 D. 日本文明的儒家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公元7世纪前半叶的日本处处模仿唐朝,这反映出当时日本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日本效仿唐朝,而非儒家文明被日本化,排除B项;唐朝没有册封日本,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论是儒教、佛教、律令政治,还是学问艺术各方面,都是照搬唐朝的样式”,说明当时日本并非仅仅吸收儒家思想,因此日本文明的儒家化只是当时日本学习唐朝的部分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在今天乌克兰东部和俄罗斯南部的乌克兰平原(或称东欧平原)上有两条大河,伏尔加河和顿河,适宜的气候以及丰富的水草和平坦的地势,孕育了现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
A. 赫梯人 B. 印欧人 C. 雅利安人 D. 波斯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大约6000年以前,印欧人生活于今天的东欧平原一带,是今天欧洲人和印度人的共同祖先,B项正确;赫梯人、雅利安人和波斯人都是印欧人在迁徙征战过程中,在各地所形成的,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2. 公元4世纪末期,匈奴人大举入侵日耳曼领地,迫使日耳曼各部落进一步深入罗马帝国腹地,成为日耳曼人大迁徙的发端。日耳曼人大迁徙
A. 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B. 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C. 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D. 加剧了欧洲文化上的分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人的西迁引发了更大规模的少数民族内迁,最终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A项正确;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排除B项;日耳曼人西迁和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无关,排除C项;日耳曼人的迁徙并不能加剧欧洲文化上的分裂,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因欧洲殖民者血腥的屠杀和残酷的压榨剥削,致使印第安人大批死亡而濒于灭绝,巴哈马群岛在12年内,土著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古巴30万印第安人,至1548年差不多绝迹;海地25万印第安人只剩500人。这一现象导致( )
A. 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 B. 商业革命的到来
C. 美洲民主运动的兴起 D. 黑奴贸易的猖獗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所学欧洲殖民扩张及美洲族群的变化可知, 屠杀、奴役以及美洲大陆没有过的传染病,造成美洲土著居民的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16世纪以后,殖民者开始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罪恶的黑奴贸易开展起来,D项正确; 材料强调欧洲殖民侵略对美洲人口结构的影响,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欧洲殖民侵略对美洲人口结构的影 响,与商业革命无关,排除B项; 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开始于19世纪初,排除C项。 故选D项。
14. 1865年,美国太平洋公司开始招募华工修建太平洋铁路,数万名华工以不畏艰险的奋发精神,不分昼夜苦战在最艰险的地方,最终大约有一万人为此献出生命,美国记者把他们誉为“美国的真正开路先锋”。这反映出华工
A. 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B. 人人都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C. 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D. 为美国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的华工在美国修筑太平洋铁路,将近一万人为此献出生命,这说明当时的华工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D项正确;华工在美国的地位并不高,排除A项;B项中的“人人”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华工的生活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5. 硅谷是世界著名高科技产业区,这里常住人口大约有300万,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外籍人士,这主要得益于硅谷的“技术移民”政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硅谷移民的融合加深 B. 美国实行宽松的移民政策
C. “精英迁移”新趋势 D. 硅谷的高新技术世界领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学知识可知,随着新兴产业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全球劳动力的人才流动出现新趋势,“知识精英”成为各国争抢的重要资源,硅谷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硅谷的“技术移民"政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云集硅谷,而非“硅谷移民的融合加深”,排除A项;移民硅谷的是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即精英人才,说明美国移民政策条件并不宽松,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精英迁移”新趋势,没有体现“硅谷的高新技术世界领先”,排除D项。故选C项。
16. 近年来,在西亚和北非地区发生了多起由美国主导、欧洲国家参与的局部战争,导致地方政府失去对国内局势的实际把控能力,同时教会内部和部族之间的冲突也此起彼伏。材料可用于说明( )
A. 难民队伍扩大的原因 B. 宗教矛盾日益激化
C. 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 D. 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发生了多起由美国主导、欧洲国家参与的局部战争,导致地方政府失去对国内局势的实际把控能力,同时教会内部和部族之间的冲突也此起彼伏。”可得出在西方国家霸权主义的干预之下,世界部分地区冲突不断,世界局势动荡不安,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战争与难民的必然联系,排除A项;宗教矛盾激化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政治及国际局势方面,而不能说明全球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7. 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通西域则填补了这里的空白,不仅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而且我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由此可见,张骞通西域( )
A. 推动了汉朝与西域的贸易往来 B. 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C.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D. 扩展了汉朝的统治区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使得中原政治文化势力不断渗透至葱岭一带,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项正确;张骞通西域有利于汉朝与西域地区的贸易往来,但材料着重强调政治势力的影响力而非经济贸易,排除A项;张骞通西域有利于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但材料仅着重强调政治势力的影响力而非文化交流,故“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到张骞通西域后使得中原地区影响力扩大,但影响力扩大不等于统治区域范围扩大,故“扩展了汉朝的统治区域”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8. 从宋代开始,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交通的重要航线,南海有53个国家和地区与南宋通商贸易。这折射出宋朝( )
A. 重视海外贸易 B. 舍弃了陆上丝绸之路
C. 实行开放外交 D. 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交通的重要航线,南海有53个国家和地区与南宋通商贸易。”可得出宋代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与商品流经的发展,助推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A项正确;宋代陆上丝绸之路仍然在运行,排除B项;材料不能证明外交上的对外开放,只是涉及到对外贸易,排除C项;鼎盛是在元朝,排除D项。故选A项。
19. 在十七世纪,荷兰的商业贸易达到鼎盛时,荷兰的商船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3/4,海上贸易基本上被荷兰垄断。荷兰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
A. 优越地理位置 B. 英、法等国的衰落
C. 大量的股份公司 D. 积极拓展海外贸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在十七世纪,荷兰的商业贸易达到鼎盛时,荷兰的商船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3/4,海上贸易基本上被荷兰垄断。”并结合所学可知,荷兰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积极拓展对外贸易,17世纪时期戊海上马车夫,D项正确;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是原因之一,但只是客观条件,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英法此时还没有崛起,不存在衰落的说法,排除B项;股份公司的出现是其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20. 17世纪时期,随着中国茶叶在欧洲的传播,英国人发明了下午茶,但当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下午茶才开始进入平民的生活。这说明茶叶的传播( )
A. 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习惯 B. 消除了阶级差别
C. 促进了英国商品经济发展 D. 传播了中华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但当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下午茶才开始进入平民的生活”,可以看出中国的茶叶对欧洲人民的生活习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A项正确;“消除”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英国商品经济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茶叶对西方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到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上卷等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并分析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
【答案】(1)内涵:仁,礼;时代背景: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衰落;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提升,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形成;思想上私学出现,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儒学内容本身。影响: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是仁,礼;
时代背景:综合所学内容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如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衰落;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提升,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形成;思想上私学出现,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可知,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内容本身具有优势。
影响:根据材料“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可知,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步形成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种运输方式。汉代,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罗马帝国,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遥远的西方。唐代,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玄奘从印度带回很多佛教经典,并编写《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沿途地理风情。波斯文化影响中原文化,西雨绘画技术传入。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特别是广州、明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利玛窦等人将《本草纲目》翻译并介绍到欧洲,西方的基督教、天文和历法也逐渐传入中国。
——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丝绸之路推动地区文明进程。
阐述: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文化传入西域各国,西域文化也大量流入中原,西域音乐对唐朝及以后的音乐产生了很大影响。杂技在中原有悠久的历史,在吸收了西域的杂技后,更加丰富多彩,丰富了人民的日常生活。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西域艺术通过佛教艺术在中原开花结果,佛教的石窟、造像、壁画等都充分反映着中西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大大地推动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地区物质文化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
示例二论题:四大发明的西传推动西方文明向近代文明跨越。
阐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阶层的衰落,为欧洲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武器条件;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为欧洲积累了巨额资本;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四大发明在欧洲的传播促使西方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汉代,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罗马帝国,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遥远的西方”、“玄奘从印度带回很多佛教经典,并编写《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沿途地理风情。波斯文化影响中原文化,西雨绘画技术传入”等信息可知,本题主要论证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丝绸之路推动地区文明进程”为论点,从丝绸之路对文化如音乐、杂技、佛教的双向影响与经济交流等方面论证即可。也可以用“四大发明的西传推动西方文明向近代文明跨越”为论点,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西传,对西欧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进行论证即可。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歌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华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47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西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
【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国家政府主动吸引;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 。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1846~1924年歌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华亚洲移出1200~3700万”等数据可得出数量不断增加;从“主要移出地”可得出范围不断扩大;结合所学,从性质角度概括,可得出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根据所学可得出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小问2详解】
根据“西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得出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根据“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可得出国家政府主动吸引;根据所学,从福利制度角度概括,可得出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 。文德中学2023年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弄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3第1一4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早在春秋时期,《礼记》中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理论,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将这种精神赋予了具体的指向。这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种内涵
A. 以人为本 B. 家国情怀 C. 天人合一 D. 自强不息
2. 明朝时期,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强调对心性及人生意义的探索,提出人人皆可为圣人。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 肯定人的自我意识 B. 脱离传统儒学范畴
C. 维护纲常伦理道德 D. 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3. 1866年,奕诉上奏提出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化学馆等新馆,御史张盛藻随后上疏抗议:“天文算法,宜令钦天监天文生....文儒近臣,不当崇尚技能,师法夷裔。”这反映了( )
A. “师夷”之争 B. “制夷”之争
C. 文化起源之争 D. 制度优劣之争
4. 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汉字便陆续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在周边国家形成一个“汉字文化圈”。朝鲜、日本等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汉字的向外传播
A. 促进了当地文化交流发展 B. 加快了汉字的转型简化
C. 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D. 增强了各地的民族认同感
5. 拿破仑军队远征埃及时,在尼罗河三角洲上发现了“罗塞塔石碑”,石碑上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碑文由三种文字写成,最上面的是-种圣书体.代表献给神明的文字,中间的是埃及草书,也就是当时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最下面的是希腊文。最上面的圣书体最有可能是哪种文字( )
A. 楔形文字 B. 甲骨文 C. 象形文字 D. 玛雅文字
6. 花刺子密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被誉为“代数之父”。印度数码(0~9)就是通过他的著作传入西方,使数学运算发生了一场革命性变化,欧洲人称为阿拉伯数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阿拉伯人发明了0~9这套数码 B. 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C. 阿拉伯文化促成了欧洲社会转型 D. 阿拉伯文化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7. 希腊神话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古代希腊
A. 宗教信仰相对自由 B. 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
C. 对权力权威的藐视 D. 人们的思想自由开放
8. 矗立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因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至今经历了一千五百年的风霜。它是哪一帝国极盛时代的见证者( )
A. 波斯帝国. B. 拜占庭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俄罗斯帝国
9. 《摩诃婆罗多》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历时八百年。它长期以口头方式创作和传诵,不断扩充内容,层层累积而成。除文学性描写外,史诗还包含大量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等成分。据此可知,《摩诃婆罗多》( )
A. 是婆罗门教的经典文献 B. 荒诞离奇没有史料价值
C. 年代久远,可作为一手史料 D. 是一部百科全书式作品
10. 公元7世纪前半叶,中国处于盛唐时期,这个时候也是日本“百事皆仿唐制”的“全盘唐化”的时代,“无论是儒教、佛教、律令政治,还是学问艺术各方面,都是照搬唐朝的样式,或者稍加修改增删,总之,无不与唐风有关”。这反映出
A. 日本文化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B. 儒家文明的日本化
C. 日本接受了唐朝政府的册封 D. 日本文明的儒家化
11. 在今天乌克兰东部和俄罗斯南部的乌克兰平原(或称东欧平原)上有两条大河,伏尔加河和顿河,适宜的气候以及丰富的水草和平坦的地势,孕育了现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
A. 赫梯人 B. 印欧人 C. 雅利安人 D. 波斯人
12. 公元4世纪末期,匈奴人大举入侵日耳曼领地,迫使日耳曼各部落进一步深入罗马帝国腹地,成为日耳曼人大迁徙的发端。日耳曼人大迁徙
A. 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B. 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C. 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D. 加剧了欧洲文化上的分裂
13. 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因欧洲殖民者血腥的屠杀和残酷的压榨剥削,致使印第安人大批死亡而濒于灭绝,巴哈马群岛在12年内,土著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古巴30万印第安人,至1548年差不多绝迹;海地25万印第安人只剩500人。这一现象导致( )
A. 世界各地物种交流 B. 商业革命的到来
C. 美洲民主运动的兴起 D. 黑奴贸易的猖獗
14. 1865年,美国太平洋公司开始招募华工修建太平洋铁路,数万名华工以不畏艰险的奋发精神,不分昼夜苦战在最艰险的地方,最终大约有一万人为此献出生命,美国记者把他们誉为“美国的真正开路先锋”。这反映出华工
A. 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B. 人人都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C. 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D. 为美国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5. 硅谷是世界著名高科技产业区,这里常住人口大约有300万,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外籍人士,这主要得益于硅谷的“技术移民”政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硅谷移民的融合加深 B. 美国实行宽松的移民政策
C. “精英迁移”新趋势 D. 硅谷的高新技术世界领先
16. 近年来,在西亚和北非地区发生了多起由美国主导、欧洲国家参与局部战争,导致地方政府失去对国内局势的实际把控能力,同时教会内部和部族之间的冲突也此起彼伏。材料可用于说明( )
A. 难民队伍扩大的原因 B. 宗教矛盾日益激化
C. 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 D. 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17. 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通西域则填补了这里的空白,不仅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而且我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由此可见,张骞通西域( )
A. 推动了汉朝与西域的贸易往来 B. 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C.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D. 扩展了汉朝的统治区域
18. 从宋代开始,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交通的重要航线,南海有53个国家和地区与南宋通商贸易。这折射出宋朝( )
A. 重视海外贸易 B. 舍弃了陆上丝绸之路
C. 实行开放外交 D. 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
19. 在十七世纪,荷兰的商业贸易达到鼎盛时,荷兰的商船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3/4,海上贸易基本上被荷兰垄断。荷兰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
A. 优越的地理位置 B. 英、法等国的衰落
C. 大量的股份公司 D. 积极拓展海外贸易
20. 17世纪时期,随着中国茶叶在欧洲的传播,英国人发明了下午茶,但当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下午茶才开始进入平民的生活。这说明茶叶的传播( )
A. 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习惯 B. 消除了阶级差别
C. 促进了英国商品经济发展 D. 传播了中华文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到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上卷等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并分析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步形成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种运输方式。汉代,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罗马帝国,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遥远的西方。唐代,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玄奘从印度带回很多佛教经典,并编写《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沿途地理风情。波斯文化影响中原文化,西雨绘画技术传入。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特别是广州、明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利玛窦等人将《本草纲目》翻译并介绍到欧洲,西方的基督教、天文和历法也逐渐传入中国。
——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歌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华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47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西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