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2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73张PPT) 部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2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73张PPT) 部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2 06:1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3张PPT)
第一单元
2.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1.知识拓展与延伸:了解作者、背景知识,积累文言知识,体会经典的魅力。
2.语言构建与运用:掌握重点实词“贰、军、辞、鄙、陪、济、肆、阙”和虚词“敢、与、之、以、于、若、夫”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句式。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叙述方法;概括烛之武、郑伯等人物形象;分析课文的说服技巧、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评析作者叙述历史的立场和观念,体会烛之武的爱国情感。
学习情境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积累 文化传承与理解
探究 思维发展与提升
延伸 审美鉴赏与创造
预习 语言建构与运用
附:【译注 古今对译】
预习 语言建构与运用
1.作者作品
文宗史圣、经臣史祖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鲁国史学家、文学家,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后人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
晚年左丘明双目失明,但强烈地使命感使他重新振作起来把几十年来所听到见到的诸侯各国的政闻要事及君臣谋议得失之词,口述给子孙,汇集成卷,终著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史——《国语》。
课前预习
[作品] 《左传》《国语》
[评价] 左丘明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与其同好恶,称其为君子,左丘明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大儒先贤。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著史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2.探寻背景
本文所叙内容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当时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已趋于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角逐霸主地位。文中提到的晋侯即晋文公重耳,秦伯即秦穆公任好,他们两人先后跻身于春秋五霸之中。当时晋国势力强于秦国,秦与晋结为姻亲关系,双方为了暂时的共同利益,采取联合行动。楚国当时也有争霸中原的雄心,郑国是晋、秦、楚三国必争之地,为了遏制楚势力向北扩展,秦晋联合出兵攻郑。
一、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同“供”,供给 )
(2)失其所与,不知      ( 同“智” )
二、一词多义
(1)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②其文约,其辞微( 精妙 )
基础梳理
(2)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代词,指代“行李” )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
④吾其还也( 表示祈使 )
三、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
夜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
朝济而夕设版焉(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
②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驻军 )
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 )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
(2)动词活用
①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作名词,恩惠 )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若不阙秦(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
(3)形容词活用
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
(4)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 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
四、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判断 )
(2)倒装句
①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为“以其于晋无礼” )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状语后置。为“于郑伯言曰” )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之”为标志,为“有何厌” )
(3)省略句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函陵”“氾南”前省略了介词“于”)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后省略了代词“之”)
积累 文化传承与理解
《左传》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相传,《左传》的作者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
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
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各
诸侯国之间、各诸侯国内部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以及
劳动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斗争。
该书对许多有所作为的著名历史人物的业绩予以赞扬,对统治者的凶恶残暴、骄奢淫逸的行为则予以批判,主张重人事、轻天命,提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进步历史观。而该书对宗法伦理思想、正统等级观念以及宗教迷信的宣扬,则反映了它的局限性。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既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具有显著的
文学特点。第一,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第二,善于描写战争,特别是将几次大规模的战事写得极为出色;第三,该书保存了大量史料,有很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古代文化知识
1.侯、伯 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各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2.寡人 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3.执事 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
4.盟 两国及以上或两人及以上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互相援助,称“会盟”。会盟时一般要杀牲、歃(shà)血(会盟时饮牲畜的血或在嘴唇涂上牲畜的血,以示诚意),并宣读盟书,向神发誓。
探究 思维发展与提升
结构图示
本文记叙了秦、晋围郑,郑国大夫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的故事,赞扬了烛之武不避艰险为国解难的精神和爱国情怀,表现了他深明大义的气概、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主旨归纳
1.当郑国处于危险境地,需要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有人说,这点不利于表现烛之武的高大形象,应该删去,你是怎么看的?
点拨: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了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取得了胜利。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永远保持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才华依旧。
任务探究
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与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发愤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2.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自己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一种看法?
点拨:观点一: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晋文公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招致“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
观点二:因为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路径,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要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烛之武之所以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他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
附:【译注 古今对译】
延伸 审美鉴赏与创造
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他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素材提炼
【运用方向】
伯乐 人才 担当 临危不惧 识人之术
国难当头 顾全大局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虽然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是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洞明事理,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运用方向】
抓住机遇 当机立断 诚恳 自责 善于纳谏 勇于自责
话题1: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烛之武退秦师》中,面对郑伯之请,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话语间,流露出长期不被重用的委屈,以至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诚意和对形势的分析,让烛之武尽释前嫌,毅然受命,“夜缒而出”,说服秦伯,与郑结盟。结果是,晋国悻悻退兵,郑国化险为夷。烛之武的可贵之处在于,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国家利益而摒弃个人恩怨。正因为如此,烛之武成了千古传颂的爱国志士,其深明大义的品质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
课外链接
话题2: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春秋时,在秦晋合兵围郑的危急时刻,郑伯老臣烛之武只身赴秦营,让秦伯幡然醒悟,遂与郑结盟。于是,秦晋联盟瓦解,晋国被迫撤兵,解除了郑国之危。烛之武凭借自己的巧言机智,使郑国不费一兵一卒,保住了国家社稷,百姓免遭涂炭,还与秦结成了联盟,使晋国不敢轻举妄动,可谓一石二鸟。《战国策》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信然。
话题3:一鸣惊人源于默默积蓄
《烛之武退秦师》中,从烛之武对晋国历史和国君的为人了解之清楚,对于秦伯心理和秦晋恩怨把握之全面,可以看出:他虽然长期怀才不遇,却一直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方法。长期的默默积蓄,使其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沉稳自信,也使其具备了能言善辩、巧妙退兵的高超智慧。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迎来了瞬间释放的闪亮时刻。长期的默默积蓄,使老迈的烛之武最终一鸣惊人,名垂青史。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板凳要坐十年冷。”读书、治学,都要有这种精神,才能为将来报效国家积蓄力量。
话题4:老骥伏枥
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世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与怀才不遇般之无奈,但是,身处微不足道之地位并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可仍毅坚,先驱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话题5:积蓄
“酒香不怕巷子深。”烛之武就是一壶香醇的美酒,经过了时间的酝酿,终于散发出浓郁的酒香。烛之武年轻时,刻苦积蓄经纶之才,隐忍于世。在秦晋围郑的危急存亡之时,烛之武的才能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改变了战局,也改变了历史。
此时有声胜无声
我有一本特殊的“语言集锦”,名字叫:语言的力量。题写在扉页上的话是:此时有声胜无声!(“语言集锦”既是结构文章的形式,又紧紧扣住作文话题。“此时有声胜无声”既暗示语言沟通的力量,又照应文题。)
《左传·僖公三十年》记下了郑国大夫烛之武语言的力量。我佩服烛之武,不只因为他放下个人恩怨,为国挺身而出的高尚品质,更因为他竟能用一席话说退秦国虎狼之师,挽救了面临危亡的祖国。
美文赏读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简洁明了,步步紧逼,句句击中对方心理要害,足以让秦伯切感亡郑对自身的危害而放弃与晋国的联盟。这就是语言促进沟通的力量呀!怎能叫人不佩服?(第一个事例:烛之武退秦师。)
《战国策·赵策四》记下了赵国老臣触龙语言的力量。我景仰触龙,不只因为他知难而上的拳拳爱国之心,更因为他竟能在赵太后用“老妇必唾其面”堵死言路局面僵持的形势下,用语言沟通,说服赵太后送出心爱的儿子长安君。我在触龙那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话语下,标注了醒目的着重号。这振聋发聩的语言也促进了我对父母的理解,与父母的沟通。(第二个事例:触龙说赵太后。)
(第一层主体内容:语言沟通在拯救国家危难上展示的力量。)
《建安诗文集》记下了一代才子曹子建语言的力量。我喜爱曹植,不只因为他在《白马篇》《洛神赋》里展示的旷世才华,更因为他竟能七步成诗,打动执意刁难的兄长。在君权倾轧、命悬一线的关头,曹植以惊人的机智,七步之内,吟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泣血诗篇。冷酷如冰、杀心似铁的曹丕竟能顿生恻隐,转意回心,语言沟通的力量何其大哉!(第三个事例:曹植七步赋诗。)
《战国策·齐策》:“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记下了齐相国邹忌语言的力量,……(第四个事例:邹忌讽齐王纳谏,略写。选择引语,决不草率。)
《周恩来外交风云》:“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用东方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记下了共和国首任总理语言的力量,……(第五个事例:周恩来外交应对,略写。选择引语,同样审慎。)
(第二层主体内容:语言沟通在挽救个人危难时展示的力量。)
这些例子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在沟通中的鲜活魅力;同时,它也时时告诫我不注意语言沟通可能会引发的严重后果——父母与子女、官员与人民、国家与国家莫不如此。
(总结语句,高度概括,点明话题,正反对照,推而广之,言简意赅。)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下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千古绝唱。可是,请记住,这是一个有声胜无声的社会,语言是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它自有构建社会的特殊力量!(引述《琵琶行》名句,引出“语言集锦”扉页题词,饶有兴味。同时使语言沟通别具力量的原因得以明确。)
我的“语言集锦”,记录着沟通的纽带,体现着语言的力量,见证着仇恨的化解,孕育着精诚的合作……(结尾的样式意义:照应开头,完成新巧结构。结尾的内容意义:沟通纽带、语言力量、化解仇恨、孕育合作——概括全文,突出主旨。)
[点评] 这是一篇结构新巧、内容充实、语言警策的作文。就“语言与沟通”的话题,文章采用“语言集锦”的形式,围绕语言在沟通中不可替代的力量,展开两层主体论述:分别涉及语言沟通在拯救国家危难上和在挽救个人危难时展示的力量。两层主体内容互不雷同。第一层含“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两个事例,两例在叙事议论上错落有致。第二层只详写了“曹植七步赋诗”一个事例,着意于曹植、曹丕弟兄二人对照鲜明的描述。
类似于“语言集锦”的这种结构形式,内容丰富、过渡快捷,特别适合考场写作。这篇作文的行文语言与“语言集锦”特别吻合。“……记下了……语言的力量”“不只因为……更因为”,包括略写事例都采用同一的语言形式,这些虽不是“集锦”的实际内容,却暗示着“集锦”记录的划一规制。而在对不同事例的具体叙议中,语言又富有变化,使全文灵动自如、热情洋溢。结尾收束语警策有力,可见出作者对“语言与沟通”问题高屋建瓴的认识。
概括精要
翻译文言词汇和文言语句时,除了需要掌握翻译原则及基本翻译方法外,还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与推测。具体语境有文内语境和文外语境两种:
聚焦高考
洞悉考情
新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考查方式是从选文中确定两个句子,要求考生进行翻译。除了字词层面、句式层面的考查之外,还要求在语意层面,做到语意通顺,语气一致。
归纳方法
精练好题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 
【解析】 “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句式一致,且“商于之地六百里”作“得”的宾语,故应在“不伤一人”后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子”在这里是对陈轸的尊称,作“独不贺”的主语,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A 
【解析】 A项,准备、举办/约定,两个“约”字含义不同。B项,文中的“宣言”是动词,用作文告的“宣言”是名词,两者含义不同。C项,两个“孤”字都是形容词,意思是孤单、孤立,含义相同。D项,暗中/没有阳光,两个“阴”字含义不同。故选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B 
【解析】 “秦王就会下令”不准确,应是“我会请求秦王”;“得到秦国的恩惠”错,文中“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
我的好事吧。”
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
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 
参考译文:
齐国帮助楚国攻打秦国,夺取了曲沃。后来秦国想要攻打齐国,齐国、楚国关系友好,秦惠王担心这件事,对张仪说:“我想要攻打齐国,可齐国、楚国正交好(欢),你为我谋划一下这件事,该怎么办呢?”张仪说:“大王可以为我准备(约)车子和财物,我请求去试一试。”张仪南行去见楚怀王,说:“现在齐王的罪,对秦王来说十分深重,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贵国跟齐国交好。大王如果能关起国门跟齐国断交,我会请求秦王献上方圆六百里的商于土地。
如果这样,楚国就是在北面削弱了齐国,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西德于秦”,状语后置),同时获得了商于的土地作为好处,那么用这一个计策就把三种好处都得到了。”楚怀王非常高兴(说,通“悦”),在朝廷上宣布说:“我(不榖,帝王谦称)得到了商于方圆六百里的土地。”听到消息的大臣们都(毕)向楚怀王道贺,陈轸最后谒见,唯独他不向楚怀王道贺。楚怀王说:“我没有动用一兵一卒,没有使一个人受伤,就得到商于六百里的土地,我自认为很聪明了。各位士大夫们都向我道贺,唯独你不道贺,为什么呢?”陈轸回答说:“在我看来,商于的土地不能得到,而祸患一定会到来。”
楚怀王问:“为什么呢?”陈轸回答说:“秦国之所以重视大王,是因为大王有齐国这样的盟邦。如今土地还没有得到就先跟齐国断交,这会使楚国孤立,秦国又怎么会重视一个孤立的国家呢?而且楚国先跟齐国断交,后向秦国索要(责)土地,必然会被张仪欺骗。这样在西面与秦国惹出了祸患,在北面又与齐国断交,那么秦、齐两国的军队一定会到来。”楚怀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楚怀王派使者与齐国断交。张仪返回(反,通“返”)后,秦国派使者出使齐国,齐国与秦国暗中联合。楚国于是派了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
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使者返回上报楚怀王,楚怀王非常生气,想要发动军队讨伐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办法。大王不如趁机送给秦国一座大城,跟秦国一道攻打齐国,这样我们在秦国损失土地但能从齐国得到补偿。”楚怀王没有听从,于是发兵攻打秦国。秦国与齐国联合,楚军在杜陵大败。所以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软弱,但只能使国家免遭灭亡,就是由于没有采纳陈轸的计策,错误地听信了张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