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8张PPT)
第五单元
11.谏逐客书 与妻书
学习目标
1.知识拓展与延伸:了解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
2.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两篇文章的文言现象,感悟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3.审美鉴赏与提升:学习《谏逐客书》中的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式,《与妻书》中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语言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谏逐客书》中的人才观,感受《与妻书》中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情境
同样题名为“书”,却是不同的文体。《谏逐客书》不是书信,而是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王陈述政见的语体;《与妻书》形式上是书信,实际上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或者说是一篇充满悲情、亲情与豪情的革命情歌。今天,让我们翻开它们,体会一下不同与相同。
积累 文化传承与理解
探究 思维发展与提升
延伸 审美鉴赏与创造
预习 语言建构与运用
附:【译注 古今对译】
预习 语言建构与运用
谏逐客书
1.作者作品
书法的鼻祖
李斯(?—前208),字通古,楚国上蔡人,入秦为客卿,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师从荀子,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极力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诸子学派的书籍,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制度。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被腰斩于咸阳,并夷灭三族。
课前预习
[作品] 《谏逐客书》《泰山封山刻石》《峄山刻石》等。
[评价] 李斯的政治主张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写作背景
求贤若渴,何惧离间——《谏逐客书》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王不要逐客。秦王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与妻书
1.作者作品
铁血丈夫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13岁时,他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1907年,林觉民留学日本,就读于庆应大学。不久,他就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与资产阶级保皇改良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作品] 代表作品:《禀父书》《与妻书》
[成就] 他努力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课余阅读《苏报》《警世钟》等进步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参与领导清末福州数次反帝反封建斗争。
2.写作背景
死别前的肺腑之言——《与妻书》
1911年,林觉民受同盟会第十四支部派遣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率第一批义士从马尾港上船赴香港。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即4月24日,林觉民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待战友们入睡后,他想到自己的弱妻稚子,他和妻子的婚姻虽然是父母包办,但两人感情深厚、琴瑟和鸣。面对即将到来的生死未卜的战斗,林觉民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在写《与妻书》的同时,林觉民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40个字的信。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
《谏逐客书》
一、读准字音
(1)遂散六国之从( 同“纵”)
(2)河海不择细流(同“释”,舍弃)
(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同“借”)
二、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过失,过错)
②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经过)
基础梳理
③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胜过,超过 )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责备 )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过分,过于 )
⑥孟浩然《过故人庄》( 拜访,探望 )
(2)用
①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 任用 )
②孝公用商鞅之法( 采用 )
③百姓乐用( 用命 )
(3)为
①犀象之器不为玩好( 作为 )
②江南金锡不为用( 介词,表被动 )
③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是 )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语气词,呢 )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西并巴、蜀,北收上郡( 向西,向北 )
②东据成皋之险( 在东面 )
③使之西面事秦( 向西 )
④蚕食诸侯( 像蚕一样 )
(2)名词用作动词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作为宝物 )
(3)使动用法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使……退却 )
②遂散六国之从( 使……离散 )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使……愉悦 )
④故能明其德( 使……显明 )
四、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①西取由余于戎(“于戎”是“取”的状语)
②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于诸侯”是“树”的状语)
(2)定语后置句
①并国二十(“二十”是“国”的定语)
②举地千里(“千里”是“地”的定语)
(3)省略句
民以殷盛(“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4)判断句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非……也”表否定判断)
《与妻书》
一、通假字
(1)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同“够”)
(2)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同“廿”,二十)
二、古今异义
(1)汝可以模拟得之
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
(2)钟情如我辈者
古义:感情丰富;今义:感情专注(多指爱情)。
三、一词多义
(1)与
①与妻书(给,给予)
②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介词,和,同,跟)
③吾与并肩携手(连词,表并列,和、同)
④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连词,表选择,与其)
(2)竟
①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成)
②有志者,事竟成(终于,到底)
③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究竟,到底)
(3)余
①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以外,以后)
②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剩下,留下)
③前十余日回家(整数后表示不定的零数)
④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我)
⑤吾今死无余憾(遗留的,剩下的)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汝幸而偶我(婚配,嫁给)
(2)名词作状语
①意洞手书(亲手)
②瓜分之日可以死(像瓜一样)
(3)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爱;爱护)
②卒不忍独善其身(使美好,修治)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以……为乐)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为”表判断)
(2)主谓倒装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正常语序:几家能彀,称心快意)
(3)定语后置
钟情如我辈者。(正常语序:如我辈钟情者)
(4)固定句式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使……,无宁……”是固定句式)
积累 文化传承与理解
《谏逐客书》
古代文化知识
1.三川之地 指黄河、洛水、伊水相交之地。
2.六国之从 六国结成的合纵。六国,指韩、魏、燕、赵、齐、楚。
3.随、和之宝 即随侯珠与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得到的宝珠和楚人卞和所获的美玉。
4.五帝三王 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5.黔首 指平民、老百姓。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6.戎 古代对西部各少数民族的称呼。
7.九夷 文中指当时楚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所居之地。
8.鄢、郢 鄢,楚国别都,在今湖北宜城东南。郢,楚国都城,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西北。
9.《昭》 即《韶》,传说中舜时的乐曲。
《与妻书》
古代书信的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对象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台端、台甫等,这类词语为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下面这些比较常用有:
(1)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等;
(2)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等;
(3)用于师长:函丈、尊鉴、道席等;
(4)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等;
(5)用于同学:砚右、文几等;
(6)用于夫妇:俪鉴等;
(7)用于女性:芳鉴、淑鉴等。
探究 思维发展与提升
《谏逐客书》
结构图示
《与妻书》
《谏逐客书》
本文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纳客而成就帝业为论据,论证了客卿之功。列举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该重物轻人,并从理论层面说明“纳客”的“利”与“逐客”的“弊”,从而指出“逐客”的做法是错误的,是不利于秦国统一天下的。
主旨归纳
《与妻书》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叙写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表现了一位民主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文章紧紧围绕“吾至爱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这一矛盾复杂的感情,写得缠绵悱恻而又豪情满怀,是爱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之歌。
1.《谏逐客书》是如何围绕“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展开论述的?
点拨:第一段开篇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接着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作者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卿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作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任务探究
第二段铺叙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作者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国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三段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从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
第四段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2.在《与妻书》一文中作者回忆了哪几个生活场景?本文又是如何做到感人至深的?
点拨:一忆生死之争论;二忆新婚燕尔、两人双栖之所;三忆六七年前远行未告及十余日前欲告又止的情景。
第一件事是关于夫妻谁先死的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挚爱”妻子,怕妻子担受不起深重的悲痛。这三件事的共同之处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微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同时,也写出了作者舍不得离开妻子时的悲痛心情。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仍然义无反顾地参加革命战斗,可见其爱国情感之深达到了何种地步!
3.请结合文本赏析《谏逐客书》是如何做到气势奔放、文采斐然的。
点拨:作者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有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所写:“夫击瓮叩缶……适观而已矣。”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摒退秦国的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人。此外,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另外,也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珍物的一段,不仅手法铺张,而且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辞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
4.《谏逐客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分析。
点拨: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招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服太阿之剑、所乘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作者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太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
5.《与妻书》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点拨:①易,多用典故。这封信使用的是杂有白话成分的通俗文言。如“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泪珠和笔墨齐下”“吾心不忍”“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等,都同白话很接近。信中用了许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但都融入通俗的语言之中,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没有冗繁之感。
②真挚感人,巧用修辞。作者语言修养很高,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了自己所憎所爱的感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来比喻;
又如在“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一部分中分析黑暗现状,接连使用了排比、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6.《与妻书》是如何围绕主线“吾衷”表达了对妻子的拳拳深情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点拨:文章第一部分提出“忍悲为汝言吾衷”,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
第二部分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
从感情上来说:“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从理义上来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从事势上来说:“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从后事上来说:“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清静过日而已”。情说得真切,理说得深刻,事势说得形象,后事说得感人。
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吾衷”做了真实、深刻、详尽的阐述,感人肺腑,让人激奋,慰人勿悲,从而达到了作者写信的目的。
第三部分加深言情和深入说理,这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加深。
加深言情:“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深入说理:“吾爱汝至”“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这样就使全文的言情说理达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情操、理想之高尚,突出了作者文笔之精粹。
附:【译注 古今对译】
延伸 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课内素材
别样幸福
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出身于富贵家庭,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他抛妻别子,离开了幸福的小家庭投身革命。为了国家繁荣昌盛,民族振兴,他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不幸在攻打总督署的时候,中弹受伤而被捕,最后英勇就义。
素材提炼
林觉民在起义前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在攻打总督署的前三天夜里,他给父亲和妻子分别写了一封诀别信。给父亲的信这样写道:“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给妻子的信中这样写道:“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怀着对爱妻深深的眷恋,写下了这封信。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革命者的高尚情怀,牺牲个人的幸福换来天下人的幸福,这才是最大的幸福。
【运用方向】幸福 追求 爱国 奉献 眷恋
二、课外素材
李斯的“粮仓论”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他可不是从来都声名显赫的,在成功之前,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粮仓管理员。而之所以能够走出辉煌的人生,还要感谢那群“人人喊打”的老鼠。 26岁时,李斯在楚国上蔡县某粮仓任文书,对这份薪水不错又颇为清闲的工作,他感觉甚是满意。 一天,李斯去茅厕解决内急时发现了一群瘦小干枯、毛色灰暗的老鼠,老鼠饿得吱吱叫,连行动都不再敏捷了。李斯极其惊诧,因为他在仓库里看到的老鼠每一只都吃得圆头大脑、皮毛油亮。同是鼠类,因为在仓在厕的不同,便活出了不同的天上地下!
想到这里,李斯突然大悟道:人,不也一样吗?同是为人,位置不同,命运便会大不相同。那些身在京城的高官贵族,一个个脑满肠肥、日进万贯,自己活在这小小的蔡城里却要靠每日的辛苦挣钱为生。但即便这样,自己竟然还如此满足!这些想法顿时让李斯满心羞愧:原来,自己之所以怡然自得,只因为从未想到还有“粮仓”存在啊! 第二天,李斯就开始了他的寻找“粮仓”之路。
【运用范例1】
看着眼前的这些老鼠,李斯忽然想起了自己的管理粮仓中的老鼠。粮仓里的老鼠与眼前的老鼠相比,境遇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人生如鼠,不在仓就在厕。位置不同,命运也就不同。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的天性,可若不放眼世界,又如何知道这世上还有比现在更好的选择呢?20年后,他把家安在了秦都咸阳的丞相府中,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名留青史。
现代励志哲学经常说:屁股决定成就。你在什么样的位置,就决定了你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在仓在厕,全看你怎样选择。选择不同,命运就不同。
人生在世,不过百年,你的选择是什么呢?
【运用范例2】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私欲太重,人格和人性的残缺,不是生命的王道。
倘若说青年时期的李斯急于建功立业,驰竞才华,以建不世之业为宏伟蓝图的话,那的确无可厚非。然而他的这一番话却赤裸裸的流露出他建功立业的目的,不过就是要实现做一只“摆脱卑贱和贫穷,拥有功名利禄”的“大庑下的老鼠”的愿望而已。
格局太小,不念苍生,惟愿富贵。
【运用范例3】
小知不及大知。眷念滚滚红尘,殊不知,牵黄犬,出东南,才是人生极乐。
这可谓智者的清醒,道家的睿智,然而倘若他能够坚持这一点清醒,坚守住人生的大义,铭记住先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良言,牢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的箴语,那么,他的历史也许就该另外书写了。
然而他的这一点点醒悟还是被那愚蠢的“仓鼠论”的人生哲学所吞没。他的哲学观过于现实,过于追求利益,他把权位富贵看得太重,在这样错误的哲学观的支配下,任何人一定都会利令智昏,从而走向与道义抗衡的反面。
彼时少年——于黄花岗追忆林觉民
踏进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巍峨的牌坊,几经岁月磨洗的石板路,周围矗立的参天松柏和古树以及随处可见的烈士墓碑,使得空气都变得静寂和肃穆,即使路边花丛中盛放的五颜六色的鲜花也没能损减丝毫。高耸的石碑,苍劲有力的碑文又总是勾起人万千的思绪。仿佛闭上眼睛就能看到那逝去的硝烟及硝烟中鲜活的生命,隐现的脸庞。
美文赏读
一个年轻的身影在脑海中渐渐清晰,挥之不去,却又让人不知该如何形容,那曾经青葱的岁月,彼时意气风发的面孔以及毅然决然的身影。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交替出现在眼前,一如后世人所形容的那样:
凄凄肝胆与妻诀,耿耿孝心禀父书。
疏梅筛月忆携手,嘱承父志有遗孤。
青天有情幸后辈,英雄终得展眉舒。
中原烽火寻常事,读史至此泪方出。
他无疑是个最优秀的男人,“性诙谐,涉口成趣,一座倾倒”,“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十三岁参加科举考试,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扬长而去。
我一直很想知道,那年春天,那个硝烟隐动的夜晚,那个满腔心事的男人究竟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提起笔,蘸上墨,一笔一画写下那封名动民国的《与妻书》。在去广州前的那次回乡,也许他深深知道前路漫漫,九死一生,对着有孕在身的爱妻,无奈而毅然地转身,心中卷起多少的不舍与爱恋?
1911年的4月,在督署的那片硝烟之下,他一定没有后悔过,一定没有犹豫过,也一定没有退缩过。他或许想起了年少的一场轻狂;或许想起了家中年迈的双亲,深爱的妻子,尚来不及见面的孩子;或许想起了几年来走过的坎坷革命路。在我想来,这个伟岸的男人,在他的生命里,即使是晚霞,也必将是炙热的火烧云。
被俘的英雄,面对两广总督张鸣岐、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在提督衙门的审讯,毫无惧色,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还发表演说,慷慨陈词。
谈及险恶局势,“捶胸顿足,愤激之情,不可扼抑”。甚至不忘革命党人精神,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也许就是这种执着铸成的一道脊梁,一直支撑着这个男人在被关押的几天里,滴水粒米不进,泰然自若地迈进刑场,从容就义。
而在那天的阳光下,风扬起满地灰尘,迷乱了多少瞳孔,刺痛了多少拳拳报国心。那个雄姿英发的身影,逆光而立,眼神坚决,双拳紧握,身上的衣服洗得发白却仍旧整洁,面对洞黑的枪口,他又在想些什么?
而在同一片阳光下的老宅里的妻子意映呢?她是不是仍会时时想起彼时初见,那个当年坐在楼梯拐角吹出青涩口哨的夕阳中的少年。
献身为革命的决然背影,《与妻书》中对爱妻的留恋不舍交替在脑海中闪现,这两种强烈的感情都是林觉民,也正因此他才是不褪色的英雄少年。
天马行空的少年,年少轻狂的青春。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当一切都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渐行渐远。
他仍在。
【赏析】作文以写景开始,以抒情结束,作者跨越时间的长河,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林觉民烈士献身的经过和对妻子真挚的爱。全文构思精巧,文笔流畅,感情充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概括精要
文言文翻译,我们应把“取法于课内(重点在于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积累于课外”视为基本的原则。
我们知道,文言语句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对高中生而言,主要应达到前两条:“信”就是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无语病。
聚焦高考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同学们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见的文言虚词、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式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都能准确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决不能断章取义。
洞悉考情
文言文翻译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文言知识点多,是检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属必考题。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归纳方法
谨记文言文翻译“6字诀”
字诀1:留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字诀2:换
“换”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字诀3:调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状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应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③谓语前置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如《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应翻译为“大王来的时候携带的什么?”
字诀4:删
“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字诀5:补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字诀6:变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鸿门宴》中“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初生的细毛也不敢接近”,就显得不合道理,应意译为“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更衣”翻译成“上厕所”。
精练好题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
【解析】 “使各居其宅”的意思是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意思完整;“田其田”中第一个“田”是名词作动词,意为“耕种”,与“其田”构成动宾短语。故“使各居其宅”与“田其田”间应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士”与“君子”并列,共同作“贵”的宾语,且“……者……也”是固定句式,故应在“者”后断开,据此排除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A
【解析】 A项,动词,给吃、喂养/动词,吃、啃食,两个“食”字的含义不同。B项,两个“放”字均为“放逐”的意思,本项正确;C项,副词,不/动词,倒下,两个“靡”字含义不同,本项正确;D项,动词,怜悯/动词,悲痛,两个“悲”字的含义不同,本项正确。故选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宝。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
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
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D
【解析】 “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错误,原文“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的意思是“难道这是用来让百姓安身立命,并让后世称自己为人君的做法吗?”,选项曲解文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译文:周武王攻破殷商后,召见姜太公询问道:“要怎么处置殷商的士人和百姓呢?”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译文:现在我请求对那些年老体弱无人供养的人,还有年老丧失配偶没有家室的人,根据情况而供给他们财物。
参考译文:
圣人对待天下的百姓,大概像对待初生的婴儿(赤子)一样啊!对待饥饿的人就给他吃的,对待受冻的人就给他衣服穿,扶持(将)他养活他,培育他抚养他,唯恐他不能长大。
魏武侯乘船沿着西河顺流而下,到河流中央时,回头对吴起说:“多么壮美啊!险固的河山,这是魏国的珍宝!”吴起回答说:“(魏国的珍宝)是德政而不是险固的河山。过去三苗氏左依洞庭湖而右靠彭蠡湖,但不修养道德信义,而大禹消灭了他。
夏桀的居地,左面是黄河、济水,右面是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面,羊肠坂在它的北面,但治政不讲仁德,而商汤放逐了他。由此看来,(魏国的珍宝)是德政而不是险固的河山。如果您不修养德行,这船中的人都将变成您的敌人。”魏武侯说:“讲得好。”
周武王攻破殷商后,召见姜太公询问道:“要怎么处置殷商的士人和百姓呢?”姜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喜爱一个人,会一同喜爱他屋上的乌鸦;憎恶一个人,会一同憎恶他屋边的篱笆(余胥)。全部杀掉(刘)那些(厥)敌人,不要让他们有剩余的,怎么样?”周武王说:“不行。”姜太公退下,邵公进来,周武王说:“怎么处置这些人呢?”
邵公回答说:“有罪的就杀掉他们,没有罪的就让他们活着,怎么样?”周武王说:“不行。”邵公退下,周公进来,周武王说:“怎么处置这些人呢?”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他们是旧朝新民而有所改变,只亲近有仁德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都在国君一人身上。”周武王说:“多么宽广的胸怀啊,足以使天下太平。”大凡君王之所以尊重士人君子,是因为这些士人君子讲求仁义而且能推行德政。
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年长的人背着柴并且脸上有饥饿的神色,齐景公怜悯他,叹息道:“让官吏去供养他。”
晏子说:“我听说,喜爱贤能的人而怜悯(哀)不才的人,是保全国家的根本。如今您怜爱老人而恩惠无所不及(逮),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齐景公听完一笑,面露喜色。晏子说:“圣明的君王见到贤能的人就喜爱贤能的人,见到不才的人就怜悯不才的人。现在我请求对那些年老体弱无人供养的人,还有年老丧失配偶没有家室的人,根据情况而供给他们财物。”齐景公说:“好。”从此年老体弱的人有人供养,鳏夫寡妇有了家室。
晋平公要在春天建造楼台,叔向说:“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注重德政并且致力于施行,减缓刑罚并且遵循(趋)农时。如今在春天建造楼台,这是耽误农时的行为。难道这是用来让百姓安身立命,并让后世称自己为人君的做法吗?”晋平公说:“说得好。”于是停止了建造楼台的劳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