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2 14:0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单元
解析:B项“差强人意”的“差”应读chā,C项“翘首以待”的“翘”应读qiáo,D项“农谚”的“谚”应读yàn。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萌发(méng)  悬殊(xuán) 记载(zǎi) 风雪载途(zài)
B.孕育(yùn) 显著(zhù) 差别(chā) 差强人意(chà)
C.翩然(piān) 簌簌(sù) 连翘(qiáo) 翘首以待(qiào)
D.农谚(yán) 海棠(táng) 次第(dì) 销声匿迹(nì)
A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割麦插禾  内陆  孕育
B.北雁南飞  抽青  物侯
C.花香鸟语  山脚  海棠
D.衰草连天  次第  灵敏
解析:B. 侯—候。
B
3.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
得多。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2)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3)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 )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
的时间。
A.决定 B.制定 C.确定 D.肯定
(4)影子戏在这里产生了( )的力量,它战胜了时间和距离,成为我们手中的一个驯服
工具,为我们忠实地服务。
A.神圣 B.神奇 C.神异 D.神秘
B
B
C
B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B.去年暑假,我们从巴中去了西双版纳;今年暑假,我们又将周而复始地从巴中出
发去海南三亚。
C.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却是绿意融融。
D.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地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解析:“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B
5.下列对《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的说法有误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
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
层。”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物候学这门科学包括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解析:C.由课文中“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可知,C项中所说的“包括”是错误的。
C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6.结合课文内容可知,“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课文不以“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
为题,而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好处?
7.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中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
(1)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8.本文第七至十段是否可以调换顺序?为什么?
6.结合课文内容可知,“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课文不以“一门丰产的科
学——物候学”为题,而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新颖而有情趣,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而“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没有这么生动有趣。
7.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中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
(1)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
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答案示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人的思想感情,在为劳动人民操心,唯恐他们耽误了农事,因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答案示例:所在语段描写的情况只限于“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其他地方没有这样的物候现象。加点部分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本文第七至十段是否可以调换顺序?为什么?
答案示例:
不能调换顺序。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或: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所以先说;经度的差异次之,放到第二位;高下的差异又次之,放到第三位;古今的差异影响最小,所以最后说。另外,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是时间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照逻辑顺序排列的,条理清晰。
解析:
给出的五个句子是关于“大豆”的。阅读后可知,第②句首先引出话题;第⑥句中的“也”紧承其后;再依次列出事实根据,第④句写在“遗址”中的发现,第⑤句中的“也”写在古书中的记载,与第④句紧密衔接;然后列出“大豆”的文字记载,故接第③句;最后第①句对种大豆的历史作总结。据此,排序为②⑥④⑤③①,故选A。
9.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作“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痕迹。
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A.②⑥④⑤③①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⑤③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A
10.《春韵》文学社决定在12月10日下午2点举办“二十四节气”知识讲座,并拟写了通知。
通知中有两处错误,请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
错误一: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二: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少具体的时间。
在“校”字之前加上“12月10日下午2点,”。(或:在“将”和“在”之间加上“于12月10日下午2点”。)
通知的落款有误。
将“2022年12月8日”和“《春韵》文学社”的位置对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 满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③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须熏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
劲头。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熟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打折扣。
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⑤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要的,是“水”。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
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⑥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⑦按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四月小满既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最潮湿闷热的时节。这时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旺盛。正因为如此,人体在小满时消耗的营养物质最多,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才能使身体不至于有所伤耗。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暖胃、温补的食品。因为空气潮湿,小满节气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的高发期,人们要预防湿邪入侵,多吃一些有化湿通淤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等,忌食辛辣甘肥、生湿助湿的食物。
(有改动)
11.本文围绕“小满”这一节气,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12.文章多处引用农谚进行说明,请概括这样写的作用。
13.本文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14.科学性是说明文的生命。请结合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作简要分析。
(1)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2)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15.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请从你知道的节气中任选一个加以介绍。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抓住每段的中心句进行概括。如第①段写的是小满的时间;第②段写的是小满的含义;第③段写的是小满时农作物的生长特点;第④段写的是小满时的气候特点;第⑦段写的是人们饮食的注意事项。层次非常清晰。
11.本文围绕“小满”这一节气,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案示例:①小满的时间;②小满的含义;③小满时农作物的生长特点;④小满时的气候特点;⑤人们饮食的注意事项。
点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征,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最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
12.文章多处引用农谚进行说明,请概括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示例:文章多处引用农谚说明了小满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生动形象,富有说服力。
解析: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通常运用逻辑顺序。
13.本文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答案示例:逻辑顺序。
解析:
(1)“5月20日22时36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今年”小满节气到来的时间。
(2)“渐次”是“逐渐”的意思,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一定要注意说明文中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词语往往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14.科学性是说明文的生命。请结合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作简要分析。
(1) 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2)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答案示例:“渐次”是“逐渐”的意思,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示例:准确地说明了“今年”小满节气到来的时间。
15.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
的智慧。请从你知道的节气中任选一个加以介绍。
答案示例: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6.为了更好地了解气象物候知识,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之一,你也一定乐
在其中。
(1)[活动一:创意设计]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个有创意的名称。
(2)[活动二:搜集资料]某同学搜集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并摘录了
其中四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联系从《大自然的语言》中学
到的物候学知识,分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原因。
(3)[活动三:专题探究]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李明发现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
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李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②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1)[活动一:创意设计]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个有创意的名称。
答案示例一:气象物候你我齐学。
答案示例二:气象物候流行风。
答案示例三:气象物候关系民生。
解析:解答时,活动的名称要与活动的内容“气象物候知识”一致,要有创意、有感染力。
(2)[活动二:搜集资料]某同学搜集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并摘录了其中四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联系从《大自然的语言》中学到的物候学知识,分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原因。 
答案示例:从物候方面来讲,这是由高下的差异决定的。天山海拔高,气温自然偏低。
解析:
通过对《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和古今的差异四个方面。“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明显表现的是高下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同一个地区,越往高处,气温越低。
(3)[活动三:专题探究]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李明发现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李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②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答案示例:雁:秋天来临,北雁南飞。“雁”传递着秋天来临的讯息,寄托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燕:春回大地,燕子回巢。“燕”是春天的使者,常用它来表达人们“惜春伤时”的情感。
解析:
阅读所给的句子可知,第①②句写“雁”,根据第①句中的“秋来”“雁去”和第②句中的“淮南秋雨夜”“雁来”,可以看出大雁是在秋天南飞,古人以它作为秋天到来的象征,“衡阳雁去无留意”也表现了古人以“雁”作为乡愁的寄托物。第③④句写的都是春景,可以看出在春天里燕子快乐地活动,“燕”在古代是春天的象征,既可以给人带来春天的快乐,也会让人产生时间易逝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