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12 祝福课件(共39张PPT) 部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12 祝福课件(共39张PPT) 部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2 06:2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9张PPT)
第六单元
12.祝福
学习目标
1.知识拓展与延伸:了解作家及相关文化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2.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文本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特色。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小说中祥林嫂、 鲁四老爷、柳妈、四婶等人物形象,把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劳动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和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情境
  “人各有命”这句话,是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运,同一家庭、同一集体、同一社会,每个人的命运都各不相同。所以,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也有人说“环境决定命运”。到底什么能够主宰命运,现在依然是争论不休的话题。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环境与命运的关系。
积累 文化传承与理解
探究 思维发展与提升
延伸 审美鉴赏与创造
预习 语言建构与运用
预习 语言建构与运用
1.作者作品
鲁迅(1881—1936),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7岁开始读书,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课前预习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以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
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辩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作品集简况:
①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
②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
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
④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
⑤杂文集16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⑥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作品。
2.了解背景
本文创作于1924年,是《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仍然严重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1923~1925年,鲁迅先后写了《娜拉走后怎样》《寡妇主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来揭露封建统治和封建礼教迫害农村劳动妇女的凶残本质,反映了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一、读准字音
瓦楞( lénɡ )       踌躇( chóu )( chú )
尘芥( jiè ) 形骸( hái )
窥探( kuī )   山墺( ào )
谬种( miù )   俨然( yǎn )
忌讳( huì ) 唾弃( tuò )
蹒跚( pán )( shān )
基础梳理
三、辨析词语
简洁VS简捷
简洁 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指说话、写文章等
简捷 表示直截了当,简便快捷 多用来形容速度快
偶尔VS偶然
辨析:两者都有“不经常”之意。“偶尔”强调次数少;“偶然”除了指次数少外,还有不是必然的意思。“偶尔”的反义词是“经常”,“偶然”的反义词为“必然”。
四、识记成语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天有不测风云:天气变化很难预测,比喻有些事情很难预料。多指灾祸的发生无法预料。
即学即练
1.选一选(从下列各句后面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处)
(1)某软件提供了卓越的用户体验,帮助用户更好更______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务。 (简洁·简捷)
(2)现实就是这样残酷,一个看似不经意的______事件,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一系列连锁效应,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偶尔·偶然)
简捷 
偶然 
2.判一判(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误,错误的说明理由)
(1)在暴发“手足口病”的非常时期,小孩子整日躲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真是走投无路。(× “走投无路”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小孩子看电视、玩游戏,并非处境极端困难,不合语境。)
(2)哪知天有不测风云,还没等铆足干劲的开发商施展开拳脚,楼市新政策就来了。(× “天有不测风云”多指灾祸的发生无法预料。句中是指国家政策,并非“灾难”。)
积累 文化传承与理解
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贞节
宋朝时理学产生,其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宋朝理学认为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它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到了清朝,就连未婚夫死了,女方也要为他守一辈子;如果妇女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守寡或自杀殉葬,地方官府还要给予表彰,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2.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任何人都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派,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对她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3.妇女的“三从”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4.封建祭祀
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思想文化的一个方面,血缘制也是封建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视,像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祭祀仪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
探究 思维发展与提升
结构图示
本文通过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及其周围人物和环境的艺术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揭示了当时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主旨归纳
1.由故事情节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点拨:倒叙。这样安排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情节去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任务探究
2.小说描写了几次鲁镇祝福的情景?作者将环境置于“祝福”的特定背景下,有什么作用?
点拨:(1)共有3次:①第一次是开头两段,通过描写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气氛;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的景象。
(2)①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③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3.在小说的开头,作者详尽地描写“四叔”的书房有什么用意?
点拨: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与“大骂其新党”自相矛盾,案头的几部旧书说明鲁四老爷思想的陈腐。书房的特点是沉闷压抑,符合鲁四老爷作为一个老监生的身份,暗示了封建风俗习惯和迷信思想在他身上是根深蒂固的,表现了鲁四老爷的保守、虚伪、反动。
4.鲁迅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文章多处描写祥林嫂的眼睛,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点拨:
画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 安分耐劳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睛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后:眼光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眼睛窈陷下去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精神麻木
问有无魂灵:眼睛忽然发光 一线希望
5.在祥林嫂不幸的人生中,她周围的人是怎样表现的呢?作者描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
(1)周围人的表现:
①祥林嫂再嫁。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卖掉。祥林嫂被婆家绑架捆走,四叔、四婶首先想到的是怕给自己家惹麻烦。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婚事,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拜堂。
②儿子被狼吃了。鲁镇的男人毫无同情心,听了这悲惨的事,“没趣的走了开去”。
女人们倒是“陪出许多眼泪来”,同情心也算有些,“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这是什么样的心理呢?分明是拿祥林嫂的伤心事当她们无聊生活中的调味剂罢了。当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鲜时,她们就“烦厌得头痛”了。
③祥林嫂头上的疤。当镇里人对阿毛的故事听得味同嚼蜡时,柳妈又传出新的故事来。于是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趣味”,祥林嫂头上的疤又成了他们生活的调味剂。祥林嫂诉说阿毛的故事时,还寄希望于鲁镇人的善良,现在她已经绝望了,“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④祥林嫂的死。鲁四老爷:“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死人也不宽容。家里的短工:很“淡然”,“还不是穷死的”,认为“穷死”的没有什么好惊奇的。“我”:开始有些“惊惶”,“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众人:“活得有趣的”“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大家欢欢喜喜地过年。
(2)写作目的:
通过祥林嫂周围人的表现,揭示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将祥林嫂困于其中,直至她窒息而死。
作品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贯串着“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尾声再次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着深化作用。
6.如果给祥林嫂画肖像,不同时期的祥林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请抓住重点描述一下。
点拨:
时期 样貌
初到
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再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时期 样貌
去世之前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7.祥林嫂之死,涉及多个关键人物,如果让你侦破祥林嫂死亡案件,你会从哪些角度来确定嫌疑人?
点拨:从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行为入手。
人物 身份 性格 行为
鲁四
老爷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迂腐、保守、顽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 讨厌祥林嫂是一个寡妇觉得祥林嫂婆家的做法理所当然祭祀时不让祥林嫂沾手祭祀用品将祥林嫂赶出了家门骂祥林嫂是个“谬种”
人物 身份 性格 行为
柳妈 吃斋念佛的女人 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 同情但又奚落祥林嫂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重压
“我”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软弱
无能 同情祥林嫂,见证祥林嫂死亡的过程
8.请根据课文内容,给祥林嫂拟写一个大事年表,来梳理祥林嫂悲苦的一生。
点拨:
时间 事件
二十六岁之前 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被婆婆抓回去,改嫁
二十八九岁 得到消息,改嫁,年底生小孩,孩子叫阿毛
时间 事件
三十、三十一岁 家里出现重大变故,先是丈夫患了风寒而死,然后是自己的孩子被狼给叼走了。两个家庭悲剧的发生不到半年的时间。然后重新回到鲁镇做短工
三十二三岁 在鲁镇做工。经常说起孩子被狼叼走的情景。捐门槛。祭祖事件
三十七八岁 最后来到鲁镇,死于鲁镇的大街上
9.小说中有三次关于“祝福”的环境描写,如果给这三幅画面配上恰当的画外音,应该怎么写?
点拨:第一次: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画外音:“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需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劳动力的血汗之上的。这段描写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画外音:“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在“祝福”时工作的权利,也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亡的道路。
第三次: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画外音:祥林嫂的惨死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
10.这篇小说是由“我”来讲述故事的,试着换一个讲述人,看看会有什么差别。
点拨:①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是祥林嫂的对立面,他来叙述,肯定会千方百计为自己洗脱罪名,带着狡辩的情绪,也就是说叙述者的立场是不客观不公正的。
②卫老婆子:卫老婆子对祥林嫂的帮助是表象,背后是金钱驱动。祥林嫂被四婶赶出家门,卫老婆子就再也没有帮她介绍打工的人家了,因为她认为祥林嫂再也没有能力充当她赚钱的工具。
卫老婆子和祥林嫂之间纯粹是一种金钱关系。对这种不管别人死活,赚了东家的,还要赚西家的人,鲁迅也是不屑的。从对她的称呼“老婆子”(令人讨厌的老太婆)可见一斑。对于卫老婆子,鲁迅同样持不信任态度,自然也不能把叙述的任务交给她。
③“我”:虽然“我”急于逃避责任,但其实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十字架,对自我的道德良心进行了严厉的拷问,进而正视自己、批判自己以及重建自我。也就是说“我”不仅仅是叙述者、见证人,同时也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是反思祥林嫂的悲剧与鲁镇文化的媒介。所以由“我”来讲述故事最合适。
延伸 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课内素材
抗 争
对于封建礼教强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祥林嫂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祥林嫂挣扎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祥林嫂给以无言的抗议;对魂灵的有无,祥林嫂表现了怀疑。这一切都表明,祥林嫂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冷嘲热讽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
素材提炼
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二、课外素材
民族巨人——鲁迅
他矮小,身高只有1.5米左右,但他的铁肩却掮起了“地狱”城头那扇黑沉沉的闸门,引领着人们向着日出的东方奔去。他瘦弱,离开这个世界时体重不到80斤,但他发自内心的挟带着民族的大悲愤、大爱憎的呐喊,唤醒了无数正昏昏欲睡于“铁屋子”里的国民。他呐喊过,也曾失落过,不是为自己的“运交华盖”,而是因为“寄意寒星荃不察”的无奈。他也曾彷徨过,不是为自己“破帽遮颜过闹市”的落魄,而是因为许多国人如“阿Q”式的愚弱。
他挺起了脊梁,继续选择做一名“战士”,同一切苍蝇走狗作坚决斗争;他仍然执着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念,如一面猎猎招展的大旗,坚定地矗立在反帝反封建队伍的前头。他倒下前曾立下遗嘱:“赶快收殓,埋葬,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可是,人们自发地举行了规模与“国葬”一样隆重的丧仪为他送行,人们将写有“民族魂”字样的旗帜盖在他的遗体上。他,就是我们的民族巨人——鲁迅。
【运用范例1】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唯以他的人格和思想,招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的火焰。数千年的僵局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重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孤身鏖战。
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得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运用范例2】
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地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是他泄愤的对象。他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作为一个文学家,他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却不乏一套积极的思想,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变的决心,为革中国人“劣根之源”的永恒追求!鲁迅死前不久,写过一篇短文,他在文里有一句话奉劝青年们,“切莫作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为信念而追求是鲁迅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运用范例3】
当旧社会的民众在水深火热中挣扎时,是谁在呐喊?当反动政府对内严酷统治、对外奴颜婢膝时,是谁在彷徨?是您,鲁迅先生!是谁在为愚民们的麻木不仁而无奈又愤恨?是谁在为革命者们的鲜血痛惜又哀悼?是您,鲁迅先生!是谁在黑暗中擎着火把奋勇前驱,是谁执着匕首,在国民党政府的心脏上刺了一刀又一刀?是您,鲁迅先生!革命路上的前驱!革命者的导师!民族的脊梁!您有一双透明睿智的眼睛,透过层层迷雾,看到了远方的希望。
因此,您看到了实业救国泡沫般的脆弱,看到了治病救人纸飞机样的局限,您看到了,只有首先拯救人的心灵,拯救整个民族的灵魂,才有可能在九州大地上空扫除阴霾,重现晴空,才有可能让东亚睡狮觉醒,炎黄子孙重新挺起腰杆,再度昂首阔步!
【运用范例4】
鲁迅无法选择地在一个神秘的时辰降临人世。此时,他根本无法掌管一家的福祸,而周家的福祸却实实影响了他的一生。一场劫难,使得周家“几乎什么也没有了”。灾难给他那颗幼小而敏感的心灵带来巨大的伤害。他不但品味到困顿家境生活的窘迫,而且备尝家道衰落时世间的炎凉。
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他像一头被逐出家园的不合群的小兽,带着心灵的伤痕独自走入荒原。
翠姨之死
萧 红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郊原上的草,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钻出地面,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地钻出了土皮。放牛的孩子在掀起了墙脚下面的瓦时,找到了一片草芽了,孩子们回到家里告诉妈妈,说:“今天草芽出土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春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春来了,带着呼唤,带着蛊惑……
美文赏读
翠姨和我的堂哥大概是恋爱了。
翠姨十八九岁,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地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翠姨很喜欢我。因为我在学堂里念书,而她没有,她想什么事我都比她明白。
到夜里,我住在外祖父家里,她就陪着我也住下。每每睡下就谈,谈过了半夜。
翠姨会弹大正琴,就是前些年所流行在中国的一种日本琴。她还会吹笛子。我的堂哥钢琴弹得很好,吹箫吹得也好。叔叔和哥哥他们都到哈尔滨那些大地方去读书,回到家里,大讲那里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的故事。翠姨听了很多的故事。
过了不久,翠姨就订婚了。她的未来的丈夫,我见过,人长得又矮又小,穿一身蓝布棉袍子,黑马褂,头上戴一顶赶大车的人所戴的四耳帽子。
她不知道那是她的什么人,她只当是哪里来了这样一位乡下的客人。
有一年的冬天,刚过了年,翠姨来到了我家。伯父的儿子——我的堂哥,正在我家里。他人很漂亮,很直的鼻子,很黑的眼睛,嘴也好看,头发也梳得好看,腿很长,走路很爽快。大概在我们所有的家族中,没有这么漂亮的人物。翠姨一直在看堂哥。
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正这时,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来,张罗要娶。翠姨一听就得病了。
没几天,她的母亲就带着她到哈尔滨办嫁妆去了。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堂哥介绍来的他的同学。他们住在哈尔滨的秦家岗上,风景绝佳。那男学生们的宿舍里边,有暖气、洋床。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翠姨受了他们不少的尊敬,请她吃大菜,请她看电影。坐马车的时候,上车让她先上;下车的时候,人家扶她下来。不用说,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她总算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
她觉得到底是读大学的人好,不野蛮,不会对女人不客气。经这到哈尔滨去一买嫁妆,翠姨就不愿意出嫁了。
她说她要念书,开初外祖母不肯,到后来,她说若是不让她读书,她是不出嫁的。
念了书,不多日子,人就开始咳嗽,而且整天地闷闷不乐。
翠姨越来越瘦了,堂哥到外祖母家看了她两次,也不过是吃饭、喝酒,应酬了一番,而且说是去看外祖母的。堂哥回来也并不带回什么欢喜或是什么新奇的忧郁,还是一样和我们打牌下棋。
她的婆婆听说她病重,就急着娶她,因为花了钱,死了不是可惜了吗?翠姨听了,就只盼望赶快死,拼命糟蹋自己的身体。
母亲记起了翠姨,叫堂哥去看翠姨。母亲拿了一些钱让堂哥给翠姨送去,说是送给她让她随便买点什么吃的。男子是不好先去专访一位小姐的,这城里没有这样的风俗。堂哥进去了,坐在翠姨的枕边,他要去摸一摸翠姨的前额,是否发热,他说:
“好了点吗?”
他刚一伸出手去,翠姨就突然地拉住他的手,而且大声地哭起来了,好像一颗心也哭出来了似的。堂哥没有准备,就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堂哥看了看翠姨就退出去了,从此再没有看见她。
……
堂哥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
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
年轻的姑娘们,三两成双,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去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她们热心地弄着剪刀,打着衣样,白天黑夜地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1941.7
(节选自萧红《小城三月》)
【赏析】 小说以散文化的手法展开叙事,写了翠姨无声无息的人生悲剧,她悄无声息地“活”着,悄无声息地“爱”着,最后悄无声息地“死”去。 翠姨的悲剧根源于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在包办婚姻等封建思想统治下,她无力反抗,最终只能在抑郁痛苦中死去。小说开篇描写的富有生机而美丽的自然环境,为小说中的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的场景,以乐衬哀,有力地凸显了主人公翠姨的悲剧命运。与结尾春天再次来临,翠姨坟头的落寞形成对比照应,结构更加紧凑,同时春天气息的来临有利于引起读者对当时社会、人物命运等的思考。
概括精要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不幸的:新寡再嫁丧夫,成为阻碍她平等生存、正常生活的一座大山;儿子惨死狼口,又成为别人一遍又一遍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对于她的伤口,不仅撕开来看,而且再撒上一把盐。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在这家家“祝福”之中,在这天地圣众歆享牲醴赐福人们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封建礼教的铡刀下!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柳妈、鲁镇的人、“我”都是凶手,又都不是直接的凶手。
聚焦高考
从根本上来说,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冷漠的人心、愚昧的思想、吃人的封建礼教最终杀死了祥林嫂。小说的主题正是要批判这吃人的旧社会,革除旧思想,批判封建礼教,唤醒麻木的民众。
小说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洞悉考情
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高考小说阅读必考考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含主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的作用、物象的作用三个角度),人物形象塑造手法。选择题、简答题均有。
一、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几乎是小说文本中的必考题,这部分常常有两种命题形式: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
二、人物形象的作用
角度 小说人物角色 角色解读 示例
人物
主次 主要人物 故事情节的中心    祥林嫂
次要人物 与主角发生或同一或相对立的关联 鲁四老爷、柳
妈、“我”等
角度 小说人物角色 角色解读 示例
情节
事件
(矛盾
冲突)
设置 故事讲述者、观察者 第一人称叙述者 小说中的“我”
事件
旁观者 当时在场,不影响故事走向   鲁镇听阿毛
故事的人们
冲突参与者 冲突双方,有阶级冲突、性格冲突 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等封建势力
情节推动者 推动下文情节发展 柳妈、卫老婆子
角度 小说人物角色 角色解读 示例
结构 线索级人物 贯串全篇,事件处处为他所知 “我”
人物
关系 主要人物的陪
衬者     与主人公有相同或不同之处,可正衬可反衬   柳妈、祥林嫂
的婆婆   
对众多人物穿
针引线的联系者 联系人物,使各方因她而“相遇” 卫老婆子
情感
(主题) 情感抒发者、觉
悟者 表现主旨 “我”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归纳方法
1.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2.人物形象的作用
(1)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3.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思考角度
正面描写 语言、肖像、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人物行为(情节)
侧面描写 人物间的对比、衬托
环境衬托
精练好题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你疯啦?”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轻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的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疮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令,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没关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掠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脸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有删改)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①
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他的腿伤。
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的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②
【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本一依次写到“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B.文本一中的老黄是小说叙述者,也是“手术”的实施者,小说通过描写他不敢下手、不敢看等情形,烘托了老胡的刚毅。
C.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这样的话语既带着战争年代的特定色彩,也表现出陈毅的乐观与幽默。
D.通过对老胡和陈毅战胜身体痛苦的描写,两个文本不仅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A 
【解析】 “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分析错误,这三处环境描写只是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并没有暗示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2.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答:(示例)①平易近人。老胡作为支队政委,没有领导架子,和部下说话使用商量、请求甚至哀求的语气。②富有策略。老胡担心老黄不肯帮自己挤脓血,先诱导老黄做出承诺,再以“有任务”骗老黄和林大富到竹林,最后在语言上软硬兼施。③顽强刚毅。老胡忍着剧痛让老黄他们帮自己从伤口里挤出脓血。 
【解析】 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要重点抓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以及人物的事迹。老胡作为支队政委,说话做事没有架子。如文本一第2段中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第8段中的“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第16段中的“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等使用了商量、请求甚至哀求的语气,体现了老胡的平易近人。文本一第2—5段写老胡诱导老黄做出承诺,第6—12段写老胡欺骗老黄他们说“有任务”,将他们带到竹林,让他们把自己绑起来之后才说让他俩挤伤口,第16段中老胡一方面哀求老黄,一方面拿“三大纪律”恐吓林大富,在语言上软硬兼施,这些都体现了老胡富有策略。
在老黄、林大富帮老胡挤伤口的过程中,“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他猛地抖了一下”“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等细节描写,突出了老胡忍耐剧痛的顽强刚毅。
3.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答:(示例)①文本一文体为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作者通过虚构情节来塑造老胡等人的形象,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同时通过“我”的言行和环境描写侧面烘托老胡刚毅的形象,以小见大,让读者感受坚毅的革命精神,感染力强;②文本二文体为纪实文学,具有非虚构的特点,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当年陈毅让警卫员帮自己挤伤口的经历,彰显陈毅将军过人的魄力和毅力,真实可信。
【解析】 首先分析两则文本文体的不同。根据文本一的情节内容和客观题的提示可知,文本一是小说,小说必须具备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最大的特点是虚构;从注释内容来看,文本二的文体是纪实文学,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有任何虚构。再来分析两则文本的艺术表现,“艺术表现”指向的是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文本一以描写为主,不仅通过直接描写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突出其形象,也通过“我”的言行和环境描写来侧面烘托主人公的形象,浓墨重彩的描写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感动;文本二以记叙为主,描写性语句较少,叙述简洁客观,再现了陈毅将军的真实经历,能让读者直观地了解陈毅将军过人的魄力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