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文学类阅读(标题与主题探究)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6 文学类阅读(标题与主题探究)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2 07:4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06 文学类阅读 标题与主题
专题06 文学类阅读 标题与主题
一、小说标题
(一)拟题方法
1.以人物为题
示例:《装在套子里的人》《大卫·科波菲尔》《哦,香雪》《阿Q正传》
2.以事件为题
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小二黑结婚》
3.以地点为题
示例:《荷花淀》《边城》
4.以背景(寓意、情感)为题
示例:《祝福》《百年孤独》《复活》
5.以物象为题
示例:《党费》《百合花》
(二)标题意蕴
1.表层义与深层义:表层含义就是标题的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是指标题的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特指义,它常常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
示例:
《百年孤独》这里的“孤独”既指个体的孤独,也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孤独,更是指涉了全人类的孤独。
《药》,表层意思是人血馒头,第二层次的意思是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探讨“病态”的社会要什么“药”才有“疗救”的希望。
2.字面义与比喻义
示例:
《百合花》 表面上指的是新媳妇被子上的百合花,更深的层面表示了以新媳妇和通讯员为代表的军民的纯洁高尚的情怀,寓意着军民之间开着一朵纯洁的花,表现了军民之间纯洁的感情。
《边城》“边城”本是指故事的发生地——川湘黔交界处的小镇茶峒。用这个作为小说的题目,特别暗喻在工业文明还没有污染的边缘之地,还保留着一片心灵的净土、一种恬淡安详的生活。
《复活》包括人性、思想、情感的复活等,既指聂赫留朵夫经历了纯洁善良到放纵堕落再到忏悔反思的自我道德“复活”,又是玛丝洛娃经历了纯真少女到娼妓囚徒再到重获新生的护士的“复活”历程。
(三)标题作用
1.情节
示例
《祝福》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人物
示例:
《百合花》以“百合花”为题,是对通讯员和新媳妇质朴纯真品格和人性美的一种象征和映衬。
《哦,香雪》一个“哦”字体现了作者对香雪的赞美感慨之情。
3.环境
示例:
《荷花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让人物在芦苇洁白,荷花飘香的环境中活动,描绘出一副诗情画意的风俗画。
4.主题
示例
《祝福》 “祝福”的景象与祥林嫂惨死构成强烈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烘托并深化了主题。
《荷花淀》让人物在芦苇洁白,荷花飘香的环境中活动,描绘出一副诗情画意的风俗画,突出中华儿女为保卫美好的祖国山河浴血奋战的主题。
《边城》起名边城既是对乡村未受污染的人性美人情美的一种向往 又有对当地人们无法抗拒传统道德观念一代代的痛苦生活的一种惋惜。
5.读者
示例:
《百年孤独》想通过作品,通过马孔多的兴衰来提醒人们是什么东西早成了百年孤独,如何让这里的人民走出这种孤独。
《小二黑结婚》《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概括交代故事情节,使读者对故事一目了然。
二、小说主题
(一)自然、环境
1.自然环境
此类主题主要有: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呼吁环保,以及对自然遭到破坏隐忧等
2.社会环境
此类主题主要是反映社会现实(黑暗与光明,进步与落后,文明与愚昧)
示例:
《哦,香雪》以改革开放初期城乡文明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作为时代背景,意在展现在乡村逐步摆脱愚昧封闭、接纳现代文明的过程中人们的痛苦和喜悦。
《祝福》的主题在于揭露“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在于“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林冲思想性格变化为主要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发展过程,有力地突出了“逼上梁山”这个主题,透彻地说明了“官逼民反”的深刻道理。
《变形记》象征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异化为“非人”的普遍事实。
《阿Q正传》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反映了农民的苦难和反抗要求。
《大卫·科波菲尔》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了金钱对于家庭、婚姻、社会的腐蚀作用,批判社会中人性的缺失以及道德的沦丧,表达了作者对患难与共、真诚与自强不息优良品质的肯定与赞扬,对造成主人公和米考伯夫妇苦难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批判。
(二)生存成长
1.生存状况
此类主题多反映人类生存状态的艰辛与不易。
示例:
《变形记》象征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异化为“非人”的普遍事实,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性的扭曲,人格的丧失和生存的痛苦。
《老人与海》揭示了孤独、拼搏与反抗是人类命运永恒的主题。
2.成长历程
此类主题多以少年儿童的成长为主
(三)爱与人性
1.爱的情感
此类主题主要包括:亲情之爱、家国之爱、事业之爱、和平之爱、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对假丑恶的鞭挞和扬弃等。
示例:
《荷花淀》荷花淀》让人物在芦苇洁白,荷花飘香的环境中活动,描绘出一副诗情画意的风俗画,突出中华儿女为保卫美好的祖国山河浴血奋战的主题。
2.人性
示例:
《百合花》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的审美感受,表达了对人性回归和对真善美的呼唤。
《祝福》无情揭露了当时社会人情的凉薄,表现人性中对于倾诉的渴望,就是表现人性中要求别人接受倾诉的渴望。
《变形记》象征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异化为“非人”的普遍事实,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性的扭曲,人格的丧失和生存的痛苦。
《边城》中作者讴歌“边城”的人性美、人情美,同时也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富有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另外无处不在的天意不凑巧和人事上的误解,不仅造成了人物之间的隔膜和孤独,决定了人的悲剧性命运,也宣示着人在本质上的无法自持。
《大卫·科波菲尔》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了金钱对于家庭、婚姻、社会的腐蚀作用,批判社会中人性的缺失以及道德的沦丧,表达了作者对患难与共、真诚与自强不息优良品质的肯定与赞扬,对造成主人公和米考伯夫妇苦难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批判。
(四)人与时间
1.恒与变
此类主题主题包括永恒与短暂、变与不变等
示例:
《装在套子里的人》在于用别里科夫这个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去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热烈地向往新生活的到来。
2.历史与现实
此类主题一般是借助历史故事来映照现实,利用历史人物来反思人生等。
示例:
《阿Q正传》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算,是对国民劣根性“精神胜利法”的强烈批判。
《百年孤独》“百年”代表着七代人的宿命,书中主人公不断重复惊人相似的命运,是这个家族无法逃开的魔咒。“孤独”则是这个七代人不同孤独形状,这一切都被遗传印成了家族徽章。同时也暗喻着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并没有摆脱贫穷落后和愚昧的困境。
三、散文标题
(一)特点
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其作用是①点明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②突出散文主题;③起线索作用、设置悬念的作用。
示例:《故都的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2.以物件为题:其作用是①作为结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②设置悬念,引发联想;③寄托作者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
示例:
3.以人物为题:其作用是①突出人物形象;②暗示叙事内容;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示例:
4.以形象为题:其作用是①铺开内容,呼应细节;②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示例:《秦腔》
5.以事件为题:其作用是①突出主要事件;②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示例《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6.以问题为题:其作用是①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示例:
(二)含义
1.表层义,也就是字面意义
示例:《故都的秋》字面意义就是“北平的秋”
2.深层义,是在文中的深刻内涵
示例:《故都的秋》“故都”即已久远的都城,让人的思念有点悲切。因此用“故都”恰好体现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体现了作者作为“中国文人”的心底之秋。
四、散文情感内涵
(一)感悟人生
示例:
《故都的秋》出生于江浙地区的郁达夫,在文章中将北方和南方的秋天进行了对比,表达了对于层次丰富的北国秋天的赞颂,同时触景生情,对于自身颠沛流离的遭遇感到悲凉落寞。
《我与地坛》抒发作者自己对于命运与生死问题的理解与感悟,
(二)融合自然
示例:
《故都的秋》出生于江浙地区的郁达夫,在文章中将北方和南方的秋天进行了对比,表达了对于层次丰富的北国秋天的赞颂,同时触景生情,对于自身颠沛流离的遭遇感到悲凉落寞。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文章借助自然景物跨越时空,怀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表现了大自然给人的心灵带来的文化、审美和艺术启迪,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珍爱、对生命的珍爱
(三)观照社会
示例:《荷塘月色》表达朱自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寻找不到前进方向的迷茫与困苦,反映了他想要寻求解脱却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
《记念刘和珍君》通过回忆与刘和珍的交往和对“三一八”惨案烈士情形的描述,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
《秦腔》通过对秦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的传统风俗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八百里秦川潜藏于意识深层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和精神上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
(四)阐发情理
示例:
《故都的秋》让文章达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境界,同时了表达了当时的作者一种悲观与乐观不断斗争的心理状态。
《荷塘月色》抒发的是作者贯穿全文的那种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
《我与地坛》抒发了对母爱深情的赞美。
《记念刘和珍君》痛斥了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赞颂了革命烈士们的崇高精神,并以沉痛的心情表达了自己的哀思和尊敬,严肃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与意义,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为了忘却的记念》通过对白莽、柔石等五烈士生平及遇难情况的回忆,高度赞扬了烈士们的善良、执着、坚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烈士的沉痛悼念和无限尊敬之情,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作家的卑劣行径,表达了作者化悲痛为力量、与黑暗势力不懈斗争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
(五)认识世界
示例:
《我与地坛》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六)思考历史
示例: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由眼前之景,回眸历史,观照现实,使生命跨越了时空,阐发对人生的生死病苦兴亡之感慨,表现对存在意义的思考,流露出沉重的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