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裁缝(féng) 衬衫(chèn) 泄气(xiè) 承担(chéng) 袖子(xiù)
师傅(fù) 夹袄(jiá) 橱窗(chú) 圆筒(tǒng) 嚷嚷(rāngrang)
香蕉(jiāo) 扣下(kòu) 一溜烟(liù) 脊背(jǐ) 旋风(xuàn)
窟窿(kūlong) 老婆婆(pópo) 盗贼(zéi) 莫非(mò) 颠倒(diān)
粘胶(jiāo) 放纵(zòng) 漏洞(lòu) 钻进(zuān) 驴圈(quānjuàn)
枣核(hé) 涨红(zhàng) 折腾(zhē) 困住(kùn) 爹娘(diē)
拉犁(lí) 牲口(shēng) 妻子(qī) 政府(fǔ) 呕吐(ǒu)
唠叨(lāo) 罢休(bà) 咳嗽(sou) 谚语(yàn) 嘀咕(dīgu)
谣言(yáo) 告诫(jiè) 辩论(biàn) 一卷布(juǎn)
二、易写错的字
卷尺 交货 夸奖 衬衫 负责 手艺 漏水 毛驴 盗贼 莫非 胶水 粘住
漏:右边上面是“尸”,不要加一点。
狼:右边是“良”,不要少一点。
衬、衫:左部是“衤”,不要写成“礻”。
货:上部是“化”,不要写成“代”。下面是“贝”,最后一笔为“点”。
卷:中间两横,不要加一横。下部不要写成“巳”。
贼:右边是“戎”,不是“戒”,不要加一竖。
三、形近字
性:性别 卷:卷起 货:货物 狼:饿狼
姓:姓名 券:债券 贷:贷款 浪:浪花
架:书架 厉:厉害 粘:粘连 胶:胶水
驾:驾驶 历:历史 站:车站 校:学校
四、近义词
夸奖→称赞 满意→满足 惊讶→惊异 恼怒→愤怒 奇怪→奇异
摆放→陈列 害怕→恐惧 正巧→刚巧 提醒→提示 欢喜→欢乐
勤快→勤劳 本领→本事 聪明→聪敏 收成→收获 相信→信任
准备→预备 赶忙→赶快 争辩→争论 惊慌→慌张 忽然→突然
五、反义词
耐心→急躁 补充→缩减 夸奖→批评 惊恐→镇定 欢喜→忧伤
勤快→懒惰 聪明→愚笨 答应→拒绝 惊慌→沉着 各式各样→千篇一律
六、词语搭配
1. 动词搭配:(荡)秋千(踢)毽子 (打)篮球(裁)衣服(洗)袜子
2. 形容词搭配:
(1)形容词+ 名词:
(美观大方)的新棉袄 (难看)的衣服 (漂亮)的春装 (慢性子)的裁缝 (黑乎乎)的东西
(圆圆)的脑袋 (漂亮)的帽子 (蒙蒙)的小雨 (毛乎乎)的东西 (又湿又滑)的山坡
(2)形容词+ 动词:
(满意)地走了 (恼怒)地瞪大眼睛 (认真)地裁剪 (静静)地听着 (惊恐)地大喊
3. 量词搭配:
一(户)人家 一(位)老爷爷 一(头)小胖驴 一(只)老虎
一(个)贼 一(个)窟窿 一(棵)树 一(场)雨
4.词语归类
1. AABC 式词语:哈哈大笑 蒙蒙小雨 井井有条
2. ABAC 式词语:大摇大摆 自言自语 任劳任怨 绘声绘色 诚心诚意 不折不扣
3. 含近义词的词语:翻山越岭 走南闯北 金枝玉叶
4. 表示人很多的四字词语:摩肩接踵 水泄不通 人声鼎沸 人头攒动 人来人往
七、常考句型
1. 仿写句子: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这么慢啊!”
2. 转述别人说的话。
裁缝说:“我和别的裁缝不一样,我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啊。”
裁缝说,他和别的裁缝不一样,他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
(改第三人称转述句的方法是:把直接引用中的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改成第三人称“他”;把引号去掉,把冒号改为逗号;其他词语根据需要做适当改变。)
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第25课:《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1.《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通过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位主人公的对话,描写了顾客四次要求做衣服的经过,写出了裁缝性子的慢和顾客性子的急。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毛毛燥燥,也不能太慢慢腾腾,应该不急不慢,张弛有度,懂得分寸。
2.裁缝说自己是慢性子的裁缝是因为 他懂得要做好一件衣服必须要足够的时间 。
急性子的顾客之所以会改来改去是因为 他想要快一点穿上新衣服 。
3.重点句子
(1)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这么慢啊!”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跳”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顾客着急的样子,再加上顾客的语言,把急性子顾客的形象展现得活灵活现。
(2)裁缝说:“我和别的裁缝不一样,我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啊。”
【悬念】“性子最慢的裁缝”和“性子最急的顾客”形成对比,引起读者的思考——裁缝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3)“那就算啦,我还是去找刚才的师傅吧。”顾客夹起布料就要走。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夹起”“就要走”说明顾客的动作很快,可见他的性子确实急。
(4)顾客说:“那当然。我可不愿意把新衣服藏在箱子里。”
【语言描写】从急性子顾客的话中可以看出,裁缝非常了解急性子顾客的心理。
(5)这位顾客歪着头想了想,不得不承认裁缝说得有道理。
【双重否定句】“不得不承认”是“承认”的意思。裁缝的话逻辑严密,顾客被说服了。
(6)“师傅,把我那夹袄的袖子剪去一截儿,改成夏天能穿的短袖衬衫吧,我实在等不及了。”
【语言描写】顾客又把拿衣服的时间从秋天提前到夏天,把夹袄改成了短袖衬衫,这充分表明这位顾客确实是个急性子的人。
(7)裁缝点点头:“剪袖子,只要咔嚓咔嚓两剪子,好办得很,没问题。”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伏笔】“咔嚓,咔嚓”是拟声词,表明这件事情很简单,为下文写顾客又想把剪掉的袖子接上去埋下伏笔。
(8)顾客惊讶、恼怒地瞪大了眼睛!
【神态描写】“惊讶、恼怒”“瞪大了眼睛”表现了急性子顾客难以置信且愤怒的心理。
4.问题探究
(1)请你读读标题和第1段,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故事中的人物及其性格特点。(重点)
时间:冬天。地点:裁缝店。人物:裁缝和顾客。人物性格特点:裁缝慢性子,顾客急性子。
(2)此时,这位急性子的顾客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这位顾客会说:“什么?已经过去四天了,您还没有开始裁料?!”
(3)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急性子顾客的“急”?请举例说一说。(重点)
①第2段中,急性子顾客已经跑了三家裁缝店,但是都因为等不及而没让他们做。他对裁缝说:“我是个性子最急的顾客。请问师傅,您准备让我什么时候来取衣服——秋天?夏天?春天?……”
②第5段中,“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这么慢啊!’”
③第7段中,“顾客夹起布料就要走”。
④急性子顾客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断改变主意,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急性子”。
(4)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慢性子裁缝的“慢”?请举例说一说。(重点)
①第4段中,裁缝说:“我指的是明年冬天。”
②第6段中,裁缝说:“我和别的裁缝不一样,我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啊。”
③当急性子顾客想要让裁缝把剪掉的袖子接上去时,慢性子裁缝说:“我还没开始裁料呢。”④最后一段中,裁缝说:“我是个慢性子裁缝啊。”
第26课:《方帽子店》
1.《方帽子店》这篇童话故事通过讲述方帽子店老板一成不变地只卖方形帽子,以至于自己家的帽子卖不出去而成了古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事物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更好地生存。
2.重点句子
(1)这家帽子店从来没有做过别的帽子。
【设置悬念】“从来没有做过别的帽子”,那么他们家做的是什么样的帽子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2)他们的橱窗里都是方帽子。第一顶是方的,第二顶是方的,第三顶还是方的……
【省略号】第一句回答了读者前面的疑问,第二句是列举的内容,强调这家帽子店制作和售卖的都是方帽子。省略号在这里是对列举内容的省略。此时读者不禁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只有方帽子呢?
(3)小孩子们觉得方帽子又奇怪⑥又不舒服,他们想,圆圆的头为什么戴方帽子呢?圆的不行吗?
【心理描写】两个问句表现了小孩子们敢于质疑。孩子们觉得圆圆的头应该戴圆帽子,这为下文写他们制作圆帽子做铺垫。
(4)大人们总是这样回答:“因为一直⑦以来都是这样的。”
【语言描写】墨守成规的大人们不思变通,点明了为什么改做圆帽子的是孩子而不是大人。
(5)“假如我们用布做成真的帽子……”一个小孩子说。
【语言描写】【省略号】孩子们设想用布做出各种形状的帽子,显示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省略号在这里表示话还没有说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6)他们设法找到一些布,试着做了几顶圆帽子,像碗一样扣在头上,很舒服。
【比喻】把圆帽子比作碗,形象地写出了圆帽子的形状。
(9)“快快把它丢掉!”方帽子店的主人抓起圆帽子,丢在地上。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快快把它丢掉”和“抓、丢”的动作表现了方帽子店的主人对圆帽子的排斥,这排斥中其实也夹杂了一丝恐慌。
(10)“我要!我要!”儿子嚷(rang)嚷着。
【语言描写】儿子的话表明他非常喜欢这顶圆帽子。
(11)孩子们慢慢地长大了,想出了许多帽子的式样,碗形的、香蕉形的、圆筒形的……夏天戴宽边的香蕉形的草帽,冬天戴圆筒形的呢绒帽,春天和秋天戴碗形的布帽。
【对比】【省略号】孩子们长大后想出了各种式样的帽子,这与大人们的墨守成规形成对比,体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省略号表示对列举内容的省略,表明孩子们长大后想出的帽子式样很多。
3.问题探究
(1)联系上下文内容,说说方帽子这么不舒服,为什么大人们还要戴呢。
因为店里只卖方帽子,而且一直以来大家都是这样的,他们认为这是不能更改的。
(2)本文第17段中两家帽子店的广告形成鲜明对比。请你说说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对比的手法。
示例:第4段和第10段,运用对比写人们戴上方帽子、圆帽子后的感受不同;第12-15段,运用对比写大人与孩子对待方帽子、圆帽子的不同态度;等等。
(3)请你预测一下方帽子店的结局。
去方帽子店买方帽子的顾客越来越少。最后,方帽子店关门倒闭。
(4)故事中的哪一部分是你最意想不到的?请你试着复述这部分的内容。(重点)
示例:我最意想不到的是方帽子店的主人的儿子也戴了一顶圆帽子,结果方帽子店的主人非常生气。
复述:街上的人都戴着方帽子,忽然人群中出现了几顶圆帽子,方帽子店的主人非常吃惊。他定睛一看,儿子竟然也戴着圆帽子,他气得立刻抓起圆帽子丢在地上,儿子不满地嚷嚷着,方帽子店的主人对儿子说:“你真不懂事!好好的方帽子不戴,戴什么圆帽子!”儿子不理他,拾起圆帽子戴在头上,拔腿跑了。
(5)读完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重点)
时代在发展,我们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才能发展壮大,不能因循守旧,否则迟早会被时代淘汰。
第27课:《漏》
1.《漏》是一个 民间 故事,给我们讲述了老虎和贼想抓驴,但是彼此怀疑对方是老婆婆口中的“漏”,最终吓昏在自己的恐惧中的故事。“漏”指的是漏雨。老爷爷和老婆婆说的漏,是怕 房屋漏雨 。老虎和贼认为“漏”是一种特殊的东西,怪物、可怕的动物等。
2.“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歪,贼顺势一纵,蹿到树上。”这句话属于动作描写。“老虎未料到房上会有东西掉下来,心想:‘坏事,“漏”捉我来了!’”这句话是对老虎的心理描写。
3.重点句子
(1)老虎来了,贼也来了。老虎用爪在墙壁上抓,贼用手在屋顶上挖,不一会儿,墙被老虎抓了个窟窿,屋顶被贼挖了个窟窿。老虎钻进驴圈,贼也正想往下跳。
【动作描写】“抓”“挖”“钻”“跳”写出了老虎和贼偷驴时的动作,自然贴切。
(2)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说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心理描写】上文中的“翻山越岭”和本句中的“走南闯北”表明老虎和贼都认为自己见多识广,“莫非‘漏’比我还厉害?”写出了他们做坏事时担惊受怕的恐惧心理。老虎和贼都很自以为是,却又都做贼心虚,以为“漏”是一种可怕又凶猛的怪物,为下文写他们不辨真伪、狼狈逃跑做铺垫。
(3)贼栽得晕头转向,一摸是个毛乎乎的东西,心想:“坏事,‘漏’等着吃我哩!”拼命抱住虎脖子不敢松手。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一摸、拼命抱住”的动作和贼的心理活动表明贼很害怕。“毛乎乎的东西”其实就是老虎,贼因为害怕,错把老虎当成了“漏”,这个情节真有趣!
(4)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
【夸张】运用了夸张手法,把老虎和贼拼命逃跑时的狼狈样子写得栩栩如生。
(5)跑着跑着,雨大了起来。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想:“‘漏’真厉害,像胶样,粘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来,好逃命。”
【心理描写】【比喻】老虎的心理活动交代了老虎的打算,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像胶一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漏”比作“胶”,生动地表现了贼抱住老虎的脖子不敢松手的样子。
(6)贼也想:“‘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
命。”
【心理描写】【比喻】把“漏”比作旋风,说明老虎跑得很快。结合上段内容可知,老虎和贼都想到树跟前摆脱对方,这一情节使故事充满趣味性。
(7)老虎走着走着,走到了歪脖老树跟前。贼又冷又饿,正在下树,看见走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心想:“‘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他赶忙往树梢上爬,总嫌离地太近,紧爬慢爬,咔嚓一声,树枝断了,一个倒栽葱摔了下来,顺着山坡往下滚。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运用心理和动作描写刻画出贼惊慌失措的样子。贼正是因为惊慌失措,把老虎当成“漏”,忘记树枝越高越细,结果树枝断了,贼摔下来了。
4.问题探究
(1)读读课文的第1一2段,说说这个故事中有哪些角色。
这个故事中有老公公、老婆婆、小胖驴、一心想吃小胖驴的老虎和一心想偷小胖驴的贼。
(2)清醒后,老虎和贼会想些什么呢?
老虎:我还没见过“漏”长什么样子呢,它只是贴在我的身上而已,我不能害怕,我可是森林之王啊!况且我还没抓到小胖驴呢!不行,我得再回去看看,一定要吃到驴肉!
贼:我不能怕“漏”,我都没见过它呢!而且刚才我摸到它了,毛乎乎的,肯定也不会很厉害。我还是继续去偷驴吧,要不然我今晚就要空手而归了!
(3)读读第二部分,你觉得哪些内容最有意思?复述一下相关情节,并说说你的理由。(重点)
示例:①我觉得描写老虎和贼逃跑的情节最有意思。老虎被“漏”吓得浑身发抖,贼也被“漏”吓得腿脚发软。于是贼跌到了老虎背上,拼命抱着虎脖子不敢松手,被老虎颠得骨头都快散架了。老虎以为“漏”掉到了自己背上,吓得拔腿就跑,累得筋都快断了。后来到一棵歪脖老树下,老虎想要甩掉贼,贼一下子蹿到了树上。
理由:这一情节中,老虎和贼互相把对方当成“漏”,老虎被吓得拔腿就跑,贼被吓得抱着虎脖子不敢松手,我觉得他们两个非常滑稽。
②我觉得描写贼和老虎滚下山坡的情节最有意思。贼正从歪脖老树上下来,打算再回去偷驴,恰巧碰到同样打算回去吃驴的老虎,贼心想:“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于是,他拼命往树梢上爬,却摔了下来,滚下了山坡。老虎看到天上掉下个黑乎乎的东西,心想:“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他在逃跑时也滚下了山坡。结果他们撞在了一起,都被对方吓昏了过去。
理由:这一情节中,老虎和贼一齐滚下了山坡,他们当时的样子肯定特别狼狈,所以我觉得这一情节很有意思。
(4)老虎和贼连“漏”是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却这么害怕呢?
因为老虎和贼都想偷小胖驴,做贼心虚,所以极度恐惧。
(5)读完课文,请你说说老公公和老婆婆说的“漏”是什么,老虎和贼认为“漏”又是什么。(重点)
老公公和老婆婆说的“漏”是漏雨。而老虎和贼认为“漏”是一种可怕、凶猛的怪物,比自己厉害。
(6)学过课文之后,你得到哪些启发?(重点)
示例:①我懂得了人不能做坏事,不然就没有好下场。②遇事要勇于寻找真相,切不可道听途说,自己吓自己。
第28课:《枣核》
1.《枣核》是一则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村民夺回牲口、惩治恶官的故事。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两件事情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
2.中国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和《牛郎织女》。
3.重点句子
(1)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说:“枣核呀,你真叫我白欢喜了一场!”娘说:“枣核呀,你一点儿不见长,我真为你愁得慌!”
【语言描写】枣核爹娘的话表现了他们对枣核的担忧。
(2)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语言描写】枣核的话表明他人小志气大,为下文写他的勤快和智斗衙役做铺垫。
(3)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本文关键句】【过渡句】这句话直接点出枣核是个勤快聪明的孩子。这也是一个过渡句,前半句承接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
(4)衙役们从梦里跳了起来,惊慌地喊着:“有人进来牵驴啦!有人进来牵驴啦!”他们拿着大刀长枪到处搜人。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衙役们“跳”的动作、“惊慌”的神态和叫喊声表现了他们的胆怯和慌乱,从侧面表现了枣核的聪明。
(5)县官鼻子都气歪了,脸涨得通红,嚷道:“多加几个人,多拿几条棍,给我狠狠地打!”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夸张】“脸涨得通红”和语言描写表明县官已经怒不可遏了。“鼻子都气歪了”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县官气急败坏的丑陋形象。
4.问题探究
(1)“枣核”是文中主人公的名字。请你说说为什么给他取名“枣核”。
因为“枣核”生得很小,只有枣核那么大,所以他的爹娘给他取名“枣核”。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枣核的勤快和聪明。(重点)
从第3段可以看出枣核的勤快。枣核能扶犁、赶驴,柴也比别人打得多。
从第4—13段可以看出枣核的聪明。枣核趁天黑用巧计折腾衙役们,夺回了牲口;枣核机智地惩治恶官。
(3)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重点)
枣核是一个既勤快又聪明,还很勇敢的少年小英雄。
(4)后面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请你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示例:县官吃了这么大的亏,怎么肯善罢甘休。于是,他派衙役们把枣核的父母抓起来作为人质,还威胁枣核:“如果不乖乖束手就擒,就杀掉你的父母。”枣核怎么肯让自己的父母代替自己受过。于是,枣核来到衙门,换回了父母,让父母和乡亲们躲进了山里,那里有他准备好的粮食和水,够大家生活一段时间了。
而枣核每到夜深人静,就偷偷潜入县官的房间。第一天拔光了县官的胡子,县官拿他没办法。第二天,又拔掉了县官不少头发,县官还是怎么也抓不到他……一连几天,县官被折磨得不成人样,只能向枣核求饶,并答应不再为难乡亲们。大家都夸枣核是一个小英雄!枣核的父母可开心了!
语文园地
1.日积月累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泛指花。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高频考点
1. 背诵《大林寺桃花》(日积月累)。
2. 会把陈述句改为转述句。
3. 熟悉四篇课文的内容,会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复述故事。
4. 能够放飞想象,编写一个有趣的故事。
积累运用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箱子(xāng)歪头(wāi)袖子(xòu)泄气(xiè)
B.橱窗(chú)古董(d ng)脊背(j )盗贼(zéi)
C.爹娘(diē)牲口(shēng)罢了(bà)唠叨(lào)
D.嘀咕(dí)告诫(jiè)谚语(yàn)辩论(biàn)
2.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但牲口没有了,而且天一亮,县官就带着衙役去捉人。
B.枣核不但勤快,而且很聪明。
C.您无论在秋天、夏天还是春天穿一件棉袄,人家都会笑话您的。
D.因为今天下雨,所以我们的大课间活动取消了。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裁缝说:“亲爱的顾客,我要对您负择。”
B.孩子们冬天戴圆筒形的呢帽。
C.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加都快散了。
D.枣核蹦出来说:“生口是我牵的,你们要怎么样?”
4.朗读下列句子,语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惊讶)
B.您放心,凭我的手艺,不用接袖子也能给您做出一件最漂亮的春装。(自豪)
C.我才不信咧,你别小人说大话啦! (怀疑)
D.多加几个人,多拿几条棍,给我狠狠地打! (凶狠)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个故事发生在冬季。
B.《方帽子店》告诉我们: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创新,勇于接受新事物。
C.《枣核》是一篇十分有趣的神话故事。
D.复述故事不是背诵课文,而是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内容讲出来。
6.下列关于复述故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述故事要讲究方法,要在理解故事内容、理清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
B.可以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按顺序复述。
C.可采用抓中心句、关键词,或拟小标题的方法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再把概括出来的意思连缀起来。
D.可采用熟读背诵的方法复述故事,这样复述,与故事内容、语言最接近。
7.选词填空。
忽然 果然 竟然
1.后来夫妻俩( )生了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
2.老虎刚钻进驴圈,屋里的老婆婆( )说起话来。
3.这位慢性子师傅( )还没有开始裁料呢。
虽然……但是…… 如果……就…… 不是……而是……
4.( )手机、电脑等电器有辐射,( )都在安全值之内,不会对人产生影响。
5.( )明天不下雨,我们( )一定去公园玩.
6.《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人们眼中的妖怪,( )个善良的孩子。
8.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字典中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困:①陷在艰难痛苦里面:为病所困。引申为包围住:把敌人困在城里。②穷苦,艰难:困难,困境。③疲乏,困倦④睡:困觉。
(1)敌人被我军困在了山沟里。 ( )
(2)天不早了,快点困觉吧。( )
(3)无论遇到怎样的困苦,我们都不能放弃。 ( )
(4)我实在是困得很,一倒到床上就睡着了。 ( )
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您要是在别的季节拿到新棉袄,也不得不由着性子穿上。(改成肯定)
(2)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改为转述句)
(3)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例:石头梆的一声落在地上。
①花盆_______掉在地上摔碎了。
②只听_______枪响,运动员们像脱缰的野马冲了出去。
1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急性子顾客到一位慢性子裁缝店做衣服的一个过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理。
(2)《方帽子店》讲的是一家方帽子店,卖的全是_______________,后来孩子们想办法创造出的各式各样既舒服又漂亮的帽子,逐渐替代了方帽子,方帽子变成了古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枣核》讲述枣核惩罚了______,帮助______,获得大家的________的过程,故事体现了孩子的__________,也有神奇美妙的幻想,饱含诗意与热情。
【答案】
1.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 错误。箱子,拼音:xiāng zi。袖子,拼音:xiù zi。
B 错误。古董,拼音:gǔ dǒng。
C 错误。唠叨,拼音:láo dao,指说话写文章啰嗦、不简洁多指人说话重复或围绕一个道理说差不多的话。
D 正确。
2.A
【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
A.“不但……而且……”递进关系关联词,“牲口没有了”和“天一亮,县官就带着衙役去捉人”之间不是递进的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因此A选项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可改为:因为牲口没有了,所以天一亮,县官就带着衙役去捉人。
B.“不但……而且……”递进关系关联词,枣核不但有勤快这个特点,而且很聪明。正确。
C.“无论……还是……”条件关系关联词,只要是穿棉袄都会被笑话。正确。
D.“因为……所以……”因果关系关联词,因为下雨产生的后果就是大课间活动取消了。正确。
3.B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积累与应用。
A 有误。负择,应为:负责。
B 无误。
C 有误。骨头加,应为:骨头架。
D 有误。生口,应为:牲口。
4.A
【详解】本题考查朗读句子。A项:“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朗读时要读出老婆婆对狼、虎的毫不畏惧以及对“漏”的担心。
5.C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项:《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故事发生在冬天。故事讲一个性子最急的顾客在冬天里想做一件棉衣,性子最慢的裁缝让他到明年冬天来取。急性子的顾客由于等不及,就急着要求把冬装改成秋装,又把秋装改成夏装,最后要求把夏装,改成春装。每一次要求,裁缝都欣然答应。可是,原来他什么都还没做,布料还在柜子里一动没动呢。这个故事讽刺了性子过于急的人太过浮躁,性子慢的人太不注重工作效率,都是不对的。
B项:《方帽子店》道理: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创新,勇于接受新事物。提醒人们事物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更好地生存。
C项:《枣核》是一篇民间故事,不是神话故事。课文讲述了一个只有枣核大小的小孩——枣核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村民抢回牲口、勇敢地同县官斗争的故事,赞扬了他勤劳、聪明、勇敢的美好品质,讽刺了官府的无能和残暴。D项:复述故事不是死记硬背,也不是照抄照搬,而是用自己的话把故事所要表现的内容讲出来。
6.D
【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中的复述课文。
ABC选项叙述正确,D选项叙述错误,复述故事就是用自己的话和故事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故事内容有条理的叙述出来。
背诵是对原文一字不漏、不变的陈述,而复述可以去掉一些无关紧要的词句,可以更改部分内容和表达方式。
7.果然 忽然 竟然 虽然 但是 如果 就 不是 而是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完成时要注意辨析每组词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填空。
忽然:副词。表示事件或动作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
果然:副词。表示事情的结果与所料所说相符。
竟然:副词。表示出乎意料。
4.“手机、电脑等电器有辐射”和“都在安全值之内,不会对人产生影响”之间表示转折关系,故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然……但是……;
5.“明天不下雨”和“一定去公园玩”之间表示假设关系,故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果……就……;
6.“人们眼中的妖怪”和“善良的孩子”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故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不是……而是……。
8.① ④ ② ③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时,可将释义代入题中,结合语境,看表意是否通顺。
(1)困在这里作动词,表示包围住。
(2)用同义词法解释,困觉就是睡觉,困就是睡的意思。
(3)困和苦是同义词,表示穷苦,艰难:困难。
(4)结合下文一倒到床上就睡着了可知困指的是疲乏,困倦。
9.您要是在别的季节拿到新棉袄,一定会由着性子穿上。 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她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咚的一声 啪的一声
【详解】本题考查改写句子。
(1)本题考查双重否定句改写肯定句。
要把双重否定局改为肯定句,我们需要先把双重否定句中表示双重否定的词语删掉,然后加上表示肯定的词语。观察句子,句子中的双重否定词是不得不,把它换成肯定词“一定”。句子变为:您要是在别的季节拿到新棉袄,一定会由着性子穿上。
(2)本题考查直接叙述句和间接叙述句的句子改写。
改写时,掌握“两改一查”的方法,即改标点、改人称,查句子表述是否合理。
做题时,把说话内容中的“我”改为“她”,再把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前、后引号即可。
(3)本题考查补充句子。
观察例句可知,补充的是描写声音的词语。
比如:①花盆咣当一声掉在地上摔碎了。
②只听砰的一声枪响,运动员们像脱缰的野马冲了出去。
10.做事情不能过分着急,也不能拖拖拉拉。 方帽子 善于创新,勇于创新 县官 村民 赞扬、认可 聪明、勇敢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是周锐创作的幽默小说,本文讲述了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的故事:急性子的顾客几天内不断变化缝制新衣的要求,想尽快穿上新衣,而慢性子裁缝始终不紧不快地应对,满口答应,因为布还在柜子里,还没有裁料。故事以对话展开情节,生动性、连贯性,推向高潮;人物特点鲜明形象,情节妙趣横生,结局让人忍俊不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过分着急,也不能拖拖拉拉。
(2)《方帽子店》这篇课文主要讲方帽子店的主人,因为坚持作方帽子,不肯接受其他款式的帽子,而最终导致自己的方帽子无人问津,成为古董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因循守旧,要顺应时代变革的潮流,虚心接受新的事物,否则将会被淘汰。
(3)《枣核》是一篇民间故事。课文讲述了一个只有枣核大小的小孩——枣核用自已的聪明才智,帮助村民抢回牲口、勇敢地同县官斗争的故事,赞扬了他勤劳、聪明、勇敢的美好品质,讽刺了官府的无能和残暴。
课内阅读
(一)(2022春·全国·三年级假期作业)开心阅读。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节选
“别走,”裁缝把顾客叫住,“我知道您是个急性子。依我看,我做的活儿最适合您这种性子的顾客啦。”
急性子顾客挺纳闷:“为什么?”
“照您的性子,您肯定会一拿到衣服就穿在身上,不是吗?”裁缝________说。
顾客________说:“那当然。我可不耐烦把新衣服藏在箱子里。”
裁缝________说:“那么,您要是在别的季节拿到新棉袄,也不得不由着性子穿上。可是您无论在秋天、夏天还是春天穿一件棉袄,人都会笑话您的。我呢,决不会让人笑话您。非但如此,在您穿上我做的美观大方的新棉袄的时候,大家还会围着您直夸奖,甚至羡慕您呢。”
这位顾客歪着头想了想,不得不承认裁缝说得有道理。于是,做衣服的事儿就算说定了。
1.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在文段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①“照您的性子,您肯定会一拿到衣服就穿在身上,不是吗?”裁缝___________说。
②顾客_____________说:“那当然。我可不耐烦把新衣服藏在箱子里。”
③裁缝_____________说:“那么,您要是在别的季节拿到新棉袄,也不得不由着性子穿上。
2.文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
A.这位顾客歪着头想了想,承认裁缝说得有道理。
B.这位顾客歪着头想了想,不承认裁缝说得有道理。
C.这位顾客歪着头想了想,承认裁缝说得没有道理。
3.从“那当然”“不耐烦"等词语中,你体会到顾客____________的特点。
4.你认为裁缝说的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5.这位顾客歪着头,想了些什么?
【答案】
1.不紧不慢地 迫不及待地 耐心十足地
2.A
3.性子急
4.我认为裁缝说的话没有道理,裁缝完全可以改掉慢性子的毛病,给顾客做当季穿的衣服。这样不至于让顾客穿不合季节的衣服被别人笑话了。
5.他在想:的确是这么回事,裁缝是个慢性子,而我的性子这么急,如果大夏天我穿上厚厚的大棉袄,得让人家笑话死了。不行,还是答应他冬天来取棉袄吧。
【解析】
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特征。
要把握裁缝和顾客的性格特点,裁缝是慢性子,可以用“不紧不慢地”或者“不慌不忙地”,而顾客是急性子,可以用“迫不及待地”。最后慢性子裁缝是在给急性子顾客说明原因,所以用“耐心十足地”。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顾客承认裁缝说的有道理,所以选A 。
B表达的意思是顾客不承认裁缝说的有道理。
C表达顾客承认裁缝说的没道理。
3.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这类题实际是要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做好此类题,首先应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主旨,再结合关键词语,联系相关段落、前后句来深入理解其思想内容及表达效果。“那当然。我可不耐烦把新衣服藏在箱子里。”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顾客迫不及待地想要穿到新衣服,所以这里的“那当然”体现出顾客性子急。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可以从有道理和没有道理两个方面回答。有道理可以从在别的季节拿到新衣服也穿不上,冬天穿上会被别人羡慕等方面作答;没有道理可以从裁缝做衣服拖的时间太久,可以冬天时做冬天的衣服等方面回答。
5.本题考查心里活动揣摩。
解答此类题,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语言组织要有条理。
(二)(2022春·三年级单元测试)课内阅读。
后来,方帽子店对面,又开了一家帽子店,橱窗里放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方的。方帽子店里摆放着方方正正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圆的,玻璃橱窗里还贴了一张广告:“专卖从不改变的方的好帽子。”对面的新帽子店里也贴了一张广告:“专卖各式各样的舒服的好帽子。”
顾客们在方帽子店门前站一会儿,又到新帽子店门前站一会儿,不知道买哪一种好。他们在两家的橱窗前看了好久,最后还是进了新帽子店。
路上的行人已经变了样子,夏天戴着宽边的香蕉形的草帽,冬天戴着圆筒形的呢绒帽……
方帽子店的主人气得几乎昏过去!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世界一天天在改变,那些不舒服的方帽子,慢慢地成为古董。
6.方帽子店的广告是什么?请画上“ ”;新帽子店的广告是什么?请画上“﹏﹏﹏”
7.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请你发挥想象接着写一写。
8.选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选一选。( )
A.尽管新帽子店开张了,但是顾客们还是进了方帽子店。
B.新帽子店的价格便宜,折扣更多,十分受顾客欢迎。
C.新帽子店的产品更受顾客欢迎。
9.结合文章的内容,理解下面的句子。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世界一天天在改变,那些不舒服的方帽子,慢慢地成为古董。
【答案】
6.专卖从不改变的方的好帽子。
专卖各式各样的舒服的好帽子。
7.省略了帽子的式样
春天戴着花边的针织圆帽,秋天戴着荷叶边的布帽。
8.C
9.万事万物都在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解析】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帽子店里摆放着方方正正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圆的,玻璃橱窗里还贴了一张广告:‘专卖从不改变的方的好帽子。’对面的新帽子店里也贴了一张广告:‘专卖各式各样的舒服的好帽子。’”可知答案。
7.本题考查学生对省略号的理解和补写能力。
阅读句子“路上的行人已经变了样子,夏天戴着宽边的香蕉形的草帽,冬天戴着圆筒形的呢绒帽…… ”可知,第①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帽子的式样,可补充相关内容为:春天戴着圆形的花帽,秋天戴着鸭舌形的帽子。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语段选自《方帽子店》。本文通过记叙方帽子店的消失和新帽子店的兴起,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墨守成规,要大胆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结合“他们在两家的橱窗前看了好久,最后还是进了新帽子店”、“路上的行人已经变了样子,夏天戴着宽边的香蕉形的草帽,冬天戴着圆筒形的呢绒帽……”可知新帽子店的产品更受顾客欢迎。
故选C。
9.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意思。
通过阅读本文,我们了解到顾客看到两个帽子店打出的广告,一时拿不定主意,思量着到底是选择传统的方帽子,还是选择别致的新帽子呢?最后还是选择了式样多而且戴起来舒适的新帽子,因为它更实用、更吸引人。
结合“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世界一天天在改变,那些不舒服的方帽子,慢慢地成为古董”可知是万事万物都在变化,陈旧、落后的东西,总会被新型、实用的东西所代替。
(二)(2022春·三年级校考单元测试)学阅读。读《漏》课文片段,做题。
老虎走着走着,走到了歪脖老树跟前。贼又冷又饿,正在下树,抬头看见走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心想:“‘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他赶忙往树梢上爬,总嫌离地太近,紧爬慢爬,咔嚓一声,树枝断了,一个倒栽葱摔了下来,顺着山坡往下滚。
老虎正走着□见天上掉下个黑乎乎的东西□响声又这么大□心想□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赶紧逃跑。下过雨的山坡又湿又滑,老虎腿一软,顺着山坡往下滚。
老虎和贼一齐滚下了山坡,浑身粘满泥水,撞天了一块儿,他俩对看了一眼,同时惊恐地大喊:“‘漏’哇——”然后都吓昏了过去。
10.在文中的“□”里填上标点符号。
11.“倒栽葱”的意思
12.用“ ”画出描写贼心理所想的语句,从中可以体会到他
13.第一自然段中“黑乎乎的东西”是指( )
A.老虎 B.树梢 C.老婆婆
14.你觉得文段中哪个地方最有意思?为什么?
【答案】
10.,,,:“‘’,!”
11.摔倒时头先着地的动作
12.“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 做贼心虚
13.A
14.我觉得贼慌里慌张地在树梢上爬,结果摔下来很有意思。他没看清对方,就慌忙逃跑,多么可笑!
【解析】
10.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标点符号的应用能力。
解答时认真分析所给句子在内容、结构、用词等方面的特点,根据对标点知识的学习进行选择。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与写作中要注意标点的应用。
结合文中第②自然段,“老虎正走着”“见天上掉下个黑乎乎的东西”“响声又这么大”这三个短句不是完整句,都用逗号隔开;“心想”后面的内容是老虎的心理描写,要加上冒号和前引号;“漏”表示特殊意义的词,要用单引号引起来;“又来了”不是完整句,用逗号隔开;“这下我可活不成了”语气较强烈,后面要用上叹号,最后用后引号引回来。即:老虎正走着,见天上掉下个黑乎乎的东西,响声又这么大,心想:“‘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
完成此类题目要学会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倒栽葱”的意思是指摔倒时头先着地的动作。结合“一个倒栽葱摔了下来,顺着山坡往下滚”理解即可。
12.本题考查学生寻找关键句子与理解句子的能力。
完成本题注意结合文中内容找出“贼”所想的语句,再从中体会句子。
通过阅读语段,从文中第①段“贼又冷又饿,正在下树,抬头看见走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心想:“‘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可知,“‘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是贼的心理描写,按照要求把句子画出来即可。从“这下我可活不成了”可体会到贼的害怕和做贼心虚的心理。据此整理作答。
13.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时注意结合文中具体内容,从中找到信息作答。
结合文中第①段句子“老虎走着走着,走到了歪脖老树跟前。贼又冷又饿,正在下树,抬头看见走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可知,文段中“黑乎乎的东西”是指“老虎”。故选:A。
1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
解答时结合文段内容,找出你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并说一说为什么有意思。
如认为最后一个自然段“老虎和贼一齐滚下了山坡,浑身粘满泥水,撞天了一块儿,他俩对看了一眼,同时惊恐地大喊:“‘漏’哇——”然后都吓昏了过去”描写得最有意思,老虎和贼互相把对方当成了“漏”,不经吓都昏了过去,多么可笑!
(三)(2021春·三年级单元测试)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①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说:“枣核呀,白叫我欢喜了一场,养活你这样的孩子能做什么!”娘说:“枣核呀,你一点儿不见长,我真为你愁得(荒 慌)!”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作 做)事情。”
②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梨 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邻 临)居们都夸枣核,枣核的爹娘非常高兴。
③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有一年大早,庄稼没收成,县衙门还派衙役向庄稼人要官粮。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
15.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使用不正确的汉字。
16.第①段主要写的是( )
A.过了很多年,枣核一点不见长。 B.爹娘为枣核长不大而发愁。
17.第②段主要写了枣核学习的本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③段开头一句“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在文中起_____________的作用。
19.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换成另外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答案】
15.荒 作 梨 临
16.B
17.扶犁 赶驴 打柴
18.承上启下
19.庄稼人纳不上粮,牛、驴被衙役都牵走了。
【分析】
15.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形近字的特点: ①笔画相同,位置不同。②字形相近,笔形不同。③字形相近,偏旁不同。④字形相近,笔画不同。⑤字形相近,读音相同。⑥字形相近,读音不同。⑦部首相同,位置不同。
荒:本义指荒芜,引申指年成不好、凶年、歉收等。
慌:1.急;不沉着。 2.恐惧;不安。 3.表示难以忍受。
作:1.劳动;劳作:精耕细~。~息制度。2.起:振~。枪声大~。3.写作;作品:著~。佳~。4.假装:~态。装模~样。5.当作;作为:过期~废。6.进行某种活动:同不良倾向~斗争。自~自受。
做:1.制造:~衣服。用这木头~张桌子。2.写作:~文章。3.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工。~事。~买卖。4.举行庆祝或纪念活动:~ 寿。~生日。5.充当;担任:~母亲的。~官。~教员。~保育员。今天开会由他~主席。6.当做:树皮可以~造纸的原料。这篇文章可以~教材。7.结成(某种关系):~亲。~对头。~朋友。8.假装出(某种模样):~样子。~鬼脸。~痛苦状。
梨:通常品种是一种落叶乔木或灌木,极少数品种为常绿,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科苹果亚科。
犁:1.翻土用的农具,有许多种,用畜力或机器(如拖拉机)牵引。 2.用犁耕地。
邻:1.住处接近的人家。 2.邻接的;邻近的。 3.古代五家为邻。
临:1.靠近;对着:~街。~河。背山~水。居高~下。如~大敌。2.来到;到达:光~。莅~。身~其境。双喜~门。3.临近;临到(某一行为发生的时间),含有将要、快要的意思:~睡。~毕业。这是我~离开北京的时候买的。4.照着字画模仿:~摹。~帖。~画。~得挺像。
1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原文的内容“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可以得出第一段主要写的是爹娘为枣核长不大而发愁。
1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原文的内容“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可以得出这一段主要写了枣核学习的本领有扶犁、赶驴、打柴。
18.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原句的内容位于文章的中间,原句内容是“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可以得出这句话是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承接上了上文对枣核勤快的描写,引起了下文对枣核聪明的描写。
19.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型变化。
本题考查的是把字句改为被字句,“把”字句改“被”字句原则是把“把字句”前后主语调换即成为“被字句”。把“把”改成“被”。即成为“被字句”。所以本句话可以改为庄稼人纳不上粮,牛、驴被衙役都牵走了。
拓展提升
(一)(2022春·三年级校考单元测试)课外阅读。
如果见不到的话,那就再见了
一天,阿凡提在家生闷气。突然有人敲门,阿凡提开门一看,原来是位旅途中结识的朋友。来客对阿凡提说道:“我今天是途经这里,特前来拜访,免得以后你知道了生我的气!”
“很好,很好,请进,请进!”阿凡提把客人请到了屋里,并给他端来一盘刚烤的馕和一些干果热情招待他。待阿凡提去里屋提茶之际,这位不速之客迅速把一盘馕吃了个精光。阿凡提一看,只好又端来一盘馕招待他吃。阿凡提忙活了一通,刚要坐下,那位不速之客又把茶喝光了,将空茶壶递给了他。阿凡提只好又给他提来了一壶茶。没过一会儿,两壶茶和两盘馕全让这位不速之客喝光吃光了。阿凡提见他还没吃饱的样子,又给他端来一大盘香喷喷的羊肉抓饭,只见这位不速之客挺着大肚皮,喘着粗气,三下两下又把一大盘连饭带肉的抓饭吃了个盘底朝天。吃完,他抹了抹嘴,说道:“真香呀,我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的抓饭!”
到了晚上,阿凡提问他:“朋友,肚子怎么样?是不是再给您拿一些甜瓜和馕?”“阿凡提,你真聪明,想到我心里去了。”不速之客忙说。
不速之客就这样又吃完了馕和甜瓜,这下子心满意足了。他准备休息了,临睡前嘱咐阿凡提说:“请转告嫂夫人,明天的早点给我做一锅烁依拉,别忘了放四个新鲜青椒,这样味道会更美一些。你看见了,我的食欲不好,这次出来,我是专门来找开胃药的,可能要在你这待十来天,这足够我们促膝长谈的……”
阿凡提一听,对他说道:“噢,是这样,你是到这儿来找开胃药的,我明天一早到沙玛尔罕去找一种扼食的药,如果见不到的话,那就再见了……”阿凡提说完就出去了。
20.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不速之客:
扼食:
21.读句子,完成下列各题。
(1)A.来客对阿凡提说道:“我今天是途经这里,特前来拜访,免得以后你知道了生我的气!”
B.他准备休息了,临睡前嘱咐阿凡提说:“请转告嫂夫人,明天的早 点给我做一锅烁依拉,别忘了放四个新鲜青椒,这样味道会更美一些。你看见了,我的食欲不好,这次出来,我是专门来找开胃药的,可能要在你这待十来天,这足够我们促膝长谈的……”
这两个句子写出了这位客人( )和( )的特点。(4分)
你认为这位客人来阿凡提这里的目的是什么?(4分)
(2)阿凡提一听,对他说道:“噢,是这样,你是到这儿来找开胃药的,
我明天一早到沙玛尔罕去找一种扼食的药,如果见不到的话,那就再见了……”阿凡提说的话实际意思是( )
A.您太可怜了,我去给您找药吃。
B.哦,原来您是来找开胃药的呀,我帮您。
C.您胃口不好还吃这么多,这是怎么回事?
D.您这胃口,还需要开胃药?吃点助消化的药吧!
【答案】
20.不请自来的客人。 抑制食欲。
21.口是心非 贪心 我认为这位客人到这里是蹭吃蹭喝占便宜来了。 D
【解析】
20.本题主要考查词语解释。
不速之客:不请自来的客人。
扼食:抑制食欲。
21.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1)从“请转告嫂夫人,明天的早 点给我做一锅烁依拉,别忘了放四个新鲜青椒”和“可能要在你这待十来天,这足够我们促膝长谈的”可知,句子写出了客人的厚脸皮以及得寸进尺的特点。
从“请转告嫂夫人,明天的早 点给我做一锅烁依拉,别忘了放四个新鲜青椒,这样味道会更美一些。你看见了,我的食欲不好,这次出来,我是专门来找开胃药的,可能要在你这待十来天,这足够我们促膝长谈的……”可知,这位客人来阿凡提这里的目的是占人家的便宜。
(2)从“明天的早点给我做一锅烁依拉,别忘了放四个新鲜青椒,这样味道会更美一些。”可知,客人的胃口特别好,但却口是心非,假装说食欲不好,阿凡提一听,对他说道:“噢,是这样,你是到这儿来找开胃药的,我明天一早到沙玛尔罕去找一种扼食的药,如果见不到的话,那就再见了……”阿凡提说的话实际意思是您这胃口,还需要开胃药?吃点助消化的药吧!
(二)(2021春·三年级校考单元测试)阅读。
海葵
①海葵勇于充当弱小动物的保护神,它柔弱的身躯里包裹着一颗火热的心。
②生活在海洋中的海葵属于无脊椎动物。海葵身躯的上端是圆盘状的口,周围长着柔软的触手。触手有奇异的色彩,犹如海底绽放的菊花。海葵的体壁和触手上长满了有毒的倒刺,一旦受到刺激,倒刺就迅速刺中对方并分泌毒液,致其麻痹。海葵就是以这种办法自卫或摄食。
③然而,海葵却宽容大度地收留和保护双锯鱼。双锯鱼因形态酷似马戏团中的小丑,又名小丑鱼。小丑鱼体态娇小,缺乏御敌的本领。于是,海葵就利用自身的毒刺充当保护伞,为小丑鱼提供安全保障。
④因为海葵的无私帮助,所以小丑鱼不怕海葵触手的毒。海葵成百上千的触手在一起难免会彼此触碰。为避免毒刺误伤友军,海葵的身体表面便分泌种粘液给刺细胞传达指令:凡遇有这种粘液的都是自己人,不要“开火”。当小丑鱼还是幼鱼时,海葵就任由小丑鱼吸收自己触手的分泌液。当小丑鱼全身都涂满了粘液时,就可以在海葵的保护下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了。
⑤每当春潮水暖时,海葵和小丑鱼父母一起迎来了新一批宝宝,小丑鱼妈妈产下的成千上万的卵,海葵就承担保护刚孵化出来的小丑鱼的责任。
⑥当然,小丑鱼也是知恩图报的客人。当海葵依附在岩礁上时,小丑鱼会在海葵漂亮的触手丛中游动,这自然会引诱其他海洋小生物上钩,为房东带来食物。平时,小丑鱼会捡食海葵吃剩的饵料,担负起清洁打扫的工作,为海葵除去泥土、杂物和寄生虫。当海葵遭遇克星蝶鱼侵犯时,小丑鱼就会挺身而出,对蝶鱼展开猛烈的攻击。虽然二者个头悬殊,但凭着勇敢顽强,小丑鱼往往将蝶鱼打得落荒而逃。
⑦生物学家们把海葵和小丑鱼的这种关系称为“共生现象”。相对于这个冷冰冰的词汇,我们更愿意把这种现象看做是动物之间一种帮助和感恩的关系,或者是一种互惠的关系。
22.用“ ”在文中画出一句比喻句。这句把 比作 ,这样写的好处是 。
23.请将划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但句子的意思要保持不变。
24.阅读短文,完成填空。
(1)短文第②自然段写“海葵就是以这种办法自卫或摄食”,这种办法指_____________。
(2)第⑥自然段中,“知恩图报”是指____________;
小丑知恩图报的方式是:给海葵___________、清除垃圾、_____________。
25.概括自然段的意思。
第③自然段:
第⑤自然段:
26.阅读短文,判断下列句子的意思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海葵分泌粘液只是为了保护双锯鱼。( )
(2)第④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小丑鱼不怕海葵触手的毒的原因。( )
【答案】
22.触手有奇异的色彩,犹如海底绽放的菊花。
触手 菊花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葵触手的样子。
23.小丑鱼不怕海葵触手的毒,是因为海葵的无私帮助。
24.迅速刺中对方并分泌毒液致其麻痹 小丑鱼帮助海葵 充当诱饵 击退鲽鱼
25.海葵收留和保护小丑鱼 每当春湖水暖时,小丑鱼妈妈产下鱼卵海葵保护刚刚孵出来的小丑鱼
26.× √
【分析】
22.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作用分析,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记忆。比喻的作用是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体现出事物的特点。合理即可。“触手有奇异的色彩,犹如海底绽放的菊花”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触手比作菊花,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体现出触手的样子。
23.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改写句子需要保持原句意思,合理即可。
2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需要认真从文章提取信息。
(1)联系前文内容“海葵的体壁和触手上长满了有毒的倒刺,一旦受到刺激,倒刺就迅速刺中对方并分泌毒液,致其麻痹。”即可知道答案。
(2)根据文章内容“当海葵依附在岩礁上时,小丑鱼会在海葵漂亮的触手丛中游动,这自然会引诱其他海洋小生物上钩,为房东带来食物。平时,小丑鱼会捡食海葵吃剩的饵料,担负起清洁打扫的工作,为海葵除去泥土、杂物和寄生虫。当海葵遭遇克星蝶鱼侵犯时,小丑鱼就会挺身而出,对蝶鱼展开猛烈的攻击。虽然二者个头悬殊,但凭着勇敢顽强,小丑鱼往往将蝶鱼打得落荒而逃”可知答案。
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总结,掌握方法,表达合理即可。第三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海葵收留和保护小丑鱼;第五自然段主要描写的内容是每当春湖水暖时,小丑鱼妈妈产下鱼卵海葵保护刚刚孵出来的小丑鱼。
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根据内容“海葵的体壁和触手上长满了有毒的倒刺,一旦受到刺激,倒刺就迅速刺中对方并分泌毒液,致其麻痹。海葵就是以这种办法自卫或摄食。”可知,海葵分泌粘液不仅是为了保护双锯鱼。
(2)本句话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