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945—1991年)
思考:乔治·凯南的这番话有何含义?
1945年9月,当二战结束的消息传到纽约时代广场时,一位狂喜的海军士兵搂过正在身旁的陌生护士热烈地亲吻着她。照片刊登于《时代》杂志,成为象征二战胜利的经典摄影作品之一,被誉为“世纪之吻”。
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始。
——美国驻苏参赞乔治·凯南(1945年)
含义: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的手段包括:
(1)经济上,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封锁、
制裁。
(2)颠覆其他国家政府。
(3)外交对抗。
(4)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组建军事同盟,进行军备竞赛,
发动代理人战争。
(5)文化入侵,相互攻击对方不懂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
(2021·全国乙卷·35)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 )
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
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
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
D
一、背景
美国 经济 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率
工业产量 黄金储备 出口贸易
53.90% 74.90% 32.40%
军事 军队 航空母舰 战略导弹 原子弹
1200多万 30艘 1626枚 有
政治 控制联合国
苏联 经济 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军事 军队 作战飞机 战略导弹 原子弹
1140万 40000架 1910枚 有
政治 控制东欧地区,领土扩张60万平方千米,二战后,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西欧 普遍衰落: 英国:赢得战争输了财富;法国:元气大伤、地位下降; 德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二)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
(一)二战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欧洲衰落,美苏崛起。
一、背景
在战争年代中,西方列强和苏联不得不结成统一战线,以反对不共戴天的敌人的威胁。就在希特勒入侵苏联的那一天,丘吉尔宣布;“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也是美国的危险,正如苏联人为保家而战的事业是全世界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民族的事业一样。“……战争临近结束时,这种由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因内部不和而分裂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吾国因吾国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一、背景
(四)战后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
烈碰撞,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
罗斯福
美利坚合众国现在是一个强国,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了,这就是说:有了这样强大的力量,他们有权取得全世界组织的领导权……成吉思汗、凯撒、奥古斯都、拿破仑、路易十四……所曾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
杜鲁门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斯大林
(共产主义)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共产主义的概念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一种国际阴谋,像章鱼那样身在莫斯科,触角则伸到世界最远的各个角落。
——【美】威廉·富布赖特《跛足巨人》
一、背景
(五)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苏维埃制度是比任何一种非苏维埃社会制度更优越的社会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将使资本主义世界分裂成两个敌对的阵营,进而打起仗来。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斯大林
二、演变历程
(一)二战结束——20世纪50年代中期:
1.冷战开始,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1)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背后,座落着所有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首都。……所有的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趁今天还为时未晚,我们在这里要考虑的是永久制止战争和尽速在一切国家为自由和民主创造条件的问题。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二、演变历程
(一)二战结束——20世纪50年代中期:
1.冷战开始,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2)表现:
美
杜鲁门主义
(1947年)
冷战开始的标志
政治:
马歇尔计划
(1947年)
北约
(1947年)
经济:
军事: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
经互会
(1949年)
华约
(1955年)
苏
二、演变历程
思考:“自由制度的阵营”指的是什么?“极权政治的阵营”指的是什么?
“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政府”指的是什么?由此可知,杜鲁门
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世界已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治”两个阵营,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义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美国负有领导“自由制度”的使命;
“极权政治”任何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或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们,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政府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土耳其。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上的演说
实质:反苏反共,称霸世界。
二、演变历程
思考:马歇尔计划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美国应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美国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接受这一法案的国家,经济计划应受到美国的监督,应撤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
——1948年4月《欧洲复兴法案》
保 每一笔贷款的给予都取决于政治现实,每获得一笔贷款,我们的独立就要减少一些。
——意大利总理罗·拉马迪埃
直接目的:援助西欧。
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苏。
二、演变历程
(一)二战结束——20世纪50年代中期:
2.东西方阵营激烈对抗。
(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分裂。)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
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二、演变历程
不对称
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
例如,在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的3倍。
北约联盟加上日本的财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4-5倍。
不完整
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二、演变历程
(一)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
1.缓和与紧张交替。
◎1959年,赫鲁晓夫受邀请访美,赫鲁晓夫与好莱坞女星玛丽莲·梦露。
◎1959年,赫鲁晓夫受邀请访美,赫鲁晓夫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二、演变历程
(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
1.美苏关系:缓和与紧张交替。
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思考:两次危机中,尽管美苏之间剑拔弩张,却为何仍尽量避免
直接的军事冲突?
二、演变历程
(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
2.美苏战略态势:美攻苏守。
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3.西方阵营出现分化,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法国总统戴高乐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
斯洛伐克
1958年,苏联向中国政府先后提出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管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要求,遭中国拒绝。
1959年9月,中印边境冲突爆发,苏共发表偏袒印度的声明。
1960年,苏联下令撤走了所有苏联驻华专家以及一切援助。
二、演变历程
(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
4.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欧洲
共同体
(1952年)
(1958年)
(1958年)
(1967年)
(1)欧共体成立,西欧走向
联合
日本的经济恢复工作到40年代末已基本结束,……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1960年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到世界第五位,1968年以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并在企业经营规模、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装备率方面日渐逼近美国的水平。日本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并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二、演变历程
(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
4.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55年万隆会议
(3)中国的发展 (4) 第三世界的兴起
二、演变历程
(一)20世纪70年代:
1.缓和与紧张交替。
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
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大陆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这五国将决定经济的未来,由于经济力量对其他力量的关键作用,这些国家也将决定本世纪最后1/3时间的前途。
——尼克松
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
2.世界多极化。
3.苏攻美守。
二、演变历程
(一)20世纪80年代—-1991年:
1.缓和与紧张交替。
“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是在美国上空建立一种反弹道导弹的核战略防御体系,利用太空和地面武器拦截敌方导弹,以保证美国在遇到核攻击时处于安全状态。
里根
(1981—1989年任美国总统)
二、演变历程
(一)20世纪80年代—-1991年:
1.缓和与紧张交替。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年任苏共总书记)
1987年签署美苏《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1989年苏军撤离阿富汗
2.美攻苏守。
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正常化。
二、演变历程
(一)20世纪80年代—-1991年:
3.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柏林墙倒了
4.世界多极化 。
三、特点
(2)缓和与紧张相交替。
(3)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
——赫鲁晓夫
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冷战的特点。
(1)美苏双方既进行激烈的对峙和竞争,同时又给对方留有余地,
尽力避免冲突升级和爆发战争,从而形成了冷战的自我控制
机制。
四、影响
1968年美国“阿波罗”
登月计划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
1.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
之下,国际局势紧张,威
胁世界和平。
2.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
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美国政 治家已经染上了“重度狂想症”,对有意投资美国的中 国企业,一律戴上“有色眼镜”,严加盘查:
对卖信息 产品,窃取美国国家核 心机密 ;
对买美国石油,危及美国国家能源安全 ;
华为难以进入美国市场,认为中国会在网络中内置类似“特洛伊木马”的“后门”程 序,一旦中美两国爆发冲突,中方就可以轻易操纵这 些“后门”,从而使美方网络陷入瘫痪,等等。
心中之“墙”
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观点,这位历史学家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正如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和19世纪末德国人面临的情况一样。这种挑战多数以战争告终。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成就急剧崛起震惊了陆地强邦斯达。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竞争,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均遭毁灭。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我们不能停留在冷战思维的老框框内。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