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最后一次演讲》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恐怖(bù) 离间(jiān) 血迹(xuè) 恰是(qià)
B. 继起(jì) 蛮横(hèng) 屠杀(tú) 卑劣(liě)
C. 无耻(chǐ) 跨进(kuà) 捶击(chuí) 毁灭(huǐ)
D. 赋予(yú) 卑鄙(bǐ) 召开(zhào) 诬蔑(miè)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陪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
B. 李先生究竞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
C. 周永开同志护林造林、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务实为民的感人事迹,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他始终如一坚守共产党人初心的崇高品质。
D. 听闻一辆载有中国公民的车辆在巴基斯坦遭遇自杀式爆炸袭击的消息后,大家满腔悲奋。
3.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作为大学生,我们不能养尊处优,而应该履行义务,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B. 严肃的人模仿高尚的人的行动,轻浮的人则模仿卑劣的人的行动。
C. 我们要严防坏人挑拨离间,从中渔利。
D. 得知黑马克罗地亚队踢进“世界杯”决赛的消息,球迷小姚兴奋不已,连续两天废寝忘食看球谈球,上课总是走神,连老师点名他都没有听到。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中国空军紧跟世界空天领域发展趋势,推动空军军事理论、备战训练、人才装备等。
B. 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包罗万象的进口产品吸引人们驻足观赏。
C. 这些绿色健康食品,将增加广大人民的生活品质。
D. 杭州育才学校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时间大约一个月左右。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 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B. 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
C. 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
D. 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6. 下列语句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排比)
B. 他总是微笑起来,并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反复)
C.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拟人)
D.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借喻)
7. 下面几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
②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
③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就会知道,它的意思并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义。
④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
⑤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了解它是欣赏诗歌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
A. ④①②③⑤ B. ②①④⑤③ C. ②⑤④①③ D. ④②①⑤③
8. 下列与《最后一次讲演》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闻一多先生在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追悼会上做的一次即兴演讲。随后闻一多先生便惨遭杀害。
B. 本文一反“先致哀或者述亡者生平”的常规,采取“开门见山”的手法,先声夺人,直接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罪行。
C. “最卑劣最无耻”“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偷偷摸摸地来暗杀”表现出闻一多先生当时的义愤填膺,表明了其支持革命的立场和态度。
D. 本文举“一二·一”事件和李公朴被害惨案的事例,是为了证明“反动派必败、人民必胜”的真理。
二、综合性学习
9. 学完《最后一次讲演》后,八年级某班准备举行一次以“走近闻一多”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通过七年级课文《说和做》,我们知道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通过《最后一次讲演》,我们知道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是“说了就做”。对于闻一多先生的先行后言,先言后行,你是如何看待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2)请你根据《说和做》和《最后一次讲演》两篇课文的内容,对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2018年12月1日,中国公民孟晚舟在加拿大温哥华被捕。北京时间2021年9月25日晚,孟晚舟乘坐中国包机返回祖国。想起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扣押了1028的日夜里,我们党永不放弃,力争女儿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同日,人民日报评孟晚舟回国: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说:“中方从一开始就强调孟晚舟事件是一起彻头彻尾的政治事件,美国政府炮制这一事件不是出于什么法律的原因,真正的目的就是打压中国的高科技企业,阻挠中国的科技发展”。
(1) 孟晚舟事件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大胜利。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 为欢迎孟晚舟回国,拟一条宣传标语。
三、现代文阅读
11.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①这几天,大家知道,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①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这成什么话?
②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③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
④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⑤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⑥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青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我们有这个信心!
⑦“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②,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
⑧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⑨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⑩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注】①李先生:这里指的是李公朴(1902年11月26日—1946年7月11日)。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1946年7月11日夜晚,遭遇特务暗杀。1946年7月15日,中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演说,随即在昆明街头被暗杀。②护国:指1915年至1916年,为反对复辟帝制而发动的“护国战争”。反袁的护国军最初是在云南宣布起义的。
(1) 选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是哪句话?(用原文回答。)
(2) 文章第⑤段中的“你们”“我们”分别指代什么人?
(3) 如何理解文中“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的含义?
(4) 这是一篇演讲词,请举例分析一下它的语言特点。
(5)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请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并说说与原句相比,哪一个句子更好。
12. 拓展阅读
在鲁迅逝世九周年纪念会的演讲
闻一多
有些人死去,尽管闹得十分排场,过了没有几天,就悄悄地随着时间一道消逝了,很快被人遗忘了。有的人死去,尽管生前受到很不公平的待遇,但时间越过得久,形象却越加光辉,声名却越来越大。我想,我们大家都会同意,鲁迅是经受得住时间考验的一位光辉伟大的人物。因为他给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
鲁迅生前所处的环境异常危险,他是一个被“通缉”的“罪犯”!但是他无所畏惧,本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精神,勇敢、坚决地做他自己认为应做的事,在文化战线上打着大旗冲锋陷阵,难怪有的人那么恨他!
鲁迅住在十里洋场的上海,他和洋人,和大官打过不少交道。但他对帝国主义,对买办大亨,对当权人物,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宁可流亡受苦,也不妥协。鲁迅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多伟大的作品,和他这种高尚的人格是分不开的,学习鲁迅,我想先得学习他这种高尚的人格。
有人不喜欢鲁迅,也不让别人喜欢,因为嫌他说话讨厌,所以不准提到鲁迅的名字。也有人不喜欢鲁迅,倒愿意常常提到鲁迅的名字,是为了骂骂鲁迅。因为,据说当时一旦鲁迅回骂就可以出名。现在,也可以对某些人表明自己的“忠诚”。前者可谓之反动,后者只好叫作无耻了。其实,反动和无耻本来就是分不开的。
除了这样两种人,也还有一种自命清高的人,就是像我自己这样的一批人。从前我们住在北平,我们有一些自称“京派”的学者先生,看不起鲁迅,说他是“海派”。就是没有跟着骂的人,反正也是不把“海派”放在眼里的。现在我向鲁迅忏悔:鲁迅对,我们错了!当鲁迅受苦受害的时候,我们都正在享福,当时我们如果都有鲁迅那样的骨头,哪怕只有一点,中国也不至于这样了。
骂过鲁迅或者看不起鲁迅的人,应该好好想想,我们自命清高,实际上是做了帮闲帮凶!如今,把国家弄到这步田地,实在感到痛心!现在,不是又有人在说什么闻××在搞政治了,在和搞政治的人来往啦,以为这样就能把人吓住,不敢搞了,不敢来往了。可是时代不同了,我们有了鲁迅这样的好榜样,还怕什么?纪念鲁迅,我想应该正是这样。 (有改动)
【微词典】奴颜媚骨(nú yán mèi gǔ):形容卑躬屈膝谄媚讨好的样子。媚:谄媚。 忏悔(chàn huǐ):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1)为什么说鲁迅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请联系全文内容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文章内容,解释下列句中下划线的词语。
①当时我们如果都有鲁迅那样的骨头,哪怕只有一点,中国也不至于这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鲁迅生前所处的环境异常危险,他是一个被“通缉”的“罪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本文哪几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与之相近,请用“_______”在文中画出来。除了鲁迅,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并不少,请举出一例,并说说理由。
人名: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不喜欢鲁迅,为什么“倒愿意常常提到鲁迅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间”应读jiàn。B项,“劣”应读liè。D项,“予”应读yǔ。
2.【答案】C
【解析】A项,“陪”应改为“赔”。B项,“竞”应改为“竟”。D项,“奋”应改为“愤”。
3.【答案】D
【解析】“废寝忘食”指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答案】B
【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句末添加“创新发展”;C项搭配不当,将“增加”改为“提升”;D项语义重复,将“大约”“左右”删去其一。
5.【答案】A
【解析】B桃色事件应为“桃色事件”“无耻啊,无耻啊!”第一个逗号应为感叹号,C最后的句号为感叹号,D你们还站得住几天?应为感叹号。
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中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做题时要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其次要理解其要点。知道了这些,回答这道题就不难了。
【解答】
ABC选项判断正确。
D项判断有误,第二个“李公朴”是借代。
故选D。
7.【答案】B
【解析】通读语段可知是逻辑顺序.②句是总提话题“优秀诗篇的特点”,①句承②句“避开直说”,④承①句说明“隐喻”说明如何“隐喻”,⑤承④句归纳“隐喻”“这是诗的一般规律”,③句是对以上所说的举例分析;顺序应为②①④⑤③;故选B.
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此类题看似简单,实则比较复杂,得分率一般不高,但只要我们掌握好解题思路和方法,还是能很好地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体裁和中心;其次,理清思路;再次,抓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连读,语感检验.
做该题时,要先了解文段的内容,找出写作的顺序,并弄清楚句子之间的关系,方可得出答案.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此类题看似简单,实则比较复杂,得分率一般不高,但只要我们掌握好解题思路和方法,还是能很好地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体裁和中心;其次,理清思路;再次,抓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连读,语感检验.
8.【答案】D
【解析】举“一二·一”事件和李公朴被害惨案的事例,是为了揭露反动派反革命、反人民、搞谋杀的险恶企图。
9.【答案】(1)示例:先行后言说明闻一多先生在学术上的实干和谦虚精神,而先言后行说明闻一多先生对革命的热情。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应该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示例:作为一名学者,他具有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作为一位民主战士,他具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发表看法的能力。要抓住文章的关键点,就是闻一多先生所具有的学者和革命者的特点不同。要根据这一点发表观点,突出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是如何说、如何做的,作为革命者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示例:先行后言说明闻一多先生在学术上的实干和谦虚精神,而先言后行说明闻一多先生对革命的热情。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应该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对比阅读然后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根据闻一多先生在《最后一次演讲》中的表现,对特务的大骂,对李公仆先生的高度赞扬,表现闻一多先生的革命者的言行一致,他的振臂高呼,以求唤醒民众的良知,起来革命。《说和做》中作为一名学者,体现他具有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作为一位民主战士,他具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0.【答案】【小题1】示例: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坚信,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不畏风浪、直面挑战,风雨无阻向前进,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不论你身在何处,祖国始终与你同在。
【小题2】示例:欢迎华为千金平安回国,中华民族外交终于胜利。
【解析】1.
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通读材料,根据“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中方从一开始就强调孟晚舟事件是一起彻头彻尾的政治事件,美国政府炮制这一事件不是出于什么法律的原因,真正的目的就是打压中国的高科技企业,阻挠中国的科技发展”来谈看法即可。示例: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深知,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我们坚信,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不畏风浪、直面挑战,风雨无阻向前进,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不论你身在何处,祖国始终与你同在!
表达自己观点的题目,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弄清题意,注意要求。首先要读懂题意,按照题目要求的句式或使用修辞等准确作答,以免张冠李戴,词不达意。
②合理发挥,见解独特。这类表达观点的题答案不局限于一个,在弄清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写出独特的答案。
③语言精炼,简洁明了。语言要精炼,简洁,得体,紧扣题意来写。
2. 本题考查拟写宣传语。为某个活动拟写宣传语,所拟写的宣传语一定要主题突出,语意简洁明了,有号召性和鼓动性,一般多采用对偶的修辞。据此可拟写为:中国人民欢迎欢迎你,你是我们的骄傲!
11.【答案】【小题1】 1.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小题2】2. “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
【小题3】3. 说明一个爱国人士被杀害,会有更多的爱国人士站起来斗争。表达了对反动派杀害爱国人士的藐视。
【小题4】 4. 本文语言的口语具有强烈的感彩。例如:第一段中用“打”“杀”“暗杀”等近义词,揭露了敌人的暴行,语言富于变化,表达了演讲者对特务暴行的憎恨。
【小题5】 5. 陈述句:希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原句好,原句是反问句,改后的句子变成了陈述句,不如反问句坚决有力。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提取能力。学生筛选并提取文本阅读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之上的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注意解答时用原文回答。这里能找到“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即可。
2.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文中的你们指的国民党反动派和他们的帮凶;我们指的是包括作者在内的爱国民众。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需正确理解句意,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内在含义即可。这个句子的本义不难理解,结合语境可知,其内在含义是:人们不会屈服于反动派的淫威,不会被他们吓倒,杀了一个李公仆,会有无数的人在他精神的感召下起来继续战斗。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愤怒和革命必胜的决心。
4. 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语言的分析能力。解答思路是:该词表示什么,句中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分析即可。这是一篇演讲词 ,本文语言的口语具有强烈的感彩。例如:第一段中用“打”“杀”“暗杀”等近义词,揭露了敌人的暴行,语言富于变化,表达了演讲者对特务暴行的憎恨。
5.
此题考查学生转换句式的能力。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改成“希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原句好,反问句语气强烈。
12.【答案】(1)①他给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留下了宝贵的遗产;②他在文化战线上,与敌人勇敢地斗争;③他具有高尚的人格【条】。
(2)①“骨头”指人的品质,这里指鲁迅勇敢坚强的品质【深】。
②“罪犯”一词运用反语,写出了敌人对鲁迅的痛恨,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与敌人的斗争十分激烈【深】。
(3)有些人死去,尽管闹得十分排场,过了没有几天,就悄悄地随着时间一道消逝了,很快被人遗忘了。有的人死去,尽管生前受到很不公平的待遇,但时间越过得久,形象却越加光辉,声名却越来越大【内容】。 文天祥 文天祥被捕后决不归降,视死如归,至今让人赞颂【正】。
(4)①骂鲁迅,一旦鲁迅回骂就可以出名; ②可以向南京国民政府表示忠诚【条】。
(5)时代在变化,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与敌人勇敢地斗争,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鼓舞着“我们”,“我们”不会再害怕什么,“我们”要大胆地与敌人做斗争。纪念鲁迅,就是要学习鲁迅的精神和品格,与敌人勇敢地做斗争【实】。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文阅读。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