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1 21:0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卑劣(liè) 卑鄙(bǐ) 赋予(yù) 挑拨离间(jiàn)
B. 毁灭(huǐ) 蛮横(hèng) 反诘(jié) 引申(shēn)
C. 污蔑(miè) 博爱(bé) 捶击(chuí) 雄辩(biàn)
D. 舔舐(shì) 彷徨(fáng) 埋没(mò) 儒家(rú)
2.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A. 瞭望 儒家 荣誉 不知所错 B. 修身 哲理 栽种 格物致知
C. 毅力 关键 灵感 袖首旁观 D. 恐谎 激变 探讨 一帆风顺
3.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______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______远不限于此。倘若没有发自肺腑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的付出?没有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______的卓越?没有物我两忘的______,怎有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的生命哲学,也有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A. 炉火纯青 内涵 出类拔萃 境界 B. 融会贯通 内涵 脱颖而出 境界
C. 融会贯通 内容 出类拔萃 境况 D. 炉火纯青 内容 脱颖而出 境况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一一平天下。
B. 这支队伍的主要成员有省里的专家、市里的教研员、优秀的一线教师等组合而成的。
C. 一阵清风徐来,月光与树影一起摇曳起来,发出沙沙的声音。
D. 他主动参与这次禁毒行动,扫黑除恶,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
5. 下面语段横线处填入四个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要立志报效祖国。
①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
②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
③修身立德强调的从来不只是在私人领域做到“独善其身”
④抑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
A. ②①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④①②
6. 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7.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包括《大学》《庄子》《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B.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柳宗元被贬之后。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 《回延安》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诗人是贺敬之,这首诗选自《贺敬之诗选》。
8. 下列对本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首段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B. 本文在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后,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C. 本文在最后一段得出结论:我们需要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培养实验精神。
D. 本文在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和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之后,揭示了格物致知与实验的一致性。
二、综合性学习
9. 黄海中学八年级(1)班同学为了深入学习伟人,提升素养,举行了以“走近丁肇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本次主题活动设计几个项目。
项目一:丁肇中科研成果展
项目二:___________
项目三:___________
(2)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教授在瑞典皇家科学院用中文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诺贝尔奖演讲,让汉语第一次响彻颁奖大厅。
有记者问丁肇中:“你为什么要用中文演讲?”你能替丁肇中回答记者的提问吗?
10. 综合性学习。
“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学校将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内涵我诠释】
(1)请分别概括下面诗句所揭示的自强不息的内涵。(句式不限)
①志向坚定,奋斗不息——老骥伏柄,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②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
③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活动我策划】
(2)你班响应学校号召,将开展一次演讲比赛,请你完善活动环节。
●赛前准备
①个人搜集资料,撰写演讲稿。
②小组比赛,推荐选手。

●现场比赛
①选手依序上场,发表演讲。

③获奖选手发表感言,评委点评。
现代文阅读
11.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节选)
①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②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⑥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⑦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⑧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已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 节选部分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2) 本文是一篇学术性演讲稿,但在讲演中作者却谈到了自己的真实经历,这样讲的好处是什么?
(3) 节选部分是如何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
(4) 本文语言平实严谨,以第⑥段为例,简要分析。
1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①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②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
③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④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⑤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⑥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扬扬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⑦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有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⑧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⑩谢谢大家!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所讲述的三个故事。
(2) 第②段画线句“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中的“花朵”“石块”和“污水”分别指什么?
(3) 从演讲中,可以看出莫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 说说文章第一个故事在这篇演讲中说明了什么道理?
(5) 阅读第二个故事,说说你从中学到了怎样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予”应读“yǔ”;C项“博”应读“bó”;D项“彷”应读“páng”。
2.【答案】B
【解析】 A.错→措。C.首→手。D.谎→慌。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解答】
炉火纯青:纯,纯粹。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融会贯通: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根据语境“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用“炉火纯青”形容技术是恰当的,“融会贯通”不恰当,所以排除 BC。内涵是一种抽象的但绝对存在的感觉,是某个人对一个人或某件事的一种认知感觉。内容,指事物所包含的实质性事物。脱颖而出:颖,尖子。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呈现出的情况。境况:处境,状况。根据语境,应依次填“炉火纯青”“内涵”“脱颖而出”“境界”。
故选A。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解答】
A.正确;
B.有误,句式杂糅,将“组合而成的”删去;
C.有误,不合逻辑,月光不可能会发现声音,可修改为:月光与树影一起晃动起来,树枝摇曳着发出沙沙的声音。
D.有误,成分残缺,在“扫黑除恶”前添加“担负起”。
故选A。
5.【答案】B
【解析】略
6.【答案】C
【解析】“四书”是一个统称,故应加引号;“大学”是书名,应加书名号;最后一个空是两个句子之间一般的停顿,应用逗号。答案选C。
7.【答案】A
【解析】“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庄子》不在“四书”之列。
8.【答案】D
【解析】本文在第二段就揭示了格物致知与实验的一致性。
9.【答案】(1)示例:项目二:丁肇中故乡行 项目三:丁肇中故事会
(2)示例:我这样做是希望更多的中国人能听懂我的演讲,鼓励更多的中国学生去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形式的能力。需围绕主题,结合平时学校经常开展的活动来设计,合理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联系实际生活来分析,如,我这样做是希望更多的中国人能听懂我的演讲,鼓励更多的中国学生去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
10.【答案】(1)①历经磨难,坚韧顽强(答成“坚韧刚毅,执着坚守”也可)②任重道远,求索不止(答成“不畏艰难,积极进取”也可)
(2)赛前准备③示例一:推选主持人,撰写串场词,安排演讲顺序。
示例二:推选评委,设计奖项,制订评选细则。现场比赛②示例:评出奖项(或等级),公布结果。(环节补充恰当即可)
【解析】略
11.【答案】【小题1】1. 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精神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格物致知”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小题2】2. 作者谈到自己受挫的经历,一是用具体例子诠释中国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践的观点;二是从反面强调实验精神重要,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的不足;三是自己的经历真实、亲切,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易于现场听众接受;四是把抽象、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听众更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
【小题3】3. 首先指出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然后从科学发展历史的阐释现代观念中“格物致知”的内涵;接着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从反面强调实验精神的重要;最后,从学术话题扩大到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演讲的现实意义。
【小题4】4. 语言“平实”,如“念功课”“拿主意”等都是贴近生活,不华丽;“严谨”体现在修饰语上,如“还在”“一些”“大都”“往往”“近”“常常”有了这些修饰语在时间、范围、程度、频度上有了限定,使语言表达十分严谨。
【解析】1. 此题考查学生概括论点、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仔细阅读文章即可概括出中心论点: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精神是非常重要的。理解文章内容,应在熟悉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关键段落或句子答题即可。通过分析可知,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在熟悉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关键段落或句子答题即可。作者谈到自己受挫的经历,一是用具体例子诠释中国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践的观点;二是从反面强调实验精神重要,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的不足;三是自己的经历真实、亲切,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易于现场听众接受;四是把抽象、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听众更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
3. 此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对论证思路的梳理,其实是对文章结构层次的梳理,做这类题先划分文章的层次,然后总结层意,再加上首先、然后、最后这类用语即可。文章首先指出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然后从科学发展历史的阐释现代观念中“格物致知”的内涵;接着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从反面强调实验精神的重要;最后,从学术话题扩大到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演讲的现实意义。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的能力。议论文的语言是以议论为主,而记叙、说明、抒情等也有,都是为议论服务的。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表达要求准确、鲜明。通过分析可知,文章语言“平实”,如“念功课”“拿主意”等都是贴近生活,不华丽;“严谨”体现在修饰语上,如“还在”“一些”“大都”“往往”“近”“常常”有了这些修饰语在时间、范围、程度、频度上有了限定,使语言表达十分严谨。
12.【答案】【小题1】①参观苦难展览,因一位同学没有哭向老师告密。②顶撞老长官,扬扬得意。③泥瓦匠们在破庙避雨。
【小题2】“花朵”比喻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得到的荣誉;“石块”比喻人们对莫言作品内容的批评、质疑;“污水”比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作家的污蔑。
【小题3】莫言是一个宠辱不惊、低调谦虚、勇于自省,能够坦然面对争议,潜心写作的人。(意思对即可)
【小题4】列举小时候举报同学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表现出莫言先生是一位时刻保持自省的人。
【小题5】做人应大度、宽容,不能因别人忽略自己而斤斤计较,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意思对即可)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注意人物和事件。首先找到三个故事。⑤⑥⑦段分别讲述了一个故事,即⑤段写参观苦难展览,因一位同学没有哭向老师告密;⑥段写顶撞老长官,扬扬得意;⑦段写泥瓦匠们破庙避雨。要从语段中分析得出人物和事件,概括语言要简洁。
2. 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需结合上下文分析。结合“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分析,用“花朵”比喻“获奖荣誉”,把“获奖后的质疑和污蔑”比喻成“石头”。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如,“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表明莫言有孝心;“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表明莫言坦然面对争议,潜心写作;“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表明莫言低调谦虚。
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他侧面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
4.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及对文章的理解能力。首先要找到信息所在的段落,然后对所讲的故事提炼概括,加以阐述。如因一位同学没有哭向老师告密这一事件,说明社会中伪道德的盛行,会殃及朴素正直的人,社会要允许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个人生活方式,要提高社会的包容性。
5.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及对文章的理解能力。首先要找到信息所在的段落,然后对所讲的故事提炼概括,加以阐述。故事二说明过分的自尊有时也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所以做人应大度、宽容,不应过分自尊,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