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五单元 写作
——文从字顺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指的是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从字顺”这个内容,希望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水平。
导入新课
1.了解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通过斟词酌句反复体味。
2.掌握文从字顺表情达意的方法,学会修改文章,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自觉读书、合作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学习目标
一、什么叫文从字顺?
文从字顺——从:顺从;
顺:通顺。指文章通顺。
文从字顺是指语言表达符合写作内容的需要,表意清楚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体现为表意准确、语句通顺、用词妥帖。
技法点拨
首先,用词恰当,表意明确。作者借文字传达出的意思或情境与读者读后的感受完全一致。
其次,句子连贯,思路清楚。前后句子在意义上要有比较明确的关联,文意的承接转折要合乎事理,让人容易理解。
最后,读一读,改一改。写完后要自己、请别人读一读。凡是读起来拗口、含混、不顺畅的,就应修改。累赘的词语要删除,搭配不当的要更换,语序不顺的要调整。
二、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
1.用词要准确妥帖
课文借鉴
例:那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 ”我才忧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选自《一棵小桃树》)
分析:“拱”“弯”“紧抱”这几个动词将小桃树发芽时的情态,瘦弱的特点,艰难生长的情景,描写得细致到位。
【写作一得】
描绘事物时,要突出特点,在范围、数量、程度、褒贬上都存在某些细微差别,若能敏锐地感知到这些差别,注意动词、形容词和修饰语的精确使用,就有利于把事物特点表达得精妙确切。
【小试牛刀】
《她来了》与《她来了》片段,要求写出两人不同性格,如:文静内向的她和欢快外向的他……
2.思路要清晰有条理
课文借鉴
例:朱自清的《春》思路清晰,富有条理。
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
作者在“绘春”过程中,对于五幅“春景图”的安排也是别具匠心:春草图一春花图一春风图一春雨图—迎春图
【写作一得】
思路是写文章的“向导”,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层次段落、详略主次都应考虑好,做到胸有成竹。
【小试牛刀】
《就爱上星期 第 节》列出写作提纲。
要求:
思路 “盼”到“写”到“赞”;详写三个课堂情景小片段。
2.流畅表达
1.语意要连贯通顺。
示例: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选自《紫藤萝瀑布》)
分析:作者借对一株紫藤萝的描写,睹物思怀,从花儿自衰到盛,由花到人,作者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正是这样前后连贯有序,由浅到深地表达情感,才能更连贯通顺表情达意。
【启示】
一个一个的句子都通顺明白,前后有序,全篇文章才能通顺、明白。
关键:围绕一个中心,有一定的顺序,不前后交叉重复。
2.表达要符合习惯韵律
汉语有音调上的变化,有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及语句形式上的变化在人的视觉或听觉中形成自然的节律,产生韵律感。
例如:人们会说“又唱歌又跳舞”或“又唱又跳”,而不会说“又唱歌又跳”或“又唱又跳舞”。
启示:形式上的匀称感和语调上的协调感
病例实践体验
修改练习:
1.集会的今天,三个学校的领导一起给我们讲话。
2.“妈妈”,最简单的称呼,可是又不简单,简单之中包含最亲切、最有磁性的东西;“母爱”,最不平凡的爱,可是又平凡,平凡之中包含最伟大、最无私的东西。
病例实践体验
分析:1.有语病,有歧义,顺序混乱。
2.没围绕同一个中心意思,前后不匀称不协调,不符合习惯。读来别扭,不通顺,不流畅。
修改:
1. 今天的集会,学校的三个领导分别给我们讲话。
2. “妈妈”,最简单的称呼,可是又不简单,简单之中包含最亲切、最有磁性的东西;“母爱”,最平凡的爱,可是又不平凡,平凡之中包含最伟大、最无私的东西。
语言连贯
需要做到:
(1)话题要保持统一,不要轻易改变主语。
(2)句序要保持合理,按照一定顺序,使表达紧密妥帖。
(3)表述要保持同一角度,注意前后衔接与呼应,前后相同的句式,主谓宾清楚,语气通达,文气流畅。
修改练习
1.新学期开始了,班委会进行换届选举。很多同学提议继续由张燕任班长,理由是她学习成绩好,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她和其他班干部配合得很好,刻苦勤奋,待人热情,也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踏实肯干。
2.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对这段惨痛的历史,我们怎么不忘记
3.门前是一条河,一片很大的打谷场在河边。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奉着弥勒佛。三面都栽着高大的柳树。
修改为:
1.新学期开始了,班委会进行换届选举。很多同学提议继续由张燕任班长,理由是她学习成绩好,刻苦勤奋;她待人热情,很受同学欢迎;她踏实肯干,其他班干部配合得很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2.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圆明园,对这段惨痛的历史,我们怎能忘记
3.门前是一条河,河边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奉着弥勒佛。
妙招:多朗读+多修改。
培养习惯
作文完成后,注意检查:一是自己出声地读,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二是请别人来读,自己听,看是不是句句听得清;三是对觉得别扭处认真检查一下,查语汇的搭配、词性,语法的结构、语序等。除了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书写、标点等。
依据本节课上“二、2.”所列的《就爱上星期 第 节》写作提纲,课后再次对提纲进行修改,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写后自己朗读并自己修改,然后和别人交换互相读改。
实践训练一
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月亮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写作前,可以查阅一些描写月亮的诗文。想一想: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喜欢写月亮?月亮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情感?这些情感寄托在别的事物上行不行?
2.在查阅和思考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写出你对月亮的感受。
3.写完后读一遍,认真修改润饰,做到文从字顺,抒情自然。
写作实践与例文赏析
月 亮
中秋节,我约了几个同学到我家阳台上赏月。爸爸还为我们准备了月饼、石榴、梨子等食品,为我们赏月做好了准备。
傍晚,我邀请的小伙伴陆续来到我家。大家围着圆桌坐着,吃着,谈笑风生。①
①盼月——谈笑风生,交代了赏月的时间、地点、人物等。
例文赏析
渐渐地夜幕降临了,这时钟圆圆大叫起来,“快看!月亮!”我们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月亮像一个害羞的姑娘,羞答答地从乌云背后伸出半个脑袋,偷偷地向下俯视,发现没有什么动静,一扭身,就出现在天空中。
天空中就像挂着一盏明亮的灯,周围的景物都被镀上了一层银白色。我和伙伴们望着这盏挂在夜空中的明月,畅想着,议论着。过了一会儿,月亮姑娘便在一层白的簇拥下隐没了。多扫兴啊!我们只得耐心地等待着“月亮姑娘”再一次出来。
过了一会儿②,月亮又出现了,这时我们发现月亮更加晶莹剔透。它是那样纯洁,那样明亮,真是美极了。我们凝视明月,隐约发现月亮里还有无数灰白的山。我的伙伴周新晴,情不自禁地
讲起《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她讲得绘声绘色,把我们的注意力都吸引过去了。
②赏月——情不自禁,依次写了“夜幕降临”“一会儿”“过了一会儿”等不同时段的月色,顺序井然,文气贯通。
又过了一会儿,天边飘起一片白云,掩住了月儿的秀丽面容,月儿立即把清辉从白云边上放射出来,在白云四周形成一个灿烂的光环,光环托着白云从月亮下面轻轻地流过,
月光把半边天都照亮了,只
有在远远的天边,看得见一
两颗星星。
举目远眺,皎洁的月光,把湖边的柳树照得雪亮,像铺了一层白霜。月亮映在湖面上,湖面形成一层亮晶晶的波,闪闪烁烁,好像游龙身上的银鳞,被大家称为小文豪的方文亮,望着这美丽的景色,诗兴大发,双手后背,踱着小方步,情不自禁地诵起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③
③“想”月——诗兴大发,情随景生。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消失了,夜已经很深,可大家仍在一起谈论着。谈到长大后的理想,我们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宇航员,坐在宇宙飞船里在天空遨游,登上月球开发宝藏,来为人民服务。④
④议月——遨游天空,意境深远。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小作者紧紧抓住“中秋”这一特殊的时令,写了月之“圆”、月之“羞”、月之“白”、月之“晶”、月之“亮”,共同突出了家乡中秋月亮的显著特征,语言优美,语句通顺。篇末由月亮引发的想象自然、大胆,很能撼动读者;巧借月亮寄托美好理想,更显写作之高超,有“情”有“志”,主题鲜明、突出,积极向上,引人思考和赞叹。
点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