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考押题卷(一)
历史试题
(本卷考试形式为开卷;全卷共两大题,满分50分,与道德与法治共用90分钟完卷)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
1.关于右图文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第一手史料,反映我国原始农业领先世界
B.属于口传史料,反映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C.属于第二手史料,反映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D.属于实物史料,反映我国青铜铸造工艺历史悠久
2.“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栽培稻谷遗存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材料意在说明
A.商鞅变法的作用 B.兼并战争的后果
C.北方民族大交融 D.百家争鸣的原因
3.我国古代文化成就辉煌。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文化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史学家司马迁著编年体通史《史记》 B.吴道子的代表作是《女史箴图》
C.汉代巴郡文化主要表现在民歌的兴盛 D.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京剧
4.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下列史实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A.重用贤能善于纳谏 B.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D.改革科举制,创立殿试制
5.“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人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康熙亲征嘎尔丹 D.雅克萨之战
6.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之所以具有“划时代意义”,主要是因为
A.《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B.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D.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7.这次会议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8.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的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七七事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
C.台儿庄战役——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八一九”大轰炸——世界轰炸史上空前惨案
9.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证明,概括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做了两件大事:建立新中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
A.开国大典和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C.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实行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10.重庆在古代名巴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下列关于重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秦国在巴郡建江州城,实行军功爵制度 B.东汉时在今江北嘴建北府城,设柑橘宫
C.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毛泽东任书记 D.1992年,重庆、武汉等沿江内陆城市开放
11.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应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张骞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B.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
C.万隆会议加强亚非各国团结 D.袁隆平培育出粒型杂交水稻
12.伯利克里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材料中的“人民”应该指
A.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B.全体雅典居民 C.全体希腊人 D.全体罗马人
13.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分子正处于古典文明再生的时代,他们的生活重心不再只有上帝,也逐渐关注现实 人生,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这表明当时“知识分子”追求的是
A.自由主义思想 B.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C.人文主义思想 D.民主平等思想
14.1935年到1942年,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了120亿美元修建了以下工程。其主要目的是
公共建筑 新道路 新桥 新机场 地下水道
12.2万幢 66.4万英里 7.7万座 285个 2.4万英里
A.国家干预经济 B.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
C.兴建公共工程 D.增加就业、缓解危机
15.观察下面《1943—1945年的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在二战中地点①战役的影响是
A.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C.开辟了欧洲的第二战场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二、非选择题(第16题5分,第17题9分,第18题8分,第19题13分,共3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 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位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负责的官员。这位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废除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对中国文化对整个东亚的影响来说,其重要性是不难想象的。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并且持久的记忆,中国已经由分封制国家改变为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继秦而起的汉武帝主要是集中恢复国家的力量和巩固王朝的统治。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以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的兄弟,于是,封地不断地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地下降。帝国的疆界向四面八方扩展,奠定了后世中华版图的基础框架。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括号内填“√”违背了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答题 卡对应括号内填“ⅹ”;是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括号内填“○”(3分)
A.公元前2世纪早期,秦始皇完成全国统一。 ( )
B.汉武帝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 )
C.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为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 )
(2)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为解决地方分裂割据采取的措施。(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宋朝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要意义的商业革命。这场革命的根源可以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的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 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贸易量也随着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而上升,商业繁荣超过前代。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规律,纺工不再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了,织工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
——摘编自E.E.里奇《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我国对外开放带来诸多战略效应:对外开放解决了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现代化启动初期面临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难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提供了有效的经济制度供给,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外开放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加快了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培育和塑造了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品格。
——摘编自门洪华《从对外开放到全面开放——关于我国对外开放三十年后的若干总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根源。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宋代“商业繁荣超过前代”的表现。(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工业革命导致的生产方式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至少两个角度评价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对外开放带来的战略效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首次实践。(3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中国革命道路,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也就是说,先到农村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 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处处发动群众的力量,从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等方面开展群众动员与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全民族抗战,发挥了人民群众汪洋大海般势不可挡的力量!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动员与教育工作中,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回归与重构!这个时期 民族自信心回归,彻底改变了近代历史上卑躬屈膝的民族状态!
——摘编自姜露《论抗战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三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生活幸福是 “国之大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摘编自习近平《中共二十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革命道路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革命道路开始的标志。(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彻底改变了近代历史上卑躬屈膝的民族状态”开始于哪一事件?(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写出习近平总书记要实现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蓝图的名称。(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谈谈你的认识。(1分)
19.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某校以“文明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 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13分)
【多样共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选择图中的两个事例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6分)
【开放交流】
时间 交往史实 时间 交往史实
西汉 开辟丝绸之路;佛教传入 元朝 马可 波罗来华;海路贸易兴盛
唐朝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 明朝 郑和下西洋;实行海禁
宋朝 设立市舶司;海路贸易兴盛 清朝 闭关锁国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2分)
材料三 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与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达 伽马首次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突破自古以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试图勾画一幅新的、完整的世界历史图景。他们跨出欧洲的狭隘范围,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
——摘编自伏尔秦《风教通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其中你认为正确的,请在答题卡对应括号内填“√”;不正确的,请在答题卡对应括号内填“ⅹ”。(2分)
A.麦哲伦环球航行,第一个找到直通东方的新航路。( )
B.新航路的开辟,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
【传播互融】
材料四 由于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的社会改革,以促进本国封建化发展的经验,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因此,当日本在19世纪中期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改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摘编自吴于摩、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两次社会改革对日本产生的影响。(2分)
材料五 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离消失了。
——摘编自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上的“隔离消失了”反映了当今世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1分)
重庆中考押题卷(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C 4.B 5.C 6.D 7.B 8.A 9.C 10.C 11.C 12.A 13.C 14.D 15.B
二、非选择题
16. (1)A. X B.○ C.√(3分)
(2)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推行“推恩令”。(2 分)
17.(1) 根源:技术的稳步发展;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2 分) 表现:经商时间长;
形成草市;出现交子。(1 分,任举一例)
(2) 变化:手工工场被大工厂替代。(1 分) 影响:提高社会生产力;导致环境污染。(2 分)(3) 战略效应: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开阔了视野,培育和塑造了现代品格。(2 分)首次实践:1980年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 分)
18.(1)内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 分)标志:毛泽东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 分)(2)影响:增强民族自信,实行全民族抗战。(2 分)事件:抗战胜利。(1 分)(3)内涵:在中共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 分)名称:中国梦。(1 分)
(4)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 分,言之成理即可)
19.(1)示例:古代亚非地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2 分)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佛教创立于古印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发展,留下了优秀的文化瑰宝,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3 分,任意两例)
由此可见,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1 分)
(2)特点:和平交往为主;中外贸易由以陆路为主转为以海路为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2 分,任意两点)(3)A.X B.√(2 分)
(4)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明治维新使日本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2 分)
(5)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