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综合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综合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1 21:1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综合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朔方(sù) 眷念(juàn) 即物起兴(xìng)
B. 鲲鹏( kūn) 不逊(xùn) 戛然而止(jiá)
C. 拾级(shè) 哂笑(shěn) 颔首低眉(hǎn)
D. 禁锢(gù) 寒噤(jìng) 众目睽睽(kuí kuí)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翻来复去 看风使舵 自圆其说 B. 纷至沓来 穿流不息 顾明思义
C. 八面玲珑 阳奉阴违 怒不可遏 D. 挑拔离间 人情练达 格物至知
3.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各地应该重视人才,让人才迸发出创新的活力,让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B. 听闻你家犬子在全国作文竞赛中发挥出色,获得大奖,我们特来表示祝贺。
C. 袁隆平长期深入水稻生产实际,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研究,这种敬业奉献精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D. 专家称中国可燃冰开采成功的消息会在全世界引起爆炸波,果不其然,这几天整个世界炸开了锅。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首条微博中表示,非常希望与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
B. 研究数据表明,导致青少年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是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度节食造成的。
C. 一堂看似简单的体育课,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更直接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D. 新冠病毒的肆虐让人们在渴望重启2020年的同时,也更加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应该保持平衡。
5.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鲁直左手执卷末(手卷的右端)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文静美好的样子)
B. 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
钟鼓乐之(使……快乐)
C. 清风徐来(慢慢地)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茂盛的样子)
D.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6. 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A. 见渔人,乃大惊。 B.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C. 斗折蛇行。 D.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7.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位客人,都来向他打听消息。)
B.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 技亦灵怪矣哉!(译:技艺也真是灵活奇怪啊!)
D.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向右迂曲。)
8. 下列对诗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核舟记》一文介绍核舟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颠倒过来。
B. 《核舟记》一文中,核舟这件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料体积小;二是所刻事物繁多;三是所刻人物情态毕备。
C.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和思念,写男子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最终求而得之的喜悦。
D. 《蒹葭》写了主人公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二、默写
9. 默写。
(1) ,左右芼之。 (《诗经·关雎》)
(2)蒹葭苍苍, 。 (《诗经·蒹葭》)
(3) ,皆出酒食。 (陶渊明《桃花源记》)
(4)皆若空游无所依, ,影布石上。 (柳宗元《小石潭记》)
(5)《诗经·关雎》中表现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因“求之不得”而痛苦难眠的句子是“ ”“ ”。
(6)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由写景巧妙过渡到表达从政心愿的句子是“ , 。”
(7)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动有趣的句子是“ , ”。
三、语言表达
10. 请为下面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0字)。
新华社 北京10月16日电10月16日零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零时33分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实况,并向全体参研参试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慰问。
综合性学习
11. 按要求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为了让同学们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对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有更深入的研究,学校决定开展以“古典诗词漫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在活动过程中,你们搜集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准备将这些诗词进行整理,编辑成诗集。为此,你们准备确定四个不同的主题,下面已经完成了一个,请仿照再拟三个。
主题1:古诗中的离愁别绪
主题2:
主题3:
主题4:
(2)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苏轼评价唐代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其实,不仅王维的诗歌如此,古代的很多诗歌都是如此,请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来表达此观点。(不少于200字)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五、现代文阅读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干做成的,一端连接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麦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质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的衣袋里,这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一个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叶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奶奶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小块艾叶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的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我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亮的竹笛,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却不见了。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1)作者回忆了有关奶奶的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①__________→教“我”磨面做饼→给“我”压岁钱→②__________→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下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研读第⑦段中的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芳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楣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楣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透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请结合文章②—⑤段的内容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文章开头用民谣引出家乡端午的习俗,触发了作者的情思,勾起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描写艾草,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
C.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意蕴美。
D.第⑥段中写母亲接连打电话叮嘱“我”端午节插艾草,表现出母亲思想传统、保守。
E.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写往事,抒发感悟,语言隽永,感情真挚。
六、文言文阅读
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③,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④有巨人迹⑤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⑥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⑦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有改动)
【注释】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缒(zhuì)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石投入水中,是测水深的方法。④崖:边。⑤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⑥掬(jū):捧。⑦余甘:橄榄。
(1)下列句子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折处/辄为潭
D.山/八九折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①心乐之( )
②以其境过清( )
③度数谷( )
④顾影颓然( )
(3)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坻,为屿 不足为外人道也
B.乃记之而去 停数日,辞去
C.其源殆可熟物 高可二黍许
D.书以付过 家书十二卷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作于作者被贬之后,分别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
15.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成功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已竭尽全力。
材料二:人生中有些事情你不竭尽全力去完成,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出色。
材料三: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积极向上;②自拟题目;③联系生活,有真情实感;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600字;⑥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读准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解答】A项应为朔方(shuò);C项应为颔首低眉(hàn);D项应为寒噤(jìn)。
故选B。
2.【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解答】A项应为翻来覆去;B项应为川流不息;D项格物致知。
故选C。
3.【答案】B
【解析】“犬子”是对人称自己的儿子,是谦称,用来称呼对方的孩子,不妥当。
4.【答案】D
【解析】 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在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首条微博中表示”应改为“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在首条微博中表示”。B.句式杂糅,可删去“造成的”。C.递进关系错误,改为“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更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体育价值观”。
5.【答案】A
【解析】“卷末”指手卷的左端。
6.【答案】D
【解析】例句是倒装句。“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A.省略句。省略主语“桃花源中人”。B.判断句。……也,表判断。C.省略句。句首省略主语“溪水”。D.“修狭”是中心词“桃核”的后置定语。
7.【答案】C
【解析】正确的翻译是:技艺也真神奇啊!
8.【答案】C
【解析】《关雎》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乐、热闹的场面,是饱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并不是他寤寐苦思的愿望实现了。
9.【答案】参差荇菜
白露为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日光下澈
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解析】略
10.【答案】示例: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解析】解答此题,先读懂新闻内容,再抓住关键语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零时33分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进行概括即可。要注意字数要求。
本题考查学生给新闻拟写标题的能力。给新闻拟标题,标题一定要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一般的格式是谁的什么事,或是谁怎么样。
拟写新闻标题答题技巧:快速而准确地找出新闻材料中的导语,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信息,加以概括即可。
11.【答案】(1)示例1:主题2:古诗中的名胜古迹;主题3:古诗中的风花雪月;主题4:古诗中的风俗人情。
示例2:主题2:古诗中的“雨”;主题3:古诗中的“花”;主题4:古诗中的“月”(力求主题统一,不出现内容重叠)
(2)示例:这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你看,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展现的是意境幽僻、情调凄寂的意境。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及示例确定活动主题的能力。答案不唯一。要注意做到:围绕古诗词来确定主题,还要做到结构一致;话题一致;修辞一致;格调一致。
(2)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结合重点诗句和“诗中有画”这个句子来分析。注意紧扣主题“诗中有画”,结合诗歌内容来表达。做到语句通顺,表意完整。
12.【答案】(1)带“我”摘艾叶 荒年做艾叶饼
(2)①化静为动,传神地写出了山茶花红得鲜艳欲滴的样子。
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老屋的简朴,表达了“我”对老屋的亲切感。
(3)神态:娇羞。情感: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
(4)“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奶奶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这两句话暗示玉心佩已被奶奶卖掉,换成了面粉,为后文写没找到玉心佩作铺垫,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
【解析】略
13.【答案】(1) 端午节插艾草,能使人身体健康,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艾草散发出来的香气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让人难忘;艾草充满活力,身姿挺拔瘦直,气质清秀淡雅,温婉脱俗;母亲用艾草缝制的香包,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疼爱和温情;艾草有药用功能,母亲用艾草泡水给“我们”洗澡,让“我们”整个夏天清清爽爽。
(2)这句话是母亲采艾草时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对艾草的珍视、爱惜和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后的满足与喜悦,表现了母亲对家人的爱。
(3) ①对故乡的眷恋;②对浓浓母爱的赞美;③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④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
(4)BD
【解析】(1) 作者对插艾草这一习俗情有独钟,主要是因为端午插艾草的意义、艾草的特点以及与艾草有关的记,忆等,按要求从②—⑤段概括即可。
(2)画线句子为人物描写,通过细节,判断出动作和神态两个描写角度,据此推断母亲当时的感情。
(3) 从最后一段“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分析可以得到答案。
(4) B.没有味觉,不是为写乡村少女做铺垫。D.“表现出母亲思想传统、保守”错误,应是表现母亲对“我”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14.【答案】(1)A 点拨:应为“潭中鱼/可百许头”。
(2)①以……为乐 ②凄清 ③越过 ④回头看
(3)B 点拨:A项,成为/对、向。B项,均为“离开”。C项,可以/大约。D项,写文字/书信。
(4)①(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潭上的气氛)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③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是(人们)所说的佛的痕迹。
(5)【甲】文主要表达了作者的孤凄悲凉之情;【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之情。
【解析】略
15.【答案】略
【解析】【命题解码】 先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共有三则材料。像这样多则材料的作文要分别审读,找出关键词句,然后再看三则材料的共同点。第一则材料关键词是“成功”“竭尽全力”;第二则材料的关键词是“竭尽全力”“出色”;第三则材料的关键句是“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其实也就是“竭尽全力”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三则材料都是在谈做事要竭尽全力,心无旁骛地去完成,这样才能成功,也才能看出自己真正的能力。由此不难看出,本次作文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事应有正确的态度。在当前信息多元、诱惑颇多、人心浮躁的社会现实之下,这样的引导很有积极意义。
然后看选材。如果写成记叙文,应当通过一两件事来感悟这个道理,这些事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总之要有触动,对心灵有震撼,这样的事才会起到启迪人生的作用;也可以写成散文,围绕“做事要竭尽全力”这一主题,选取与之有关的材料,得出人生感悟,散文重点在于“形散神不散”,表达要逐步接近主题,避免太直接;还可以写成议论文,注意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可以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用名人事例做例证,引用名言来引证,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等,尽量做到论证层次清晰,生动且富有表现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