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九豫:犹豫。②伯春:隗器长子恂之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以君知减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遺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
B.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遺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
C.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遺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
D.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遺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丹青,泛指绘画用的颜色,也指绘画:又因丹青不易褪色,故用以比喻始终不渝。文中意为
后者。
B.质,以财物或人员作抵押,也指留作抵押的人或物。文中“遣伯春委质”与《屈原列传》“厚
币委质事楚”中的“委质”意思相同。
C.绝席,独坐一处,不与他人同席,以显尊贵。“班坐绝席”“在诸将之右”均表明皇帝对来
歙的尊重。
D.赠,追赠,指古代帝王给己死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历代朝廷赐诰敕,生前曰封身后曰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歙自告奋勇,为国分忧。为解光武帝之忧,来歙两次主动请缨,先自请出使开导隗嚣,后
率精兵奔袭略阳,均有建树。
B.来歙性情刚毅,临危不乱。与隗嚣交涉时,面对隗嚣的犹疑不决,他愤而斥责:生死攸关之
际,他也毫不畏惧,淡定自若。
C.来歙骁勇善战,攻守有功。袭击略阳时,他带领精兵英勇杀敌;固守略阳时,他发屋断木补
充兵器,直至光武帝发兵解围。
D.来歙以国为重,大义凛然。遭遇刺客、面对痛哭流涕的盖延,他以国家军务为重,临危相嘱,
并亲自书写表章,令人软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
(2)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
14.世称来君叔“天下信士”,文中哪些内容对此有所体现?请简要概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一16题。
读书
陆游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读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课:阅读。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二语文期中试题
第6页共8页期中语文参考答案:
1.D A项,“传统文学作品的创作则不需要考虑读者的感受”说法错误,文中只是说网络文学作品有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但不代表传统文学作品创作不需要考虑读者的感受。
B项,“彻底摆脱流量束缚”说法绝对。材料一中说的是“不能唯流量是从”。
C项,颠倒因果关系,材料二第三段是“人们把它持久地作用……因而带来持久的愉悦”。
2.A “所以它对读者阅读水平的要求比传统文学更高”在原文中没有任何依据,原文没有提到网络文学对读者阅读水平的问题。
3.C A项,符合材料三中“过早过强的逐利动机难免会扼杀它”的观点。
B项,符合材料三中“网络文学的本质依然是一种文学样式”的观点。
C项的内容在材料三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观点。
符合材料三中“它摆脱了文学是一种文化精英的活动”的观点。
4.首先指出情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然后论述人类为了让情感能力得以提高,进行了艺术创作;接着引出大众文艺的基础性评价标准;最后得出以受众为中心的大众文艺必然是类型化的的结论。 (每点1分)
5.①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路径不同、创作主体不同、商业性程度不同,评价标准自然不同。
(传统文学的路径是表现现实,而网络文学现实世界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传统文学是一种以作者为主体的精英文化,而网络文学是以受众为中心的;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商业性更重,有“粉丝向”)
②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决定了不能用传统文学相对固定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它。
(材料一最后指出“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
③传统文学理论已经落后于时代,不能用传统的文学评价标准来评价发展迅速的网络文学。
(材料三的第三段) (每点2分)
6.C “对比”手法错,文中没有运用此手法
7.D “是因为鸬鹚捕鱼的本领神奇,孩子喜欢”错,没有这种因果关系。作者写渔翁用鸬鹚捕鱼,这应该是漓江的一道独特风景,所以才用了较多笔墨
8.①用明晃晃耀眼的正午阳光比喻徐悲鸿20岁时的青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青年徐悲鸿“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②表达了对绘画的执着和痴迷的青年徐悲鸿给人带来的感受和影响。(每点2分)
9.①照应题目。文中有“山水有相逢,终会到桂林”,意思是秀美的漓江山水吸引了人们的到来。画家徐悲鸿被吸引来了,画家吴冠中也被吸引来了。
②深化主旨。从文意来看,本文不仅写漓江的山水之美,更是写与漓江山水相关的人情之美。写吴冠中妻子为雨中忘我作画的吴冠中撑伞,两人相依相伴,动人暖心,凸显了人情美,丰富了散文的内涵,深化了散文的主旨。 (每点3分)
10. B 皇上以为您懂得善恶好歹,知晓兴衰之理,所以才亲自写信给您表明心意,您表达诚心,派儿子伯春做人质,这是君臣之间的相互信任啊。
“足下”做“推忠诚”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委质”是“遣伯春”的目的,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B 不同 《屈原列传》 委:呈献 质:同“贽”“,见面礼
12. A A.“来歙两次主动请缨”错误。由原文“八年春,歙率二千精兵袭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可知,攻略阳不是主动请缨。
13. (1)来歙想要上前刺杀隗嚣,隗嚣起身进入内室,部署士兵,要杀来歙,来歙不慌不忙地拿着符节上车离去。(“部勒”,部署;“杖节”,拿着符节;“就”,登上,踏上。)
(2)现在我被刺客刺中,没办法报效国家了,所以叫你来,想把军务托付给你。(“中”被刺中;“无以”,没办法,没有用来……的;“属”,托付;“相属以军事”状语后置)
14. (1)来歙素来讲究信义,言行一致(2)往返游说,都可以核实。
(3)因其信义深得西州人士敬重和信任,在他得罪隗嚣后,许多人为他说情,因此得以脱身归汉。
15.C.“会心微笑”错,“堪笑处”是指可笑之处,“摩腹”指揉着肚子大笑。
16.①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学。如陆游说,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也要读书;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
②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如陆诗第二句说读书的本意就是为老百姓。
③学会从书中寻找面对现实困境的解决办法。如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④尽信书不如无书(或者书本和现实会有一定差距)。如辛弃疾在古人书中探寻是非得失的看法,觉得可笑。(答出3点即可)
17.(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3)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18.B 根据前文“贾晓玲想方设法让母亲高兴,母亲又何尝不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呢”说的是情感的“互文”,此处应以“这种情感的‘互文’”作句子的主语,排除AC;再结合下句“这样的欢声笑语,如此荒诞的故事”说的是情感的表达,故应该先说“影片的层次”后说“情感的宣泄”,排除D。
19.D 划线句“席子”运用了比喻修辞。
A.“复关”是借代,以地名代“氓”。 B.“春风十里”是借代,以诗句代“扬州”。
C.“愁攀援”是拟人。 D.“雪”是比喻,以“雪”喻浪花。
20.C “心照不宣”是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心领神会”是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侧重点分别是“不必明说”和“心里领悟”。语境是彼此能领悟其意味,应选用“心领神会”
意在言外:言辞的真正用意是暗含着的,没有明白说出。出人意表: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意在言外”比“出人意表”传达的信息更加丰富。语境形容修辞效果,使用“意在言外”更好。
正话反说:与本意相同的话。一反常态:意思是完全改变了平时的态度。“正话反说”比“一反常态”更能传达反话这种修辞的本质属性。语境是阐释“反语”,应选用“正话反说”。
21. 这里的新 但感觉少了点儿趣味 如果我们严格遵守合作原则
22.①按照通常的规则,这位同学此时应该使用“贵校”,但该同学用了“咱们”。(2分)
②这是拉近距离,表达愿意成为学校一员的愿望,希望面试官能感受到这一言外之意(3分)
23.【解析】这是一道图画+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图片内容为楷体“上、止、正”,三个字仅差一个笔画,却含义迥异。理解上难度不大,因为文字部分很明确地指出了三个字的意义——“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
这三个字里面包含有人生哲学和生命智慧,在审题时,需要把三字里面的内涵揭示出来。
“上”者,上进,保持一颗上进心,对所认定目标执着追求。“止”者,知止,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自己给自己“叫停”,懂得节制欲望、控制本能。《增广贤文》有云:“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正”者,守正,心有正气,胸有信念,人以正气立,事行正道远。无论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献身,还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持身守洁。正气总能给人心以温润,给社会以光明。守正的关键在于坚定,所谓“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正气凛然不失节,邪气就会让路;正义昭彰不退缩,黑暗不驱而散。
从要求上来看,“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现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写作时需要结合青年成长与发展来谈。适合写成议论文,可以安排成并列式的结构形式——“求学、交友、从业”,每个具体的生活实践,或者说人生的成长历程,都对应一个字:“求学”时重在“上进”;“交友”时重在“知止”;“从业”时重在“守正”。考生在写作时,三个字要兼顾,不能只写一个或两个。论证时要结合具体人物事例论证,当然也可以采用引证法或者正反对比论证等手法,力求做到论证充分有力。
立意:
1.上进知行止,守正抱初心。
2.守三字箴言,做有为青年。
3.青年当上进知止守正
参考例文
掬上进知止,向守正价值
大道无言,其行也坚。“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这三个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每多一个笔画,就增添一份深层的含义。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止正”蕴含待人处事之道。由此方知,我们应掬上进知止在手,向守正价值而行。
惟知上进,惟知奋发。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古有宋濂砚冻指寒,仍抄书苦读,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借读,志不求易,上进奋发。今有庞众望于父母患疾、家中贫困之际,全力考入清华。上进是藏匿于巍峨高山每块尘土里的积累,更是铭刻于沉潜态度背后的坚持。惟知上进,惟知奋发。吾辈青年应以自由之思想,阔步向前,踏歌而行,实现人生价值。
知止慎独,自律向前。
数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彭士禄为革命烈士彭湃之子,从苏联留学归来,隐姓埋名数十年,为祖国造核潜艇、建核电站,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而奋斗,一辈子为国家深潜。在孤独的科研路上,他坚守初心,于暗室不欺,自律向前。他生前常说:“是人民将我养大,我几辈子都还不了,只要祖国需要,我愿贡献一切。”要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大有作为,我们应知止慎独,自律向前。
守正坚定,踔厉奋发。
坚守正心是我们立足于世的道理。守正需要我们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泅游过黑夜,眼睛只会更加明亮;逾越过寒冬,机体只会更加强健。高原生命的保护神吴天一,守望着一条路,长松荫高原;分享中国故事,宣传中国形象的陈贝儿借溜索穿越偏见,记录时代最美的风景,江海意无穷;以生命赴使命的边疆战士,守望国家,守望着人民……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吾辈青年应肩扛责任,坚定正心,踔厉奋发。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少年当立凌云志,躬行不辍,正当其时。上进奋发,知止自律,守正向前,吾辈应坚定信念,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译文: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县人。归附光武帝,被任命做太中大夫。这时光武帝正担忧陇、蜀。来歙于是主动请命说:“隗嚣刚起兵时,以兴复汉室为名。现在陛下圣德威武,我希望能奉你的命令,用不变的诚信来开导他,隗嚣一定会束手来降,那么公孙述将成灭亡之势,不足为虑。”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
建武三年,来歙才出使隗嚣。建武五年,又前去劝说隗嚣。隗嚣派儿子隗恂跟随来歙入朝做人质。当时山东大致平定,光武帝谋划向西收取隗嚣的部队,想与他们一起攻打蜀,又派来歙去告诉隗嚣自己的旨意。隗嚣的部将王元劝说隗嚣,摆出许多疑问,使隗嚣很长时间犹豫不决。来歙一向刚毅,于是愤怒地质问责备隗嚣说:“皇上以为您懂得善恶好歹,知晓兴衰之理,所以才亲自写信给您表明心意,您表达诚心,派儿子伯春做人质,这是君臣之间的相互信任啊。现在反而要听信奸佞小人的话,定下(招致)灭族的计划,背叛君主,连累儿子,是要违背忠贞诚信吗?决定吉凶的选择,就在今天。”来歙想要上前刺杀隗嚣,隗嚣起身进入内室,部署士兵,要杀来歙,来歙不慌不忙地拿着符节(走到车旁)上车离去。隗嚣更加恼怒,王元劝隗嚣杀死来歙。隗嚣的将领王遵劝谏说:“使者,是用来使人重视用兵、珍惜和平而不好战的人,何况他带着皇帝命令而又凭借重要人质呢?不能杀他。”来歙为人讲信义,言行一致,以致往返游说,都可以核实。西州的士大夫都信任敬重他,许多人替他说情,所以来歙得以脱身东归至汉。
建武八年春,来歙率两千精兵袭击略阳,杀了隗嚣守将金梁。隗嚣非常吃惊,于是率领全部士兵几万人包围略阳城,开山筑堤,蓄水灌城。来歙和将士拼死坚守,箭用光了,就拆房子砍树木作为兵器。隗嚣用所有精锐部队攻城,从春天到秋天,他的士兵很疲惫。光武帝于是大举征发关东兵,亲自率兵到陇地,隗嚣部众溃败逃走,解了围。于是光武帝置办酒宴举行盛大宴会,慰劳、赏赐来歙,单独给来歙设个席位,排位在各位将领的上首,赏赐采歙的妻子绸缎一千匹。诏命来歙住在长安,监护所有将领。
建武十一年,来歙与盖延在河池进攻公孙述,攻破城池,乘胜前进。蜀人非常害怕,派遣刺客行刺来歙,没有刺死他,来歙派人紧急召见盖延。盖延见到来歙,伏身悲痛不已,不能仰头看来歙。来歙叱责盖延说:“虎牙大将军怎么敢这样!现在我被刺客刺中,没办法报效国家了,所以叫你来,想把军务托付给你,你反而学小孩子哭哭啼啼的!刺客的刀虽然还扎在我身上,我不能命令士兵杀了你吗?”盖延擦去眼泪勉强起身,接受来歙的告诫。来歙亲自书写表章,扔下笔拔出刀子就气绝身亡了。赠来歙为中郎将,赐给征羌侯官印,谥号节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