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中国、玛雅等文明中,都有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这说明
A.人类早期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 B.人类文明具有包容性
C.地区文明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D.人类文明具有地域性
2.下图是古代不同地区的文字。这反映了
埃及象形文字 中国商代甲骨文 玛雅象形文字 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印度印章文字
A.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B.地区文明水平的差异性
C.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人类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3.希腊半岛环海、多山、多岛屿,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而印度北部是山地,可以有效阻挡来自草原的游牧骑兵直接攻击,自成一体,发展稳定,
较少受到中东大沙漠的影响。据此可知
A.农耕文明优于游牧文明 B.古代文明各自独立发展
C.历史传统影响社会发展 D.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4.下面这件瓷器发现于今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座陵墓中,它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这体现了
A.中国古代发达的手工技艺 B.文明交流的源远流长
C.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 D.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5.下面是某同学在课堂上学习“古代世界的帝国”时总结的笔记。据此可知,该“帝国”
(
公元前6世纪,兴起于伊朗高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公元前4世纪晚期,被马其顿灭亡。
继承西亚的君主专制,宣扬君权神授。
地方上实行行省制。
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是
A.赫梯帝国 B.波斯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罗马帝国
6.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都是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但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又都是由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演化而来。字母文字能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地区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与联系
B.便于西亚地区进行君主专制统治
C.腓尼基地处埃及和西亚交汇点
D.字母文字书写简便且方便记录
7.“在这样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导致中古时期的西欧这一现象的政治因素是
A.国王对地方控制力弱 B.维护农奴制度的需要
C.基督教会势力的强大 D.封君封臣制度的存在
8.中世纪时,欧洲城市颁发特许状授予城市居民各种特权: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意处置。特许状的颁布
A.有助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B.表明城市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C.说明城市实现了政治独立 D.体现了市民享有充分的个人自由
9.下面两幅国徽图案反映出
拜占庭国徽 俄罗斯国徽
A.两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几乎是完全相同
B.俄罗斯的发展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C.两国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继承与被继承关系
D.俄罗斯比拜占庭帝国更加重视骑兵的建设
10.阿拉伯帝国历代哈里发重视摄取先进文化,组织翻译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为新的阿拉伯文化。这一现象
A.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 B.体现了东西方的文化交融
C.巩固了阿拉伯帝国统治 D.促进西方古典文化的发展
11.在古代非洲,东非建立了一系列城市国家,西非先后崛起了加纳、马里和桑海几个大帝国,南非出现了以建筑“石头城”闻名的津巴布韦文化。这表明古代非洲
A.各地区文明之间相互隔绝 B.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
C.政治分裂影响了文明整合 D.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
12.下图为《印第安人农耕图》,图中印第安人可能在种植
A.小麦或者大麦 B.粟或者水稻 C.玉米、薯类或豆类 D.橄榄或葡萄
13.“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该材料可用于研究
A.全球航路开辟的动因 B.商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C.工业革命开展的背景 D.世界市场确立的途径
14.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如下图)。这反映了
A.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B.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沦为了贸易边缘区
C.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
D.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
15. 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写道:“美洲印第安人的大规模死亡,并不是因为欧洲人用枪炮屠杀了他们,而是欧洲人带去的病菌几乎灭绝了他们。”这说明
A.文明的链接具有双重性 B.美国人对疾病的传播负有责任
C.印第安人社会习俗落后 D.新航路拓展了人类的生存范围
16.约在1600年,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200万磅,丁香、蓝靛、药品、等共约35万至65万镑,而经过商队运进地中海的胡椒有300万-400万磅,丁香等共有70万-100万镑,另外还有生丝50万磅。这些数字说明
A.新航路开辟作用有限 B.地中海航线依然十分重要
C.航路中心转移不明显 D.西葡两国争夺贸易主导权
17.为研究一个历史问题,某位同学搜集到意大利“美术三杰”的代表作(如下图)。这位
同学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蒙娜丽莎的微笑》(达·芬奇) 《大卫》(米开朗琪罗) 《椅上的圣母》(拉斐尔)
A.近现代美术发展史 B.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C.宗教绘画中的历史 D.艺术作品中的人文主义
18.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深感自己对社会、对他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对自身的力量也充满自信。对“责任〞和“力量"表述正确的是
A.复兴古罗马的法律 资本主义发达
B.法国成为欧洲霸主 法国人民支持
C.构建未来美好社会 人的理性精神
D.抢夺海外的殖民地 法国军力强大
19.1215年,英国贵族因不满“失地王”约翰的统治,强迫他签下《大宪章》:第一,英国臣民的财产权和人身安全必须得到保障;第二,臣民跟君主之间是契约关系,如果国王违约,臣民有权反抗国王……。此后英国的政治传统是
A.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B.议会至上,国王无权
C.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D.有限王权,王在法下
20.王希教授说:“美国宪法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政治设计,一开始不是,现在也不是,宪法诞生后,它是通过群体谈判妥协而化解危机,参与立宪的利益是多元的,立宪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协商和妥协的过程,由此产生的宪法也必然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该学者意在强调美国宪法
A.适应了维护稳定的现实需要 B.践行了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
C.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体制弊端 D.创建了西方的民主共和政体
21.1780年,一位英国工匠说:“我去公共场所并不是为了喝酒,而是为了新闻,我没有其
他途径得到它,我负担不起5便士。在那里我可以听到别人读报纸,并谈论伦敦发生的
事情,那是我唯一能获得新闻的地方。”这反映了当时
A.普通民众追求奢侈生活 B.贫富分化逐步加剧
C.社会变革影响个人观念 D.社会相对自由开放
22.英国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镑增加到1840 年的45590 万镑,生铁产量1720年为25000吨,1840年增至139640吨,煤产量1770年为260万吨,1836年增至3000万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工业部门大量涌现 B.工业生产迅猛增长
C.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D.基本完成工业革命
23.《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
到。”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材料充分体现了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 B.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C.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D.社会主义革命的依据
24.1848年后,在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理论影响下,欧洲爆发了多次工人阶级的武装革命
运动,迫使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不得不给工人阶级更多的民主
权利。由此可知,当时的工人革命运动
A.推动了巴黎公社的爆发 B.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
C.采用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D.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进程
25.某学者认为:“(巴黎)公社纯粹是工人阶级的政府,它的统治完全是无产阶级德谟克
拉西的统治。在公社统治之下,我们不见有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制,工人的生活和
待遇绝没有资产阶级政府势力下时那般黑暗。”他强调巴黎公社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C.是无产阶级政权 D.加强工农阶级联盟
26.美国学者本特利认为,19、20世纪出现了一个非常流行的现象,许多帝国日益重视“教
化工程”。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帝国声称,帝国最终会把一部分“异域”臣民转化为像帝
国中、心区的人那样思考、生活和接受管理。据此可知,“教化工程”
A.旨在维护殖民地人民的利益
B.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
C.缘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服务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实际需要
27.国外世界史著作《欧洲史》中,在同一主题下呈现了下面四幅插图,这四幅插图共同的
主题是
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罪恶的三角贸易
C.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D.物种的洲际交换
28.20世纪初,亚洲开始改变沉睡状态,“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被宰割、被奴役的因素转变为积极的革命因素”。这根源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B.亚洲人民反帝斗争走向联合
C.亚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 D.世界殖民体系的衰退和瓦解
29.1914-1918年,英国女汽车驾驶员从1700人增加到28900人,1914年,伍尔维奇兵
工厂仅雇佣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28000人。这反映了
A.重工业的发展促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战争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结构
C.政治地位的提高激发女性就业动力 D.工人运动增加女性就业机会
30.1929年起,苏联建立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拥有农业机械(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拖拉机作业时间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差不多100倍。苏联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加快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
C.改善农业生产落后面貌 D.适应工业化建设需要
二、非选择题(共3题,55分。其中第31题18分,第32题17分,第33题2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某同学在学习历史时搜集到以下材料:
亚历山大大帝和伊苏斯之战 亚述骑兵
领域 传播途径
农耕技术 西亚的农耕技术,向东传到中亚(伊朗高原);向西传入欧洲(希腊,并进一步传到西欧和北欧);向南传入北非(埃及、利比亚等)。
冶铁技术 冶铁技术最初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人类从此进入铁器时代。
神话故事 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
雕刻艺术 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
字母文字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依据材料一,选择一种古代文明扩展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述。(9分)
材料二 11世纪,エ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推动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新型学校出现,这些学校直接与城市世俗生活紧密结合。新型的学校有两类:一类是城市或行会的拉丁语学校,另一类是城市或私立的写作和算学学校。这两种学校共同推动了欧洲教育的发展,使人们对科学、医学、法学、哲学和神学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到12世纪,在一些教育普及程度高的城市中兴起了大学,这些大学具有政治或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司法权。由于中世纪大学在城市中是个自成体系的小社会,因此在大学内部依靠一些自治性的团体进行运转,教师和学生分别组成行会来维护自身利益。虽然宗教思想在中世纪教育中依然占主导地位,但是大学却为新时代文化的出现和知识的飞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
(2)假如你是一位命题者,请依据材料二选择一个角度设计问题,并写出问题的答案要点。(9分)
32.(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是欧洲颇受欢迎的小说之一。第1卷于1719年4月出版,到8月已经重印了4次。到19世纪末,第1卷的不同版本已出版了近700版,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鲁宾逊漂流记》的内容、史料类型、作者立场三个角度说明其史料价值与局限。(17分)
33.(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个世界市场:联合、竞争及毫无保障”
(1)在材料一的图中用箭头标出19世纪末欧洲资本输出的主要流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
材料二 从1763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
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1914时,欧洲诸强国已并吞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关于欧洲扩张的推动力的观点进行说明。(12分)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D C B A D A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D A B D C D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A D C B C A B D
二、非选择题
31.(18分)
(1)方式一:武力扩张。(2分)
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1分)这种方式给被入侵地区人民带来灾难,对当地文明造成一定的破坏;(2分)但这种方式促进了统一大帝国的形成,促进了农耕文明的扩张,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4分)
方式二:和平交流。(2分)
和平交流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1分)这种方式的具体表现有经贸往来、思想文化交流、科技交流、遣使往来等。(2分)该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4分)
(2)角度一:
问题:中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原因。(3分)
答案:工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兴起;社会对教育的需求。(6分)
角度二:
问题:中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特点。(3分)
答案:与城市世俗生活相联系;具有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司法权;组成行会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宗教思想在中世纪教育中依然占主导地位。(6分)
角度三:
问题:中世纪欧洲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3分)
答案:传承文化;提高人们知识素养;为新时代文化的出现和知识的飞速增长奠定了基础。(6分)(如有其他合理角度及解答,也可酌情给分。)
32.(17分)
价值:从内容看,鲁宾逊“渴望航海冒险”是大航海时代的产物;“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个人财产”、“领地”等,反映了贩卖黑奴、发展种植园经济、开拓殖民地等殖民扩张活动;“自己阅读《圣经》”反映了宗教改革的主张。(9分)
从史料类型看,《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与书中讲述的内容基本处于同一时期,可作为英国近代早期历史研究的直接史料。(4分)
因此,《鲁宾逊漂流记》对研究英国近代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有一定价值。(1分)
局限:该书是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的成分。(1分)作者是英国本国人,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有美化英国殖民扩张的色彩。(2分)
33.(20分)
(1)
画出两个方向即可,每个方向2分,共4分。
原因: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和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能力,资本主义需要更广阔世界市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材料;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资本主义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4分,每点2分,2点即可)
(2)斯塔夫认为欧洲扩张的主要推动力是三大革命,即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2分)
科学革命是指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如牛顿力学、达尔文进化论等。这动摇了神学统治的理论基础,为欧洲对外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3分)工业革命是指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欧洲对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3分)政治革命是指英、法、德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统一战争、颁布法律文件等方式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度。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广泛建立,推动了对外扩张。(3分)总之,三大革命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推动了欧洲对外扩张,确立对世界的霸权。(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