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笔记(2013.2 CXL)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座号_______
请务必保存好!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使同族人按照辈分、亲疏的宗法关系和谐地相处为内容,传送全乡的秀才观赏这首诗。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人们便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父亲;有的用钱请仲永题诗讨取仲永的诗作。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随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来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和普通人差不多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就是先天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的。他的天赋条件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很多。他最终成为常人,就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慧,又聪明到这样的程度,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常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恐怕连做一个普通人都不可能吧?
一、文学知识积累
⑴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临川人,北宋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3)解题:本文用“伤”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 哀伤,惋惜 之情。
二、重点字词解释(如有遗漏,请补充在后面空白处)
1.世隶耕 属于 2.未尝识书具 曾经 3.父异焉 对……感到惊异
4.借旁近与之 给 5.即书诗四句 立即;书写 6.并自为其名 题写
7.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以……为:把……作为;养:赡养;意:内容
8.传一乡秀才观之 观看 9.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此,这;立就:立刻完成
10.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文采和道理;皆:都;可:值得;观:鉴赏
11.邑人奇之 同县的人 12.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宾客:把……当做宾客
13.或以钱币乞之 或:有的(人);以:用;乞:求取
14.父利其然也 认为……有利;然:这样
1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16.不使学 让
17.余闻之也久 听说 18.从先人还家 从:跟从;先人:父亲;还:回
19.于舅家见之 在 20.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之:的;闻:名声
21. 泯然众人矣 泯然:消失(然:……的样子);众人:常人
22.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通悟:通达聪慧;受:承受
23.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于:比;材人:有才能的人
24.卒之为众人 最后 25.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被;至:到达
26.彼其受之天也 他 27.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当然,固然 28.得为众人而已邪 停止
补充:
三、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 名词,自己)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
闻: 1、余闻之也久( 动词,听说 ) 2、不能称前时之闻( 名词,名声 )
其: 1、其诗以养父母( 代词,这 ) 2、稍稍宾客其父( 代词,他的 )
然: 1、父利其然也( 代词,这样 )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
以: 1、其诗以养父母(把) 2、或以钱币乞之(用)
补充:
四、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2、(或)以钱币乞之( 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
5、泯然(众人)矣( 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文章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补充:
六、问题探究
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A B C D F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E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3、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 受于人者不至”。
4、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章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
5、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①从个人情况看: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
②从道理上讲: 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6、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答: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成为有用之才。
7、“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转叙述为议论,将我对这件事的态度与结论写了出来。
8、“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
答: 表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9、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
答: 后者更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10、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笔记补充: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唧唧的织布声,木兰在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气声。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呢?(木兰说)我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正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出征。
木兰到集市各处买了骏马,鞍垫子,驾 ( http: / / www.21cnjy.com )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和长鞭。(东、西、南、北市只是一种名叫互文的修辞手法并不是去东、西、南、北市。)早晨辞别父母上路,傍晚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木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傍晚到达燕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马的马叫声。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战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了原来的房间,打开各个房间的门,坐一会儿各个房间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旧衣裙,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头发贴饰物。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姑娘。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 ( http: / / www.21cnjy.com )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一.本文《木兰诗 》选自宋代 郭茂倩 编的《乐府诗集》一书。这首诗是南北朝 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kè hán) 燕山(yān) 胡骑(jì) 辔头(pèi) 唧唧(jī) 机杼(zhù)
军帖 (tiě) 鞍鞯 (ānjiān) 鸣溅溅(jiān) 鸣啾啾(jiū) 戎机(róng) 朔气(shuò)
金柝 (tuò) 著 (zh ( http: / / www.21cnjy.com )uó) 帖花黄(tiē) 姊妹(zǐ) 云鬓(bìn) 策勋十二转(zhuǎn)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户:门 2.不闻机杼声 听,听见 3.惟闻女叹息 只
4.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何所思:即“所思何”,想什么;忆:思念
5.昨夜见军帖 军中的文告 6.军书十二卷 表多数,不是确指,下文“十年”“十二年”同
7.卷卷有爷名 父亲,同“阿爷” 8.愿为市鞍马 为:为此;市:买
9.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辞:告别;去:离开 10.暮宿黄河边 晚上
1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只 12.万里赴戎机 战争
13.关山度若飞 “若飞度关山”;度:过 14.朔气传金柝 北方寒气
15.天子坐明堂 朝堂 16.策勋十二转 记功 18.赏赐百千强 有余
19.可汗问所欲 想,想要 20.愿驰千里足 千里马 21.出郭相扶将 扶持
22.磨刀霍霍向猪羊 对着,朝着 23.著我旧时裳 穿 24.火伴皆惊忙 都
25.雄兔脚扑朔 动弹 26.雌兔眼迷离 眯着眼 27.双兔傍地走 靠近,贴着
28.安能辨我是雄雌?安:怎么
补充: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意思是 粘贴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火通 伙 ,意思是 伙伴
五.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
六.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后一问意近即可)
七.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意近即可)
八.“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
答: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九.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
答: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
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排比,写出了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 。
十一.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
十二.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
十三.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十四.“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答: 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十五.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答: 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十六. 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答: 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十七.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答: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答:木兰有许多可敬、可爱之处。如“阿爷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女孩子看到家里没有兄长,父亲已年老体衰,毅然替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和将士们一起拼死作战,十年驰骋于疆场,这种英雄气概也是可敬、可爱。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高尚行为又是多么可敬、可爱。
十八.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篇末四句,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的主旨的句子: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出塞》中,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句。《木兰诗》中也含有“胡”字,其意思与“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字基本相同的诗句是: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3)《木兰诗》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4)《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5)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含相似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笔记补充: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méng)曰:“卿 ( http: / / www.21cnjy.com )/(qīng)今/当(dāng)涂(tú)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shè)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 即(jí)更(gē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如今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营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担任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上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而去。
一.《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 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孙权:字仲谋,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曾与刘备联合大破曹军,获赤壁
之捷。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吕蒙:三国时吴国的名将。
鲁肃:字子敬,东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横江将军。
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司马光砸缸)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二.重点字词解释
1.初 当初 2.权谓 对……说
3.卿今当涂掌事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政事。
4.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以:用;务:事务。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http: / / www.21cnjy.com ) 孤:古时诸侯王的自称;岂:难道;欲:想要;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古代负责经学传授的学官;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6.但当涉猎 但:只,仅;涉猎:泛览,粗略地阅读
7.见往事耳 见,了解。往事,以往的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8.卿言多务,孰若孤? ( http: / / www.21cnjy.com ) 哪里比得上。 9.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就;始:开始;就学:即学习。10.及鲁肃过寻阳 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11.与蒙论议 议论,谈论。
12.卿今者才略 才干和谋略。 13.非复吴下阿蒙 不再是
14.士别三日 读书人离别三日
15.即更刮目相待 即:就;更:重新;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1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见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清事物;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17.肃遂拜蒙母遂 于是;拜:叩拜,拜见 18.结友而别 结交
补充:
三.重点句子翻译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对吕蒙说:“现在你当权掌管军政大事,不可以不学习!”
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很吃惊地说:“现在你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县阿蒙了!”
四.文章理解
1.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表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2.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方法: 但当涉猎 目的:见往事耳
3.本文主要通过 对话 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 睿智、关心下属; ;吕蒙是 直率 。
4.鲁肃的话表现他情不自禁的赞叹的感情,也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成 ;文末“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答: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结果看也可说明孙权善劝。(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6.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答: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开卷有益。
7.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8.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
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 ( http: / / www.21cnjy.com )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京城里有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赶上一家摆酒席大请宾客,在厅堂的东北角设置了八尺宽的屏风,让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众多的宾客围着屏风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风中醒木拍了一下,在座的宾客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
远远地听到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丈夫说着梦话.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妻子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妇女一边拍他一边轻声哼唱着。另一个大孩子醒了,他唠唠叨叨个没完。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含着奶头的哭声,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呵斥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听着,微微笑着,默默的赞叹,认为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鼾声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下。隐隐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子、器皿歪倒了,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松弛下来,渐渐端正了坐姿。
忽然听到一人高声呼喊“起火了!”丈夫起来大声喊叫,妇女也起来大声喊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一会儿,有成百上千的人高声喊叫,成百上千个小孩哭喊,成百上千只狗狂叫,当中还夹着劈里拍啦的声音和房屋倒塌的声音,着火爆炸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起;又夹着成百上千个呼救的声音,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声音,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具备的。即使一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一种;一人有一百张嘴,每张嘴有一百个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差点儿都要争先跑开。
忽然醒木拍了一下,所有的声音都没有了。撤掉屏风再看,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一.本文节选自《虞初新志 秋声诗自序》是清代 张潮 编选的 笔记 小说。作者林嗣环,字 铁崖 , 明末清初人。
二.重点字词解释
1、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擅长;者:……的人 2、会宾客大宴 适逢,正赶上
3、于厅事之东北角 于:在;之:结构助词,的
4、施八尺屏障 施:设置,安放;屏障: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
5、众宾团坐 围绕而坐 6、少顷 一会儿
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只听见 8、满坐寂然 坐:通“座”;全场静悄悄的
9、遥闻深巷中犬吠 遥:远远地;犬吠:狗叫
10、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惊觉:被惊醒;欠伸:打呵欠,伸懒腰
11、其夫呓语 说梦话 12、既而儿醒 不久,紧接着
13、妇抚儿乳 抚:抚摸;乳:喂奶,动词 14、儿含乳啼 乳头,名词
15、妇拍而呜之 而:并列连词;呜: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16、絮絮不止 连续不断说话 17、当是时 当:正当;是:这
18、大儿初醒声 刚刚 19、夫叱 大声呵斥
20、一时齐发 一时:同时;齐:一起
21、众妙毕备
众:各种;毕:全,都;备:具备;各种妙趣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的极像
22、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无不:没有一个不;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23、默叹 默默地赞叹 24、以为妙绝 以为:认为;绝:极
25、未几 不久 26、夫齁声起 打鼾
27、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微闻:隐约地听到;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
28、盆器倾侧 翻倒倾斜 29、意少舒 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
30、稍稍正坐 渐渐 31、俄而 一会儿
3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中间:其中夹杂着;力拉:噼里啪啦,拟声词;崩倒:倒塌
33、百千齐作 发出
34、曳屋呼呼声 (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起用力的呼喊声
35、虽人有百手 即使 ( http: / / www.21cnjy.com ) 36、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37、变色离席 变了脸色
38、奋袖出臂 奋:扬起,举起;扬起袖子露出手臂
39、两股战战 股:大腿;战战:打战,打哆嗦 40、几欲先走 几:几乎;走:跑
41、群响毕绝 毕:都;绝:消失
补充:
三.通假字 满坐寂然 坐,通“座”,座位
四.古今异义
1.会宾客大宴 会 古义:适逢,正赶上 今义:会议
2.但闻屏障中 但 古义:只、仅 今义:但是
闻 古义:听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3.当是时 是 古义:指示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4.微闻有鼠 微 古义:隐约 今义:微小
5.稍稍正坐 稍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6.宾客意少舒 少 古义:稍微 今义:与多相反
7.中间力拉 中间古义:中间夹杂 今义:中间
力拉古义:劈里啪啦 今义:用力拉
8.虽人有百手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9.不能名其一处 名 古义:说出 今义:名字
10.变色离席 席 古义:座位 今义:席子
11.两股战战 股 古义:大腿
今义:作机关团体中的组织单位:如“总务段”;或作量词:如“一股敌军”;或称集合资金一份:如“股份”
12.几欲先走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五.一词多义
(1)乳 1.妇抚而乳 喂奶,动词 2.儿含乳啼 乳头,名词
(2)妙 1.众妙毕备 妙处,名词 2.以为妙绝 善,好,形容词
(3)绝 1.以为妙绝 极点,名词 2.群响毕绝 停止、消失,动词
(4)坐 1.众宾团坐 坐,动词 2.满坐寂然 通座,座位,名词
(5)呼 1.呼呼风声 拟声词 2.忽一人大呼 呼叫,动词
(6)指 1.手有百指 手指,名词 2.不能指其一端 指出,动词
(7)之 1.于厅事之东北角 助词,的 2.妇拍而呜之 代词,他,指小儿子
六.重点句子翻译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3)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同一时间一齐发出来,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
(4)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在座所有的宾客,没有人不伸长了脖子,偏着头,微微笑,默默赞叹,认为表演真是妙极了。
(5)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也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7)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8)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有上百个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9)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都消失了。
七.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他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 表示突然发生 忽 、 忽然
2 表示同时发生 一时
3 表示相继发生 既而
4 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 是时
5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久发生 少顷 、 未几 、 俄而
八.文本理解
1.“一时齐发”指文中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2.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本文写到了口技人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3.文中描写宾客听表演后神态的句子是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这样写的作用是烘托口技艺人技艺之“善”。
4.文中用 犬吠声 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声之远,用 妇人惊觉欠伸、 妇抚儿乳 和 妇拍而呜之 写声之近,用 儿醒大啼 写声之大,用 有鼠作作索索 写声之小、夜之静。
5.文章正面描写了口技者表演的内容 ,侧面描写了 观众的反映 ,都是为了突出 “善”(文眼)。
6.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这可信吗 谈谈你的独到见解。
答:我认为可信。因为口技人的表演技艺非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高超,他已完全把听众带入了火灾的情景之中,就如看电影、电视一样,明知是假的,我们的心情也常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听众有这样的反应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7.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有什么作用呢
答:我认为安放围幕有增加口技表演效果的作用,这样围着,易把听众带人情景之中。如果不围,就达不到这样的表演效果。
8. 文言文常常不用量词,如“一人”就是“一个人”。补清下列句中的量词。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9. 请找出描摹声音的一组排比句,并说说其作用是什么?(第二段)
答:“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 ( http: / / www.21cnjy.com )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排比,语气急促从中不仅看出表演者技艺高超,而且可以看出这场表演的开场精心设计。
九.附:重点语段练习
[一]阅读第二段回答: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喂奶 ) (2)既而儿醒(不久,紧跟着)
(3)一时齐发(同时) (4)众妙毕备( 全、都)
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
(众妙毕备。∥满座宾客)
第一层: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第二层:描绘了听众赞赏陶醉的神情。
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 正面 、 侧面 的描写方法。
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
答: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之技“善”。
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伸颈、侧目 ;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微笑;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默叹,以为妙绝 。
6.翻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各种声音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二] 阅读第四段回答: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夹杂 ) (2)虽人有百手(即使 )
(3)不能名其一处( 说出 ) (4)两股战战( 大腿 )
2.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
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3.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
4.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 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
5.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6.翻译。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7.按要求填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忽 、 俄而 ;文中拟声的叠音词是 呼呼、 许许;文中表示不同声音的动词是 呼、哭、吠、求救、抢夺、曳、泼 。
笔记补充: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夸父与日逐走 逐: 竞跑、赛跑;走:跑 ②入日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渴,欲得饮 欲:想要 ; 得:得到;饮:喝的东西
④饮于河、渭 于:到; 河、渭:黄河、渭河
⑤河、渭不足 不足: 不够 ⑥北饮大泽 北:向北,往北; 大泽:大湖
⑦未至 至:到 ⑧道渴而死 道:路;而:表修饰
⑨弃其杖 弃: 遗弃;其:他的,指夸父的;杖:手杖
⑩化为邓林 邓林:桃林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⑵未至,道渴而死 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答:①积极意义:表现夸 ( http: / / www.21cnjy.com )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5.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6.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愿望和精神?
答: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7.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8.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答:夸父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的人。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一.重点字词解释
1.昔者 从前 2.正为帝 做,动词 3.地维绝 维,绳子;绝,断
4. 故水潦尘埃归焉 故,所以;潦,积水;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二.翻译下列句子
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译: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首领,(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
⑵天柱折,地维绝 译: 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⑶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 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三.文本理解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答:《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答: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
4.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答: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以颛顼胜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而告终,是中国传说时代最早的战争。此时的战争已超出氏族部落间的械斗,而主要是发生在两个部族集团或部落联盟之间,战争已带有氏族酋长争夺统治权(联盟首领地位)的性质。从战争指导上看,已开始注意战前准备,利用天气条件和争取同盟军等因素。从战争结果看,还没有出现文明时代那种对战败者进行奴役的情形,而主要是胜利的一方将失败一方赶出原住地或与失败一方结为联盟。从各部落联盟不断交往,发生冲突,而又不断融合的传说中,表明各民族祖先在共同缔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都作出了贡献。
5.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6.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自我牺牲。
《短文两篇》笔记补充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 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第一组习题:
1.本文选自 清 代小说家 蒲松龄写的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甚远(紧跟 ) (2)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3)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 )(4)一狼洞其中(打洞 )
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D)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 ③屠自后断其股 ④其一犬坐于前
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 “缀行甚远”“并驱如故” 。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 屠惧,屠大窘,乃悟前狼假寐 。
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 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 议论
[二]第二组习题:
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D )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 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止增笑耳 止有剩骨
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D )
①久之,目似瞑 ②又数刀毙之 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④盖以诱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我能用 “∕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1)其 一 /犬 坐 于 前 。 (2)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
4.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B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B.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C.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5.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句子有 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 狼子野心 、引狼入室 、 狼心狗肺 、 狼狈为奸。声名狼藉
6.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我认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7.阐述本文主旨。
答: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8.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答: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