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B.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顺应了历史潮流D.促进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大背景是( )
A.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B.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C.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 D.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征是( )
A.澄清吏治 B.提倡汉化 C.发展经济 D.中央集权
4.以下选项中,最能反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点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D.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5.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 B.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
C.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 D.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
6.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让弟弟娶汉女为妻;改姓为元;对30 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孝文帝的这些措施是( )
A.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B.利于北魏统一全国
C.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 D.促进了民族融合
7.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经受儒学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 )
A.独尊儒术 B.实行汉化 C.开发江南 D.科举取士
8.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族的服装
B.在朝廷中大臣都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叫元拓的学生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
①氐族 ②羌族 ③鲜卑族 ④匈奴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0.下列政权中,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有( )
①曹魏 ②东晋 ③西晋 ④北魏 ⑤前秦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1.下列古代战役中,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巨鹿之战 ④官渡之战 ⑤赤壁之战 ⑥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⑥
12.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北魏政权
②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政策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③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④为北魏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⑤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咸阳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4.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5.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羌族
16.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7.右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胡人牛耕图
A.北方民族交融
B.江南经济开发
C.中外之间交往
D.北方政权分立
18.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
①破釜沉舟 ②投鞭断流 ③揭竿而起 ④风声鹤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下列历史上的战役同淝水之战相似的是( )
①围魏救赵 ②巨鹿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曾有诗句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
A.《秦始皇传》
B.《汉武帝传》
C.《北魏孝文帝传》
D.《汉高祖传》
2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1 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2.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23.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B.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C.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D.汉族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的食物、服饰、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
二、非选择题
24.材料一 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 《国史大纲》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的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逐渐地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我国北方出现各民族大交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教材
(1).通过材料一,想想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历史和文化的原因。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有何历史意义?
25、小明一家打算去旅游。他们在查阅导游手册时看到了一张某古遗址纪念碑的照片(右图)。小明的爸爸想了解古时候当地发生过什么大事。小明自告奋勇充当解说员。下面一段文字是他的解说词。请你找找看,小明哪些地方说错了。
公元4世纪,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西晋和前秦两个政权南北对峙的局面。383年,前秦的统治者王猛征集了80多万大军,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南北。西晋组织了8万人迎战。双方在淝水这个城市展开了激战。王猛自恃兵多,骄傲轻敌。前秦军有80多万人,但民族成分复杂,各族将士不满羌族人的统治,军心涣散。晋军在苻坚的领导下士气高昂,齐心合力,一举击溃前秦军,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为淝水之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人,但向南进军时前后相距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
(2)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
(3)这次战役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
帝(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下图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
28、.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正在进行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改革”的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史料呈现】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是: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摘编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
——摘编自北师大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其中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内容是哪一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后,生活在北魏的鲜卑族女孩可能经历的是( )
①学汉语 ②穿戴汉族服饰 ③改汉姓 ④禁止与汉族贵族联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请你谈谈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
1-5CBBCA 6-10DBBCA 11-15CBADB 16-20DADDC 21-23AAD
24、(1).少数民族统治者认识到本民族文化制度落后不利于统治中原。
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
(2) 原因:各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互相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相互影响和学习;社会习俗上相互借鉴和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和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3)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5、(1)两个并立的政权应该是东晋和前秦。
(2)前秦的统治者是苻坚不是王猛。
(3)淝水是一条河的名称而不是城市名。
(4)前秦是氐族人建立的政权,应该是各族将士不满氐族人的统治。
(5)苻坚是前秦皇帝,不是东晋的首领。
26、(1)淝水之战。
(2)383年。前秦、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7.(1)改鲜卑姓为汉姓;禁用鲜卑语,说汉语;改鲜卑服为汉服。
(2)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为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只要答案意思相近即可)
28.(1)承认土地私有。
(2)A
(3)条件: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