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数学新课程标准把九年义务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的开始,也是小学阶段的转折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四年级数学上册延续了第一学教材的编写思路及特点,大部分内容是对第一学段的进一步拓展,下面结合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做一些具体的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编排特点和意图:
1、创设探索数学规律的载体,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体会探索的基本方法。
例如:乘法结合律,让学生经历过程,探索出方法。
2、提供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学习素材,挖掘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与反思,学会条理化和系统化。
4、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满足多样化的数学学习需求。
5、重视在大量的观察、操作、思考、想象、交流等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
如教学“平移与平行”,让学生在看一看、描一描、折一折和画一画的活动中建立空间观念。
6、设计富有特色的以综合应用为主的实践活动。
7、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第五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5、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6、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作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7、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8、第八单元“统计”。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三、教材在小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1、“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册内容包括第一、三、五、七单元,这些内容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也是学生认识数量关系、探索数学规律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石。
2、“空间与几何”部分是第二、四、六单元,主要涉及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几何物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3、“统计与概率”是教材第八单元的内容,它是一个比较独立的知识体系,主要是通过了解来掌握一种思想的方法。
4、本册教材的实践与综合继续保持第一学段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设计的实践活动。
四、教材重难点:
(一)数与代数重难点
1、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理解近似数在设计生活中的作用,能根据实际的要求求一个近似数。
2、第二单元 乘法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正确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归纳一些结算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3)认识并学会使用计数器,会利用计数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探索、发现乘法、加法运算率。
3、第五单元 除法
(1)能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3)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4、第七单元 生活中的负数
(1)了解日常生活中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二)空间与几何重难点
1、第二单元 线与角
(1)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2)会用量角器量角,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2、第四单元 图形的变换
平移和旋转的要素。
3、第六单元 方向与位置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具体情境理解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三)统计与概率重难点
第八单元 统计
(1)经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认识折现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综合与实践重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目标:
1、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学生将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学生能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5、学生将能识别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画)指定度数的角。
6、学生将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变换制作美丽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能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变换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变换中的平移或旋转的过程。
7、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8、学生将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并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并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统计图;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图上预测事物变化的趋势。
六、教法学法:
教法:在教学的过程中,主体采用“四环节循环教学法”进行教学。在部分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应本着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四、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第一、三、五单元,占总课时的五分之三。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关注算法多样化,但竖式计算是重点。
4、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6、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7、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八、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单元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课本2-15页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本单元安排了四个情境活动:数一数(亿以内数的认识),人口普查(亿以内数的读写及比较大小),国土面积(大数的改写),森林面积(近似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及比较它们的大小。
3、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数学思考
1、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2、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问题解决
1、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2、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4、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情感态度
1、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2、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3、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数学交流和数学表达能力。
4.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教育。
单元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以及读写法、大数的改写、近似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单元教学建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单元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 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
2、 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
3、 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难点
1、 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求要求一个数的近似值。
教学突破
通过精彩有趣的知识、丰富多彩的实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创造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和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
课时分配:
数一数…………………………………………………………………… 2课时
人口普查………………………………………………………………… 2课时
国土面积………………………………………………………………… 2课时
近似数…………………………………………………………………… 2课时
数学阅读………………………………………………………………… 1课时
练习一…………………………………………………………………… 2课时
机动……………………………………………………………………… 1课时
计划12课时完成本单元的教学。
第一课时 数一数(一)
课 题:
数一数
课 型:
新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2-5页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认识一些较大的数,教材为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感知,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第一次数数,复习万以内数的读写。第二次数数,通过数小方块的过程,认识十万。第三次数数,是练习过程中的数数。练习中安排的学生亲自数一数,力图通过数一数、填一填、说一说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计数的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万以内数,学会了万以内数的读写,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更大的数,是学生认数上的一次大飞跃。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教学情境,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等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数学思考: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问题解决: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及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及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正方体、计数器、课件。
教学方法:
四环节循环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1、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数一数》。板书课题:数一数,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1、出示学习目标(让生齐读)
(1)复习万以内数的掌握情况。
(2)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等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师:目标明确了吗? 为了使同学们顺利的达到这些学习目标,请同学们仔细看老师带来的自学指导。
2、出示自学指导(一)
(1)认真观察课本第2页上面的图,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并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2)在小组内读一读、写一写这个数,并说一说这个数每个数位上的意义。
(3分钟后,看哪组回答得最棒!)
自学质疑
学生看书自学、思考
合作释疑
小组内交流想法
展示评价
小组交流评价
第二循环
3、出示自学指导(二)
认真观察第二页下面的图形,独立思考如何去数这个图形,用自己的方法数一数、拨一拨,然后和小组成员集体交流其方法。
(5分钟以后,比谁回答得最好!)
自学质疑
学生独立自学,尝试自己的方法。
合作释疑
小组内交流数的方法。
展示评价
分组汇报“十万”这个计数单位。
巩固深化
三、说一说。
师:我们以前学的都是万以内的数,你们见过比万大的数吗?谁来举例说说。
四、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
1、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00个班级。
2、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
3、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
4、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板书设计:
数一数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第二课时 数一数(二)
课 题:
数一数
课 型:
新课和练习课。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2-5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教学情境,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等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数学思考: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问题解决: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及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及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读、写。“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比较少,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
教学准备:
正方体、计数器、课件。
教学方法:
四环节循环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天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等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为了同学门能顺利地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请看老师带来的自学指导(一)
2、出示自学指导(一)
为了完成学习目标(1),我设计了自学指导(一),认真看课本第4页上面的内容,自己动手做做,仔细观察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5分钟后比一比谁学得最棒!)
自学质疑
学生看书,自己动手做。
合作释疑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展示评价
分组汇报“百万、千万、亿”这个计数单位。
让学生说说刚刚学的几个新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
10个10 0000是100 0000 读作:一百万。
10个100 0000是1000 0000 读作:一千万。
10个1000 0000是10000 0000 读作:一亿。
在汇报用计数器拨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接下来如何拨,复习并加深对“满十进一”的印象。
当学生在千万位上数的时候,当数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各种命名中,教师再引出“亿”这个计数单位。
第二循环
3、出示自学指导(二)
认真观察第四页的数位顺序表,在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独立思考如何去记这张表,有什么决窍?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自己的方法。
(3分钟后,比一比哪组同学学得棒!)
自学质疑
学生看书,独立思考。
合作释疑
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展示评价
小组交流后分组汇报。
学生汇报时教师强调:四位为一级,
个、十、百、千:个级
万、十万、百万、千万:万级
亿、十亿、百亿、千亿:亿级
在书写的时候,为了更快地读出此数,在级与级之间稍微空一点点。
巩固深化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第4页第一题。
本题通过说一说,拨一拨的对应活动,巩固学生学习的新的计数单位。
2、数一数、说一说。
通过计数单位模型,让学生说出是多少,进一步体会计数单位。
3、在计数器上拨出三千七百万,然后一百万一百万地数,数到四千二百万。
通过拨珠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巩固对较大的数的认识,又能进一步理解十位制计数方法“满十进一”。
4、书本第4、5题。
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抽象的程度上提高了。
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习在遇到“满十进一”的问题时,教师可以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鼓励其借助计数器先试一试,再数一数。
四、总结
同学们说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五页第6、7题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0个10 0000是100 0000 读作:一百万
10个100 0000是1000 0000 读作:一千万
10个1000 0000是10000 0000 读作:一亿
第三课时 人口普查(一)
课 题:
人口普查
课 型:
新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6-8页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做到正确读写。教材中安排了一些人口普查的数据,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数据开展活动,通过讨论学会读法与写法,教材中更加重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大数的读和写,而不是死记硬背几条读法或写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大数有了认识,并了解了大数的计数单位,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学习读写进一步提高对大数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大数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这些大数的意义。
数学思考: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问题解决:学生能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情感态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数据进行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
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会正确性读写多位数。
教学难点:
能正确读写每级中间或末尾有零的多位数。
教学准备:
本课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四环节循环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比较大的数,你还记得有几位吗?谁能说一说有哪些计数单位?
指名回答。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明确学习目标
同学们为了更好的学习好这节课,我们首先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能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找同学读两遍)问:有没有信心达到目标
2、要想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还必须认真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自学指导,先来看第一个自学指导。(课件出示)
自学指导(一)
认真看第6页上面的情境图,独立尝试读出这些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这些数的读法。
(5分钟后比一比哪小组说的好!)
自学质疑
学生看书,试着读数。
合作释疑
小组内交流读法。
展示评价
分组汇报展示后,教师选择板书。
(1)先把大数四位分级;
(2)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地读,亿级和万级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
加一个“万”或“亿”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中间有一个或连续几个零的,只读一个零。
第二循环
3、出示自学指导(二)
尝试独立写出香港、澳门的人数,然后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样写数的。
(4分钟后比一比谁最棒!)
自学质疑
学生独立写数。
合作释疑
小组讨论写数的方法。
展示评价
学生分组展示,教师总结。
巩固深化
三、巩固练习(第7页练一练)。
1、说一说这些国家各有多少人。
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当地有关人口的数据,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以便学生能体会到大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样也可以收集其他的一些大数据。
2、写出下列画线的数。
结合一些较大的数,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与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有很大的帮助的。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板书设计:
人口普查
(1)先把大数四位分级;
(2)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地读,亿级和万级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
加一个“万”或“亿”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中间有一个或连续几个零的,只读一个零。
第四课时 人口普查(二)
课 题:
人口普查
课 型:
练习课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6-8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这些大数的意义。
数学思考: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问题解决:学生能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情感态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数据进行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
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会正确性读写多位数。
教学难点:
能正确读写每级中间或末尾有零的多位数。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练一练
1、先分级,再读出下面各数。
450230 30017600 350609000
要求学生先分级,再与同桌相互读一读,最后集体交流。
2、写出下面各数。
四百零五万六千
七百万二千零三十
(1)先让学生说说在写数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3、先读一读,再用线连接起来。
9672000 十二亿零八十
1200000080 四百万零九百
6080070 六千零八十万零七十
12000000080 四十万零九百
60800070 六百零八万零七十
400900 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4000900 一百二十亿零八十
(1)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起来。
(2)练习本题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从较复杂的背景中学会观察,寻找对应的数。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好,数据安排的干扰性可能更大一些,以促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同时可让他们说一说寻找对应数的方法。
4、实践活动。
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些有关大数的信息,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第五课时 国土面积(一)
课 题:
国土面积
课 型:
新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9、10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大数的比较大小和改写,使学生体会到改写的必要性。教材通过给出一些国土面积数据,学生自己比较大小,总结比较方法。在学习中,结合具体的情境说明改写的必要性,讨论探究出改写的方法。
学情分析:
对于比较数的大小,学生在学习“万以内的数”时已经有了基础,现学生学习了大数的计数单位,大数的读写法,再学习比较和改写,就方便多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能熟练地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数学思考:用“万”、“亿”为单位改写整万、整亿的数。
问题解决:掌握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能熟练地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情感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比较多位数的大小,改写整万、整亿的数。
教学难点:
能够归纳多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和整万、整亿的数改写的方法。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四环节循环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新课《国土面积》,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师: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2、能用“万”或“亿”为单位,改写整万、整亿的数。
师: 让我们用最自信的声音把学习目标齐读一遍。目标明确了吗?为了能顺利地完成以上学习目标,请看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自学指导。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认真看课本第9页,蓝色方框中的内容,重点看淘气和笑笑的对话。按要求把第(1)小题补充完整。并自己试着总结出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4分钟后,比一比谁会做检测题)
自学质疑
学生看书,试着计算。
合作释疑
小组内交流比较方法。
展示评价
学生交流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如有错误同组的其他成员补充,在孩子汇报中如有困难,教师及时给予讲解。
巩固深化
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看看你们会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请看大屏幕。
四、检测题
1、比较大小
3407600○989000 99999○100000
819200○613400 4007400○4102300
师指名回答:你是怎样比较他们大小的呢?
生汇报自学结果。
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
师:这几道题对同学们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下面老师把问题升级了,看看聪明的你们能不能顺利过关。
2、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400760 11203400 4001290 980968 3400670
(全班练习。请一生回答,师板书。)
师:有没有和他不同的意见呢?看来同学们都同意他的意见。对于这道题,数位多,数字又大,老师看着都头晕,你是怎样对它们进行比较大小的呢?(先把这些数字分级,再按大小标出序号,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排列。)
师:刚才同学们在读与写这些数时有什么感觉,觉得这些数读起来和写起来怎样?(太麻烦了)为了方便,咱们有时候需要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请看:
第二循环
五、自学指导(二)
认真看课本蓝色方框下面(2)中的内容,仔细观察这两组数。思考:每组数中等于号前后的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方法是什么?
(5分钟后,比一比谁学得棒!)
自学质疑
学生看书自学思考。
合作释疑
小组内交流改写方法。
展示评价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结论向大家说一说?谁能说得更完整一些吗?
生汇报自学结果。
师:看来呀,同学们都学的非常好。谁能说一说改写后的数和改写前的数相比有什么优点?(改写后的数读起来和写起来都比较方便了。)
巩固深化
六、检测题
1、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20500000 8000000 120000
2、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七、课堂小结
课上到这儿已经接近尾声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师: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老师总结出了这样一个巧记的方法。(大屏幕显示)
大数比较看位数 位数相同看高位
以此类推比下去 排列顺序一定对
数大零多看着累 整万整亿重归类
个级四零换成万 末尾八零亿来兑
八、布置作业
让我们把今天的收获呈现在作业本上吧!课本第9页试一试1、2、3题。
板书设计:
国土面积
师板书:980968<3400670<3400760<4001290<11203400
生板书:20500000=2050万 8000000=800万
120000=12万 3600000000=36亿
900000000=9亿 10200000000=102亿
第六课时 国土面积(二)
课 题:
国土面积
课 型:
练习课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9、1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能熟练地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数学思考:用“万”、“亿”为单位改写整万、整亿的数。
问题解决:掌握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能熟练地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情感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比较多位数的大小,改写整万、整亿的数。
教学难点:
能够归纳多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和整万、整亿的数改写的方法。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四环节循环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练一练
1、 开发大西部
课件出示练习指导(一)
认真看第10页第1题的内容,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1)你对我国的西部各省、市、自治区都有哪些了解?
(2)读一读表内的数据,说一说这些数据所表示的意义并改写以“万”为单位的数。(6分钟后分组汇报,看哪个小组表现好!)
自学质疑:
学生看书自学。
合作释疑:
小组交流方法。
展示评价
学生分组汇报。
2、 海洋资源
出示练习指导(二)
认真读第10页第2题的内容,完成下面:
(1)在小组内说说你对我国海洋资源的了解。
(2)读读并说说其中的数据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3)讨论:如何把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6分钟后汇报学习结果,看哪个小组会学习!)
自学质疑:
学生独立看书自学。
合作释疑:
小组内说一说这些数表示的意义和改写方法。
展示评价:
找几名中等生汇报,集体评价。
巩固深化:
3、 把下图中的点按数的大小从小到大连接起来。
本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汇报
4、 课件出示:课本第9页“你知道吗?”
关于这个话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同学们课后还可以上网查找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设计:
练一练
第七课时 近似数(一)
课 题:
近似数
课 型:
新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11-12页。
教材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近似数,掌握取近似数的方法。教材中先出示的数据,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在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近似数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了亿级以内的大数,学会改写成以“亿”或“万”为单位。学生已有近似数的体验,只是没有近似数的概念。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学生是较为容易的,学习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也不难,这节内容学生能很好的学会。所以,多放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当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数学思考: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问题解决: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求近似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两类数的特征,会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掌握两类数的特征,会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方法:
四环节循环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导入新课。
1、量书本的长。
师:请大家用尺量一下数学书的长度是多少?
师:如果我们不需要量地非常精确,可以认为教科书的长大约是20厘米。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上面的情况,一些事物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用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个数叫近似数。
例如:我们学校有3453人,我们可以说大约有3500人。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近似数的含义和学数的必要性。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三、自学质疑、探索新知
2、出示自学指导(一)
认真看课本11页填一填,说一说上面的内容,思考:
(1) 为什么要用“约”这个字?
(2) 这里出现的数字能随便用一个数字代替吗?为什么?
(3) 结合着生活再说几个这样的数字。
(4分钟后,看哪个小组理解的最棒!)
自学质疑:
学生看书自学,思考提出问题。
展示评价:
学生自学后汇报展示,口头汇报上面三个问题。
学生汇报时教师强调“约”,加深对近似数的理解。
第二循环
3、出示自学指导(二)
看课本11页最下面的填一填、说一说内容。重点看绿色部分,补充习题时注意观察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变化,并把你做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
(4分钟后做检测题,看谁最棒!)
自学质疑:
学生自学,补充书上的习题并思考问题。
合作释疑:
小组内交流解题方法。
展示评价:
学生的自学、合作学习的成果。
巩固深化:
四、巩固练习试一试。
1、把下面统计表中数据四舍五入到万位。
学生独立完成,进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2、看图填空。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通过互相交流,体会到近似数的作用。
3、按要求填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时,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教师鼓励学生说明理由或举出案例的。
五、实践活动。
你所在年级有多少名学生?四舍五入到十位是多少?
你所在学校有多少名学生?四舍五入到百位是多少?
板书设计:
近似数
四舍五入到十位:约148260
四舍五入到百位:约148300
四舍五入到千位:约148000
四舍五入到万位:约150000
第八课时 近似数(二)
课 题:
近似数
课 型:
练习课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11-12页。
教材分析:
数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近似数,掌握取近似数的方法。教材中先出示的数据,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在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近似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了亿级以内的大数,学会改写成以“亿”或“万”为单位。学生已有近似数的体验,只是没有近似数的概念。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学生是较为容易的,学习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也不难,这节内容学生能很好的学会。所以,多放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当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数学思考: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问题解决: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求近似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两类数的特征,会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掌握两类数的特征,会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练习题
教学方法:
练习
教学过程:
练习题
1、下面画线的数中,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分别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地球的赤道半径长6378164米,赤道周长约是40000千米;在地球上,人们夜间用望远镜能看到大约50000颗星星;地球公转一周要花365日5时48分46秒。
精确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似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一填。
(1)八千零五十二万六千写作(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
(2)34020000读作(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是( )。
(3)463820如果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如果精确到十万位约是( )。
(4)438000在( )万和( )万之间。
(5)51453502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其中的三个5分别表示( )、
( )、( )。
3、把下面各数四舍五入到亿位。
10268000000________________ 9900000000________________
2230000000 ________________ 4600000000________________
6005089110 ________________ 89999999990_______________
4、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按要求填出下表中各数的近似数。
精确到亿位 精确到万位
149360000
286050000
309968000
5726540000
5、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5 )万﹤58000﹤( 6 )万 ( )万﹤257200﹤( )万
( )万﹤3451000﹤( )万 ( )万﹤98100﹤( )万
( )亿﹤300451000﹤( )亿 ( )亿﹤4951987023﹤( )亿
( )亿﹤60028902450﹤( )亿 ( )亿﹤112799999﹤( )亿
6、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近似数都比精确数小。 ( )
(2)一个数“四舍五入”精确到千位后是6000,那么原来这个数最大是6499。( )
(3)2956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约是3万。 ( )
(4)19□785≈20万,□中可以填5、6、7、8、9。 ( )
(5)最大的八位数与最小的九位数相差1。 ( )
7、在下面的( )里,可以填哪些数字?
8( )742≈8万
248( )127≈249万
15( )4780000≈15亿
8、一个六位数,四舍五入精确到万位约是50万,这个六位数最大是( ),最小是( )。
第九课时 数学阅读
课 题:
数学阅读
课 型:
活动课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读懂教材中呈现的材料,介绍记数的演变过程。
数学思考:记数的演变过程。
问题解决:记数的演变过程。
情感态度:渗透数学的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
教学重点:
让学生读懂教材中呈现的材料,介绍记数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读懂教材中呈现的材料,介绍记数的演变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这节课我们来了解记数的演变过程“从结绳记数”说起。
2、看到了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二、学习新知。
1、出示学习目标:能读懂教材中呈现的材料并了解记数的演变过程
2、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书本13页上的有关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1)在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人们用石子计数或结绳记数。
(2)十个手指都用完了,什么办法来表示羊的只数呢?
(3)符号表示数。
分组汇报自己的理解。
教师介绍有关石子计数、结绳计数的方法加深理解与记忆。
(1) 课件显示一些壁画图片素材,直接向学生展示最古老的计数法,让学生感受体会。
(2)亲身体验。
(3)介绍有关古埃及象形数字和玛雅数字。
(4)介绍有关中国算筹数码。
板书设计:
从结绳记数说起
第十课时 练习一(一)
课 题:
练习一
课 型:
练习课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14-15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进一步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方法和比较大小的方法,巩固多位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数学思考:进一步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方法和比较大小的方法。
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及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复习整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大数的读写、改写,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大数的读写、改写,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练习题
教学方法:
四环节循环模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一段的学习,我们对多位数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都有哪些收获呢?现在让我们回顾总结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归纳,集体反馈。
二、复习探索
1、复习目标:进一步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方法和比较大小的方法,巩固多位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2、大数的读写(14页第1题)。
(1)出示书本上的图片。
(2)先读出或写出下面画线的各数,再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几位数和最高位是什么位?
3、大数的改写(第2题)。
(1)出示太阳第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读出表中的数,并改写以“万”为单位的数。
(2)看到这些数据,你还能从中知道哪些信息,人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
(3)问题:哪个行星离太阳最近?哪个行星离太阳最远?
(4)海王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其中两个7表示的意义一样吗?说一说?
4、我读你写,我写你读(第3题)。
增加每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机会,本题安排的内容可以在同桌学生间开展。
5、说一说。(第4题)
6、括号里填几(第6题)。
可填一个数,也可以填一个范围。
三、小调查。
从报纸上找出5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
四、总结
板书设计:
练习一
720000 七十二万
十七万 17 0000
二千四百一十一万 2411 0000
第十一课时 练习一(二)
课 题:
练习一
课 型:
练习课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14-15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进一步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方法和比较大小的方法,巩固多位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数学思考:进一步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方法和比较大小的方法。
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及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复习整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大数的读写、改写,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大数的读写、改写,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填空。
1、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有( )……它们的之间两个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51455301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这位上的计数单位是。3在( )位上,其中的三个5分别表示( )、( )、( )。
3、325054由( )个十万、( )个万、( )个千、( )个百、( )个十、( )个一组成,读做( )
二、用下面八个数字做组数游戏。
0 0 0 0 5 5 5 5
1、写出一个零也不读出来的八位数_______________
2、写出只读一个零的八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最大的八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最小的八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括号里填几。
36()386≈37万 3()2313642≈3亿
9()5000≈100万 2()98000022≈23亿
653030>6()9090 3()5万<340万
四、改写。
用4个3和4个0组成八位数。
(1)_____________一个零都不读; (2)_______________只读一个零。
(3)_____________要读两个0 (4)______________要读三个零
五、选拔题。
1、三亿有( )
A、30个一万 B、30个一千万 C、30个一百
2、下面各数中最小的一个是()
A、64399 B、743390 C、74909
3、近似数是10万的最大整数是( )
A、109999 B、99999 C、104999
单元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