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1《加法交换律》 说课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1《加法交换律》 说课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0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5-11 22:5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加 法 交 换 律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的《加 法 交 换 律》
2、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单元第一一部分, 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交换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生必须熟练掌握.。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形成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四、教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电教手段,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中进行教学。
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
自从“龟兔赛跑”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总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虎王正在宣布比赛路线。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
龟 兔 赛 跑 (二)
小兔跑的
乌龟跑的
600米
400米
400米
600米
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比乌龟的长!”
600+400=1000米
小兔跑的路
=
600米
400米
400+600=1000米
乌龟跑的路
=
400米
600米
小兔跑的路 乌龟跑的路
=
600+400
400+600
600+400=1000
400+600=1000
=
=
4+30 =
34
30+4 =
34
150+200 =
350
150+200 =
350
30+4
4+30
150+200
200+150
=
甲数+乙数=
○+□ =
a + b =
乙数+甲数
□+○
b + a



加法交换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
和不变。
a+b=b+a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600=( )+( )

a+200 =( )+( )
( )+ 65 =( )+35
( )+147=147+( )

300
600
200
a
35
65
2、下面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在后面( )里打“√”。
270+380=380+270 ( )
a+800=800+b ( )

3.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60+255+40
913+569+87
=60+40+255
=100+255
=355
=913+87+569
=1000+569
=1569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吧!
加法交换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a+b=b+a
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