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春秋战国时期,小家庭结构逐渐成为家庭组织最基本的形态,一般为两代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多以一对夫妻为核心,通常为五口之家。小家庭结构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铁犁牛耕使用 B.各国变法强迫人们分居
C.宗法制度瓦解 D.长期战争使得人口减少
2、皇帝诏书在汉武帝时先由尚书郎起草,随后再经尚书令缮写,经令仆审核后,递呈于皇帝,经其画朱钩同意后,再度缮写,封以玉玺和上书令仆之印,随后发往丞相、御史府或三公府执行。可见武帝时期( )
A.三省六部制初具雏形 B.尚书机构成为行政中枢
C.三公执掌决策的大权 D.尚书成为政令执行机构
3、韩愈《平淮西碑》记载,“高祖、太宗,既除既治;高宗中睿,休养生息;至于玄宗,受报其功,极炽而丰。”《唐大诏令集》则描绘道:农民“贫困日蹙”转徙他乡,“佣假取给,浮漂求生。”这反映了( )
A.唐朝社会经济繁荣 B.唐朝徭役扰民阶级矛盾严重
C.两则记载互相矛盾 D.唐朝盛世之下社会问题突出
4、南宋临安城里每逢节庆、庙会期间,多举行大规模的娱乐活动,如清明节热闹非凡,各种表演“纷然丛集”,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公子王孙,富室骄民,踏青游赏城西,店舍经纪,辐辏湖上,开张赶趁”。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娱乐市场发育成熟 B.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D.民间享乐之风盛行
5、下图是江西婺源李坑村的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史载:明制“十户为甲,甲有首。一百一十户为里,里有长。”设申明亭,里老人定期向里中百姓宣读并讲解《大明律》,同时还宣讲“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圣谕》六事。这表明( )
A.明朝政府优抚弱势群体 B.明朝政府重视对基层的治理
C.明朝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D.政府加强对民众的人身控制
6、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规定:课程为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东语、英语或德语、法语、俄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12科。法制及理财可不设。每周授课36小时,其中读经讲经9小时,外国语6~8小时。清政府的这一举措( )
A.标志着中国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 B.有利于推动教育近代化
C.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式人才 D.挽救了清政府统治危机
7、下表反映了中国近代曾展开过的一场激烈争论,这一争论发生于( )
反方 治国的根本在于正人心,而不能依赖技艺,拜洋人为师,有损尊严。
正方 洋人正是依仗先进的武器大肆侵略别国的,大清国危在旦夕,除了向洋人学习,别无良策。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清末新政时期
8、一战期间,英法两国曾从中国招募14万华工,这些人大部分是普通农民和工人,他们渡过太平洋穿越加拿大,最后经大西洋到达欧洲战场。对于华工出国参战理解正确的是( )
A.华工的人身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B.清政府直接派兵参战的结果
C.为中国赢得了一定的国际声誉 D.解决了美洲劳动力缺乏问题
9、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陕北,写出了《西行漫记》,书中写到在预旺堡的高高结实的城墙上,红军的一队号兵在练习吹军号,城中有一角落飘着一面猩红的大旗,上面的黄色的锤子和镰刀在微风中时隐时现。远处一个空地里,红军战士在练爬墙,跳远,掷手榴弹。材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重视( )
A.落实土地革命政策 B.开展根据地的建设
C.丰富边区人民生活 D.发展边区体育运动
10、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创刊,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担负党中央机关报职能,及时报道解放战争的胜利形势及国内外要闻,着力宣传党的政治主张以及在新解放区实施的各项政策。该举措是基于( )
A.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B.华北地区已经基本解放
C.为战略反攻准备条件 D.落实七届二中全会精神
11、1983年,高邮县武安乡率先自发组建水产、生猪、禽蛋等三个专业性合作组织。至1990年末,全县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4个,其特色为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选择领导人等。1995年,获省委和农业部肯定。这表明( )
A.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B.对外开放深入内地城市
C.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 D.社会主义改造成就显著
12、《吉尔伽美什》的故事发生在约公元前2700年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讲述了苏美尔第一王朝的国王吉尔伽美什的一生。在这部史诗中,作者描绘了一个英雄从傲慢自大、蛮横无理,到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再到通过经历和反思来成长和改变的过程。这反映出( )
A.苏美尔文学充满理性色彩 B.文学作品描绘市民的生活
C.苏美尔人探索生命的意义 D.王朝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13、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6年至前323年担任马其顿国王,他在位期间四处征伐,使帝国版图空前扩大,他通常会在征服地区建立一些新的学府,如亚历山大学院。这一做法( )
A.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先河 B.巩固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
C.改善了征服地区人民的生活 D.推动了不同区域文化的交融
14、4世纪中后期,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攻占罗马城。其首领阿图尔夫最初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不过,桀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因此其又希望能作为复兴罗马的发起者传诸后世。材料旨在说明阿图尔夫( )
A.重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B.放弃了哥特本民族的风俗
C.意识到罗马文明的力量 D.带领哥特融入了罗马社会
15、12世纪末,日本历史出现了新趋势,幕府时代开始。镰仓幕府当中设有负责行政的“公文所”、负责司法的“问注所”、负责军警权力的“侍所”,这三者都直接从属于幕府将军。这说明这一时期( )
A.大化改新卓有成效 B.军人干政掌握政权
C.中央集权开始瓦解 D.权力三分相互制衡
16、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1月31日表示,自2022年2月24日至2023年1月31日,共有1820万人逃离乌克兰,约有482万名乌克兰难民被纳入欧洲国家的临时保护和支持计划。导致这一难民问题的原因是( )
A.地区冲突 B.部族矛盾 C.自然灾害 D.经济恶化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凡尔赛体系的重心在欧洲,在这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强权和实力著称的英、法等战胜国,他们决定和会的一切重大问题,排斥了社会主义苏联,将战败国踩在脚下,广大中小国家的作用“仅是举手通过最高委员会已做出的决定”,没有真正的发言权。在对待德国问题上,凡尔赛和约一开始就矛盾重重,在达成协议后,它的实施进程也举步维艰。战胜国试图把一切当时能拿走的德国财富都拿走,一时不能拿走的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拿走。和会刚刚结束,德国的复仇主义者就打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在德国蔓延。
——赖凡《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在矛盾看二战起源》
材料二:第五条: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
第十条:国联成员有尊重并保护其他所有成员国领土完整及独立、防御外来侵犯的义务。
——《国际联盟盟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凡尔赛体系包含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联盟的原则和局限。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丝绸之路始辟于秦,盛于汉唐。汉武帝时,中断近百年的中西交通重新得到恢复。当时向西方输出的丝织品享有盛誉,丝绸通过安息传到罗马帝国,成为时髦服饰。东汉时,胡商通过丝绸之路向中国内地运送毛皮、毛织品、香料、珠玑等商品,交换中国内地盛产的丝织品和铜铁器物。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使者经海路抵达中国南部,然后再到洛阳进谒桓帝。唐代前期,不少外籍商人通过大漠用路驼将地方特产运往内地,同时又把内地生产的丝绸、瓷器及其他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欧洲乃至非洲广大地区。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明朝时期,玉米通过多种路径传入中国,如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丰富了粮食种类。
——摘编自《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甘薯、玉米传入中国的背景、途径及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利玛窦中国札记》主要撰写者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欧洲人,他以灵敏的感受和一个旁观者的态度,详尽记录了在中国的传教经历。利玛窦(1552年—1610年),意大利人。书中部分插图如下:
1.利玛窦像
2.利玛窦和徐光启像
3.《基督教远征中国史》拉丁文本封面
4.《几何原本》书影
5.《坤舆万国全图》(部分)
6.利玛窦墓
——[意]利玛窦著,何高济译.《利玛窦中国札记》
材料二:汤若望来自西洋,在华四十余年,经历明清两朝,精于日月星辰等天象的变化,精通历法。由礼部尚书徐光启疏荐,供职于钦天监,但遭到守旧派天文学家魏文魁等人的强烈反对未得重用。明亡清兴,汤若望以其天文历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受清廷的保护,利用西法修纂历书《时宪历》,进呈清政府,终获认可。……1661年康熙登基,辅政大臣鳌拜等反对西洋学说,废除新历,逮捕汤若望等传教士。初审判处死刑,后判决凌迟处死。不久天上出现被古人认为不祥之兆的彗星,京城又突然发生了大地震,孝庄太皇太后特旨释放汤若望,免去一死。1666年,汤若望病逝寓所。
——李兰琴《汤若望传》
(1)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哪些结论,概括之。
(2)根据材料二,简析汤若望在中国的境遇。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认识。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是一个由“许多民族组合而成的民族”(美国诗人惠特曼语)。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
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
美国的多元文化并不是等量、平等意义上的多元。开国元勋们选择了祖籍国先进的欧洲文化与思想,构建了一个精神上的美利坚合众国;建国以后美国移民及其后裔在开拓新世界的历程中创建了自己的独特文化;随着不同文化背景的非欧新移民的不断涌入,在主流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少数族裔的文化地位与价值观逐渐得到承认。移民群体在试图融入美国社会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美国文化。
——余志森主编:《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
2、答案:B
解析:
3、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韩愈的记载,对唐朝政治极尽赞美之词,而《唐大诏令集》则反映了民众生活的困苦,综合二者说明盛世时期也蕴藏着深刻的社会问题,故选D项;题干前段材料反映了唐前期的发展,后段材料则反映了因土地兼并而民众困苦,故A项符合前者,B项符合后者,均可排除;两则材料各有其历史价值,排除C项。故选:D。
4、答案:C
解析:
5、答案:B
解析:
6、答案:B
解析:
7、答案:A
解析:
8、答案:C
解析:
9、答案:B
解析:
10、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及时报道解放战争的胜利形势及国内外要闻,着力宣传党的政治主张以及在新解放区实施的各项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战略反攻开始后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此时期为了鼓舞作战士气和扩大中共影响力及获取新解放区人民支持,即顺应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故A项正确;B.结合所学可知,华北地区基本解放是在1949年初平津战役胜利后,排除B项;C.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D.结合所学可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3月,排除D项。故选:A。
11、答案:C
解析:
12、答案:C
解析:材料“描绘了一个英雄从傲慢自大、蛮横无理,到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再到通过经历和反思来成长和改变的过程”体现的是国王吉尔伽美什的一生,从傲慢自大、蛮横无理到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这侧面体现了对生命的探索和思考,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理性,排除A;材料和市民生活无关,排除B;材料描绘的是国王吉尔伽美什的一生,体现的是对生命的思考,和“王朝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无关,排除D。故选:C。
13、答案:D
解析:从材料“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6年至前323年担任马其顿国王,他在位期间四处征伐,使帝国版图空前扩大,他通常会在征服地区建立一些新的学府,如亚历山大学院”和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通过远征扩大了古希腊的文化影响,推动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融,D正确;ABC选项是被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故选:D。
14、答案:C
解析:从材料“其首领阿图尔夫最初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不过,桀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因此其又希望能作为复兴罗马的发起者传诸后世”和所学知识可知,哥特人认识到罗马文明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是强调罗马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力,C正确;ABD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故选:C。
15、答案:B
解析:A.大化改新发生在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B.根据“镰仓幕府当中设有负责行政的‘公文所’、负责司法的‘问注所’、负责军警权力的‘侍所’,这三者都直接从属于幕府将军”等信息分析可知,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军人干政掌握政权,B正确;C.材料不能看出“中央集权开始瓦解”,排除;D.权力三分相互制衡与日本不相符,排除。故选:B。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自2022年2月24日至2023年1月31日,共有1820万人逃离乌克兰,约有482万名乌克兰难民被纳入欧洲国家的临时保护和支持计划”可知,俄乌冲突导致大量难民出现,A项正确;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与题干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
17、答案:(1)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大国与小国;战胜国之间。
影响:德国受到严重打击;动摇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政治格局;美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升;推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埋下二战爆发的隐患。
(2)原则:全体一致;集体安全。
局限: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成为英法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全体一致”原则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解析:(1)根据“在这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强权和实力著称的英、法等战胜国,他们决定和会的一切重大问题,排斥了社会主义苏联,将战败国踩在脚下”“战胜国试图把一切当时能拿走的德国财富都拿走,一时不能拿走的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拿走。”得出矛盾是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之间的矛盾;根据“广大中小国家的作用‘仅是举手通过最高委员会已做出的决定’,没有真正的发言权。”得出矛盾是大国与小国的矛盾。根据“战胜国试图把一切当时能拿走的德国财富都拿走,一时不能拿走的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拿走。和会刚刚结束,德国的复仇主义者就打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在德国蔓延。”并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是:德国受到严重打击;动摇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政治格局;美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升;推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埋下二战爆发的隐患。
(2)根据“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国联成员有尊重并保护其他所有成员国领土完整及独立、防御外来侵犯的义务。”得出原则是全体一致;集体安全。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国际联盟的局限是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成为英法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全体一致”原则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18、答案:(1)影响:中国引进了国外优良的马匹、毛皮、香料、药材等;扩大了食物来源,影响我国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中国的物质生活。
西方获得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铜铁器物等;促进了西方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西方经济的发展。
(2)背景:新航路开辟。
途径:经由中国的西北、西南、东南等地传入中国。
影响:丰富了粮食种类,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丰富饮食结构;农产品商品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过度垦荒造田,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解析:(1)根据材料“胡商通过丝绸之路向中国内地运送毛皮、毛织品、香料、珠玑等商品,交换中国内地盛产的丝织品和铜铁器物。”可得出丝绸之路使中国引进了国外优良的马匹、毛皮、香料、药材等;扩大了食物来源,影响我国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中国的物质生活。根据材料“不少外籍商人通过大漠用路驼将地方特产运往内地,同时又把内地生产的丝绸、瓷器及其他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欧洲乃至非洲广大地区。”可得出西方获得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铜铁器物等;促进了西方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西方经济的发展。
(2)根据“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明朝时期,玉米通过多种路径传入中国,”并结合已学知识可知,甘薯、玉米传入中国的背景是新航路的开辟;途径是经由中国的西北、西南、东南等地传入中国;根据“明朝时期,玉米通过多种路径传入中国,如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丰富了粮食种类。”并结合已学知识可得出影响是:丰富了粮食种类,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丰富饮食结构;农产品商品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过度垦荒造田,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19、答案:(1)结论:①利玛窦在中国传教。
②利玛窦向中国社会传播了西方的几何学、地理学知识以及人文主义的观点。
③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
④徐光启对西方文化持开放胸怀,开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
⑤利玛窦赢得晚明士大夫的尊敬,得以葬于中国。
(2)境遇:①因其学识,明末受到徐光启推荐,清初获认可。
②因明清官员的守旧与排斥,明末未得重用,清初遭凌迟处死,后免一死。
(3)认识:①在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开明士大夫的共同努力下,“西学”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
②由于部分士大夫、官员对西学的排斥态度,使得中西文化交流艰难多变,呈现出历史的复杂性。
解析:(1)根据“《基督教远征中国史》”得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根据“《几何原本》”“《几何原本》”得出:利玛窦向中国社会传播了西方的几何学、地理学知识以及人文主义的观点;根据“利玛窦和徐光启像”得出:徐光启对西方文化持开放胸怀,开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根据“利玛窦墓”得出:利玛窦赢得晚明士大夫的尊敬,得以葬于中国。
(2)根据“精于日月星辰等天象的变化,精通历法。由礼部尚书徐光启疏荐,供职于钦天监”、“汤若望以其天文历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受清廷的保护,利用西法修纂历书《时宪历》,进呈清政府,终获认可”得出:因其学识,明末受到徐光启推荐,清初获认可;根据“辅政大臣鳌拜等反对西洋学说,废除新历,逮捕汤若望等传教士。初审判处死刑,后判决凌迟处死。不久天上出现被古人认为不祥之兆的彗星,京城又突然发生了大地震,孝庄太皇太后特旨释放汤若望,免去一死”得出:因明清官员的守旧与排斥,明末未得重用,清初遭凌迟处死,后免一死。
(3)本题属于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可从各方努力促进西学传播及保守势力阻挠不利于西学传播两个角度进行回答。
20、答案:美国不同历史阶段移民结构的变化对美国的一体多元文化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18世纪,美国独立之初移民基本由欧洲移民组成,多数来自英国。美国开国元勋们选择了祖籍国先进的欧洲文化与思想,逐步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利坚文化。20世纪初,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人数开始占据一定比例。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成为移民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80年代,亚洲移民和拉丁美洲移民构成了美国新移民的大多数。这些美国新移民在统一国家的前提下,保留与承继了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丰富与发展美国文化,共同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美利坚文化。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但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解析:论点:从材料“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可知,美国不同时期有不同地区的移民,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美国不同历史阶段移民结构的变化对美国的一体多元文化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论述:结合所学知识,从移民对文化的影响角度来进行具体论述,言之有理就可以,比如:18世纪,美国独立之初移民基本由欧洲移民组成,多数来自英国。美国开国元勋们选择了祖籍国先进的欧洲文化与思想,逐步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利坚文化。20世纪初,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人数开始占据一定比例。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成为移民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80年代,亚洲移民和拉丁美洲移民构成了美国新移民的大多数。这些美国新移民在统一国家的前提下,保留与承继了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丰富与发展美国文化,共同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美利坚文化。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但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