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盛泽镇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汉口镇
“人烟数千里,贾户数千家”
说一说这三幅图体现了清朝经济哪一方面的发展?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LOGO
1.原因
材料二: 顺治十三年以前钦州“土寇跳梁,人民徙亡,田地十荒八九,钱粮稀少”。直到顺治十六年才“始有开垦”。
—道光《钦州志》卷3《经政志·田赋》
清代 《皇帝亲耕图》
(2)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1)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材料三: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时期,政局稳定,疆域开拓并巩固。——《中外历史纲要》
(3)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材料一: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表现:
耕地面积
水利兴修
粮食种植
经济作物
自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实施治黄,历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淮水患得以根治,黄河“安澜顺轨百有余年”,
农业连年丰收。乾隆时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实行高投入,又胜过前朝。总计“河工、海塘,以亿万计”。
——《中国古代经济》
干旱的高原有赖玉米与甘薯,崎岖的山地种马铃薯。河川沿岸的沙地大
量种植花生。
——《中国古代经济》
种一收千,其利甚大,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湖广熟,天下足”
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
3.影响: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推动了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奠定了清朝前期兴盛的基础。
不断扩大,大片荒地得到开垦。
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耕织图》
(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3、意义: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原料
商品
商品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家庭手工业
工场手工业
家庭生产,规模较小
生产目的:自用为主
相较于传统家庭手工业,清朝前期出现的手工业工场有何特点?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手工业
表现:(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材料1:佛山镇棉纺织业的织工超过5万人
材料3: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材料2: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
分工明确
人数多
规模大
材料4: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雇佣关系
机
户
机
工
雇 佣
被雇佣
早期资本家
早期雇佣工人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资本主义性质的早期生产关系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1)清朝前期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3.商业发展表现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表现:
(1)工商业市镇,大城市繁荣,形成商业网。
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地值千金”
盛泽镇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汉口镇
“人烟数千里,贾户数千家”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业
对号入座
结合课本说出出相关地点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盛泽镇
汉口镇
苏州
图2 木渎镇沿街店铺
图4 苏州城云贵川广各省杂货老行
图1 山前村的杂货铺
图3 苏州城的商业街
《盛世滋生图》(局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业
《南都(南京)繁会图》
《门前街市图》(北京)
表现:
(2)形成一些大的商帮(晋商、徽商)
晋商:
粮食、食盐、绸缎,汇兑、放贷、存款,开设“票号”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出现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
——《简明中国经济史》
徽商:
经营食盐、茶叶、木材、粮食、布绸、典当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业
识图对比宋代商业、明朝商业说一说清朝前期商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宋朝: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有夜市和早市;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即草市;交子的出现;瓦子、勾栏等
明朝:从美洲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出现了商帮——晋商、徽商
清朝:形成了商业网(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大城市的数量增加了;清朝的大城市有: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徽商。
晋商代表
人口的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1亿多
明末经济衰败
连年战乱
明末人口锐减
清初统治者措施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康熙时:1.5亿,乾隆末年:3亿
乾隆末年,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三、人口的增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有何积极作用?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积极作用:劳动力增多,有利于经济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人口增长
经济发展
3亿
乾隆末期
1.5亿
康熙时期
1亿
明朝鼎盛期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
问题探究1:根据材料分析清朝人口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三、人口的增长
阅读表格,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为什么在清朝前期,人口会出
现快速增长趋势?
人口快速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
康熙八年
康熙时期
清朝乾隆末年
人口单位:万人
10000
5000
15000
30000
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三、人口的增长
LOGO
结合材料分析,人口增长有怎样的负面影响?
三、人口的增长
年份 1651年 1766年 1812年
耕地数(亩) 约2.9亿 约7.4亿 约7.9亿
人口数 约0.1亿 约2.1亿 约3.3亿
1.人地矛盾突出
2.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3.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1.原因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2.概况
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3.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1)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2)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3)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人口的增长
1.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2.保护环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调整行业产业结构;
3.坚持教育强国,创造就业机会。
盛世危机——反思
人口过快增长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说一说: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所带来的问题,给当今中国经济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课堂小结
人口增长
劳动力
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与人口增长的 关系
辩证
发展、繁荣
推动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商业:商业发达
人口的增长
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
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