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大单元期末复习
目 录
开篇
探索
探索
逻辑线索
知识梳理
能力拓展
考点专练
逻辑线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78年
1980年
1984年
1987年
1982年
1992年
1988年
1990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二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中共十四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内改革
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开放14个沿海城市
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沿江沿海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开放城市
对外开放
党的会议
道路探索——开篇
道路探索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伟大的历史
转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第7课
第10课
第11课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9课
对外开放
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特区的建立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中国梦宏伟蓝图
中共十六大
中共十七大
中共十八大
中共十九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新发展理念
经济建设取得
重大成就
单元概览
知识结构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失误后,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又将走向何方?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思考:“两个凡是”说明当时中国社会仍存在什么问题?
两个凡是
思想僵化、经济停滞、体制僵化
①国民经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未得到改善;
②经济体制僵化 ;
③“左”倾错误的继续(两个凡是)。
考点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时间 地点
内容 思想
政治
组织
意义
①政治: 积累下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②思想: 方针引起普遍不满;
文化大革命
“两个凡是”
③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奠定了思想基础
1978年
北京
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
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
考点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点解析:
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的理解
“两个凡是”
工作重点:
阶级斗争
盲目个人崇拜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工作重点:经济建设
伟大决策:
改革开放
形成第二代
中央领导
集体
思想路线
前提
政治路线
核心
组织路线
保障
历
史
转
折
会议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这必将引起中国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项目 遵义会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纠错
形成的领导集体
转折点
重大影响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遵义会议为长征的胜利和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历史学家胡绳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
纠正了博古等人
的错误指导思想
彻底纠正了“左”
的错误思想
知识延伸
转移 城市→农村 农村→城市 阶级斗争→经济建设
会议
原因
影响
启示
1927-八七会议
南昌起义进攻大城市失败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奠定基础。
194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西柏坡会议)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
解决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抓主要矛盾的道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办好中国的事情,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归纳总结:
读图学史史
①1978.5
②拉开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序幕
③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1979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①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工作中心:经济建设
③决策:改革开放
④意义:是中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名词解释:
1.“左”倾指超越客观现实,盲动和冒险的倾向。“左”都带引号。
(1)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提出“御敌人于国门之外”“不丧失寸土”的口号,命令红军全线出击,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2)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3)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
(4)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纠正“左”倾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2.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北伐战争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为投降主义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表现为不是放手发动工人、农民起来斗争,而是放弃党的领导权,致使党不能组织有的斗争。
何为“左”倾、右倾?
C
中考真题演练
(2022·山东威海·12)以下是《人民日报》部分社论标题,根据相关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②《为实现全中国土地改革而斗争》③《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④《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拨乱反正
概况:
1.1980年,中共中央恢复________的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__________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3.到_______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
4.意义:拨乱反正调动人民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社会和群众基础。
刘少奇
指导思想
1982
考点二:拨乱反正
试题精练:
1978年以后,中共中央对大量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到1982年底,大规模的冤假错案整顿工作基本结束,上万名受牵连的人员得到平反。这反映了( )
A.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贯彻
B. 新时代中国民主建设日臻完善
C. 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D. 国家迎来了稳定发展的新局面
A
材料1: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人民公社体制压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生产发展。
材料2: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降温措施很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思考: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从哪里开始?
计划经济体制对城市企业发展的束缚。
(背景
考点三: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时间
目的
方式
作用 ①激发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②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启示
1978年
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安徽凤阳小岗村
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地点: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时间 事件 土地所有制 影响
1950—1952
土地改革
农民土地私有制
促进
1953—1956
农业生产合作社
土地公有制
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土地公有制
阻碍
197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公有制
促进
启示: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
②改革时生产关系应符合
生产力发展;
③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生产关系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考点三: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何将责任下放到家庭?实质?有何作用?
材料1: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2:人民公社时期:“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3:改革开放时期:“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使用。
包干到户、包产到户
收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均分配变成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实质: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农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土地的所有权。
作用:(1)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精选试题
.(2021·山东聊城·)“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我国这一政策应出台于( )A.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B.“大跃进”期间C.“文化大革命”期间 D.改革开放初期
(2020·山东济南)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凤阳县小岗村考察时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标志。”小岗村民“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成为哪一政策的雏形( )A.平均地权 B.耕者有其田C.农业合作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D
改革缘何而起
改革开放之前,国企婆婆多,管得严。拿一个省级工厂来说,从厂长到车间主任的任命听主管厅的,……工人群体由劳工局负责,作为企业的具体负责人厂长,却没有任何权力,企业买套设备,甚至盖间厕所都要上级部门批准。
——杜进兴《请把管理企业的权利还给我》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很多年后,他回忆说“欢迎我的是53张请调报告,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企业无自主权
工人无生产积极性
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日本记者访问重庆炼钢厂,看到两台正在使用的机器。他惊奇地发现这两台机器一台生产于1887年,一台生产于1905年。日本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标签的年代写错了,一打听才知道这两台机器是清末张之洞从英国引入汉阳兵工厂的。
与世界的差距拉大
考点三:经济体制改革---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时间: 2、决定会议:
3、主要内容:
所有制形式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 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管理体制 对国有企业实行 ,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分配方式 实行以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中心环节:
5、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4年10月
公有制
政企分开
按劳分配
增强企业活力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考点三:经济体制改革---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C
中考真题演练
(2021·广东广州)下图是1978~2008年全国乡镇企业数量变化图:
乡镇企业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C.经济体制改革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概况:
1.提出:_____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完善: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______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成果:21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___________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解放了生产力,加速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背景: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1992年邓小平“__________”,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南方谈话
1992
市场
协调发展
考点三: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起步 1980年:国家兴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特区。
发展与扩大 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1988年, 经济特区建立。
1990年, 建立。
深化
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格局 --- --- —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海南岛
上海浦东
世界贸易组织(WTO)2001年
沿海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考点四:对外开放
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或突破口
②深圳-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③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邓小平为经济特区题词
①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②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读图学史
汕头
厦门
深圳
珠海
海南岛
南通
秦皇岛
天津
大连
烟台
连云港
青岛
上海
宁波
温州
福州
湛江
北海
广州
珠江三角洲
闽南三角区
长三角
环渤海
上海浦东
岳阳
重庆
九江
武汉
芜湖
黑河
满洲里
珲春
河口
瑞丽
巴克图
东兴
霍尔果斯
乌鲁木齐
拉萨
昆明
贵阳
长沙
西宁
银川
呼和浩特
长春
西安
由点到线到面
由沿海到内地
逐步开放
中国对外开放的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78年底
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
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
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
2.第二阶段:1992年到
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
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从2001年
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
了WTO,经济体制与国际
规则全面接轨。
对外开放的过程:
“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21世纪初,我国为实施“走出去”战略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成立亚太经合组织
D.开展全方位外交
B
精选试题
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现代对外开放示意图
观察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和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
项目 近代对外开放 现代对外开放
不同点 背景
特点
影响
相同点
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被迫开放
主动开放
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加剧中国贫穷落后,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提升了综合国力。
①沿海沿江地区是主要开放地区;
②均促使中国与世界接轨,
有利于学习外来先进技术。
素养提升
主动开放
近代-西方列强先后发动四次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汉-开通丝绸之路 唐-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宋-海外贸易繁荣,设立市舶司 元-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郑和下西洋
明清-海禁、闭关锁国,只开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
现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保守闭关
被迫开放
主动开放
从中国历史上对外政策的演变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认识:开放则兴,封闭则衰。
归纳提升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3
科学发展观
2012年
中共十八大
1
邓小平理论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补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区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邓小平理论 形成过程 初步形成
逐步发展
走向成熟
指导思想
精髓
评价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___________;
中共
十二大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
十三大
1987年,中共十三大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①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②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制定“三步走”的战略
“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共
十四大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中共
十五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总设计师
考点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确立
内容
意义
科学发展观 确立
内容
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确立
内容
意义
2002年,中共十六大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012年,中共十八大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考点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哪两条正确道路?有什么共同点?
道路名称 时期 开创者 成就
共同点
井冈山道路
毛泽东
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考点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梦 提出 2012年11月,习近平参观________________展览时
内涵
实现途径 必须走__________、弘扬_________、凝聚_____________
奋斗目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内容 全面____________、全面___________、全面___________、全面___________。
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新发展理念 内涵
意义 “新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道路
中国精神
中国力量
“两个一百年”①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成小康社会
深化改革
依法治国
从严治党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复兴之路》
知识点六: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成就:①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粮食、棉花、肉类和原煤、钢、水泥等200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
②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举措:①我国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保障了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②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意义
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中国正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商共建共享
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
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兴区域合作模式
图说历史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民主革命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代
第二次巨变(站起来)
第一次巨变(觉醒)
第三次巨变(富起来)
第四次巨变(强起来)
理论成就
实践成就
国内成就
国际成就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考真题演练
(2022·山东菏泽·14)如图是某同学梳理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的示意图,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是在( )
A.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时 B.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时C.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