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中考专题复习
——
语句的衔接
考点分析
语言衔接,是指句子与句子之间衔接自然、连贯,合乎人们的思维规律。语言连贯还要求言之有序,即各句要体现严密的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其中遵循逻辑顺序是语言运用的难点。语段的逻辑关系复杂多样,有演绎、归纳、因果、递进、总分、主次等,确立何种关系需分析上下文的内容。
语句的连贯是中学生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个基本要求,由于它能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经常在中考语文中出现。
考点分析
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命题趋势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语段材料多与中国的文化艺术相关,其次还涉及自然奥秘。考查形式有两种:补写句子和句子排序。
补写句子近几年多与其他考点结合考查,如修改病句、关联词语选填,阅读量在140—170字左右,所补写的句子涉及总体句、过渡句和对照句。句子排序主要有两种考查形式,一种是填空题,语段中间留空进行排序,2—4分,另一种是选择题一般是将5个句子进行排序,2—3分。
总体来说,句子的排序与衔接这一考点在以后的中招考试中,大部分地区会由单一考点转为综合性考点考查,突出综合性和逻辑性。
重点考向
考向一:补写句子
考向二:选择式排序
考向三:填空式排序
重点考向
考向一:补写句子
一、句子补写类型
1.总起句(语段开头)
2.总结句(语段结尾)
3.过渡句(语段中间)
4.照应句(语段中间)
5.仿写句(语段中间)
重点考向
二、句子补写作用及方法
1.总起句:即能领起或概括整个语段或下文层次的语句。
方法:记叙类语段为叙述的主体(对象);说明文语段为被说明的事物及其主要特征;议论文为语段议论的话题、中心看法。
2.总结句:就是指对整个语段或语段中某一个(两个) 层次内容作出总结的句子。总结句的补写与总起句的补写一样,是对前面内容的归纳、总结,有的则是对前面具体内容的概括与升华。总结既要准确,又要全面,有时是对上文两至三个层次的内容总结。补写时不可漏掉要点。
方法:从上文中总结出结论。注意提示词(如“因此、所以、由此可知……”)。
重点考向
3.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小结前文,启示下文要讲的内容。
方法:抓住上下文语境,补充出语意的跳脱。
4.照应句:前面提出的问题,后文有着落;后面出现的情节,前文有所交代。前后照应,和谐统一。
方法: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语及照应点。
5.仿写句:与上文或者下文的某个句子句式相同、内容能衔接的句子。
方法:注意观察句式,找到参照句子;注意句式逻辑(并列、对比);注意标点。
6.组词造句:根据找到的提示信息,揣摩上下文遣词造句的规律写出句子。
7.检验:文从字顺,没有语病,语意贯通,逻辑严密,不超字数。
方法技巧
补写是将提供的成分残缺的句子,按要求补充完整。“补写题”常常与修辞手法结合起来考查,是一道洋溢着创新精神的语言运用类综合题。考查考生的修辞能力及语言积累运用能力,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综合、判断、表达等能力,又可以考查学生的联想、想象、创新思维等能力,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因此,考生备考时全面了解命题特点,熟练掌握答题技巧,始终贯彻“多积累、反复练”原则,做到以下几点:
(1)话题要“从一而终”,防止中途易辙偏离话题。补写时一定要以陈述对象为主语或以给定的中心主旨为基础去仿写。否则,中途易辙就会偏离话题。
(2)修辞要“依样画葫芦”,防止修辞不当运用失真。补写前要分析给定的例句运用的修辞格式,是比喻还是比拟,是借代还是夸张,是对偶还是排比,等等,必须认清并严格遵守。
方法技巧
方法技巧
(3)结构要“循规蹈矩”,防止盲目随意,结构不一。补写句子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形似,即结构要统一。补写时不仅要弄清句子的结构是陈述还是疑问,是祈使还是感叹,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是因果还是假设,是转折还是递进,是并列还是总分,等等。
(4)内容要“百花齐放”,立意要有一定的神韵趣味,要有哲理性和启发性。防止低级趣味,格调不高。
重点考向
考向二:选择式排序
1.巧用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通过排除(否定)错误选项而求得正确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此法适用于解答选择题。因为“排除”往往比“肯定”要容易些,所以通过“排除法”确定正确选项往往要比直接确定正确选项要容易得多。
重点考向
2.求助代词法
一般来说,代词往往紧跟在它指代的对象后边。如果题目给出的语言材料中含有代词,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帮助我们快速确定语句的顺序。
例题: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
②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
③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
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
⑤春雨如丝。
A.⑤①②④③ B.⑤②④③① C.⑤②④①③ D.⑤①④②③
重点考向
【答案】C
【分析】我们先来看第②句话,这句话中有一个代词“这”,搞清了“这”指代的内容,就可判断出第②句话应排在哪句话的后面。通读题目给出的五句话,不难知道“这”指代“春雨”,可见第②句应排在第⑤句的后面。接着看第④句话,这句话中有一个代词“她”,通读材料可以知道,“她”指代的是苗女,所以第④句应排在第②句的后面。最后再看第①句和第③句,因为第③句以“然后”打头,所以第③句应跟在第①句的后面。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很快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为C。
重点考向
3.确定总领句
要保持语言的连贯,首先要注意保持统一的话题,使各句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中心。做排序题,要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材料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抓住了中心,我们就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然后依此快速排定语序。
重点考向
4.梳理说明顺序
做排序题,首先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体裁,因为不同体裁的文章思路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语段属于说明性文字,我们就可以利用说明文的文体特点,通过梳理说明顺序来给句子排序。
例题:为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②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
③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④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A.②③④① B.①④②③ C.②④③① D.①④③②
重点考向
5.理清论证思路
如果语段属于议论性文字,我们就可以利用议论文的文体特点,通过理清论证思路来给句子排序。
例题:下面这段文字的恰当顺序是( )
①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
②如果从事科学技术工作而缺乏人文关怀,就有可能迷失方向。
③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
④它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些麻烦,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
A.②①④③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重点考向
重点考向
考向三:填空式排序
1、整体把握,了解语段内容或句子的中心语意。抓中心语句,根据文段内容的特点,首先确定中心句的位置(段首、段中、段尾)。然后按照最能表达中心的思路去安排材料的先后。
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各部分语段内容的关系。
3、抓相关词语。文段前后内容的连接,有时会出现表时间先后的词语或关联词语作为标志,我们依据语法习惯就能排出正确的语序。
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重点考向
【2022·黑龙江哈尔滨】
1. 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_____,数学使人周密,科学_______,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_____: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 使人灵秀 使人灵秀 使人深刻
B. 使人深刻 使人灵秀 使人善辩
C. 使人灵秀 使人深刻 使人善辩
D. 使人灵秀 使人善辩 使人深刻
典例引领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衔接。这段话是培根的名言,它表达的主要观点是: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一空:“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能增加人的文学底蕴,显得灵秀生动;
二空:科学需要周密的计算,要求更严谨,会培养人深刻的品质;
三空:逻辑修辞学,能增强人的表达能力,善于表达议论。
典例引领
2.下列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最后才是难度更为巨大的着陆与巡视探测。
②而天问一号一次性完成了环绕、着陆与巡视三个重要步骤,可见其技术难度之高。
③人类探测火星已有60年,经历了几个阶段。
④等到技术水平相对成熟才有了人造的火星卫星,人类才得以对火星有了全面的了解。
⑤在早期阶段,由于技术不成熟,人类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只能从火星远处飞掠而过,探测器飞行上亿公里只为那惊鸿一瞥,探测手段极为有限。
A.⑤③④②① B.⑤①③④② C.③⑤④①② D.③②⑤④①
典例引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③是领起句,⑤先说早期阶段,④再说技术成熟期,①最后说难度最大的着陆与巡视探测,②进行小结,即:③⑤④①②。
典例引领
【2022·四川眉山】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在一天当中所需要的睡眠时间是各有差异的。就个人而言,在不同的年龄、境遇和心态的情况下,① 。人所共知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睡眠的需要量逐渐减少;强烈的体力劳动、体育活动会使睡眠量增加。② 。人在百事顺遂、心情舒坦时,睡眠量便会减少;反之,烦恼和精神紧张则会使人易于疲劳,睡眠量增加。
典例引领
【答案】①对睡眠的需要量也不同;②心态是改变睡眠量的重要因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段内容的补写。根据题意,在语段中补写句子,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即可。要注意的是每处补写的句子不可超过15个字。①处,根据“人在一天当中所需要的睡眠时间是各有差异的”以及空格后面的内容,可知这个句子要表现的是人在不同年龄、境遇和心态的情况下,睡眠的时间也各有差异。据此补写,如:对睡眠的需要量也不同。②处,此处填写的句子应是对后面两个分句的总起,后两个分句表述的意思是:睡眠量的多少是随着心情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可补写为:心态是改变睡眠量的重要因素。
典例引领
跟踪训练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接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B. 当我感到惊惶失错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
C. 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D. 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总是可望而不可既,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答案】C
【解析】A.张目接舌——张目结舌; B.惊惶失错——惊惶失措;
D.可望而不可既——可望而不可即;故选C。
跟踪训练
1. 将下列句子整理成一段条理清晰的话,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花草树木枯萎,鱼鸟虫兽死亡,人类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
②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
③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水是万物生长的根基。
④如若有一天,地球的水枯竭了,那么人间就会变成地狱。
⑤正是有了水的滋润,一切生物才能如此欣欣向荣,如此生机勃勃。
A.④①②③⑤ B.③④①②⑤ C.③⑤④①② D.④①②⑤③
通读语段可知,语段主要讲水对人类的重要性。③句是总起句,强调了水的重要性,应置于首位,排除A、D两项;然后⑤句叙述有水是怎样的,④①②句叙述无水的后果。故正确的排序为:③⑤④①②。故选C。
跟踪训练
2.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怨天尤人不仅是一种懦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者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幸运儿,必然要经历各种痛苦和挑战,而战胜一切困难的人首先必须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前提就是反省自身。
①不但掩盖了自己不能面对的现实
②更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③还留下了将来可能重蹈覆辙的隐患
④而不客观地责怪他人还会衍生出新的矛盾
A.②①③④ B.④②①③ C.④①③② D.②④①③
解答此题,要熟悉题干中的句子,然后仔细研读所给选项中的四个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横线处的前文出现了关联词“不仅”,后面应与之构成递进关系,所以紧接的句子必然是与“不仅”相连的关联词“更”,于是②句放在第一处;接下来三个句子,①句和③句中的“不但”“还”构成递进关系,所以③句应在①句后,④句中“而”表示更进一步的说明,所以④句应在③句后。所以正确顺序是:②①③④。故选A。
跟踪训练
跟踪训练
3.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的祖先也曾得到过科学的秘密,率先发明了火药和指南针。
②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
③而是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节日里享受欢乐。
④同西方人不同,我们发明火药,不是用它来侵占别国领土。
⑤而是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与走向,使我们的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有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⑥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A.①④③②⑤⑥ B.⑥①④⑤②③ C.①④⑤②③⑥ D.⑥①④③②⑤
阅读各分句可知,⑥句提出观点,引起下文,为第一句;①句举出火药和指南针两个例子作证明,为第二句;结合①句中“火药和指南针”的描述顺序分析,后面的语句也应按照先“火药”后“指南针”的顺序来写;③④句写“火药”,根据“而是”可知,③句在④句后面;②⑤句写“指南针”,根据“而是”可知,⑤句在②句后面。故正确的排序为:⑥①④③②⑤。
故选D。
跟踪训练
跟踪训练
17.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习近平爱读史书,也希望年轻人多读史书。
②他认为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
③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来自内部的矛盾、冲突和来自外部的挑战、威胁。
④但能够始终凝聚人心的,是我们的历史传统。
⑤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
⑥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⑦这些传统以一页页史书为媒,传承至今。
A.①③④⑤⑥⑦② B.③④①②⑦⑤⑥ C.①②⑤⑥③④⑦ D.③④⑦①②⑤⑥
③④两句提出了文段的话题,⑦句中“这些传统”紧承上文;②句中的“他”指的就是①句中的习近平主席,所以⑦句的后面应该是①②两句;⑥句中的“也为“承接⑤中的“为……”。所以正确的语序应为③④⑦①②⑤⑥。
故选D。
跟踪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