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易错点复习-第五单元-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干脆(chuì) 不屑(xiàn) 调整(tiáo)
B.曾经(céng) 发愁(chóu ) 鄙夷(bǐ yí)
C.露宿(lù) 高傲(ào ) 憎恶(zèng wù )
D.屏幕(píng) 测验(cè) 钉纽扣(dīng)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托米指了一下,可并没有抬起头,因为他正在全神贯注地看书。(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B.玛琪脸上露出鄙夷不屑的神情。(厌恶)
C.那天晚上,玛琪甚至把这件事记在自己的日记里了。(强调突出的事例)
3.下列不可能出现在“老式学校”里的情景是( )
A.放学了,菲菲和同学一块儿回家。
B.元元和路路是邻居,她俩上同一所小学。
C.老师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智力,制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
4.“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这句话引用了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对这样写的好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使文章辞藻华丽,吸引读者阅读。 B.使表达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体现作者的语言深度,让读者折服。 D.压缩了语言,节省文字空间。
5.下列对赵孟频楷书书法的欣赏,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 B.龙飞凤舞,奔放流畅。
C.结构严谨端正,平正宽绰。 D.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科学家对科研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早就无独有偶了。
B.这道数学题我百思不得其解,经老师一点拨才恍然大悟。
C.在学习和工作中,专心致志和而不含都是迈向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质。
D.我之所以长篇大论地去追根求源,是因为想让各位更加深切地认识到这个问题。
二、填空题
7.看拼音写词语。
zhēn lǐ yí wèn ǒu rán zhènɡ jù
( ) ( ) ( ) ( )
qīnɡ cuì kǒnɡ bù zhěnɡ lǐ xī shuài
( ) ( ) ( ) ( )
8.形近字组词。
域( ) 贯( ) 魏( ) 搜( ) 波( ) 脆( ) 援( )
或( ) 惯( ) 魅( ) 瘦( ) 玻( ) 跪( ) 缓( )
9.一词多义:
为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为汝多知乎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
(1)问其故 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其日中如探汤 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有其比 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完成练习。
①这是_____代著名的书法家________的作品,名字是《_______》,是他的楷书代表作之一。
②这位书法家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 ) ,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 ),平正宽绰;整体上显得( ),稳健大方。
A.严谨端庄 B.秀丽柔美 C.圆润多姿
1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学校?学校有什么好写的?我讨厌学校。”玛琪一向讨厌学校,可现在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憎恶它。那个机器老师一次又一次地给她做地理测验,她一次比一次答得糟。
(1)“学校有什么好写的?”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向”说明玛琪一直讨厌学校,“现在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憎恶它”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句子中的加点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积累运用。
(1)师傅在教徒弟学艺时常常教导徒弟要精益求精,超越师傅,就可引用《荀子》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在穷苦、遇到困难时要学会改变,寻找机会,就像《周易》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礼记》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也不会有成功,我们要谨记。
(4)老师借用《淮南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引导我们不必拘泥于原先的学习模式,要大胆创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当我以“珍惜时间”为中心观点进行阐述的时候,我想引用岳飞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13.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选段,回答问题。
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1)和“司空见惯”意思相同的词语是( )
A.经久不衰
B.持之以恒
C.屡见不鲜
(2)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相近的名言是( )
A.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B.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3)本课的课题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你赞成这个观点吗?请结合一个你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具体事例谈一谈。________
阅读理解。
奇想与发明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造灵感。而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问题和常人眼中的“异想天开”,在发明者看来却是创造的源泉。
1821年的一天,德国有个农家女孩拿着妈妈的木梳在家门口玩耍。玩腻了,她想出个新花样:找来两张纸片,一上一下贴在木梳上,把它放在唇边,谁知竟呜哩呜哩吹出声了。一个叫布希曼的音乐家路过,被这奇妙的声音吸引住了。他仔细观看了女孩的“杰作”,回家后,综合女孩的木梳、中国古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原理,制成了第一支口琴。
无独有偶,听诊器的发明灵感也来自儿童。一次,法国医生雷内克到一位患心脏病的贵妇家去诊病。由于病人过于肥胖,传统的叩诊法无法测得准确的心率,又不便直接用耳朵贴在患者胸部听诊,医生十分为难。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群孩子在一根圆木的一头用针刮划,而另一群孩子把耳朵贴在另一头。出于好奇,他凑上前去,竟清楚地听到了圆木那头的声音。这件事启发了雷内克,不久,听诊器问世了。
一次性成像照相机是美国人兰德的发明,提醒他进行这项研究的是他的小女儿。一天,兰德和女儿去公园游览。他给女儿拍了许多照片,拍完后,孩子急切地向爸爸要照片。孩子的要求促使兰德花了好多年工夫研究一次性成像问题,终于在1947年成功地研制出一次成像照相机。
非裔美国人毕寇是位身手不凡的机械师。他的儿子是个报童,整日奔波送报,脚踏车上的链条常常脱落,儿子为此十分苦恼。于是,毕寇用塑胶做了些齿轮,再用木工工具加工,给孩子造了世界上第一辆“两轮传动”的脚踏车──用踏板的力量同时带动两个轮子,这种车能畅行于郊外崎岖的小径。
与前几位相似,发明隐形眼镜的比斯特得益于儿子的恶作剧。一天,他正聚精会神地读报,突然,鼻梁上的眼镜被调皮的小儿子打落在地。比斯特正要发火,小儿子却拾起碎镜片,贴在眼前大叫起来。比斯特拿过镜片,果然看到了地上爬行的蚂蚁,他灵机一动,既然碎镜片可以脱离镜架看东西,把它装在眼球上,看东西不是更方便吗?就这样,隐形眼镜诞生了。
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发明创造的契机。发明并不是件高深莫测的事儿。我们今天的许多“文明的奇迹”,最初都源自儿童的创造、发现与奇想。只要你拥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小发明家。
14.根据词语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 )
(2)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 )
(3)事物转化的关键。( )
15.文章采用“_____”的结构。作者要发表的观点是:___________。
16.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篇文章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写一写你读了短文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盛物的器皿(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9.本文选自《__________》。
20.根据文中画“——”部分的解释在括号里写出正确的词语。
21.对下列重点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是距离的意思
B.“及其日中如探汤”中“汤”字古义为热水,今义为蔬菜的汁水
C.“孔子不能决也”中“决”字是判断的意思
22.翻译句子。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两小儿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24.习作。
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太空探索、“云”技术、自动驾驶等新技术层出不穷,请发挥想象畅想下,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以“未来的 ”为题, 写一篇科幻故事,不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A.干脆(chuì)——cuì,不屑(xiàn)——xiè;
C.憎恶(zèng wù)——zēng wù;
D.钉纽扣(dīng)——dìng。
故选B。
2.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B.鄙夷:指轻视;鄙薄;蔑视;鄙视;看不起。
故选B。
3.C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老式学校”是指爷爷的爷爷诗歌小孩子的时候,他们上的那种老师学校。附近所有的孩子都到一处去上学,他么一起坐在课堂里上课,上完一天的课,就一块儿回家,他们学的功课都一样。
C.选项根据不同孩子情况制定不同教学内容不属于“老式的学校”。
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修辞手法的辨析。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根据知识积累可知,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有: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观点鲜明;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启迪读者;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耐人寻味,在文章中有着画龙点睛和升华主题的作用。引用名人名言最主要是为了使表达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并未能使文章辞藻华丽,也不是为了体现作者的语言深度,对句子方面,未进行语言压缩。
故选B。
5.B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了学生鉴赏书法作品的能力。
根据资料搜集可知,赵孟頫的作品字体主要是楷书,特点是: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结构严谨端正,平正宽绰,秀丽柔美,稳健大方,具有行书的笔意。
楷书书法不是龙飞凤舞,奔放流畅的。
故选B。
6.A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A.无独有偶:意思是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可以配对的,表示两件事或两个人十分相似。结合语境“形容各种困难”可知,词语运用不恰当。
B.恍然大悟:意思是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根据“一点拨”可知,词语运用恰当。
C.专心致志:形容一心一意,精神高度集中地做事。结合“和而不含”分析,词语运用恰当。
D.追根求源:意思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词语运用恰当。
故选A。
7. 真理 疑问 偶然 证据 清脆 恐怖 整理 蟋蟀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疑、偶、据、怖、整、蟋、蟀”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8. 领域 贯穿 魏国 搜索 波浪 脆骨 救援 或者 习惯 魅力 瘦小 玻璃 跪下 缓存
【详解】本题主要考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
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毎组字的相同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字词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
域:yù,地域、领域、疆域、海域等。
或:huò ,或许、或者、间或。
贯:guàn,贯彻、贯通、籍贯、贯串。
惯:guàn,习惯、惯性、惯例。
魏:wèi,魏碑、东魏、北魏。
魅:mèi,魅力、魅惑、魅人。
搜:sōu,搜索、搜集、搜捕。
瘦:shòu,消瘦、清瘦、枯瘦。
波:bō,波纹、风波、波涛。
玻:bō,玻璃、玻房、玻罩。
脆:cuì ,清脆、干脆、酥脆。
跪:guì,跪拜、跪伏、跪石。
援:yuán ,援助、增援、支援。
缓:huǎn,缓和、平缓、缓颊。
9. 是 说,认为 作为 他们
它 他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为在文言文的意思有:1.做;干。2.发明;制造;制作。3.作为;当作。4.成为;变成。5.是。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出自先秦列御寇的《两小儿辩日》,译文: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为:是。
(2)“孰为汝多知乎 ”出自先秦列御寇的《两小儿辩日》,译文:“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为:说,认为。
(3)“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出自《宋史·赵普传》,译文: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为:作为。
其在文言文的意思有:1.[连词] 其:如果;假如。2.[代词] 其: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的”、“你们的”。3.[代词] 其: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当中”。4.[代词] 其: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的”、“它的”、“他们的”。5.[代词] 其: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6.[代词] 其: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7、[代词] 其: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8.[副词] 其:难道,岂。表示反诘、反问。9.[副词] 其:还是。表示委婉地商量。10.[副词] 其:可要。表示期望。
(1)“问其故”出自先秦列御寇的《两小儿辩日》,译文:便问是什么原因。其:他们。
(2)“及其日中如探汤”出自先秦列御寇的《两小儿辩日》,译文: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其:它,指代太阳。
(3)“未有其比”出自《宋史·赵普传》,译文:都找不出来一个可以和他相比的。其:他。
10. 元 赵孟頫 三门记 C A 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①根据图片内容可知是《三门记》,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创作的一幅书法作品,是他的楷书代表作之一。
②赵孟頫楷书有三大特点:一、赵孟頫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
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
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其作品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整体上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具有行书的笔意,如其中的“散”字: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
11. 学校没什么好写的 那个机器老师一次又一次地给她做地理测验 不可以去掉。“一次又一次”强调测试的次数多,“一次比一次”凸显了玛琪对测验的憎恶程度在逐渐增强,去掉就达不到这种强调的效果。
【详解】(1)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阅读句子“学校有什么好写的?”可知,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含义,暗示不爱写学校,意思是学校没什么好写的。
(2)本题考查选段内容的理解。
阅读选段,结合“玛琪一向讨厌学校,可现在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憎恶它。那个机器老师次又一次地给她做地理测验,她一次比一次答得糟”可知,“现在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憎恶它”的原因是那个机器老师一次又一次地给她做地理测验。
(3)本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字词的能力。
阅读句子,理解领悟句子所表达的情感,结合语境体会字词所表达的含义。
分析可知,加点字不可以去掉。“一次又一次”写出了机器老师上课的枯燥,“一次比一次”突出了玛琪对学习的无奈与厌烦,去掉后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12. 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详解】考查积累运用。
(1)注意“青、蓝”容易写错。
(2)注意“变、通”容易写错。
(3)注意“苟、新”容易写错。
(4)注意“周、事、循”容易写错。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宋代岳飞的《满江红·写怀》。
13.(1)C
(2)A
(3)赞成。如:我在做一道数学难题时,总找不出正确思路,通过我认真阅读题目,找出问题,一步步解决,并多问几个问什么,追根求源,最后做出正确答案。
【详解】(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近义词的掌握。
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A.经久不衰: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
B.持之以恒:指长久地坚持下去。
C.屡见不鲜:形容事物看见过多次,就不会觉得新奇。
根据各词意思可知,和“司空见惯”意思相同的词语是“屡见不鲜”。
故选C。
(2)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与名人名言的识记。
通读语段,结合句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理解可知,这是说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探索,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找到真理。故结合题目中给出的选项,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相近的名言是: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故选A。
(3)考查学生对论点的理解。
结合本课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一说你是否赞成这个观点,并结合自己或身边人具体的示例说说理由。
示例:赞成。比如我妈妈学习做蛋糕时,一开始只是按照自己以为的分量分配水、糖、面粉等材料,结果当然是做不成功。于是妈妈尝试在网上寻找答案,知道怎么做后妈妈没有用厨房电子称分配材料,于是又失败了。最后,妈妈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怎么分配材料,用多少水、放多少糖等,严格按照正确方法来,最后终于把香喷喷的蛋糕做出来了。
14. 无独有偶 高深莫测 契机 15. 总—分—总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造灵感。而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问题和常人眼中的“异想天开”,在发明者看来却是创造的源泉。 16.(1)口琴的发明(2)听诊器的发明(3)一次性成像照相机的发明(4)两轮传动脚踏车的发明(5)隐形眼镜的发明 17.只要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即善于观察,抓住契机就可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18.我们要勇于创新,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创新。
【解析】14.本题考查对成语意思的理解,做题时,先浏览题目,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仔细认真地从文中找出答案。
15.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和作者观点的理解与分析。通过认真分析文章内容可知,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段就点明了作者的观点“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造灵感。而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问题和常人眼中的‘异想天开’,在发明者看来却是创造的源泉。”接着列举了口琴的发明、听诊器的发明、一次性成像照相机的发明、两轮传动脚踏车的发明、隐形眼镜的发明共五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一段又重新说明发明不是一件高深莫测的事情,很多发明最初来自儿童的创造、发现和奇想。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本文中第二、三、四、五、六段分别列举了口琴的发明、听诊器的发明、一次性成像照相机的发明、两轮传动脚踏车的发明、隐形眼镜的发明共五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通过阅读作者举的这五个例子可知,在生活中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敢于想象,就有可能有所创造。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文章主旨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作答。通过阅读文章可知,本文主要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敢于想象,敢于创新。
19.列子﹒汤问 20.盘盂 21.B 22.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3.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结论就会不一样。
【解析】1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 汤问》,文章讲述了(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说明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20.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联系句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我们可知,孔子东游之时,遇到两个小孩在争论问题。于是“问其故”,问(他们)争论的原因。因此故是缘故、原因的意思。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子的理解和字义的识记。
B.“汤”的古义为热水,今义为食物煮熟后得到的汁水。“今义为蔬菜的汁水”说法错误。
故选B。
2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子意思是: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本题属于开放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谈阅读启示,如知识的角度、认知态度的角度等。
示例:对待事物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看待,不能只停留在一点上,要实事求是,认真思考。
【点睛】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近一些。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上的篷盖,到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第二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正午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孔子也不能判断是谁对。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4.例文:
未来的机器人
一天晚上,我刚刚写完作业,躺在床上一下子就睡着了……
忽然,我看见前面有一扇门。我走进去后觉得头晕晕的,地面一下子转了起来,我眼前一模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我站了起来,腿脚已经麻木了,这时我才发现我身边一两米处有好多摩天大厦,另外还有好几个我不明白的建筑物。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啊!我原来穿过了时空隧道,太好了,我早就想参观未来了!”我高兴地欣赏着一草一木,正当我看得很起劲的时候,一个长着三头六臂的机器人走了过来,我吓得几乎忘了往哪跑,一下子被石头绊倒了。我正以为自己惨了的时候,一个好心的叔叔叫走了机器人,并把我扶了起来。我迫不及待地向叔叔做了个自我介绍后就问:“叔叔这里怎么啦?”叔叔说:“这里是一百世纪,你一定是外来人吧?”
我回答:“是呀!”这时叔叔开始向我介绍:“你刚刚看见的是我们的保安机器人,它大脑里有两个芯片,眼睛里还有个敌我识别器。它可以分辨坏人和好人,背上有个火箭发射器,还是太阳能的呢!这里还有海底机器人,所以我们对海洋越来越熟悉了。最让我们赞叹的是太空机器人,它一下子就飞上月球,并立即适应那里的天气情况,所以这样就给科学家研究宇宙带来很大的帮助。”
叮铃铃!闹钟响了,我想:“虽然这只是梦,但不久它一定是现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习作能力。
这次习作要求我们以“未来的 ”为题, 写一个科幻故事,把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记录下来。要想让习作变得奇特,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要想让习作令人信服,离不开科学技术这个基础。所以,我们写的习作应该是科学技术使故事中的人物所有的奇特经历。为所编写的故事,确定一个中心思想,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反映人们健康向上的追求和美好愿望,从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开头:可以交代故事的背景,写未来某一科学技术问世。
中间:要把这一科学技术的主要功能介绍出来,然后围绕它展开联想,虚构一个科幻故事。具体写出使用这一科学技术后所发生的故事,人物有什么神奇的经历。
结尾:可以对科技的神奇魅力进行赞叹,表明自己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志向,以点明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