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册期末易错点复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册期末易错点复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2 13:5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易错点复习-古诗词诵读-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诗词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雨雪霏霏(yǔ) B.花重锦官城(zhòng)
C.渭城朝雨浥轻尘(yī) D.百啭无人能解(zhuǎn)
2.下列诗词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B.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C.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对下列诗词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设问、比喻)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比喻)
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偶)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反问)
4.京口瓜洲一水间( )
A.珠江 B.长江 C.大运河
5.下列诗词句中与春天无关的一项是(  )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B.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C.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D.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6.下列诗词句中没有蕴含哲理的一项是(  )
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D.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7.下面对《泊船瓜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A.这首诗是由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B.“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C.第三句为千古名句,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写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D.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写出了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表现诗人怀念朋友的思想感情。
二、填空题
8.看拼音写词语和诗句。
huàn qǔ zōng jì chú fēi
( ) ( ) ( )
chūn ɡuī hé chù?jì mò wú xínɡ lù。
( )
bǎi zhuàn wú rén nénɡ jiě,yīn fēnɡ fēi ɡuò qiánɡ wēi。
( )
9.给下列字组词。
润( )     酥( )     遥( )
绝( )     胜( )     柳( )
10.[寄情诗词,真情流露]遇到下列情景时,你想吟诵哪两句诗词?写一写吧。
(1)聪聪即将转学与同学分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勉励在月考中取得进步的郭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临近节日,在外求学的贾潇无法回家团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到深秋山林里红艳的枫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1)将“京口”“瓜洲”“一水(长江)”“钟山”“数重山”五个地点标注在下图中。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这两句诗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想。( )
②“一水”“只隔”说明瓜洲离京口以及诗人的家乡钟山的距离都很近。( )
③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可谓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但在诗人看来仅仅是“一水”和“只隔”,如此之近,体现了诗人身在旅途,心系家乡的感情。( )
12.根据下面的描述,写出相应的词句。
(1)江南的春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江南的青山,像美人聚拢的眉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光,就不要辜负这大好春光,一定要同它住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古诗词填空。
(1)_________,当春乃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江船火独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夜喜雨》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全诗没有一个“_____”字,但句句洋溢着______之情,运用_____的手法,对春雨的特点和品性的描写生动、细腻。
(4)人们常用杜甫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老师默默关心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
(5)《春夜喜雨》诗中“_________,________。”是从视觉来写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诗人的想象。
三、诗词曲鉴赏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__________。
君看一叶舟,__________。
14.补全古诗
15.“往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这个词写出了江岸上___________的景象。
16.“但”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1)只;仅仅。(2)但是。(3)姓。这首诗中的“但”应该选第( )种解释。
17.“出没风波里”的“没”应该读作(méi mò)(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上“___”)
1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捕鱼为生的人。
B.首句“江上往来人”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C.次句“但爱鲈鱼美”写岸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想着鲈鱼美味。
D.后两句写捕鱼人那只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在风浪里漂荡,时隐时现,自由自在。
19.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B.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C.这首诗主要写了渔民的勤劳。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
20.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鲈鱼的鲜美和捕鱼者的艰辛进行对比
B.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会让人联想到《悯农》中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C.本诗后两句的朗读节奏为: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D.本诗语言质朴,朗读时应用叙述的语气进行朗读
21.读下面的资料,结合本诗的内容,说说你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政治抱负的理解。
资料①创作背景:诗人在苏州、常州一带查看水情时,目睹江中的一叶扁舟,在风急浪高的水面上起伏,由此联想到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故而创作了本诗。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为人民的幸福出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分别是什么?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材料一]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在明显下降。据调查发现,中国学生母语水平不容乐观,有的学生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材料二]网上有人问:“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有什么意义?”
是啊,有什么意义呢?当孩子旅游,感叹景色优美时,不会只是说:“哇,好酷哦,中国最美的景啊。”而会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诗句。
小时候,记忆里的声音,对精神世界是有影响的。诗歌,哪怕不明白意思,只是音韵,让他听着学着背着,素养就慢慢提升了。背着背着,美好就根植于内心了。
四五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我不觉得痛苦,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慢慢地,就长大了。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看到雨后禾苗拔节生长,突然明白什么是“好雨知时节”。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冬天,寒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地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地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风景,体会了那份情感。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记住了词,记住了景,也记住了情。
24.材料一主要谈到了________的现象。
25.对画“ ”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外语学好了就能学好母语。 B.外语学不好,母语也学不好。
C.光会外语是不行的,得先学好母语。 D.光学母语也不行,必须得学会外语才行。
26.如果给材料二取标题,你认为不合适的是( )
A.经典浸润人生 B.背诵古诗词的意义
C.诗词在古代历史上的作用 D.经典伴我成长
27.小时候,“我”背唐诗不觉得痛苦的原因是_______。
28.小学期间,我们学习了许多古诗词,请你各写一句关于春、秋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学习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文阅读
淌在诗词里的美(节选)
唐诗宋词蹚过历史的长河,在悠久里发酵,透出的是股股醇香。诗歌美在音律,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在古人浓淡交杂的墨色里,组成一曲曲完美的魂殇。
花是迁客骚人偏爱的主题。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花开富贵,有人赞叹,也有人贬低。但那“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惊心动魄却是从远古走来的。不管评价如何,牡丹依旧肆情盛开。开在诗人笔尖的还有坚贞的梅花,梅枝九曲十八弯,遂又有幽梅一说。“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吸引家禽的是那遒劲枝干里透出的美,切莫细嗅,那美会醉人。若要细数那诗词里的花魂,该是三天三夜也难尽一二。
在诗歌里的山水是美的。潭面无风是镜,也是静。任一轮清月在水里映出倩影,缓缓地躺在河床之上。月亮该是累了吧,既要与李白饮酒,又要照亮归人的前程。“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一青一碧,尽现了山水本色。我曾感叹山水之美被尽数埋在诗里了。曾鲜活在诗人记忆里的山水之美,现世难寻。但若煮一杯清酒,捧着诗集,任嘴唇感受酒洌,任思想品味诗词里的古朴气息,在这灯红酒绿之中仍是能寻得一片思想的净土。
我愿用我半世的浮华,换取这一页诗章。
细听风盘旋在时空的入口,提笔写下诗人的细语呢喃,那是倾诉,诉说着一曲一曲的美。
自从我提起了笔,我就明白了我所肩负的使命,我会写出那些淌在诗词里的美,不让她在时间里消散,纵使笔断,纸绝……
30.【品词析句】联系上下文,“迁客骚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_。
31.【日积月累】根据要求写诗句。
(1)读文中画“ ”的句子,我想到了刘禹锡《望洞庭》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
(2)飞花令。在下列句子中填入合适的“花”。
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相映红。
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
③( )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④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 )扑鼻香。
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32.【解读信息】对画“~~~”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诗词对山水的描写非常富于想象,让人感受到鲜活、灵性的美。
B.写山水的诗词太多了,多得都可以把真实的山水埋起来了。
C.如今环境大不如从前,诗词中描写的那些山水之美已很难寻觅了。
33.【整体感知】说说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34.习作百花园。
把苏轼的《浣溪沙》扩写成一篇文章。
提示: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人在游蕲水清泉寺时看到的美景以及内心的感悟。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A.雨雪霏霏(yǔ)——[yù xuě fēi fēi] 释义:形容大雪纷纷满天飞的场景。
B.花重锦官城出huā zhòng jǐn guān chéng 自唐·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
C.渭城朝雨浥轻尘(yī)——wèi chéng zhāo yǔ yì qīng chén。释义: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读音有误。
D. 百啭无人能解(zhuǎn)——bǎi zhuàn wú rén néng jiě ,意思是黄鹂的婉转鸣声无人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因此选择B。
2.C
【详解】本题考查朗读句子。
A.有误,句意: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盛起的眉毛。应划为: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B.有误,句意: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应划为: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C.正确。
D.有误,句意: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应划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故本题选C。
3.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欲问行人去那边?”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眉眼盈盈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出自宋朝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B.这句话是出自于唐代大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他在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雨比喻为酥。
C.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知”、“乃”将春雨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春雨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特点。修辞手法判断有误。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反问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出自《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
因此选择C。
4.B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全诗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原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
一水: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故选B。
5.D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积累与掌握。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宋代志南和尚的《绝句》中的诗句,全诗如下: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象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杏花春天开。
B.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C.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诗中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
D.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出自《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作者是唐代的王建。全诗如下: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七言绝句。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因此选择D。
6.D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主旨。
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蕴含的哲理: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是:登高才能看得远,人生也正如此,只有不断的向上进取,才有可能高瞻远瞩。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D.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暗含送别,以人的眼睛来比拟山水,把山水写的有情有义。水是眼波,也就是说眼中的泪水如波,横在眼里而没有留出,说明作者为将行的朋友着想,在尽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不使之滴落而增加友人的伤感。没有蕴含哲理。
因此选择D。
7.D
【详解】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和诗词名句理解。
A项: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项:“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人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C项:“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这是因为:  
一、这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  
二、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更重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稷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这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
D项:结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抒写乡愁的淋漓之笔,才水到渠成地直泻出来,把乡愁的抒写发挥到了极致。
8. 唤取 踪迹 除非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拼读能力和汉字书写能力。
在拼读时,要注意区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 “啭”“蔷薇”的书写有难度,可以采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记。
9. 湿润 香酥 遥远 绝望 胜利 柳树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中的重点字的书写及组词。特别注意“润”“酥”的书写,“润”里面是“王”,不要写成“玉”,“酥”是“酉”,不要写成“西”,同时根据字的部首区分形近字。结合生活经验及积累组词,合理即可。
10.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名句默写。
结合语境,选择适合的诗句。
(1)语境是即将和同学分别,选择送别诗即可。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语境是同学取得了进步,可鼓励他继续前进,如: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3)语境是恰逢佳节独自在外的求学游子,如: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4)看到深山里的枫叶,想到描写枫叶的古诗:枫叶经霜红更好,晚来扶杖过前村。
11.(1)
(2)①√ ②× ③√
【详解】(1)这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只有知道了古诗的意思,才能将地点标对。首先看题目,“泊船瓜洲”说明诗人乘着船在瓜洲停靠,也就是诗人现在正在瓜洲。接着看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的意思是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长江,那就说明京口和瓜洲隔江相对;“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是要想回到钟山还要翻过几座山,说明钟山在几座山那边;“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是温暖的春风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也就是说诗人的家乡在南边,而诗人现在正在北面。根据图中的标示,可知上面的地点是瓜洲,与瓜洲相对的地点为京口,中间隔着的水便是长江,数重山的西边便是钟山。
(2)这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通过题目“泊船瓜洲”就能够知道,诗人乘着船在瓜洲停靠;而通过诗的内容可以知道,钟山是诗人的家乡,钟山在瓜洲的对面,因此①是对的。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可谓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但在诗人看来仅仅是“一水”和“只隔”,如此之近,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身在旅途,心系家乡的情感。因此②错误,③正确。
12.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详解】这道题考查对词的理解。理解了词的意思,就能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句。写的时候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13. 好雨知时节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唐 杜甫 喜 喜悦 拟人化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详解】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和古诗内容理解记忆能力。
(1)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原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本诗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为什么好呢,因为它“知时节”。这里就是把雨拟人化,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2)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原诗: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描写细腻、动人。诗的情节从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绘,由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到次晨,结构谨严。用词讲究。颇为难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
(3)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原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本诗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为什么好呢,因为它“知时节”。这里就是把雨拟人化,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全诗没有一个“喜”字,但句句洋溢着喜悦之情,运用拟人化对春雨的特点和品性的描写生动、细腻。
(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人们常用这句话来形容老师默默关心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5)“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从视觉来写春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
14.但爱鲈鱼美 出没风波里 15. 来来往往 热闹
16.(1) 17.mò 18.D 19.C 20.C 21.“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是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为官者(作者当时的身份)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在《江上渔者》这首诗中,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味道鲜美的鲈鱼,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2.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23.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上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古诗默写。
《江上渔者》全诗为: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江上往来人:江岸边行人来来往往。
“往来”的意思是来来往往,这个词写出了江岸上热闹的景象。
1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但爱鲈鱼美:只是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但”的意思是“只”。
故选(1)。
17.本题考查多音字。
没:[méi] 无;没有 屋里~人。我~铅笔。[mò],沉下去 。
“出没”的“没”读音为“mò”。
1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
D.“自由自在”表述有误。后二句写捕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故选D。
19.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C.错误,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阅读诗歌可知,这首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
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本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本诗后两句的朗读节奏为: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是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为官者(作者当时的身份)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在《江上渔者》这首诗中,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味道鲜美的鲈鱼,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2.本题考查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结合诗歌内容的理解可知。这首诗的意思是:江岸边行人来来往往,只是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这首诗通过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和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这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23.本题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
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味道鲜美的鲈鱼,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写了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上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通过这两个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4.不少中国人在重视外语学习的同时,轻视了母语学习。 25.C 26.C 27.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背着玩就是了。 28.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9.①学习古诗词能够帮助我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明白了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够心智开阔、心灵澄明。②古诗文实在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从中获取养料、获得心灵的愉悦,满足更高境界的追求。
【解析】24.本题考查对材料一的理解与分析。结合“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在明显下降”一句可以总结出材料一重在说明不少中国人很重视外语的学习,但却忽略了母语。
25.本题考查对划线句的理解和分析。这句话说外语是工具,而母语是手,手才能掌握工具,突出了先学好母语才能学好外语。
26.本题考查对材料二的理解与分析。材料二说明了小孩子背诵诗词的意义和对他们人生的影响,而没有说诗词在古代历史的作用。
27.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本题结合“我不觉得痛苦,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一句进行分析。
28.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积累和识记。关于春的诗句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关于秋的诗句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
29.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只要能说出诗词带来的好处即可。答案不唯一。
30.刘禹锡和齐己 31.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桃花 红杏 兰 梅花 荷花 32.B 33.短文表达了作者对诗词的热爱之情。
【解析】略
34.例文:
《浣溪沙》扩写
山下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里,一切显得生动有活力。在一条干净无泥沙的小路两侧是茂密的松树林。松树林遮天避日,阳光从林间缝隙中透出,撒下斑斑驳驳的树影。
游蕲水的清泉寺,美景尽收眼底。寺庙旁是一条涓涓流水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不时有几条银背的小鱼跃出水面,像在黑夜划过的一道流星,没入水底。溪里的小石头、沙子一目了然。往小溪的尽头寻去,原来干净清澈的水源是从山间一直往西流,似乎永远也不会干涸。
抬眼望去,只见远处的天空被半片乌云笼罩着,是要下雨了呀!
在庙中的长亭里,望着外边细雨朦肬。屋檐上有一串水帘落下,每一颗水珠似一粒粒珍珠。
再远望雨中的山林,层层叠叠的树林和山峦被云雾包裹着,模糊了边缘,树林里时不时响起清脆的鸟鸣,此刻山水如画,苏轼心中充满了惊喜与快乐。
长啸一声,苏轼心中的激昂与感慨化作了一句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善能西,修将白发唱黄鸡。”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啊,只要激情仍在,就不要因为老去而悲叹。
【详解】本题考查扩写古诗。
对所扩写古诗的诗意有全面的理解,这是扩写基础;对所扩写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及诗句有深刻的理解,这些字词和诗句最能体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扩写的重点描写部分,也是中心;对所扩写古诗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认识,作者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及时代背景下写的,这是扩写的环境渲染部分;扩写时要基于上面三点的理解进行适当的想象,既要大胆又要符合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写作手法,使得扩写具体生动,富有可读性。
开头:开篇引出地点。
中间:围绕扩写点,用多种方法描写浣溪沙的美景的特点。
结尾:写出我的志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