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15、驿路梨花
彭荆风
梨园里,梨花洁白无暇,绚烂开放,那大家有见过路边的梨花吗?云南边陲的哀牢山深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行业,有男人有女人,有老人有孩子,历经十几年,用举手之劳让草顶、竹篾、泥墙的小茅屋,每个角落都洋溢着爱的味道。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和作用,学习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教学重难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和作用,体会文章的构思和写人技法。
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驿路梨花》,长篇小说《鹿衔草》,与人合写电影剧本《边寨烽火》《芦笙恋歌》等。
生字生词
qiào
lù
pèn
mù
jùn
jǐ
niǎn
qì
yǎn
yì
huǎnɡ hū
yínɡ
miè
zháo
陡峭
露宿
喷香
暮色
菌子
麂子
撵走
修葺
掩映
恍惚
晶莹
竹篾
着急
香气四溢
yì
zhài
驿路
寨子
扛
迷茫
简陋
悠闲
折损
kánɡ
mánɡ
zhé
lòu
yōu
生字生词
词语解释
恍惚: (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损失。文中指对方行礼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整体感知
1、略读课文,找一找文章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都围绕哪一事物展开的?发生的什么事?
2、根据主要人物“我们”的所见所闻,对文章分层。
主要人物有:“我们”、瑶族老人、梨花、梨花的妹妹、解放军叔叔
通过小茅屋将人物联系在一起的
1、文章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都围绕哪一事物展开的?
整体感知
“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路人;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
梨花: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8)
“我”和老余在深山中赶路,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
小茅屋主人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梨花之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揭开了所有悬念。
第三部分(37)
引用诗句点题,赞美助人为乐的精神。
第1、2段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写出了山的高、多、险峻,暗示了翻山的艰难,衬托出“我们”担心天晚找不到住处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茅屋的出现及“我们”的惊喜做铺垫。
精讲细练
精讲细练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第四第六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主要描写了梨花盛开和飘落的美丽景象,表现出梨树林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创设出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同时为下文小茅屋的出现做铺垫,以自然环境之美烘托屋主人的美好心灵。
第10、11段对小茅屋内部的环境、陈设做了详细的介绍,作用是什么
详细描写小茅屋的内部环境、交代了小屋布置的情况,从侧面表现了小茅屋主人的热情、细心、周到以及其乐于助人的品质。
精讲细练
精讲细练
结合下文看,瑶族老人为什么扛着一袋米来到小茅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因为瑶族老人曾经打猎迷路在小茅屋歇息,并用了这里的柴、米、水,他扛着一袋米是来补足小茅屋里的粮食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细读第二部分,分析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揭示出来的?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误会和悬念的地方,说说其表达效果。
第一次误会
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
第二次误会
认为哈尼族小姑娘是小茅屋主人
解开误会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梨花照看小茅屋
悬念一:初见小屋,主人是谁?
悬念二:不是瑶族老人,谁是主人?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建造小茅屋?
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精讲细练
梨花吗?
梨花的妹妹吗?
瑶族老人吗?
解放军叔叔吗?
小茅屋真正的主人是谁?
建造和照顾小茅屋的人都是它的主人
那到底谁才是小茅屋的主人
精讲细练
第22~26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主要写瑶族老人讲述自己发现小茅屋的经过,交代了老人来小茅屋送粮食的原因,以及“屋主”哈尼小姑娘梨花帮助过路人的事,从侧面突出了梨花乐于助人的美好形象。
精讲细练
第33段主要采用了什么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既交代了小茅屋的来历,使故事情节更完整、曲折,又表现了哈尼小姑娘、解放军“为人民服务”、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歌颂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同时,揭开了悬念和误会,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起到铺垫、照应、补充交代、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突出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
插叙的作用
方法指导
精讲细练
文章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结尾,有何作用?
引用诗句点题,使“梨花”语义双关。不仅指梨花处处盛开,又以花喻人,喻雷锋精神,赞美雷锋精神相互传递,发扬光大。内容上深化了中心,结构上照应了题目。
精讲细练
合作探究
1、本文题目为《驿路梨花》,结尾又以驿路梨花处处开结束,那么,梨花到底代表什么?
梨花
一种花
梨花姑娘
雷锋精神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合作探究
2、本文人物梨花并未出场,但其形象却十分鲜明。请分析本文是如何刻画梨花姑娘
参考答案本文主要是通过间接描写从侧面表现梨花姑娘的形象的。一是通过自然景物描写衬托哈尼小姑娘梨花。文中多次描写梨花,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赞美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心灵。二是通过描写小茅屋及其物品,侧面表现梨花姑娘的精神品格。文中详细描写小茅屋内部的环境和陈设的生活用品,其实也是虚写人物,从侧面表现了梨花姑娘的热情、细心、周到,以及乐于助人的品质。三是通过其他人物侧面烘托。首先通过瑶族老人讲述自己发现小茅屋的经历,从侧面突出了梨花姑娘学雷锋做好事、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接着通过梨花的妹妹,讲述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战士在此砍树割草盖茅屋的事,揭示了梨花姑娘学雷锋的缘起。
内容主旨
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写作特色
1.巧设悬念。作者在行文构思上巧设悬念,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悬念,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同时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巧用插叙。本文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从“我”和老余第一天傍晚投宿写到第二天早晨,其间运用插叙两次追溯往事:一是借瑶族老人之口讲哈尼小姑娘梨花帮助过路人的事;二是借梨花的妹妹之口讲解放军建造茅屋及梨花照料小茅屋的事。把十几年的事情浓缩在一晚一晨之间,既丰富了情节内容,突出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又使全文波澜起伏,结构紧凑,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写作特色
3.间接描写。
文中的人物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战士并没有出场,但其形象却突出鲜明,作者巧妙地通过写景、写物、写其他人,间接突出了其美好的形象。
写作特色
结构梳理
驿路梨花
学习雷锋
助人为乐
赶路时发现了小茅屋:无灯无人,设置悬念
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
小屋解除饥饿疲劳
瑶族老人述说主人
梨花之妹讲屋来历
再现梨花,引用诗句:热情赞美,结束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