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有关长江源头的知识;积累词语。
2.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3.品味文章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4.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哲思,激发学生对长江的敬畏、对中华民族的敬仰之情。
语言运用:主动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融情于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审美创造:了解游记特点,在朗读中感受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景物的特点,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各拉丹冬,藏语意思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源头,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
播放视频:各拉丹冬
【作者简介】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当代女作家。代表作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随笔《藏北游历》等。
【写作背景】
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等,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本文是记述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读准字音】
【多音字】
【理解词语】
【黧黑】形容黑。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敦实】结实;粗壮,敦厚诚实。
【腈纶】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成毛线,布料等。
【皱褶】皱纹,指冰山上的波形纹。
【流苏】下垂的穗子,装饰在马车、帐幕等上面下垂的穗状物,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
【风云变幻】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接踵,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脚后跟。
【熠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漫不经心】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全文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书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感受。
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2)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第二部分(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三部分(12—15)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新课讲解】
第一部分(1-2)
1.在藏北高原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
东南阳坡→好看 这种好看体现在哪?
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比喻 气势磅礴,变化多端。
2.作者为何要提到风行一时的“长江考察热”?
赞美探索长江源头的探险者,既侧面表现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险恶,也暗示了下文作者和摄制组将遭遇严峻的考验。
3.说说考察的环境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环境: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作用: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3-11)
1.负重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历程。在此期间,“我”遇到了哪些困难
从自然环境、住宿环境、身体因素分析(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自然环境恶劣
海拔接近六千米,让人气喘吁吁,很不适应
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住宿环境恶劣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身体不适(刚进各拉丹冬)
1.手背生起冻疮
2.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
3.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4.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身体不适(在冰塔林)
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2.面对这样的恶劣环境,你会想什么呢?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感想吗?请找出相关描写。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困难无处不在,热情始终不减
(第5段)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3.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4.根据第二部分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5.这部分所见的冰塔林给作者留下了哪些印象?
冰雪世界,天气寒冷,气候变化多端
海拔很高,活动困难
狂风一刻不停
晶莹连绵,静穆庄重
感悟自然的永恒与伟力,为之震撼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6.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7.请结合第11段内容,说说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手法,并简析其作用。
第三部分(12-15)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主旨句)
1.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坚冰”之下是“流水”,各拉丹冬开启了长江之源头,长江作为我们的母亲河,孕育滋养着中华民族,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从作者的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她对大自然的敬畏。最后一段如果删去,是否更能表达这种敬畏呢?
不能。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却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作者在赞美自然、敬畏自然的同时也赞美了人挺立于伟大自然面前的卓绝风姿,赞美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所以特意独句成段,强调这一点。
【结构梳理】
【总结】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