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备战2023年中考数学真题变式题第23-24题
一、原题23
1.(2022·衢州)如图1为北京冬奥会“雪飞天”滑雪大跳台赛道的横截面示意图.取水平线OE为x轴,铅垂线OD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运动员以速度从D点滑出,运动轨迹近似抛物线.某运动员7次试跳的轨迹如图2.在着陆坡CE上设置点K(与DO相距32m)作为标准点,着陆点在K点或超过K点视为成绩达标.
(参考数据:,)
(1)求线段CE的函数表达式(写出的取值范围).
(2)当时,着陆点为P,求P的横坐标并判断成绩是否达标.
(3)在试跳中发现运动轨迹与滑出速度v的大小有关,进一步探究,测算得7组a与 的对应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如图3.
①猜想a关于的函数类型,求函数表达式,并任选一对对应值验证.
②当v为多少m/s时,运动员的成绩恰能达标(精确到1m/s)?
【答案】(1)解:由图2可知: ,
设CE: ,
将 代入 ,
得: ,解得 ,
∴线段CE的函数表达式为 (8≤x≤40).
(2)解:当 时, ,由题意得 ,
解得
∴ 的横坐标为22.5.
∵22.5<32,
∴成绩未达标.
(3)解:①猜想a与 成反比例函数关系.
∴设
将(100,0.250)代入得 解得 ,
∴ .
将(150,0.167)代入 验证: ,
∴ 能相当精确地反映a与 的关系,即为所求的函数表达式.
②由K在线段 上,得K(32,4),代入得 ,得
由 得 ,
又∵ ,
∴ ,
∴当 m/s时,运动员的成绩恰能达标.
【知识点】反比例函数的实际应用;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二次函数的其他应用
【解析】【分析】(1)利用图2,可得到点C,E的坐标,设CE的函数解析式为y=kx+b,将点C,E的坐标代入,可得到关于k,b的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k,b的值,可得到线段CE的函数解析式.
(2)将a的值代入函数解析式,可得到二次函数解析式,与线段CE 的解析式联立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x的值,可得到点P睡的横坐标,将点P的横坐标与32比较大小,可作出判断.
(3)①猜想a与v2成反比例函数关系,因此设 ,将点(100,0.25)代入函数解析式建立关于m的方程,解方程求出m的值,可得到函数解析式;将(150,0.167)代入此函数解析式进行验证即可;
②由K在线段 上,可得到点K的坐标,将点K的坐标代入二次函数解析式,可求出a的值然后求出v的值即可.
二、变式题1基础
2.(2021九上·临江期末) 已知二次函数y=x2﹣mx+2m﹣4
证明:无论m取任何实数时,该函数图象与x轴总有交点
【答案】证明:∵△=(﹣m)2﹣4(2m﹣4)=m2﹣8m+16=(m﹣4)2≥0
∴无论m取任何实数时,该函数图象与x轴总有交点。
【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应用;二次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问题
【解析】【分析】令y=0得出一元二次方程x2-mx+2m-4=0,求出根的判别式△≥0,得出方程有实数根,即可证出该函数图象与x轴总有交点.
3.(2021九上·淮南月考)求抛物线y=x2﹣x+1在﹣2≤x≤2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答案】解:抛物线 y=x2﹣x+1,
抛物线的对称轴方程为:
则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上,
当时,
当时,
当时,
而
所以抛物线y=x2﹣x+1在﹣2≤x≤2的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
【知识点】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
【解析】【分析】先求出x=1,再计算求解即可。
4.(2021·天津)已知抛物线 (a,c为常数, )经过点 ,顶点为D.
(Ⅰ)当 时,求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Ⅱ)当 时,点 ,若 ,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Ⅲ)当 时,点 ,过点C作直线l平行于x轴, 是x轴上的动点, 是直线l上的动点.当a为何值时, 的最小值为 ,并求此时点M,N的坐标.
【答案】(Ⅰ)当 时,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抛物线经过点
∴
解得: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 ;
(Ⅱ)当 时,由抛物线 经过点 ,可知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
当 时,
∴抛物线的顶点D的坐标为 ;
过点D作 轴于点G
在 中, , ,
∴
在 中, , ,
∴ .
∵ ,即 ,
∴
解得: ,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或 .
(Ⅲ)当 时,将点 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 .
作点F关于x轴的对称点 ,得点 的坐标为
当满足条件的点M落在线段 上时, 最小,
此时, .
过点 作 轴于点H
在 中, , ,
∴ .
又 ,即 .
解得: , (舍)
∴点 的坐标为 ,点 的坐标为 .
∴直线 的解析式为 .
当 时, .
∴ ,
∴点M的坐标为 ,点N的坐标为 .
【知识点】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动态几何问题;二次函数的其他应用
【解析】【分析】(Ⅰ) 将a=1,C (0,-1)代入抛物线解析式中,可求出,即得顶点坐标; (Ⅱ) 先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可得顶点D的坐标为 ,过点D作 轴于点G , 由于 及勾股定理可得,求出a值,即得结论;
(Ⅲ)当 时,将点 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 .作点F关于x轴的对称点 ,得点 的坐标为 当满足条件的点M落在线段 上时, 最小,此时, ,过点 作 轴于点H,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出a值,即得 、 的坐标, 求出直线 的解析式为 ,将M的坐标代入可求出m值,即得点M、N的坐标.
三、变式题2巩固
5.(2018九上·宁波期中)如图,我们把一个半圆与抛物线的一部分围成的封闭图形称为“果圆”.已知点A、B、C、D分别是“果圆”与坐标轴的交点,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1)2-4,AB为半圆的直径,求这个“果圆”被y轴截得的CD的长.
【答案】解:连结CM,
当y=0时,(x-1)2-4=0,
解得x1=-1,x2=3.
∴A(-1,0),B(3,0)
∴AB=4,
又∵M为AB的中点,∴M(1,0)
∴OM=1,CM=2,∴CO= .
当x=0时y=-3,∴OD=3
∴CD=3+
【知识点】二次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问题;勾股定理;圆的认识
【解析】【分析】易知CD=OC+OD,由抛物线y=(x-1)2-4,令x=0可求出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D的坐标,可得OD的长;连接OM,则需要求出OM,MC,才能由勾股定理求出OC.
6.(2019·天津)已知抛物线y=x2﹣bx+c(b,c为常数,b>0)经过点A(﹣1,0),点M(m,0)是x轴正半轴上的动点.
(Ⅰ)当b=2时,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Ⅱ)点D(b,yD)在抛物线上,当AM=AD,m=5时,求b的值;
(Ⅲ)点Q(b+ ,yQ)在抛物线上,当 AM+2QM的最小值为 时,求b的值.
【答案】解:解:(Ⅰ)∵抛物线y=x2﹣bx+c经过点A(﹣1,0),
∴1+b+c=0,
即c=﹣b﹣1,
当b=2时,
y=x2﹣2x﹣3=(x﹣1)2﹣4,
∴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1,﹣4);
(Ⅱ)由(Ⅰ)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bx﹣b﹣1,
∵点D(b,yD)在抛物线y=x2﹣bx﹣b﹣1上,
∴yD=b2﹣b b﹣b﹣1=﹣b﹣1,
由b>0,得b> >0,﹣b﹣1<0,
∴点D(b,﹣b﹣1)在第四象限,且在抛物线对称轴x= 的右侧,
如图1,过点D作DE⊥x轴,垂足为E,则点E(b,0),
∴AE=b+1,DE=b+1,得AE=DE,
∴在Rt△ADE中,∠ADE=∠DAE=45°,
∴AD= AE,
由已知AM=AD,m=5,
∴5﹣(﹣1)= (b+1),
∴b=3 ﹣1;
(Ⅲ)∵点Q(b+ ,yQ)在抛物线y=x2﹣bx﹣b﹣1上,
∴yQ=(b+ )2﹣b(b+ )﹣b﹣1=﹣ ﹣ ,
可知点Q(b+ ,﹣ ﹣ )在第四象限,且在直线x=b的右侧,
∵ AM+2QM=2( AM+QM),
∴可取点N(0,1),
如图2,过点Q作直线AN的垂线,垂足为G,QG与x轴相交于点M,
由∠GAM=45°,得 AM=GM,
则此时点M满足题意,
过点Q作QH⊥x轴于点H,则点H(b+ ,0),
在Rt△MQH中,可知∠QMH=∠MQH=45°,
∴QH=MH,QM= MH,
∵点M(m,0),
∴0﹣(﹣ ﹣ )=(b+ )﹣m,
解得,m= ﹣ ,
∵ AM+2QM= ,
∴ [( ﹣ )﹣(﹣1)]+2 [(b+ )﹣( ﹣ )]= ,
∴b=4.
【知识点】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
【解析】【分析】 (Ⅰ)把点A的坐标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得出1+b+c=0, 由b=2 ,求出c的值,即可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利用配方法求出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Ⅱ)由(Ⅰ)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bx﹣b﹣1,把点D的坐标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根据题意得出点D(b,﹣b﹣1)在第四象限,且在抛物线对称轴x= 的右侧, 过点D作DE⊥x轴,垂足为E,证出AD= AE, 由AM=AD,m=5,列出方程 5﹣(﹣1)= (b+1), 即可求出b的值;
(Ⅲ)∵把点Q的坐标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根据题意得出 点Q(b+ ,﹣ ﹣ )在第四象限,且在直线x=b的右侧, 过点Q作直线AN的垂线,垂足为G,QG与x轴相交于点M, 过点Q作QH⊥x轴于点H,列出方程 0﹣(﹣ ﹣ )=(b+ )﹣m, 求出m= ﹣ ,由 AM+2QM= , 列出方程,即可求出b的值.
四、变式题3提升
7.(2019·巴中)如图,抛物线 经过x轴上的点A(1,0)和点B及y轴上的点C,经过B、C两点的直线为 .
①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②点P从A出发,在线段AB上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B运动,同时点E从B出发,在线段BC上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C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求t为何值时,△PBE的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值.
③过点A作 于点M,过抛物线上一动点N(不与点B、C重合)作直线AM的平行线交直线BC于点Q.若点A、M、N、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求点N的横坐标.
【答案】解:①∵点B、C在直线为 上,
∴B(﹣n,0)、C(0,n),
∵点A(1,0)在抛物线上,
∴ ,
∴ , ,
∴抛物线解析式: ;
②由题意,得,
, ,
由①知, ,
∴点P到BC的高h为 ,
∴ ,
当 时,△PBE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 ;
③由①知,BC所在直线为: ,
∴点A到直线BC的距离 ,
过点N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BC于点P,交x轴于点H.
设 ,则 、 ,
易证△PQN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 ,
∴ ,
Ⅰ. ,
∴
解得 , ,
∵点A、M、N、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Ⅱ. ,
∴
解得 , ,
∵点A、M、N、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
Ⅲ. ,
∴ ,
解得 , ,
∵点A、M、N、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
综上所述,若点A、M、N、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点N的横坐标为:4或 或 .
【知识点】二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二次函数的最值;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二次函数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结合题意,再利用待定系数法可得到答案
(2)、根据题意结合(1)的结论可分别表示PB和P点到BC的高h,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表示出 关于t的关系式,再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求最值可得出答案。
(3)、由(1)知BC所在的直线为:y=x-5,所以表示出A点到直线BC 的距离d=,过点N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BC于P点,交X轴于点H,故 可设 ,则 、 , ,根据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易证易证△PQN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到 ,PN=4,
Ⅰ. ,所以 ,解出答案;
Ⅱ. ,有 ,解出答案;
Ⅲ. ,所以 ,解出答案
8.(2019·南山模拟)如图,B(2m,0)、C(3m,0)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其中m为常数,且m>0,E(0,n)为y轴上一动点,以BC为边在x轴上方作矩形ABCD,使AB=2BC,画射线OA,把△ADC绕点C逆时针旋转90°得△A′D′C′,连接ED′,抛物线y=ax2+bx+n(a≠0)过E、A′两点.
(1)填空:∠AOB= °,用m表示点A′的坐标:A′ ;
(2)当抛物线的顶点为A′,抛物线与线段AB交于点P,且 时,△D′OE与△ABC是否相似?说明理由;
(3)若E与原点O重合,抛物线与射线OA的另一个交点为M,过M作MN垂直y轴,垂足为N:
①求a、
B、m满足的关系式;
②当m为定值,抛物线与四边形ABCD有公共点,线段MN的最大值为5,请你探究a的取值范围.
【答案】(1)45;(m,﹣m)
(2)△D′OE∽△ABC,理由如下: 由已知得:A(2m,2m),B(2m,0), ∵ ,
∴P(2m,m),
∵A′为抛物线的顶点,
∴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a(x﹣m)2﹣m,
∵抛物线过点E(0,n),
∴n=a(0﹣m)2﹣m,即m=2n,
∴OE:OD′=BC:AB=1:2,
∵∠EOD′=∠ABC=90°,
∴△D′OE∽△ABC;
(3)①当点E与点O重合时,E(0,0),
∵抛物线y=ax2+bx+n过点E,A′,
∴ , 整理得:am+b=﹣1,即b=﹣1﹣am; ②∵抛物线与四边形ABCD有公共点,
∴抛物线过点C时的开口最大,过点A时的开口最小,
若抛物线过点C(3m,0),此时MN的最大值为5,
∴a(3m)2﹣(1+am) 3m=0,
整理得:am ,即抛物线解析式为y x2 x,
由A(2m,2m),可得直线OA解析式为y=x,
联立抛物线与直线OA解析式得: ,
解得:x=5m,y=5m,即M(5m,5m),
令5m=5,即m=1,
当m=1时,a ;
若抛物线过点A(2m,2m),则a(2m)2﹣(1+am) 2m=2m,
解得:am=2,
∵m=1,
∴a=2,
则抛物线与四边形ABCD有公共点时a的范围为 a≤2.
【知识点】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OB和AB线段长度,即可得到∠AOB的度数,表示出点A′的坐标即可。
(2)根据题意可知点A和点B的坐标,根据点做出抛物线的解析式,根据对应边成比例,即可证明三角形相似。
(3)根据题意将抛物线和射线联立,得到关系式即可;根据抛物线与四边形有公共点,根据抛物线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得到关于m的解析式,联立式子求出m的值得到a的取值范围即可。
五、原题24
9.(2022·衢州)如图,在菱形ABCD中,AB=5,BD为对角线.点E是边AB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连结DE交BC于点F,BG平分∠CBE交DE于点G.
(1)求证:.
(2)若.
①求菱形的面积.
②求的值.
(3)若,当的大小发生变化时(),在AE上找一点T,使GT为定值,说明理由并求出ET的值.
【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
∴BC=DC,AB CD,
∴∠BDC=∠CBD,∠BDC=∠ABD,
∴∠CBD=∠ABD= ∠ABC,
∵ 平分 交 于点G,
∴∠CBG=∠EBG= ∠CBE,
∴∠CBD+∠CBG= (∠ABC+∠CBE)= ×180°=90°,
∴∠DBG=90°;
(2)解:①如图1,连接AC交BD于点O,
∵四边形ABCD是菱形,BD=6,
∴OD= BD=3,AC⊥BD,
∴∠DOC=90°,
在Rt△DOC中,OC= ,
∴AC=2OC=8,
∴ ,
即菱形 的面积是24.
②如图2,连接AC,分别交BD、DE于点O、H,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C⊥BD,
∵∠DBG=90°
∴BG⊥BD,
∴BG AC,
∴ ,
∴DH=HG,DG=2DH,
∵DG=2GE,
∴EG=DH=HG,
∴ ,
∵AB CD,
∴∠DCH=EAH,∠CDH=∠AEH,
∴△CDH∽△AEH,
∴ ,
∴CH= AC= ,
∴OH=OC-CH=4- = ,
∴tan∠BDE= ;
(3)解:如图3,过点G作GT BC交AE于点T,此时ET= .
理由如下:由题(1)可知,当∠DAB的大小发生变化时,始终有BG AC,
∴△BGE∽△AHE,
∴ ,
∵AB=BE=5,
∴EG=GH,
同理可得,△DOH∽△DBG,
∴ ,
∵BO=DO,
∴DH=GH=EG,
∵GT BC,
∴GT AD,
∴△EGT∽△EDA,
∴ ,
∵AD=AB=5,
∴GT= ,为定值,
此时ET= AE= (AB+BE)= .
【知识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利用菱形的性质可证得BC=DC,AB∥CD,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证得∠BDC=∠CBD,∠BDC=∠ABD,从而可推出∠CBD=∠ABD= ∠ABC;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可证得∠CBG=∠EBG=∠CBE,由此可求出∠DBG的度数.
(2)①连接AC交BD于点O,利用菱形的性质可求出OD的长,同时可证得AC⊥BD,利用垂直的定义可证得∠DOC=90°;利用勾股定理求出OC的长,即可得到AC的长;然后利用菱形的面积等于两对角线之积的一半,可求出菱形ABCD的面积;
②连接AC,分别交BD、DE于点O、H,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去证明BG∥AC,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可求出DH与DG的比值,可得到DH=HG,DG=2DH,同时可求出DH和EH的比值;再证明△CDH∽△AEH,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求出CH的长,利用HO=OC-CH,可求出HO的长;然后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tan∠DBE的值.
(3)过点G作GT∥BC交AE于点T,一组△BGE∽△AHE,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证得EG=GH;同理可证得△DOH∽△DBG,可推出DH=GH=EG;利用GT∥AD,可证得△EGT∽△EDA,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求出GT的长;然后求出ET的长.
六、变式题4基础
10.(2022·郴州)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点,且 ,连接BF.FD,DE,EB.
求证:四边形DEBF是菱形.
【答案】证明:连接BD,交AC于点O,
∵四边形ABCD是茥形,
∴ , , ,
又∵ ,
∴ ,即 ,
∴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
又∵ ,即 ,
∴四边形DEBF是菱形.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菱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分析】连接BD,交AC于点O,根据菱形的性质可得OA=OC,OB=OD,BD⊥AC,结合AE=CF以及线段的和差关系可得OE=OF,根据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推出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然后结合BD⊥EF,根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进行证明.
11.(2022·四川)在Rt△ABC中,∠BAC=90°,D是BC的中点,E是AD的中点,过点A作AF∥BC交CE的延长线于点F.
(1)求证:四边形ADBF是菱形;
(2)若AB=8,菱形ADBF的面积为40,求AC的长.
【答案】(1)证明:∵ ∠BAC=90°,D是BC的中点,
∴AD=BD=CD,
∵E是AD的中点,即AE=DE,
∵AF∥CD,
∴∠AFE=∠DCE,∠FAE=∠CDE,
∴△AEF≌△DEC(AAS),
∴AF=CD,
∴AF=BD,
又∵AF∥BD,
∴四边形ADBF是平行四边形,
又AD=BD,
∴ 四边形ADBF是菱形;
(2)解:∵AF∥BC,
∴S△ABD=S△ACD(等底同高),
∵ 四边形ADBF是菱形 ,
∴S△ABD=S△ABF,
∴S△ABC=S△ABD+S△ACD=S△ABD+S△ABF=S菱形ADBF=40,
∵S△ABC=AB×AC=×8×AC=40,
∴AC=10.
【知识点】菱形的判定与性质;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割补法;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解析】【分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得出AD=BD=CD,利用AAS证明△AEF≌△DEC,得到AF=CD,则得AF=BD,结合AF平行于BD,则可证明四边形ADBF是平行四边形,结合AD=BD,从而证得四边形ADBF是菱形;
(2)根据同底等高求出S△ABD=S△ACD,根据菱形的性质求出S△ABD=S△ABF,然后根据面积的和差关系求出S△ABC=S菱形ADBF=40,再根据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式计算,即可求出结果.
12.(2022·南充)如图,在菱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AB,BC上,BE=BF,DE,DF分别与AC交于点M,N.
求证:
(1)△ADE≌△CDF.
(2)ME=NF.
【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
∴DA=DC,∠DAE=∠DCF,AB=CB,
∵BE=BF,
∴AE=CF,
在△ADE和△CDF中,
,
∴△ADE≌△CDF(SAS);
(2)证明:由(1)知△ADE≌△CDF,
∴∠ADM=∠CDN,DE=DF,
∵AD=CD,
∴∠DAM=∠DCN,
∴∠DMA=∠DNC,
∴∠DMN=∠DNM,
∴DM=DN,
∴DE﹣DM=DF﹣DN,
∴ME=NF.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菱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分析】(1)根据菱形的性质得出DA=DC,∠DAE=∠DCF,AB=CB,从而得出AE=CF,再利用SAS即可证出△ADE≌△CDF;
(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DM=∠CDN,DE=DF,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DAM=∠DCN,从而得出∠DMN=∠DNM,得出DM=DN,即可得出ME=NF.
13.(2017·鹤岗)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如图1:则有AC=BD,AC⊥BD.
旋转图1中的Rt△COD到图2所示的位置,AC′与BD′有什么关系?(直接写出)
若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60°,旋转Rt△COD至图3所示的位置,AC′与BD′又有什么关系?写出结论并证明.
【答案】解:图2结论:AC′=BD′,AC′⊥BD′,
理由:∵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O=OC,BO=OD,AC⊥BD,
∵将Rt△COD旋转得到Rt△C′OD′,
∴OD′=OD,OC′=OC,∠D′OD=∠C′OC,
∴AO=BO,OC′=OD′,∠AOC′=∠BOD′,
在△AOC′与△BOD′中, ,
∴△AOC′≌△BOD′,
∴AC′=BD′,∠OAC′=∠OBD′,
∵∠AO′D′=∠BO′O,∠O′BO+∠BO′O=90°,
∴∠O′AC′+∠AO′D′=90°,
∴AC′⊥BD′;
图3结论:BD′= AC′,AC′⊥BD’
理由:∵四边形ABCD是菱形,
∴AC⊥BD,AO=CO,BO=DO,
∵∠ABC=60°,
∴∠ABO=30°,
∴OB= OA,OD= OC,
∵将Rt△COD旋转得到Rt△C′OD′,
∴OD′=OD,OC′=OC,∠D′OD=∠C′OC,
∴OD′= OC′,∠AOC′=∠BOD′,
∴ = ,
∴△AOC′∽△BOD′,
∴ = = ,∠OAC′=∠OBD′,
∴BD′= AC′,
∵∠AO′D′=∠BO′O,∠O′BO+∠BO′O=90°,
∴∠O′AC′+∠AO′D′=90°,
∴AC′⊥BD′.
【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菱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
【解析】【分析】图2:根据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得到AO=OC,BO=OD,AC⊥BD,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到OD′=OD,OC′=OC,∠D′OD=∠C′OC,等量代换得到AO=BO,OC′=OD′,∠AOC′=∠BO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C′=BD′,∠OAC′=∠OBD′,于是得到结论;
图3:根据四边形ABCD是菱形,得到AC⊥BD,AO=CO,BO=DO,求得OB= OA,OD= OC,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到OD′=OD,OC′=OC,∠D′OD=∠C′OC,求得OD′= OC′,∠AOC′=∠BO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D′= AC′,于是得到结论.
七、变式题5巩固
14.(2021八下·武昌期末)如图,在 中, , 为 边上的中线,过点 作 ,过点 作 , 与 相交于点 .求证:四边形 为菱形.
【答案】证明:∵CE∥AB,BE∥CD,
∴四边形BECD是平行四边形.
又∵∠ACB=90°,CD为AB边上的中线,
∴CD= AB.
又∵CD为AB边上的中线
∴BD= AB,
∴BD=CD,
∴平行四边形BECD是菱形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菱形的判定
【解析】【分析】由题意根据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四边形BECD是平行四边形,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CD=AB=BD,再根据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可得平行四边形BECD是菱形.
15.(2022·宁夏)如图,四边形中,ABDC,,于点.
(1)用尺规作的角平分线,交于点;(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2)连接.求证:四边形是菱形.
【答案】(1)解:如图所示.
(2)证明:是的角平分线,
,
∵ABCD,
,
,
,
,
,
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为菱形.
【知识点】平行线的性质;菱形的判定;角平分线的定义;作图-角的平分线
【解析】【分析】(1)以点B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BC的两边于一点,再分别以这两点为圆心,大于这两点间距离的一半的长度为半径画弧,两弧在角的内部相交于一点,过点B及两弧的交点作射线交CD于点E,则BE就是所求的角平分线;
(2)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得∠ABE=∠CBE,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知∠ABE=∠BEC,则∠CBE=∠BEC,利用等角对等边,可证得BC=EC,结合已知可得到AB=EC,然后根据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证得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再利用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可证得结论.
16.(2021九上·东坡期末)已知:如图,在菱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AB、AD上,BE=DF,CE的延长线交DA的延长线于点G,CF的延长线交BA的延长线于点H.
(1)求证:△BEC∽△BCH;
(2)如果BE2=AB AE,求证:AG=DF.
【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
∴CD=CB,∠D=∠B,CDAB.
∵DF=BE,
∴△CDF≌△CBE(SAS),
∴∠DCF=∠BCE.
∵CDBH,
∴∠H=∠DCF,
∴∠BCE=∠H.且∠B=∠B,
∴△BEC∽△BCH.
(2)证明:∵BE2=AB AE,
∴=,
∵AGBC,
∴=,
∴=,
∵DF=BE,BC=AB,
∴BE=AG=DF,
即AG=DF.
【知识点】平行线的性质;菱形的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分析】(1)由菱形的性质可得CD=CB,∠D=∠B,CD∥AB,结合DF=BE可证明△CDF≌△CBE,得到∠DCF=∠BCE,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H=∠DCF,则∠BCE=∠H,然后利用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进行证明;
(2)由已知条件可得,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性质可得,则,结合DF=BE,BC=AB可得BE=AG=DF,据此证明.
17.(2019·巴中)如图,在菱形ABCD中,连结BD、AC交于点O,过点O作 于点H,以点O为圆心,OH为半径的半圆交AC于点M.
①求证:DC是⊙O的切线.
②若 且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③在②的条件下,P是线段BD上的一动点,当PD为何值时, 的值最小,并求出最小值.
【答案】解:①过点O作 ,垂足为G,在菱形ABCD中,AC是对角线,则AC平分∠BCD,∵ , ,∴ ,∴OH、OG都为圆的半径,即DC是⊙O的切线;②∵ 且 ,∴ , ,∴ ,在直角三角形OHC中, ,∴ , ,∴ ,OB= ;③作M关于BD的对称点N,连接HN交BD于点P,∵ ,∴ ,此时 最小,∵ , ,∴ ,∴ ,∴ ,即:PH+PM的最小值为 ,在Rt△NPO中, ,在Rt△COD中, ,则 .
【知识点】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菱形的性质;切线的判定;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割补法
【解析】【分析】①过点O作 ,垂足为G,根据题意结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和性质易证 ,即得到结论
②利用 求解即可
③作M关于BD的对称点N,连接HN交BD于点P, ,此时 最小,即可求解
18.(2022·娄底)如图,以为边分别作菱形和菱形(点,,共线),动点在以为直径且处于菱形内的圆弧上,连接交于点.设.
(1)求证:无论为何值,与相互平分;并请直接写出使成立的值.
(2)当时,试给出的值,使得垂直平分,请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如图所示:连接BF、CE,
∵菱形和菱形(点,,共线),
∴点G、B、E共线,
,
,
∴四边形BFCE是平行四边形,
∴与相互平分,
即:无论为何值,与相互平分;
又∵,
∴四边形BFCE是菱形,
∴BE=BF,
又∵菱形和菱形,
,
为等边三角形,
;
(2)解:如图所示:连接AF,AO ,设EF与AC交于点H,
∵垂直平分
,
由(1)知,O为BC的中点,
∴动点在以O为圆心,为直径且处于菱形内的圆弧上,
,
,
,
,
在和 中,
,
,
,
∵,菱形,
∴四边形BCFG为正方形,
,
,
设,则 , ,
在 中,
,
,
.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菱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判定与性质;圆周角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分析】(1)连接BF、CE,根据菱形的性质可得FC∥BG,FC=BC=BE,推出四边形BFCE是平行四边形,得到EF与BC相互平分,结合EF⊥BC可得四边形BFCE是菱形,则BE=BF,进而推出△GFB为等边三角形,据此解答;
(2)连接AF、AO,设EF与AC交于点H,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F=FG,AO=CO,∠AHO=90°,由(1)知:O为BC的中点,则动点A在以O为圆心,BC为直径且处于菱形BCFG内的圆弧上,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OBA=∠OAB,推出∠AOH=∠OAB=∠OBA,证明△AOF≌△COF,得到∠FAO=∠FCO,易得四边形BCFG为正方形,则∠FCO=90°,FC=BC,设FC=BC=x,则AF=CF=x,AO=OC=x,根据∠AOH=∠OBA结合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计算.
八、变式题6提升
19.(2022·淮安)在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对菱形的折叠问题进行了探究.如图(1),在菱形中,为锐角,为中点,连接,将菱形沿折叠,得到四边形,点的对应点为点,点的对应点为点.
(1)【观察发现】与的位置关系是 ;
(2)【思考表达】连接,判断与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3)如图(2),延长交于点,连接,请探究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4)【综合运用】如图(3),当时,连接,延长交于点,连接,请写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1)
(2)解:,
理由:如图,连接,,
∵为中点,
∴,
∴点B、、C在以为直径,E为圆心的圆上,
∴,
∴,
由翻折变换的性质可知,
∴,
∴;
(3)解:结论:;
理由:如图,连接,,,延长至点H,
由翻折的性质可知,
设,,
∵四边形是菱形,
∴,,
∴,
∴,
∴,
∵,点B、、C在以为直径,E为圆心的圆上,
∴,
∵,
∴,
∴,
∴,
∵,
∴,
∴,
∵,
∴,
∵,
∴,
∴;
(4)解:结论:,
理由:如图,延长交的延长线于点,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点,
设,,
∵,
∴,
∴,
∴,,
在中,则有,
∴,
∴,,
∵,
∴,
∴,
∴
∴,
∵,
∴,
∴,
∵,
∴,
∴.
【知识点】菱形的性质;圆周角定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解答】(1)解:∵在菱形中,,
∴由翻折的性质可知,,
故答案为:;
【分析】(1)利用翻折变换的性质及菱形的性质判断即可;
(2)结论:∠DEC=∠B'CE,连接B'C、BB',根据折叠性质得BE=EC=EB',故点B、B'、C在以BC为直径,E为圆心的圆上,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得∠BB'C=90°, 由翻折变换性质知BB'⊥DE, 从而即可推出DE∥CB′,进而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3)结论:∠DEC=90°,连接B'C、DB、DB'延长DE至点H,由翻折性质得∠BDE=∠B'DE,设∠BDE=∠B'DE=x,∠A=∠A'=y,根据菱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圆周角定理得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角的和差可得 ,从而可得∠CGA'=2∠GB'C,从而推出证明GC=GB′,根据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推出EG⊥CB′,即可解决问题;
(4)结论: ,延长DG交EB′的延长线于点T,过点D作DR⊥GA′交GA′的延长线于点R; 设GC=GB'=x,CD=A'D=A'B'=2a, 根据旋转、翻折性质及邻补角可得∠DA'R=60°,则 , ,在Rt△DGR中,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用含a的式子表示出x,进而判断出△B'TG∽△A'DG,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建立方程,求解可表示出TB',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表示出DE,可得结论.
20.(2022·安顺)如图1,在矩形中,,,是边上的一点,连接,将矩形沿折叠,顶点恰好落在边上的点处,延长交的延长线于点.
(1)求线段的长;
(2)求证四边形为菱形;
(3)如图2,,分别是线段,上的动点(与端点不重合),且,设,是否存在这样的点,使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解:如图
四边形 是矩形, , ,
, ,
将矩形 沿 折叠,顶点 恰好落在 边上的点 处,
,
在 中, ,
,
设 ,则 ,
在 中, ,
,
解得 ,
;
(2)证明: ,
,
四边形 是矩形,
,
,
,
,
,
中, ,
,
,
四边形 为菱形;
(3)解: ,设 , 是直角三角形
设
由(2)可得
①当 时,如图,
, ,
解得 ;
②当 时,
同理可得
综上所述, 或
【知识点】勾股定理;菱形的判定与性质;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解直角三角形
【解析】【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求出BC和CD长,根据折叠的性质求出CF长,在 中,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F,则可得出AF长,设 ,在Rt△AEF中,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即可解答;
(2)根据(1)的结论分别求得GF、DG,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和矩形的性质求出EA和GA,在 中,根据勾股定理求出DG长,再求出GF长,从而得出 ,根据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即可得出结论;
(3)设 ,设 ,利用(2)的结果求出 ,然后分两种情况讨论,即①∠DNM = 90°,②∠NDM=90°,分别根据解直角三角形求解即可.
1 / 1【浙江衢州】备战2023年中考数学真题变式题第23-24题
一、原题23
1.(2022·衢州)如图1为北京冬奥会“雪飞天”滑雪大跳台赛道的横截面示意图.取水平线OE为x轴,铅垂线OD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运动员以速度从D点滑出,运动轨迹近似抛物线.某运动员7次试跳的轨迹如图2.在着陆坡CE上设置点K(与DO相距32m)作为标准点,着陆点在K点或超过K点视为成绩达标.
(参考数据:,)
(1)求线段CE的函数表达式(写出的取值范围).
(2)当时,着陆点为P,求P的横坐标并判断成绩是否达标.
(3)在试跳中发现运动轨迹与滑出速度v的大小有关,进一步探究,测算得7组a与 的对应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如图3.
①猜想a关于的函数类型,求函数表达式,并任选一对对应值验证.
②当v为多少m/s时,运动员的成绩恰能达标(精确到1m/s)?
二、变式题1基础
2.(2021九上·临江期末) 已知二次函数y=x2﹣mx+2m﹣4
证明:无论m取任何实数时,该函数图象与x轴总有交点
3.(2021九上·淮南月考)求抛物线y=x2﹣x+1在﹣2≤x≤2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4.(2021·天津)已知抛物线 (a,c为常数, )经过点 ,顶点为D.
(Ⅰ)当 时,求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Ⅱ)当 时,点 ,若 ,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Ⅲ)当 时,点 ,过点C作直线l平行于x轴, 是x轴上的动点, 是直线l上的动点.当a为何值时, 的最小值为 ,并求此时点M,N的坐标.
三、变式题2巩固
5.(2018九上·宁波期中)如图,我们把一个半圆与抛物线的一部分围成的封闭图形称为“果圆”.已知点A、B、C、D分别是“果圆”与坐标轴的交点,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1)2-4,AB为半圆的直径,求这个“果圆”被y轴截得的CD的长.
6.(2019·天津)已知抛物线y=x2﹣bx+c(b,c为常数,b>0)经过点A(﹣1,0),点M(m,0)是x轴正半轴上的动点.
(Ⅰ)当b=2时,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Ⅱ)点D(b,yD)在抛物线上,当AM=AD,m=5时,求b的值;
(Ⅲ)点Q(b+ ,yQ)在抛物线上,当 AM+2QM的最小值为 时,求b的值.
四、变式题3提升
7.(2019·巴中)如图,抛物线 经过x轴上的点A(1,0)和点B及y轴上的点C,经过B、C两点的直线为 .
①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②点P从A出发,在线段AB上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B运动,同时点E从B出发,在线段BC上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C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求t为何值时,△PBE的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值.
③过点A作 于点M,过抛物线上一动点N(不与点B、C重合)作直线AM的平行线交直线BC于点Q.若点A、M、N、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求点N的横坐标.
8.(2019·南山模拟)如图,B(2m,0)、C(3m,0)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其中m为常数,且m>0,E(0,n)为y轴上一动点,以BC为边在x轴上方作矩形ABCD,使AB=2BC,画射线OA,把△ADC绕点C逆时针旋转90°得△A′D′C′,连接ED′,抛物线y=ax2+bx+n(a≠0)过E、A′两点.
(1)填空:∠AOB= °,用m表示点A′的坐标:A′ ;
(2)当抛物线的顶点为A′,抛物线与线段AB交于点P,且 时,△D′OE与△ABC是否相似?说明理由;
(3)若E与原点O重合,抛物线与射线OA的另一个交点为M,过M作MN垂直y轴,垂足为N:
①求a、
B、m满足的关系式;
②当m为定值,抛物线与四边形ABCD有公共点,线段MN的最大值为5,请你探究a的取值范围.
五、原题24
9.(2022·衢州)如图,在菱形ABCD中,AB=5,BD为对角线.点E是边AB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连结DE交BC于点F,BG平分∠CBE交DE于点G.
(1)求证:.
(2)若.
①求菱形的面积.
②求的值.
(3)若,当的大小发生变化时(),在AE上找一点T,使GT为定值,说明理由并求出ET的值.
六、变式题4基础
10.(2022·郴州)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点,且 ,连接BF.FD,DE,EB.
求证:四边形DEBF是菱形.
11.(2022·四川)在Rt△ABC中,∠BAC=90°,D是BC的中点,E是AD的中点,过点A作AF∥BC交CE的延长线于点F.
(1)求证:四边形ADBF是菱形;
(2)若AB=8,菱形ADBF的面积为40,求AC的长.
12.(2022·南充)如图,在菱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AB,BC上,BE=BF,DE,DF分别与AC交于点M,N.
求证:
(1)△ADE≌△CDF.
(2)ME=NF.
13.(2017·鹤岗)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如图1:则有AC=BD,AC⊥BD.
旋转图1中的Rt△COD到图2所示的位置,AC′与BD′有什么关系?(直接写出)
若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60°,旋转Rt△COD至图3所示的位置,AC′与BD′又有什么关系?写出结论并证明.
七、变式题5巩固
14.(2021八下·武昌期末)如图,在 中, , 为 边上的中线,过点 作 ,过点 作 , 与 相交于点 .求证:四边形 为菱形.
15.(2022·宁夏)如图,四边形中,ABDC,,于点.
(1)用尺规作的角平分线,交于点;(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2)连接.求证:四边形是菱形.
16.(2021九上·东坡期末)已知:如图,在菱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AB、AD上,BE=DF,CE的延长线交DA的延长线于点G,CF的延长线交BA的延长线于点H.
(1)求证:△BEC∽△BCH;
(2)如果BE2=AB AE,求证:AG=DF.
17.(2019·巴中)如图,在菱形ABCD中,连结BD、AC交于点O,过点O作 于点H,以点O为圆心,OH为半径的半圆交AC于点M.
①求证:DC是⊙O的切线.
②若 且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③在②的条件下,P是线段BD上的一动点,当PD为何值时, 的值最小,并求出最小值.
18.(2022·娄底)如图,以为边分别作菱形和菱形(点,,共线),动点在以为直径且处于菱形内的圆弧上,连接交于点.设.
(1)求证:无论为何值,与相互平分;并请直接写出使成立的值.
(2)当时,试给出的值,使得垂直平分,请说明理由.
八、变式题6提升
19.(2022·淮安)在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对菱形的折叠问题进行了探究.如图(1),在菱形中,为锐角,为中点,连接,将菱形沿折叠,得到四边形,点的对应点为点,点的对应点为点.
(1)【观察发现】与的位置关系是 ;
(2)【思考表达】连接,判断与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3)如图(2),延长交于点,连接,请探究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4)【综合运用】如图(3),当时,连接,延长交于点,连接,请写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0.(2022·安顺)如图1,在矩形中,,,是边上的一点,连接,将矩形沿折叠,顶点恰好落在边上的点处,延长交的延长线于点.
(1)求线段的长;
(2)求证四边形为菱形;
(3)如图2,,分别是线段,上的动点(与端点不重合),且,设,是否存在这样的点,使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解:由图2可知: ,
设CE: ,
将 代入 ,
得: ,解得 ,
∴线段CE的函数表达式为 (8≤x≤40).
(2)解:当 时, ,由题意得 ,
解得
∴ 的横坐标为22.5.
∵22.5<32,
∴成绩未达标.
(3)解:①猜想a与 成反比例函数关系.
∴设
将(100,0.250)代入得 解得 ,
∴ .
将(150,0.167)代入 验证: ,
∴ 能相当精确地反映a与 的关系,即为所求的函数表达式.
②由K在线段 上,得K(32,4),代入得 ,得
由 得 ,
又∵ ,
∴ ,
∴当 m/s时,运动员的成绩恰能达标.
【知识点】反比例函数的实际应用;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二次函数的其他应用
【解析】【分析】(1)利用图2,可得到点C,E的坐标,设CE的函数解析式为y=kx+b,将点C,E的坐标代入,可得到关于k,b的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k,b的值,可得到线段CE的函数解析式.
(2)将a的值代入函数解析式,可得到二次函数解析式,与线段CE 的解析式联立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x的值,可得到点P睡的横坐标,将点P的横坐标与32比较大小,可作出判断.
(3)①猜想a与v2成反比例函数关系,因此设 ,将点(100,0.25)代入函数解析式建立关于m的方程,解方程求出m的值,可得到函数解析式;将(150,0.167)代入此函数解析式进行验证即可;
②由K在线段 上,可得到点K的坐标,将点K的坐标代入二次函数解析式,可求出a的值然后求出v的值即可.
2.【答案】证明:∵△=(﹣m)2﹣4(2m﹣4)=m2﹣8m+16=(m﹣4)2≥0
∴无论m取任何实数时,该函数图象与x轴总有交点。
【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应用;二次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问题
【解析】【分析】令y=0得出一元二次方程x2-mx+2m-4=0,求出根的判别式△≥0,得出方程有实数根,即可证出该函数图象与x轴总有交点.
3.【答案】解:抛物线 y=x2﹣x+1,
抛物线的对称轴方程为:
则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上,
当时,
当时,
当时,
而
所以抛物线y=x2﹣x+1在﹣2≤x≤2的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
【知识点】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
【解析】【分析】先求出x=1,再计算求解即可。
4.【答案】(Ⅰ)当 时,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抛物线经过点
∴
解得: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 ;
(Ⅱ)当 时,由抛物线 经过点 ,可知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
当 时,
∴抛物线的顶点D的坐标为 ;
过点D作 轴于点G
在 中, , ,
∴
在 中, , ,
∴ .
∵ ,即 ,
∴
解得: ,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或 .
(Ⅲ)当 时,将点 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 .
作点F关于x轴的对称点 ,得点 的坐标为
当满足条件的点M落在线段 上时, 最小,
此时, .
过点 作 轴于点H
在 中, , ,
∴ .
又 ,即 .
解得: , (舍)
∴点 的坐标为 ,点 的坐标为 .
∴直线 的解析式为 .
当 时, .
∴ ,
∴点M的坐标为 ,点N的坐标为 .
【知识点】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动态几何问题;二次函数的其他应用
【解析】【分析】(Ⅰ) 将a=1,C (0,-1)代入抛物线解析式中,可求出,即得顶点坐标; (Ⅱ) 先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可得顶点D的坐标为 ,过点D作 轴于点G , 由于 及勾股定理可得,求出a值,即得结论;
(Ⅲ)当 时,将点 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 .作点F关于x轴的对称点 ,得点 的坐标为 当满足条件的点M落在线段 上时, 最小,此时, ,过点 作 轴于点H,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出a值,即得 、 的坐标, 求出直线 的解析式为 ,将M的坐标代入可求出m值,即得点M、N的坐标.
5.【答案】解:连结CM,
当y=0时,(x-1)2-4=0,
解得x1=-1,x2=3.
∴A(-1,0),B(3,0)
∴AB=4,
又∵M为AB的中点,∴M(1,0)
∴OM=1,CM=2,∴CO= .
当x=0时y=-3,∴OD=3
∴CD=3+
【知识点】二次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问题;勾股定理;圆的认识
【解析】【分析】易知CD=OC+OD,由抛物线y=(x-1)2-4,令x=0可求出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D的坐标,可得OD的长;连接OM,则需要求出OM,MC,才能由勾股定理求出OC.
6.【答案】解:解:(Ⅰ)∵抛物线y=x2﹣bx+c经过点A(﹣1,0),
∴1+b+c=0,
即c=﹣b﹣1,
当b=2时,
y=x2﹣2x﹣3=(x﹣1)2﹣4,
∴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1,﹣4);
(Ⅱ)由(Ⅰ)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bx﹣b﹣1,
∵点D(b,yD)在抛物线y=x2﹣bx﹣b﹣1上,
∴yD=b2﹣b b﹣b﹣1=﹣b﹣1,
由b>0,得b> >0,﹣b﹣1<0,
∴点D(b,﹣b﹣1)在第四象限,且在抛物线对称轴x= 的右侧,
如图1,过点D作DE⊥x轴,垂足为E,则点E(b,0),
∴AE=b+1,DE=b+1,得AE=DE,
∴在Rt△ADE中,∠ADE=∠DAE=45°,
∴AD= AE,
由已知AM=AD,m=5,
∴5﹣(﹣1)= (b+1),
∴b=3 ﹣1;
(Ⅲ)∵点Q(b+ ,yQ)在抛物线y=x2﹣bx﹣b﹣1上,
∴yQ=(b+ )2﹣b(b+ )﹣b﹣1=﹣ ﹣ ,
可知点Q(b+ ,﹣ ﹣ )在第四象限,且在直线x=b的右侧,
∵ AM+2QM=2( AM+QM),
∴可取点N(0,1),
如图2,过点Q作直线AN的垂线,垂足为G,QG与x轴相交于点M,
由∠GAM=45°,得 AM=GM,
则此时点M满足题意,
过点Q作QH⊥x轴于点H,则点H(b+ ,0),
在Rt△MQH中,可知∠QMH=∠MQH=45°,
∴QH=MH,QM= MH,
∵点M(m,0),
∴0﹣(﹣ ﹣ )=(b+ )﹣m,
解得,m= ﹣ ,
∵ AM+2QM= ,
∴ [( ﹣ )﹣(﹣1)]+2 [(b+ )﹣( ﹣ )]= ,
∴b=4.
【知识点】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
【解析】【分析】 (Ⅰ)把点A的坐标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得出1+b+c=0, 由b=2 ,求出c的值,即可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利用配方法求出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Ⅱ)由(Ⅰ)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bx﹣b﹣1,把点D的坐标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根据题意得出点D(b,﹣b﹣1)在第四象限,且在抛物线对称轴x= 的右侧, 过点D作DE⊥x轴,垂足为E,证出AD= AE, 由AM=AD,m=5,列出方程 5﹣(﹣1)= (b+1), 即可求出b的值;
(Ⅲ)∵把点Q的坐标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根据题意得出 点Q(b+ ,﹣ ﹣ )在第四象限,且在直线x=b的右侧, 过点Q作直线AN的垂线,垂足为G,QG与x轴相交于点M, 过点Q作QH⊥x轴于点H,列出方程 0﹣(﹣ ﹣ )=(b+ )﹣m, 求出m= ﹣ ,由 AM+2QM= , 列出方程,即可求出b的值.
7.【答案】解:①∵点B、C在直线为 上,
∴B(﹣n,0)、C(0,n),
∵点A(1,0)在抛物线上,
∴ ,
∴ , ,
∴抛物线解析式: ;
②由题意,得,
, ,
由①知, ,
∴点P到BC的高h为 ,
∴ ,
当 时,△PBE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 ;
③由①知,BC所在直线为: ,
∴点A到直线BC的距离 ,
过点N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BC于点P,交x轴于点H.
设 ,则 、 ,
易证△PQN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 ,
∴ ,
Ⅰ. ,
∴
解得 , ,
∵点A、M、N、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Ⅱ. ,
∴
解得 , ,
∵点A、M、N、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
Ⅲ. ,
∴ ,
解得 , ,
∵点A、M、N、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
综上所述,若点A、M、N、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点N的横坐标为:4或 或 .
【知识点】二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二次函数的最值;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二次函数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结合题意,再利用待定系数法可得到答案
(2)、根据题意结合(1)的结论可分别表示PB和P点到BC的高h,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表示出 关于t的关系式,再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求最值可得出答案。
(3)、由(1)知BC所在的直线为:y=x-5,所以表示出A点到直线BC 的距离d=,过点N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BC于P点,交X轴于点H,故 可设 ,则 、 , ,根据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易证易证△PQN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到 ,PN=4,
Ⅰ. ,所以 ,解出答案;
Ⅱ. ,有 ,解出答案;
Ⅲ. ,所以 ,解出答案
8.【答案】(1)45;(m,﹣m)
(2)△D′OE∽△ABC,理由如下: 由已知得:A(2m,2m),B(2m,0), ∵ ,
∴P(2m,m),
∵A′为抛物线的顶点,
∴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a(x﹣m)2﹣m,
∵抛物线过点E(0,n),
∴n=a(0﹣m)2﹣m,即m=2n,
∴OE:OD′=BC:AB=1:2,
∵∠EOD′=∠ABC=90°,
∴△D′OE∽△ABC;
(3)①当点E与点O重合时,E(0,0),
∵抛物线y=ax2+bx+n过点E,A′,
∴ , 整理得:am+b=﹣1,即b=﹣1﹣am; ②∵抛物线与四边形ABCD有公共点,
∴抛物线过点C时的开口最大,过点A时的开口最小,
若抛物线过点C(3m,0),此时MN的最大值为5,
∴a(3m)2﹣(1+am) 3m=0,
整理得:am ,即抛物线解析式为y x2 x,
由A(2m,2m),可得直线OA解析式为y=x,
联立抛物线与直线OA解析式得: ,
解得:x=5m,y=5m,即M(5m,5m),
令5m=5,即m=1,
当m=1时,a ;
若抛物线过点A(2m,2m),则a(2m)2﹣(1+am) 2m=2m,
解得:am=2,
∵m=1,
∴a=2,
则抛物线与四边形ABCD有公共点时a的范围为 a≤2.
【知识点】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OB和AB线段长度,即可得到∠AOB的度数,表示出点A′的坐标即可。
(2)根据题意可知点A和点B的坐标,根据点做出抛物线的解析式,根据对应边成比例,即可证明三角形相似。
(3)根据题意将抛物线和射线联立,得到关系式即可;根据抛物线与四边形有公共点,根据抛物线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得到关于m的解析式,联立式子求出m的值得到a的取值范围即可。
9.【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
∴BC=DC,AB CD,
∴∠BDC=∠CBD,∠BDC=∠ABD,
∴∠CBD=∠ABD= ∠ABC,
∵ 平分 交 于点G,
∴∠CBG=∠EBG= ∠CBE,
∴∠CBD+∠CBG= (∠ABC+∠CBE)= ×180°=90°,
∴∠DBG=90°;
(2)解:①如图1,连接AC交BD于点O,
∵四边形ABCD是菱形,BD=6,
∴OD= BD=3,AC⊥BD,
∴∠DOC=90°,
在Rt△DOC中,OC= ,
∴AC=2OC=8,
∴ ,
即菱形 的面积是24.
②如图2,连接AC,分别交BD、DE于点O、H,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C⊥BD,
∵∠DBG=90°
∴BG⊥BD,
∴BG AC,
∴ ,
∴DH=HG,DG=2DH,
∵DG=2GE,
∴EG=DH=HG,
∴ ,
∵AB CD,
∴∠DCH=EAH,∠CDH=∠AEH,
∴△CDH∽△AEH,
∴ ,
∴CH= AC= ,
∴OH=OC-CH=4- = ,
∴tan∠BDE= ;
(3)解:如图3,过点G作GT BC交AE于点T,此时ET= .
理由如下:由题(1)可知,当∠DAB的大小发生变化时,始终有BG AC,
∴△BGE∽△AHE,
∴ ,
∵AB=BE=5,
∴EG=GH,
同理可得,△DOH∽△DBG,
∴ ,
∵BO=DO,
∴DH=GH=EG,
∵GT BC,
∴GT AD,
∴△EGT∽△EDA,
∴ ,
∵AD=AB=5,
∴GT= ,为定值,
此时ET= AE= (AB+BE)= .
【知识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利用菱形的性质可证得BC=DC,AB∥CD,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证得∠BDC=∠CBD,∠BDC=∠ABD,从而可推出∠CBD=∠ABD= ∠ABC;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可证得∠CBG=∠EBG=∠CBE,由此可求出∠DBG的度数.
(2)①连接AC交BD于点O,利用菱形的性质可求出OD的长,同时可证得AC⊥BD,利用垂直的定义可证得∠DOC=90°;利用勾股定理求出OC的长,即可得到AC的长;然后利用菱形的面积等于两对角线之积的一半,可求出菱形ABCD的面积;
②连接AC,分别交BD、DE于点O、H,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去证明BG∥AC,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可求出DH与DG的比值,可得到DH=HG,DG=2DH,同时可求出DH和EH的比值;再证明△CDH∽△AEH,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求出CH的长,利用HO=OC-CH,可求出HO的长;然后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tan∠DBE的值.
(3)过点G作GT∥BC交AE于点T,一组△BGE∽△AHE,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证得EG=GH;同理可证得△DOH∽△DBG,可推出DH=GH=EG;利用GT∥AD,可证得△EGT∽△EDA,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求出GT的长;然后求出ET的长.
10.【答案】证明:连接BD,交AC于点O,
∵四边形ABCD是茥形,
∴ , , ,
又∵ ,
∴ ,即 ,
∴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
又∵ ,即 ,
∴四边形DEBF是菱形.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菱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分析】连接BD,交AC于点O,根据菱形的性质可得OA=OC,OB=OD,BD⊥AC,结合AE=CF以及线段的和差关系可得OE=OF,根据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推出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然后结合BD⊥EF,根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进行证明.
11.【答案】(1)证明:∵ ∠BAC=90°,D是BC的中点,
∴AD=BD=CD,
∵E是AD的中点,即AE=DE,
∵AF∥CD,
∴∠AFE=∠DCE,∠FAE=∠CDE,
∴△AEF≌△DEC(AAS),
∴AF=CD,
∴AF=BD,
又∵AF∥BD,
∴四边形ADBF是平行四边形,
又AD=BD,
∴ 四边形ADBF是菱形;
(2)解:∵AF∥BC,
∴S△ABD=S△ACD(等底同高),
∵ 四边形ADBF是菱形 ,
∴S△ABD=S△ABF,
∴S△ABC=S△ABD+S△ACD=S△ABD+S△ABF=S菱形ADBF=40,
∵S△ABC=AB×AC=×8×AC=40,
∴AC=10.
【知识点】菱形的判定与性质;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割补法;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解析】【分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得出AD=BD=CD,利用AAS证明△AEF≌△DEC,得到AF=CD,则得AF=BD,结合AF平行于BD,则可证明四边形ADBF是平行四边形,结合AD=BD,从而证得四边形ADBF是菱形;
(2)根据同底等高求出S△ABD=S△ACD,根据菱形的性质求出S△ABD=S△ABF,然后根据面积的和差关系求出S△ABC=S菱形ADBF=40,再根据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式计算,即可求出结果.
12.【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
∴DA=DC,∠DAE=∠DCF,AB=CB,
∵BE=BF,
∴AE=CF,
在△ADE和△CDF中,
,
∴△ADE≌△CDF(SAS);
(2)证明:由(1)知△ADE≌△CDF,
∴∠ADM=∠CDN,DE=DF,
∵AD=CD,
∴∠DAM=∠DCN,
∴∠DMA=∠DNC,
∴∠DMN=∠DNM,
∴DM=DN,
∴DE﹣DM=DF﹣DN,
∴ME=NF.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菱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分析】(1)根据菱形的性质得出DA=DC,∠DAE=∠DCF,AB=CB,从而得出AE=CF,再利用SAS即可证出△ADE≌△CDF;
(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DM=∠CDN,DE=DF,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DAM=∠DCN,从而得出∠DMN=∠DNM,得出DM=DN,即可得出ME=NF.
13.【答案】解:图2结论:AC′=BD′,AC′⊥BD′,
理由:∵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O=OC,BO=OD,AC⊥BD,
∵将Rt△COD旋转得到Rt△C′OD′,
∴OD′=OD,OC′=OC,∠D′OD=∠C′OC,
∴AO=BO,OC′=OD′,∠AOC′=∠BOD′,
在△AOC′与△BOD′中, ,
∴△AOC′≌△BOD′,
∴AC′=BD′,∠OAC′=∠OBD′,
∵∠AO′D′=∠BO′O,∠O′BO+∠BO′O=90°,
∴∠O′AC′+∠AO′D′=90°,
∴AC′⊥BD′;
图3结论:BD′= AC′,AC′⊥BD’
理由:∵四边形ABCD是菱形,
∴AC⊥BD,AO=CO,BO=DO,
∵∠ABC=60°,
∴∠ABO=30°,
∴OB= OA,OD= OC,
∵将Rt△COD旋转得到Rt△C′OD′,
∴OD′=OD,OC′=OC,∠D′OD=∠C′OC,
∴OD′= OC′,∠AOC′=∠BOD′,
∴ = ,
∴△AOC′∽△BOD′,
∴ = = ,∠OAC′=∠OBD′,
∴BD′= AC′,
∵∠AO′D′=∠BO′O,∠O′BO+∠BO′O=90°,
∴∠O′AC′+∠AO′D′=90°,
∴AC′⊥BD′.
【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菱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
【解析】【分析】图2:根据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得到AO=OC,BO=OD,AC⊥BD,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到OD′=OD,OC′=OC,∠D′OD=∠C′OC,等量代换得到AO=BO,OC′=OD′,∠AOC′=∠BO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C′=BD′,∠OAC′=∠OBD′,于是得到结论;
图3:根据四边形ABCD是菱形,得到AC⊥BD,AO=CO,BO=DO,求得OB= OA,OD= OC,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到OD′=OD,OC′=OC,∠D′OD=∠C′OC,求得OD′= OC′,∠AOC′=∠BO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D′= AC′,于是得到结论.
14.【答案】证明:∵CE∥AB,BE∥CD,
∴四边形BECD是平行四边形.
又∵∠ACB=90°,CD为AB边上的中线,
∴CD= AB.
又∵CD为AB边上的中线
∴BD= AB,
∴BD=CD,
∴平行四边形BECD是菱形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菱形的判定
【解析】【分析】由题意根据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四边形BECD是平行四边形,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CD=AB=BD,再根据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可得平行四边形BECD是菱形.
15.【答案】(1)解:如图所示.
(2)证明:是的角平分线,
,
∵ABCD,
,
,
,
,
,
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为菱形.
【知识点】平行线的性质;菱形的判定;角平分线的定义;作图-角的平分线
【解析】【分析】(1)以点B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BC的两边于一点,再分别以这两点为圆心,大于这两点间距离的一半的长度为半径画弧,两弧在角的内部相交于一点,过点B及两弧的交点作射线交CD于点E,则BE就是所求的角平分线;
(2)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得∠ABE=∠CBE,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知∠ABE=∠BEC,则∠CBE=∠BEC,利用等角对等边,可证得BC=EC,结合已知可得到AB=EC,然后根据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证得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再利用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可证得结论.
16.【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
∴CD=CB,∠D=∠B,CDAB.
∵DF=BE,
∴△CDF≌△CBE(SAS),
∴∠DCF=∠BCE.
∵CDBH,
∴∠H=∠DCF,
∴∠BCE=∠H.且∠B=∠B,
∴△BEC∽△BCH.
(2)证明:∵BE2=AB AE,
∴=,
∵AGBC,
∴=,
∴=,
∵DF=BE,BC=AB,
∴BE=AG=DF,
即AG=DF.
【知识点】平行线的性质;菱形的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分析】(1)由菱形的性质可得CD=CB,∠D=∠B,CD∥AB,结合DF=BE可证明△CDF≌△CBE,得到∠DCF=∠BCE,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H=∠DCF,则∠BCE=∠H,然后利用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进行证明;
(2)由已知条件可得,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性质可得,则,结合DF=BE,BC=AB可得BE=AG=DF,据此证明.
17.【答案】解:①过点O作 ,垂足为G,在菱形ABCD中,AC是对角线,则AC平分∠BCD,∵ , ,∴ ,∴OH、OG都为圆的半径,即DC是⊙O的切线;②∵ 且 ,∴ , ,∴ ,在直角三角形OHC中, ,∴ , ,∴ ,OB= ;③作M关于BD的对称点N,连接HN交BD于点P,∵ ,∴ ,此时 最小,∵ , ,∴ ,∴ ,∴ ,即:PH+PM的最小值为 ,在Rt△NPO中, ,在Rt△COD中, ,则 .
【知识点】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菱形的性质;切线的判定;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割补法
【解析】【分析】①过点O作 ,垂足为G,根据题意结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和性质易证 ,即得到结论
②利用 求解即可
③作M关于BD的对称点N,连接HN交BD于点P, ,此时 最小,即可求解
18.【答案】(1)证明:如图所示:连接BF、CE,
∵菱形和菱形(点,,共线),
∴点G、B、E共线,
,
,
∴四边形BFCE是平行四边形,
∴与相互平分,
即:无论为何值,与相互平分;
又∵,
∴四边形BFCE是菱形,
∴BE=BF,
又∵菱形和菱形,
,
为等边三角形,
;
(2)解:如图所示:连接AF,AO ,设EF与AC交于点H,
∵垂直平分
,
由(1)知,O为BC的中点,
∴动点在以O为圆心,为直径且处于菱形内的圆弧上,
,
,
,
,
在和 中,
,
,
,
∵,菱形,
∴四边形BCFG为正方形,
,
,
设,则 , ,
在 中,
,
,
.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菱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判定与性质;圆周角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分析】(1)连接BF、CE,根据菱形的性质可得FC∥BG,FC=BC=BE,推出四边形BFCE是平行四边形,得到EF与BC相互平分,结合EF⊥BC可得四边形BFCE是菱形,则BE=BF,进而推出△GFB为等边三角形,据此解答;
(2)连接AF、AO,设EF与AC交于点H,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F=FG,AO=CO,∠AHO=90°,由(1)知:O为BC的中点,则动点A在以O为圆心,BC为直径且处于菱形BCFG内的圆弧上,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OBA=∠OAB,推出∠AOH=∠OAB=∠OBA,证明△AOF≌△COF,得到∠FAO=∠FCO,易得四边形BCFG为正方形,则∠FCO=90°,FC=BC,设FC=BC=x,则AF=CF=x,AO=OC=x,根据∠AOH=∠OBA结合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计算.
19.【答案】(1)
(2)解:,
理由:如图,连接,,
∵为中点,
∴,
∴点B、、C在以为直径,E为圆心的圆上,
∴,
∴,
由翻折变换的性质可知,
∴,
∴;
(3)解:结论:;
理由:如图,连接,,,延长至点H,
由翻折的性质可知,
设,,
∵四边形是菱形,
∴,,
∴,
∴,
∴,
∵,点B、、C在以为直径,E为圆心的圆上,
∴,
∵,
∴,
∴,
∴,
∵,
∴,
∴,
∵,
∴,
∵,
∴,
∴;
(4)解:结论:,
理由:如图,延长交的延长线于点,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点,
设,,
∵,
∴,
∴,
∴,,
在中,则有,
∴,
∴,,
∵,
∴,
∴,
∴
∴,
∵,
∴,
∴,
∵,
∴,
∴.
【知识点】菱形的性质;圆周角定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解答】(1)解:∵在菱形中,,
∴由翻折的性质可知,,
故答案为:;
【分析】(1)利用翻折变换的性质及菱形的性质判断即可;
(2)结论:∠DEC=∠B'CE,连接B'C、BB',根据折叠性质得BE=EC=EB',故点B、B'、C在以BC为直径,E为圆心的圆上,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得∠BB'C=90°, 由翻折变换性质知BB'⊥DE, 从而即可推出DE∥CB′,进而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3)结论:∠DEC=90°,连接B'C、DB、DB'延长DE至点H,由翻折性质得∠BDE=∠B'DE,设∠BDE=∠B'DE=x,∠A=∠A'=y,根据菱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圆周角定理得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角的和差可得 ,从而可得∠CGA'=2∠GB'C,从而推出证明GC=GB′,根据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推出EG⊥CB′,即可解决问题;
(4)结论: ,延长DG交EB′的延长线于点T,过点D作DR⊥GA′交GA′的延长线于点R; 设GC=GB'=x,CD=A'D=A'B'=2a, 根据旋转、翻折性质及邻补角可得∠DA'R=60°,则 , ,在Rt△DGR中,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用含a的式子表示出x,进而判断出△B'TG∽△A'DG,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建立方程,求解可表示出TB',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表示出DE,可得结论.
20.【答案】(1)解:如图
四边形 是矩形, , ,
, ,
将矩形 沿 折叠,顶点 恰好落在 边上的点 处,
,
在 中, ,
,
设 ,则 ,
在 中, ,
,
解得 ,
;
(2)证明: ,
,
四边形 是矩形,
,
,
,
,
,
中, ,
,
,
四边形 为菱形;
(3)解: ,设 , 是直角三角形
设
由(2)可得
①当 时,如图,
, ,
解得 ;
②当 时,
同理可得
综上所述, 或
【知识点】勾股定理;菱形的判定与性质;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解直角三角形
【解析】【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求出BC和CD长,根据折叠的性质求出CF长,在 中,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F,则可得出AF长,设 ,在Rt△AEF中,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即可解答;
(2)根据(1)的结论分别求得GF、DG,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和矩形的性质求出EA和GA,在 中,根据勾股定理求出DG长,再求出GF长,从而得出 ,根据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即可得出结论;
(3)设 ,设 ,利用(2)的结果求出 ,然后分两种情况讨论,即①∠DNM = 90°,②∠NDM=90°,分别根据解直角三角形求解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