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浙教版科学“冲刺重高”压轴训练(十三):光学实验探究【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浙教版科学“冲刺重高”压轴训练(十三):光学实验探究【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12 22:0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白色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接缝O转折的E、F两分组成。
(1)若想探究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具体的实验操作    。
(2)硬纸板在E、F共面(不绕折)情况下,小明先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可是在纸板F面上没有反射光线的径迹,原因可能是    。
(3)实验结束后,同组的小明和小刚都想从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而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结果他俩谁都没有能做到,你认为没有能做到的原因是    。
2.在“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中:
(1)如图甲,小明将一束激光射至P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内慢慢注水,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将    (选填“不动”或“向左移动”或“向右移动”),这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    (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偏折。
(2)如图乙,小明继续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特点”,他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研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    。如图丙,他将光沿着AO方向射向水面上的O点,光在水中沿着OB方向射出,调整激光笔使入射光逐步偏向法线,折射光也逐步偏向法线,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减小,折射角随之    (选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当光沿着NO方向射入时,此时折射角为    度。
3.小明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竖直地放在平面镜上,纸板可沿虚线ON折叠。
(1)该实验选用纸板的目的是    ;
(2)如图甲,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后沿另一个方向射出,请在图甲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
(3)若将硬纸板绕ON折转如图乙所示,将F板向后折一定的角度后    (选填“能”或“不能”)看见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4)图甲中,如果将光线逆着AO反射光线方向射向平面镜O点时,此时光线会沿着OA方向射出,这说明    ;
(5)实验中还能从甲平面镜中看到入射光线AO所成的像CO(图中未画出),当入射角i等于43°时,∠AOC=  °,由此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    对称。
4.下面是小明在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时的主要步骤:
实验次数 入射角∠i 反射角∠r
1 30° 30°
2 42° 42°
3 60° 60°
(1)请根据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把下面的操作按正确顺序排列出来:   .
A.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再重做一次。换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
B.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入射角∠i和反射角∠r,并记入表中。
C.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用NOE和NOF两块纸板连接成一张纸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甲)所示。
D.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角度入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
(2)正确实验所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分析表中的数据所得的结论是    。
(3)在实验中,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路的方向射到平面镜,那么反射光恰好与入射光路重合,这说明在反射时,光路是    。
5.为完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小芳选择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小芳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外形相同但没有点燃的蜡烛B,小芳应在   (选填“A”或“B”)蜡烛一侧观察玻璃板中的像;
(2)当把蜡烛靠近玻璃板时,蜡烛在玻璃板所成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如图所示,仅将玻璃板由图中甲的位置水平向右平移至乙的位置时,蜡烛A的成像情况是   (选填字母代号)。
A.蜡烛成像仍在B处
B.蜡烛成像在B处右侧
C.蜡烛无法通过玻璃板成像
6.如图1所示,是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装置。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
(1)M是一块平板玻璃,此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体与像    的关系。
(3)实验时选择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蜡烛A,用B替代点燃蜡烛A的像,若观察到两者完全重合,可以说明    。
(4)若在M后面挡一张黑纸,通过M   (选填“仍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7.小明同学用“F”型电子光源、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图甲中,小明给光屏标上刻度,其目的是   。
(2)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图乙。小明把光源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他的操作是    。
(3)实验中,小明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组别 1 2 3 4 5 6
物距u/厘米 42 37 30 25 20 x
像距v/厘米 20 25 30 37 42 /
小明在做第6次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则x的范围是   。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如图乙所示。为了找到烛焰清晰的像,小明应将光屏向    移动(选填“左”或“右”)。
(3)小明将光屏移到某一位置时,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像(选填“实”或“虚”)。
(4)小明将点燃的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移动光屏可以再次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清晰的像,这一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9.小叶在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图甲所示,一个点光源A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B点处成了一个清晰像,F是该凸透镜的焦点。根据透镜的性质,画出图中两条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
(2)当小叶将三个元件移动到图乙所示位置时,光屏中心出现了清晰的像,则光屏上像的性质为   。
(3)在图乙所示中,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将凸透镜移至  刻度处时,可以再次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10.某实验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前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至同一高度,目的:   。
(2)如图所示,蜡烛与透镜位置不动,移动光屏后,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成的是    像(填“放大”或者“缩小”或者“等大”)。
(3)在(2)小问中,得到清晰的像后,为模拟近视眼,可将凸透镜向    边移动少许。
(4)随着蜡烛不断地燃烧,原来光屏中心的像“跑”到光屏上方,这时要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下列哪些操作可行?   (填序号)。
A.蜡烛上调 B.透镜下调 C.光屏下调
11.小强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图装置,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1)点燃蜡烛后,应调节烛焰、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在凸透镜的    上,
(2)将实验器材按图中甲位置放置后,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用此规律工作的是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实验一段时间后,光屏上的像“跑”到图乙所示的位置,若要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移(选填“上”或“下”);
(3)如图甲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换用焦距为30cm的凸透镜继续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左移动蜡烛,可以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缩小的清晰的实像
B.向左移动蜡烛,可以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放大的清晰的实像
C.向右移动蜡烛,可以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放大的清晰的实像
D.无论怎样移动蜡烛,在光屏上都得不到烛焰的清晰的像
(4)小金同学进一步探究:如图丙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保持光屏位置不变,让蜡烛和凸透镜分别以2cm/s和1cm/s的速度从图示位置同时匀速向左运动,经过    s,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5)图丁是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为大家直播演示“神奇的太空小水球”实验,如图丁是通过水球成  (选填“实”或“虚”)像的瞬间。随后,王亚平向水球里注射一个气泡,神奇的一幕发生了,水球里竟然形成了一正一反的两个人像,如图戊,注入气泡后,中间部分相当于两个    组成的(选填“平面镜”“凸透镜”或“凹透镜”)。
参考答案
1.解:(1)若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可以把纸板B向后(或向前)弯折,观察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如果没有,则说明三条光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
(2)实验中纸板应与镜面垂直,否则在纸板F面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因此硬纸板在E、F共面(不绕折)情况下,小明先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可是在纸板F面上没有反射光线的径迹,原因可能是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
(3)因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小明和小刚都能从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而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是做不到的。
故答案为:(1)把纸板F向后(或向前)弯折,观察纸板F上是否有反射光线;(2)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3)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2.解:(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空气和水的分界面处会发生折射,并且折射角会小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会向左偏折,所以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将向左移动,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2)小明继续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特点”,若将纸板右半部分绕M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会发现纸板上无折射光线呈现,这是为了探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是入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夹角是折射角,图丙中入射光逐步偏向法线,折射光也逐步偏向法线,说明入射角减小,折射角也减小;
当光沿着NO方向射入时会沿ON′方向射出,此时光线垂直入射不改变传播方向,则此时入射角和折射角都等于0度。
故答案为:(1)向左移动;会;(2)在同一平面内;减小;0。
3.解:(1)可绕ON转动的纸板的目的是显示光路;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为43°,如图:
(3)当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时,则呈现反射光线的F板和呈现入射光线的E板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在F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但是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仍然在同一平面内;
(4)图甲中,如果将光线逆着AO反射光线方向射向平面镜O点时,此时光线会沿着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实验中还能从甲平面镜中看到入射光线AO所成的像CO(图中未画出),当入射角i等于43o时,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90°﹣43°=47°,入射光线AO所成的像CO与镜面的夹角也是47°,∠AOC=47°+47°=94°,由此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
故答案为:(1)显示光路;(2)如图;(3)不能;在;(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5)94 ;镜面。
4.解:(1)研究光的反射规律,要先布好器材,做出第一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然后改变入射角再做出第二组,最后取下纸板获得数据,并将数据填入表中进行分析,所以顺序是CDAB;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路的方向射到平面镜,那么反射光恰好与入射光路重合,这说明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为:(1)CDAB;(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可逆的。
5.解:(1)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A这一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2)当把蜡烛靠近玻璃板时,由于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同,蜡烛在玻璃板所成像的大小将不变;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蜡烛A位置不变,将平面镜平移,平面镜仍在原来像与成像物体对称轴上,像的位置不变,故选A。
故答案为:(1)A;(2)不变;(3)A。
6.解;(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用的;
(3)蜡烛A的像和未点燃的蜡烛完B全相同,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4)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若在M后面挡一张黑纸,通过M仍能看到蜡烛A的像。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到玻璃板的距离;(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4)仍能。
7.解:(1)小明在光屏标上刻度其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
(2)小明把光源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则物距变大,像距应变小,将光屏向凸透镜靠近,即向左移动,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实像;
(3)由表格数据可知,当u=v=30cm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则2f=30cm,即f=15cm,
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可能是因为物距小于焦距,成了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也有可能物体在焦点上,不能成像,故此时物距x≤f=15cm。
故答案为:(1)便于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2)将光屏向左移动,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实像;(3)x≤15cm。
8.解:(1)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就是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焦距,根据图示中光屏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可以读出该凸透镜的焦距是40.0cm﹣30.0cm=10.0cm;
(2)当蜡烛位于0刻度线处,凸透镜位于50cm刻度线时,此时的物距为50cm,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应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3)能被光屏接收到的像是实像;
(4)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35cm刻度处处时,即2f>u>f时,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1)10.0;(2)左;(3)实;(4)投影仪。
9.解:(1)光屏上的像是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来自A点的光经透镜折射后成像在光屏的B点,所以将两个入射点与B点连接起来即可得到相应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2)由图乙可知,物距u<v,且光屏中心出现了清晰的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由图知,蜡烛在刻度尺的10cm处,u=25cm﹣10cm=15cm,v=70cm﹣25cm=45cm;
根据光在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可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当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即u′=45cm时,即凸透镜移动至10cm+45cm=55cm刻度线处,在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见上图;(2)倒立、放大的实像;(3)55cm。
10.解:(1)实验前,应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如图所示,此时物距u=50cm﹣17cm=33cm,v=70cm﹣50cm=20cm,物距大于像距,u>2f,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3)近视眼的成因是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即像在光屏的前方,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可将凸透镜向右移动少许;
(4)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像移动到光屏的上方,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要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可将蜡烛向上移动、将光屏向上移动、将凸透镜向下移动,能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的操作是AB。
故答案为:(1)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缩小;(3)右;(4)AB。
11.解:(1)如图,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要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使之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2)由图可知,此时物距为15cm,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光屏的上方,根据穿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若要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可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3)由甲图可知,在甲图中物距为40.0cm﹣25.0cm=15.0cm,像距为70.0cm﹣40.0cm=30.0cm,换用焦距为30cm的凸透镜后,光屏恰好位于新凸透镜的右侧焦点上,所以无论怎样移动蜡烛,在光屏上都得不到烛焰的清晰的像,故选:D。
(4)由丙图可知,物距u=15cm,像距v=15cm,
保持光屏位置不变,让蜡烛和凸透镜分别以2cm/s和1cm/s的速度,同时匀速向左运动,
则t秒时,物距u′=15cm+(2cm/s﹣1cm/s)t=15cm+1cm/s×t,
像距v′=15cm+1cm/s×t,
则可知在移动过程中,要能在不动的光屏上成像,物距必须等于像距,
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所以此时u′=v′=2f=20cm,即15cm+t×1cm/s=20cm,解得t=5s;
(4)水球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则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所以可以看到王亚平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向水球里注射一个气泡,由图可知,中间部分相当于两个凹透镜,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所以水球里形成了一正一反的两个人像。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投影仪;下;(3)D;(4)5;(5)实;凹透镜。
光学实验探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