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3 10:3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牡丹江二中2022一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 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 必 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试题卷、草稿 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下 1-7单元。
第I卷(选择题 共 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 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析下表中人类早期区域文明的成就 ,可以得出
古代中国 古代埃及 古代西亚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
青铜器 都江堰 太阳历 金字塔 《吉尔伽美什》 60进位制 种姓制度 创造从 1到 9 的数字 城邦民主政治 帕特农神庙
A.城邦国家形成 ,各国文字出现
B.早期各区域文明是同时产生的
C.各地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D.文化多样 ,折射人类社会生活
2.古代文明的扩展 ,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 ,促进大帝国的兴起 。如图所示疆域地跨欧亚非三 大洲的帝国是
A.亚历山大帝国
C.奥斯曼帝国
B.波斯帝国
D.阿拉伯帝国
3.史学界认为 ,人类文明产生过程中 ,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 ,第 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 ,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 。在出现第二次社会大 分工后
A.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B.出现了质量最好、最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
C.不同地区产品互通有无 ,促进交换和贸易
D.人类开始驯服猪、牛、羊等动物
4.下图是建于 9世纪、位于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古城奇琴 .伊察规模宏大的羽蛇神金字塔 。这座 金字塔
A.和埃及人一样用金字塔作为陵墓 B.功用是祭祀神灵或者观察天象
C.是古代美洲人与洪水斗争的成果 D.彰显玛雅人职业世袭及等级制 5.1901年 ,一支法国考古队在古埃兰王国的首都苏撒城(今伊朗境内)发现了一根黑色玄武
岩石柱 ,石柱的上半段是一 幅精致的浮雕:一位神端坐在宝座上 ,将一根象征帝王权力的 权标授予恭敬地站在他前面的帝王模样的人 。石柱的下半段刻满了楔形文字 。文字的内 容应是
A.《吉尔伽美什》 B.《汉谟拉比法典》
C.《摩罗衍那》 D.《摩诃婆罗多》 6.西亚文明扩张的方向大致是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 。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这一特征
的是
①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湖 ②波斯建立起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③古希腊向地中海和黑 海周边殖民 ④古巴比伦王国首次统一两河流域 ⑤亚述帝国一度征服埃及
A.②④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7.11世纪中国商业发展 ,城市繁荣 。 同一 时期 ,西欧城市重新兴起 。二者相比 ,为西欧后来孕
育出早期资产阶级奠定基础的是西欧城市
A.拥有自治权 B.商业的繁荣
C.规模比较大 D.修建了城堡 8.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带有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
斯的造型艺术 ,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 ,与拜占庭的圣像画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 ,眼睛的画法 是最为突出之处;俄罗斯的国徽 ,也渊源于拜占庭文明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 B.俄罗斯的兴起晚于拜占庭
C.拜占庭文明对俄罗斯的影响 D.拜占庭与俄罗斯具有相同的历史传统 9.中国、印度的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人传人欧洲的;阿拉伯文化本身是在吸收了古
代希腊和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 。促成阿 拉伯帝国这一特殊身份的
A.东西方交流的加深 B.阿拉伯人勤奋善学
C.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D.阿拉伯帝国的强大 10.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说:"刹帝利、婆罗门、吠舍和首陀罗出家 ,就如同江河大川人海 。
之前 ,它们虽各有名称 ,但当汇人大海时 ,便通称一个名字 ,叫作大海 。"释迦牟尼在此强 调的是
A.世俗社会不应该存在种姓制度 B.佛教是印度各种思想的源头
C.种姓源自印度特有的地理环境 D.佛教之中没有种姓等级差别
11.古代美洲地区与亚欧大陆长期隔离 ,但印第安文明享誉中外 ,其中以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 明和印加文明为代表 ,但是到了 16世纪 ,三大印第安文明相继灭亡 ,造成这一结果的共同原 因是
A.内部人民起义 B.殖民者人侵 C.内乱分裂 D.政治腐败
12.研究表明 ,原始班图人已经进人铁器时代 ,他们掌握了铁器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 因此 ,班图 人足迹所至 ,铁器也被引人 。从材料可以看出
A.班图人南迁促进了文明的交流 B.生产力的发展是班图人南迁的根本原因
C.当时非洲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D.班图人南迁前后建立了疆域广大的帝国 13.《全球通史》中提到 ,地理大发现时期"探险者虽然绝大多数是意大利航海冒险家 ,但他们的
资助者都是新兴的民族君主国 ,而不是他们的家乡、微不足道的城邦 ,这一点绝非偶然,。 "绝非偶然,主要是指新兴君主国
A.能为海外殖民提供强大支持 B.因航路阻断引发商业危机
C.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相对较高 D.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14.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 ·伽马、
麦哲伦 ,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拥有资本的企业家具有冒险、探索精神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动力 15.下图是美洲流人西欧的贵金属数量变化图 。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A.欧洲掠夺美洲日趋加强 B.工业革命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C.英国圈地运动不断深人 D.西班牙葡萄牙主导海外商路 16."一般看来 ,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 ,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 ,如由于欧洲传来
的天花等疾病 ,美洲人口大量减少;非洲出现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 ,远至澳大利亚 ,则是长期 存在的文化和语言的毁灭,。"这一变化,
A.使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 B.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阻断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D.摧毁了亚非拉美的传统 17.如图为世界近代史上大西洋贸易图 。据该图可以得出
A.西欧诸国在大西洋展开争夺 B.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野蛮性
C.世界市场的分工已初步形成 D.欧美间孤立状态开始被打破 18.《独立宣言》中写道:"人人生而平等 。……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有破坏作用时 ,
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人权宣言》中写道:"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除非 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 ,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 ,否则任何人的财产不 能被剥夺。"这两个文件都
A.促使封建专制束缚被打破 B.体现出启蒙运动弘扬的理性精神
C.利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D.奠定了欧洲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19.某西方史家这样评论:"从整体来看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不可否认 。马克思主义成功成为
工业社会中关注工人生计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以分析、批判和开展政治行动 。马克思 主义也是众多革命团体的政治思想体系。"下列项中 ,属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注"工人生 计"的有
①发表《共产党宣言》 ②创建"新和谐公社" ③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④改组"正义者同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022年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去世 ,她同时也是加拿大女王、澳 大利亚女王、新西兰女王、巴巴多斯女王、所罗门群岛君主、牙买加女王和英联邦(52个成员 国)的最高元首 。这一现象最能用来说明英国
A.女王拥有较大权力 B.殖民掠夺的历史
C.世界影响力的增强 D.君主传统的延续 21.19世纪五六十年代 ,英法等国要求埃及修建苏伊士运河 。为此埃及牺牲了 12万人的生命 ,
承担费用 1600万英镑 ,而欧洲国家只花费了 400万英镑 。此后 ,埃及日益沦为英法等国的 原料供应地 ,棉花、甘蔗等农产品被迫压价出售 。据此可知 ,该时期
A.西欧国家开始资本原始积累 B.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被打破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2.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的每一个重大的国际事件 ,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相关联 ,"靠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随着国际形 势的发展 ,该体系最终崩溃 。此材料主要说明
A.欧洲分裂局面最终形成 B.二战爆发的历史合理性
C.凡尔赛体系自身的缺陷 D.和约无法维持世界和平 23.工业革命的完成 ,使英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下表是英国主要工业生产指数
增加的情况 ,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年代 消费品工业 生产资料工业 煤炭工业 钢铁工业 棉纱 棉织品
1800 8.87 2.39 4.8 0.9 2.4 2.4
1840 25.6 11.3 12.8 7.8 21.1 17
A.英国逐渐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B.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
C.这一时期世界劳动分工基本格局形成
D.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24.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 示 ,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 ,必须向马克思求教 ,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阐明的 发展规律之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B.肯定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
C.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25.列宁说:"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 ,标志着 20世纪初所开创的
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19世纪末 20世纪初 ,亚洲各国人民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 意识觉醒的根本前提是
A.封建经济进一步崛起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26.地理大发现开启了西方世界的早期殖民化进程 ,开启了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丧失民 族独立和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进程 ,也开启了西方殖民体系形成的进程 。在这一过程中 , 对拉丁美洲的发展进程直接产生冲击力的是
A.郑和下西洋 B.达 ·伽马至印度的航行
C.迪亚士航行 D.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27.1632年 ,西属美洲殖民地的基督教堂已达7万余所 ,教会内设有宗教法庭 ,常以"异端"的罪
名审判不听话的印第安人 。这说明了
A.宗教信仰强大的渗透力 B.宗教改革已经基本完成
C.宗教是殖民统治的工具 D.民众法律意识日益增强 28.1570年 ,原产于南美洲的马铃薯被带回西班牙后就迅速在欧洲各地传播 ,到 18世纪末 ,用
马铃薯做的饭菜在欧洲许多地区已最终取代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饮食体系 。这种转变客观 上说明
A.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 B.列强扩张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
C.经济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D.欧洲民众的生活质量在全球最高 29.甲午战争之后 ,西方列强接踵而至 ,瓜分中国只是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世界形势的一个缩
影 。材料可用来说明
A.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B.亚非地区已完全沦为殖民地
C.中国为列强首要的瓜分目标 D.世界各国普遍完成工业革命 30.印度国大党的某决议案谴责了英国殖民当局对印度征收的巨额军费 ,坚持保护印度关税 ,而
且要求英国承认缅甸的独立 。 由此可知 ,国大党追求的主要目标是
A.以非暴力实现民族独立 B.追求不同国家间的平等
C.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解放 D.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31.下图反映的是一战期间协约国和同盟国的生产能力统计数据(单位:百万吨)。造成 1917年
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长期的战争损耗 B.协约国重视工业 C.美国加人协约国 D.协约国资源丰富
32.马克思认为 ,社会主义革命会同时发生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可是直到 20世纪 ,西方国家仍 未掀起社会主义革命的浪潮 。 由此 ,列宁在1915年提出 ,资本主义发展在各国是不平衡的 ,社 会主义不能在多个国家同时获得胜利 ,首先会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 。这说明列宁
A.总结了十月革命成功经验 B.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C.明确要求俄国应率先革命 D.否定了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 33.1917年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去推翻临时政府 ,因为苏维
埃支持它 ,这样做会同苏维埃对立 ,会脱离群众。"这反映出
A.民众普遍支持临时政府 B.列宁试图和平夺取政权
C.苏维埃群众基础的薄弱 D.十月革命发生的偶然性 34.《联合国宪章》把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交给了以五大国为核心的安全理事会 ,《联
合国宪章》还取消了《国际联盟条约》的一致通过原则 ,把大国地位和大国一致原则的内容明 文载人有关条款 。这些调整增强了联合国
A.反对侵略的正义性 B.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C.维护和平的紧迫感 D.应急决策的灵活性 35.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首次播放纪录片《英国被忘却的军队》,讲述 14万中国劳工在一 战期间
远渡重洋来到欧洲 ,协助英法军队作战的故事 。这是英国主流媒体首次制作纪录片回顾这 段历史 。英国这一做法是基于一战时期华工
A.推动了协约国的胜利 B.加强了中英友好联系
C.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3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 ,共30分)
36.(14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家们的斗争锋芒 .主要针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神学 。他们歌颂世俗 .蔑视天 堂 .肯定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深信人的智慧和力量能战胜愚昧和黑暗 。在新陈 代谢的时代潮流中 .起了显著的思想解放作用 。他们的那些珍贵的艺术品 .其课题大部分带 有宗教性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宗教信徒。
—摘编自王正平《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文艺复兴"》
材料二
文艺复兴运动并不只局限于意大利 .16世纪时 .它还将种种新事物传播到了 北欧 。这 一传播固然得益于北方诸君主所雇用的意大利外交官和将领 .大批的印刷品也激起了公众 对政治和宗教问题的极大热情 .促成了宗教改革以及随后的宗教和王朝战争 。从世界历史 的角度看 .是对人类所能做到的事情的新的强调 .比起中世纪时期的观点 .更有助于海外 扩张。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755年卢梭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并完成《政治经济学》.由于同狄德罗在宗教等 观点上的不同 .1758年卢梭与百科全书派决裂 。1761年发表《新爱洛绮丝》.这部小说猛烈 地冲击封建专制制度 .给卢梭带来了巨大声誉 。 1762年《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相继出 版 .更激起了新旧教会的极大愤怒和政府当局的谴责 .卢梭宣布放弃日 内瓦的公民身份 .晚 年在法国去世。
—摘编自 齐世荣《人类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思想特点 。 (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促成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北欧的因素 。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卢梭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 (7分)
37.(16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是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大觉醒的时代 .各国的资产阶级高举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和民主主义的旗帜 .并赋予其崭新的内容 。各国资产阶级都制定了较明确而又现实的政治 纲领 .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各国资产阶级从改良走上革命 。他们建 立了带有近代政党性质的革命组织 .进行武装斗争 .在一些国家推翻了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 的统治 。 另外 .各国资产阶级打破了孤军奋战的局面 .以鲜明的斗争纲领吸引了千百万劳动 群众。这一 时期 .印度及拉美一些国家的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社会主义思想也开始传入这些 国家 .并显示出无限的生机。
—摘编自 薛源官《试论近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胜利使"地球上四分之一 的人口从酣睡中清醒 .走向光明、运动和斗争".取 得了亚洲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最高成就 。 第一 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 .呼啸而 起的民族解放运动席卷了亚洲各地 。印度人民的罢工高潮、朝鲜人民的"三一起义"、日本人 民的"米骚动"、中国的"五四运动"、土耳其的基马尔革命等汇成强大的革命巨流 .成为世界 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孙中山高举反帝旗帜的行动 .直接影响和推动 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这一运动从远东、经西亚 .最终同俄国十月革命连成一 片 .结 成了"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摘编自朱桂莲《孙中山与亚洲民族解放斗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 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辛亥革命对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 (6分)
牡丹江二中2022一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 2.A 3.C 4.B 5.B 6.A 7.A 8.C 9.C 10.D 11.B 12.A 13.A 14.D 15.A 16.B 17.D 18.B 19.C 20.B 21.C 22.C 23.B 24.C 25.B 26.D 27.C 28.B 29.A 30.C 31.C 32.B 33.B 34.B 35.A 36.(1)思想特点:斗争锋芒指向宗教神学;具有人文主义精神;并不反对宗教信仰(带有宗教性)。(3分)
(2)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意大利和北欧的政治、军事交流;印刷出版物的流行 。(4分)
(3)观点: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3分 ,任意 3点即可)
影响:丰富了人文主义内涵 ,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理论武器; 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4分)
37.(1)特点:主要由资产阶级领导 ,制定了明确的纲领;带有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由改良走向革 命;各阶级走向联合 ,群众基础广泛;社会主义思想传人 ,工人运动物兴 。(10分) (2)影响:取得了亚洲民主革命最高成就;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 展 ,并产生了世界影响;有利于亚洲各国在民族解放运动中走向联合 。(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