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苏武传》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苏武传》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第二年
B.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完成
C.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平时,向来
D.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 女弟:妹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为武置酒设乐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B.①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①虽蒙斧钺汤镬 ②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D.①故使陵来说足下 ②故木受绳则直
3.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见犯乃死,重负国 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C.为降虏于蛮夷 D.皆为陛下所成就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2)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传(节选)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盲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①,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②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日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次日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日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次日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次日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日丞相博阳侯丙吉,次日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日宗正阳城侯刘德,次日少府梁丘贺,次日太子太傅萧望之,次日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
(选自《汉书》)
【注】①旧:形容词用作名词,交情。②法:动词,仿效。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坐死:因犯罪被处死
B.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寝:睡觉
C.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 故事:过去的典章制度
D.子前坐事死,上闵之 闵:同“悯”,同情,怜惜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B.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C.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D.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的死称“崩”。
B.朔望: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农历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朔望”,最后一天为“晦”。
C.祭酒:本为古代飨宴时爵酒祭神的长者。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后成为学官名,较为有名的有博士祭酒、国子祭酒等。文中指祭祀。
D.左右:古代指在旁侍候的人,近侍。或者在书信中称对方,不直称其人,仅称他的左右以示尊敬。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但是霍光把廷尉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B.因为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所以宣帝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容、尊宠他。
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出使时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
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了他们的官爵、姓名,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2)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
10.汉宣帝的哪些做法体现了对苏武这位节操显著的老臣的优待、关心与尊敬?
二、选择题
11.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攀、招供)
B.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殿阶)
C.恐前语发 (发:揭露、暴露)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B.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宜皆降之
D.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1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B.空自苦亡人之地
C.去草实而食之 D.空以身膏草野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欲因此时降武
B.始以强壮出 空以身膏草野
C.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D.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于是赵王乃戒五日
三、选择类
15.下列各项中的文言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见犯乃死,重负国。
A.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皆为陛下所成就
C.子卿尚复谁为乎 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16.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有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之称。
B.“郎”,官名。帝王侍从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等。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胡”,古代泛指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此处指匈奴。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汉连伐胡 伐薪烧炭南山中
B.武与副中郎将张胜乃假吏常惠等 惜天不假年
C.坐我西阁床 侧坐莓苔草映身
D.扶辇下除 忘了除非醉
18.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B.虽欲报恩将安归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子卿尚复谁为乎
1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在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B.“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一般译为“您”。
C.“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滚汤中煮死。
D.“以始元六年”中的“始元”是汉武帝的年号,这是帝王年号纪年。
2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相坐,即“连坐”,古时的一种罪名,指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
B.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所用的敬辞,表示尊敬对方。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汉代黄门令等职常由宦官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年号,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等大事、要事时,会更改年号,一个皇帝可能不止一个年号。
四、小阅读-课内
21.对《苏武传》一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传》生动刻画了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一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B.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选文中写了两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C.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D.选文中环境及细节的描写突出了人物形象。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都是为了充分表现出每一个动作发出者的性格特点。
22.《苏武传》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苏武的形象的?苏武的形象有哪几个特点?
23.作者详写卫律、李陵劝降苏武的用意是什么?卫律和李陵降苏武时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4.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于国家、人民,而非忠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25.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五、非选择类
26.分析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
天雨雪,武卧啮雪 ( )
羝乳乃得归 ( )
杖汉节牧羊 ( )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 )
27.指出句式特点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 )
见犯乃死,重负国 ( )
劾大不敬 ( )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 )
皆为陛下所成就 ( )
28.解释下列加点字。
乃
见犯乃死,重负国 ( )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 )
之
单于愈益欲降之 ( )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 )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 )
因
欲因此时降武 ( )
君因我降 ( )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 )
以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 )
以货物与常 ( )
赐钱二百万以葬 ( )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 )
29.指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并释义。
(1)空自苦亡人之地 ( )
(2)信义安所见 ( )
(3)与武决去 ( )
30.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
且陛下春秋高 ( )
皆为陛下所成就( )
单于视左右而惊 ( )
31. 分析句式。
为降虏于蛮夷 ( )
3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六、填空题
3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收系( ) 雨( )雪 啮( )
试卷第6页,共7页
试卷第7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B 2.D 3.C 4.(1)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
(2)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完成”错误。应该译为栽培,提拔。句意: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替”“给”,介词;②“被”,介词。
B.①用在时间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②指示代词,“这”“此”。
C.①“即使”;②“虽然”。
D.连词,均为“所以”。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见”表被动,被动句。
B.“夷灭”是被杀灭,表被动,被动句。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D.“为……所”表被动,为被动句。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闻”,听说;“素”,平素,一向;“说”,劝说;“虚心”,谦诚。
(2)“降”,投降;“过”,超过;“何以过陵”,正常语序为“以何过陵”,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5.B 6.B 7.C 8.A 9.(1)(苏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2)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 10.(1)在张安世的推荐下,重新起用被免官的苏武,让他担任右曹典属国的官职,并让他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2)宣帝关心苏武有无子嗣,在知道苏武有一子留在匈奴后,想办法让苏武的这个儿子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并让他做了郎官。(3)宣帝令人将苏武像画在麒麟阁上,将苏武与那些辅佐自己、有美德的大臣一样看待,来表彰他的卓著功勋和高尚品德。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B.“寝”,“睡觉”错误。结合“其奏”分析,霍光把这个奏章压下。应该译为搁置不理。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根据断句的着眼点,作初步判断,“桀”“安”“权”“燕王”“之”“典属国”“大将军”“功劳”“都尉”“光”等词为名词或代词,可作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该断开;然后根据句意逐句分析,运用排除法。“予”的对象为“燕王”,“令”是让的意思,主语为“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予燕王令”错,先排除A项、C项。
再分析“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无功劳”“为搜粟都尉”之间应该是转折关系,需要断开,“功劳”后要断开,排除D。
句意:起初,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多次逐条记录霍光的过失,送给燕王,让燕王上书昭帝,告发霍光。又扬言说苏武只因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来才授予典属国之职,霍光的长史没有功劳,却任搜粟都尉,霍光专权,肆意妄为。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文中指祭祀”错,结合“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分析,应该是指“苏武的尊号”。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错误。文中只说“廷尉奏请逮捕武”,并没有说苏武被捕。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
(1)补充主语“苏武”;“辱命”,意思是指没有完成上级的使命或他人的嘱咐;“遗言”,是生前说的话。(2)“尽”,全、都;“昆弟”,兄弟;“故人”,老朋友;“余财”,解释是富馀的财物,谓馀积财货。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分析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分析,过了很长时间,卫将军张安世(向皇上)推荐苏武,说他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宣帝立即征召苏武在宦者署听候命令,苏武多次进见宣帝,又任右曹典属国。因为苏武是以有节操著称的老臣,宣帝命令他每逢初一、十五入朝,给予祭酒的尊号,非常优容、尊宠他。
结合“‘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分析,“苏武在匈奴那么长时间,难道没有生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当初从匈奴动身回来时,我的匈奴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刚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用财物把他赎回来。”宣帝同意了。后来苏通国随使者回来,宣帝任命他为郎。
结合“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次日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分析,宣帝令人将苏武像画在麒麟阁上,将苏武与那些辅佐自己、有美德的大臣一样看待。
参考译文:
苏武回来的第二年,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与上官安有密谋,犯罪被杀。
起初,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多次逐条记录霍光的过失,送给燕王,让燕王上书昭帝,告发霍光。又扬言说苏武只因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来才授予典属国之职,霍光的长史没有功劳,却任搜粟都尉,霍光专权,肆意妄为。等到燕王等因谋反被杀,穷究与他们同谋的人,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交情,燕王也曾就苏武为国立功之事多次向皇帝申诉过,苏武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因此廷尉上奏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这个奏章压下,只免除了苏武的官职。
几年以后,昭帝去世,苏武因曾以原来的二千石的身份参与朝臣迎立宣帝的计谋,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和三百户的食邑。过了很长时间,卫将军张安世(向皇上)推荐苏武,说他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宣帝立即征召苏武在宦者署听候命令,苏武多次进见宣帝,又任右曹典属国。因为苏武是以有节操著称的老臣,宣帝命令他每逢初一、十五入朝,给予祭酒的尊号,非常优容、尊宠他。
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事已高,儿子苏元又犯罪被杀,宣帝很同情他,就询问左右大臣:“苏武在匈奴那么长时间,难道没有生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当初从匈奴动身回来时,我的匈奴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刚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用财物把他赎回来。”宣帝同意了。后来苏通国随使者回来,宣帝任命他为郎。又任用苏武的侄子为右曹。苏武八十多岁,在神爵二年病死。
甘露三年,单于开始朝拜汉朝皇帝。宣帝思念那些辅佐自己的大臣的美德,于是令人在麒麟阁上画上那些人,仿照他们的形体相貌,并注明他们各自的官职、爵位和姓名。只有霍光不注名字(以示尊崇),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氏,以下依次为: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丞相高平侯魏相,丞相博阳侯丙吉,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宗正阳城侯刘德,少府粱丘贺,太子太傅萧望之,典属国苏武。这些人都功勋卓著品德高尚,为当世人所熟知,因此画名臣图来表彰他们。
1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阴谋”错误。应该译为暗地里。句意:(虞常等人)私底下一起图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
故选D。
1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句中的“以”,介词,因为;第二句中的“以”,介词,把。
B.第一句中的“乃”连词,于是,就……;第二句中的“乃”,副词,才。
C.第一句中的“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第二句中的“之”,代词,他们。
D.两句中的“虽”均为连词,即使。
故选D。
1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畔”同“叛”,反叛。
B.“亡”同“无”,没有。
C.“去”同“弆”,收藏。
D.无通假字。
故选D。
14.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介词,经由、通过;介词,趁,趁机。
B项,介词,在……的时候;介词,用。
C项,介词,在;介词,到。
D项,副词,于是,就。
故选D。
1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用“见”表被动,被动句。
A.“留在汉”修饰“匈奴使”,为定语后置句。
B.“为……所”表被动,为被动句。
C.正常语序为“子卿尚复为谁乎”,“谁”为宾语,宾语前置句。
D.根据“也”分析,此句为判断句。
故选B。
1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用‘左迁’来表示升官”错误,“左迁”表示降职。
故选C。
1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伐,动词,攻伐;伐,动词,砍伐。
B.假,动词,临时充任;假,动词,给予。
C.坐,均为动词,坐着。
D.除,名词,宫殿台阶;除,介词,除了,除非。
故选C。
1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正常语序为“即谋单于,以何复加”,宾语“何”前置,为宾语前置句。
B.正常语序为“虽欲报恩将归安”,“安”为宾语,为宾语前置句。
C.“见”表被动,为被动句。
D.正常语序为“子卿尚复为谁乎”,宾语“谁”前置,为宾语前置句。
故选C。
19.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是汉武帝的年号”错误,“始元”是汉昭帝的年号。
故选D。
2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C.“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的说法有误。黄门,官名,黄门侍郎与给事黄门侍郎的简称。汉有黄门令、中黄门诸官,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由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封建时代的中枢行政机构主要是三省六部。选项错在把“黄门”这官职当作中枢行政机构了。
故选C。
2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每一个动作发出者的性格特点”理解错误,其用意不是表现每一个动作发出者的性格特点,而是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和崇高的情操。
故选D。
22.①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匈奴内部发生谋反事件,苏武因副使张胜参与而受到牵连,“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对常惠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并拔出佩刀自刎。这一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他以死报国、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个性。
②通过卫律和李陵两次劝降,突出了苏武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在两次劝降中,苏武不畏淫威,不为利动,不为情动,崇高气节勃然干云。
③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灭的爱国意志。苏武在匈奴十九年,饱尝艰苦。被囚禁于大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旗,单身流放,掘鼠穴收野果,苏武顽强地活了下来。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强烈的爱国意志支撑着他在苦难中坚守,表现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刚烈坚强的个性、忠贞不贰的气节坚定的爱国意志,是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苏武的形象的?苏武的形象有哪几个特点”。
《苏武传》一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苏武被扣留之后,充分显示出崇高的气节,如面对匈奴的劝降,苏武始终不受威逼利诱,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第二次故友李陵劝降,面对苏武可贵的气节,李陵内心复杂,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这是通过卫律和李陵两次劝降来展现苏武对国家的忠贞不贰。
如匈奴招降不成,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些表现出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灭的爱国意志。
如苏武面对匈奴的羞辱表现出刚烈难犯的个性。如苏武因为副使张胜参与匈奴内部的谋反事件而受到牵连,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前去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呢”,之后苏武拔刀自刎,这些内容表现出苏武性格的刚烈,宁死也要维护朝廷的尊严。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回答第一个问题。
至于第二个问题,考生可以结合第一问中苏武的表现来概括出他形象中的几个特点。从苏武出使匈奴的表现以及面对匈奴招降、匈奴的种种羞辱时的表现,苏武刚烈不屈的个性,忠贞不移的爱国精神凸显了出来。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来抓苏武的特点。
23.用意:作者将卫律、李陵劝降苏武部分的内容写得特别详细,目的是衬托苏武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不同: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反驳后,“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高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李陵劝降苏武时则不同,他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兄弟都因汉武帝而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闻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自己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不同的原因: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因为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因为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曾任汉使出使匈奴,后投降匈奴,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唯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李陵是一代名将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家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珠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大义凛然后“泣下沾裕”,可见其尚存羞恶之心。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以及写作技巧的能力。
本题主要涉及卫律、李陵劝降苏武这一情节。第一问主要考查写法上的详略安排,卫律、李陵作为文章的次要人物,作者详写卫律、李陵劝降苏武的情节,主要是为了陪衬苏武的形象,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故友李陵劝降,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
第二问分析主要情节和写法,结合卫律劝降一节,“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可知,这是威逼苏武;“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这是利诱苏武。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
分析李陵劝降一节,“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这是动之以情;“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这是晓之以理。
第三问分析作者的构思,同是劝降,作者采用了不同的劝降方式,分析原因,主要从劝降人的身份背景以及与苏武的关系等角度分析,结合“及卫律所降者”及注释可知,卫律本为长水胡人,但长于汉,被协律都尉李延年荐为汉使出使匈奴。回汉后,正值延年因罪全家被捕,卫律怕受牵连,又逃奔匈奴,被封为丁零王。结合“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陵与武饮数日”“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可知,李陵与苏武是旧友,李陵战败投降有他不得已的苦衷,作者在写李陵劝降苏武时采用了入情入理的写法。
24.观点一:苏武的忠诚不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和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为了不引起汉与匈奴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牺牲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国家的和平、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不贰,这种忠诚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汉武帝的,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观点二:苏武的忠诚里还是有一些愚忠的成分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苏武却一味坚持认为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其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也要澄清。不过,苏武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
观点三:在封建社会里,君是国家和人民的代表,所以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常常就表现为忠于君王,爱国与忠君密不可分。苏武生活在汉朝,当时的汉朝和汉武帝是国家的象征,而汉武帝所领导的对匈奴的战争,一般来说,是为了捍卫汉朝的利益,所以,对汉朝和汉武帝的忠诚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反之,李陵投降匈奴,那不只是对汉武帝个人的背叛,而且是对整个汉朝的背叛。这正是苏武和李陵的高下之别。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理由。
如认为不是愚忠。他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质。(1)苏武处处维护汉朝的尊严和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观了与匈奴的修好之愿,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2)苏武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刺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以冻馁等手段逼迫他,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则以大义自剖心迹。(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尊严、感人至深。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和人民。
苏武的忠诚里还是有一些愚忠的成分的。结合“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等分析,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苏武却一味坚持认为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
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封建社会里,君是国家和人民的代表,所以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常常就表现为忠于君王,爱国与忠君密不可分。
25.(1)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因人物关系的不同和劝降方式的迥异而有所不同。
(2)①卫律原来是汉使,但已经投降匈奴,是国家的罪人,是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他毫不客气。②卫律劝降时手段卑鄙,态度做慢,软硬兼施,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对其为人鄙夷。当卫律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而“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3)①李陵虽已投降匈奴,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②李陵劝降时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界限,表明自己的立场。苏武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措辞和态度。
(4)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分析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等分析,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卫律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他毫不客气。当卫律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而“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结合“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等分析,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李陵使用的方法比较高明。他是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他的谈话内容,要点有三。一是极力挑拨苏武与汉武帝之间的感情,诉说苏武的兄长苏嘉和弟弟苏贤被汉武帝逼死的经过,又说汉武帝“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即使活着回去,也“安危不可知”。言外之意是说,汉武帝对不起苏家,又年老昏庸,不值得效忠。二是把苏武母亲去世、妻子改嫁的消息告诉他,又诡称苏武在汉朝的两女一男“存亡不可知”(事实上苏武的男孩当时未亡),断绝他对妻儿家室的想念之情。三是宣扬叛徒哲学:“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其时苏武久处绝域,对来自国内的消息当然是喜欢听的。李陵向他介绍国内情形和家庭状况,正好迎合了苏武的心理,加上言词娓娓动听,感彩很浓,因此极易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但苏武仍不为所动。他除了针对李陵挑拨君臣关系作了必要的义正辞严的答复之外,其余一概不理。当李陵再要饶舌的时候,苏武立即以死相拒,并称李陵为“王”(李陵当时),一下子揭去了朋友间叙旧谈心的幌子,终于使李陵羞愧交加,无法再谈。
26. 名词用作动词,下 名词用作动词,生子 名词用作动词,执、拄 名词用作动词,网,结网;藥,用藥矫正(弓弩)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词类活用的能力。
“雨”,结合“雪”分析,此处名词作动词,下。天下雪,苏武躺在雪地里吃雪。
“乳”,名词用作动词,生子。羝,指公羊。匈奴认为苏武神奇,就把他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汉朝。后遂以“羝乳”喻不可能发生之事。
“杖”,结合“汉节”分析,名词用作动词,执、拄,苏武拄着象征汉朝的符节放羊。
“网”“檠”,结合“纺缴”“弓弩”分析,后面为名词,前面需要动词搭配,所以此处名词用作动词,网,结网;藥,用藥矫正(弓弩)。(因为)苏武会编织渔网,纺织缴丝,校正弓弩。
27. “生得”为意念上的被动,被活捉 “见”表被动 “初”为意念上的被动,被判决 “夷灭”为意念上的被动,被杀尽 “为……所……”表被动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
句意: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生得”为意念上的被动,被活捉。
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见”表被动。
句意:被定为大不敬的罪。“初”为意念上的被动,被判决。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夷灭”为意念上的被动,被杀尽。
句意: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为……所……”表被动。
28.乃
副词,才
副词,于是,就
之
代词,代指苏武
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
结构助词,的
因
介词,趁,趁机
介词,经由、通过
连词,于是
以
介词,凭借
介词,把
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乃】意思如下:于是,就;才;竟然;表判断,是。
“见犯乃死,重负国”意思是“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乃”,副词,才。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意思是“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乃”,于是,就。
【之】用法如下:代词;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无实义;动词,到,去,往;助词,提宾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
“单于愈益欲降之”意思是“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之”做了宾语,是代词,苏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意思是“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久”是时间副词,“之”放在时间副词后,是音节助词。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意思是“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之”是结构助词,的。
【因】用法如下:介词,趁机,通过,依照;连词,于是,就;动词,依靠,沿袭。
“欲因此时降武”意思是“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因”,介词,趁。
“君因我降”意思是“你通过我而投降”,“因”,介词,通过。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意思是“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因”,连词,于是。
【以】结合“父”分析,是凭借父亲的职位,译为凭借,介词。年轻时凭借父亲的职位而做官,兄弟几人一道做郎官。
结合“货物”分析,译为把,介词。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葬”是“赐钱二百万”的目的,译为连词,来。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
结合“始元六年春”分析,用在时间前面,为介词,在。
29. 亡,同“无”,没有 见,同“现”,显示 决,同“诀”,辞别、告别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通假字的能力。
“亡”,通“无”,没有。“亡人之地”,无人的地方。白白地在这个无人之地受苦。
“见”,结合“信义”“安”分析,哪里能表现出信义呢。同“现”,显示。
“决”,结合“去”分析,告别苏武而去。同“诀”,辞别。
30. 古义:年纪。今义:春季和秋季。 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多指事业)。 古义:身边侍候的人。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操纵。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春秋”,结合“陛下”“高”分析,此处主要指人的年纪。现代指春季和秋季。
“成就”,结合“陛下”分析,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译为提拔,栽培。今义指事业上的成绩;完成(多指事业)。
“左右”,结合“视”分析,应该是左右的人。语句主要讲单于看着左右的人,很吃惊。今义指的是左面和右面,或者支配等。
31.即“于蛮夷为降虏”,状语后置句。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于蛮夷”作状语,状语后置句。意思是在蛮荒夷狄之地做投降的俘虏。
32.(1)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2)我料想(自己)已经是死去很久的人了!您(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让我)在您面前死去!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
(1)“嘉”,赞许,赞赏;“以”,凭借;“送”,护送;“匈奴使留在汉”,“留在汉”修饰“匈奴使”,为定语后置句。
(2)“降”,使动,使……投降;“毕”,结束;“效死”,意思是卖力而不顾生命;“效死于前”,正常语序为“于前效死”,状语后置句。
33. xì yù niè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
系,xì,有联属关系的;高等学校中按学科分的教学单位;关联;联结;牵挂;把人或东西捆住上提或向下送;某些学科中分类的名称;词赋末尾结束全文之词等。jì,结,扣。收系,拼音是shōu xì,释义是逮捕监禁。
雨,读作yǔ或者yù,本义是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滴;由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滴引申为朋友,也可比喻离散;又可用来比喻恩泽,像雨一样润泽大地万物;这些意义的“雨”读为yǔ。文言文中用为动词,指降雨,读yù,又用来比喻像雨一样地降落。此处读“yù”。
啮,读音为niè,从口,从齿。“齿”指牝齿、臼齿,具有钵臼之形,其功能为碾磨食物。“口”与“齿”联合起来表示“用臼齿碾磨食物”。本义:用臼齿碾磨食物。
答案第12页,共15页
答案第13页,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