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致大海》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一、语言表达
1.《致大海》这首诗用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拟人与呼告的手法,奔放而自由地纵情抒写大海,抒写诗人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
下面一段文字是围绕“古桥”而展开的,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称变换:第一句用“那座古桥”开头,自“德高望重的老桥”以后,改用第二人称,采用“呼告”的形式,以便于抒情。请仿照这种写法,以“国旗”或“梅花”为对象,写一段话。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德高望重的老桥,你累吗?
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
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二、小阅读-课内
2.诗人在《致大海》中以“你”称呼大海,这种写法有何作用?
3.试分析《致大海》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4.诗歌《致大海》是如何体现对自由的讴歌的?试分析。
5.给诗歌《致大海》划分层次
6.诗歌《致大海》写了大海的哪些方面?
7.诗歌《致大海》追怀了拿破仑、拜伦,作者用哪些语言描写他们并透露了作者对他们怎样的评价?
8.普希金《致大海》中,大海有什么特征?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9.普希金《致大海》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写作此诗时的诗人有没有得到自由?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0.难点 诗歌第1、2两节和第14、15两节都是写诗人和大海的告别,其内容与感情有何区别?诵读时应怎样区分?《致大海》
11.《致大海》中,“大海”有什么象征意义?诗歌开头是如何体现的?
12.《致大海》,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3.《致大海》中,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14.《致大海》中,诗人为什么要写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
15.《致大海》中的“你”是谁?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向“你”告别?
三、非选择类
16.了解作者。
普希金(1799—1837),俄国___________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普希金的抒情诗有800余首,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也有大量的爱情诗和田园诗,如《致克恩》和《我曾经爱过你》等。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四、微写作
17.普希金的《致大海》,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情意等)。可见,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大海以人的形象。请你以“致××”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和第二人称,写一段抒情文字,300字左右。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示例一:
庄严的国旗,是我心中神圣的象征。
迎风飘扬的国旗,你好吗?
你把多少艰难的过去告诉未来,你把多少美丽的遐想昭示给我们。
你那永远飘扬的姿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古老而欢快的灵魂。
示例二:
那树梅花,是我一直敬仰的师长。
迎霜傲雪的梅花,你冷吗?
你把肃杀的严寒当作春风,你把凛冽的冰霜当成细雨。
你怒放的身影,让我感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句式上,要保持一致,注意语意连贯,关注有没有修辞的隐性要求,例句中共五个大句子,其中,第一个句子“什么是什么”的形式,形成比喻句;第二个句子变成第二人称的形式;后三句句子都是“你怎么样”的形式。内容上,力求做到和所给句子的内容是同向的,例句侧重对陈述对象是一种夸赞,所以对所要求的“国旗”或“梅花”也要进行歌颂,“国旗”要侧重它的神圣感和感召力,“梅花”要侧重它的“迎霜傲雪”的坚强。基本符合以上条件即可。
2.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人以大海为知心朋友,以面对面、心交心的方式向大海倾诉心曲。诗人赋予大海“自由奔放”的性格,它“反复无常”“任性”“无法控制”,不能“屈服”,这正是“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本质原因。作者以“你”相称,向大海诉说自己的向往与悲苦,“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怒诉”。以“你”相称,便于诗人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3.诗歌以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纵情抒写大海。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诗情奔放,读之好像我们也成了站在山崖上向大海呼唤或在风中久久徘徊于大海边的诗人。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抒情,诗情贵真,唯有真情能感动人心。诗人把自己最真实的心路历程借大海这一形象,用第一人称“我”对第二人称“你”的倾吐方式切入,使“我”与大海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这首诗用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拟人的手法,直抒胸臆的文笔,纵情抒写大海,“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向大海倾吐自己的苦闷之情,借大海表达自己的理想向往。“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在这一对话过程中,诗人作为抒情主体,获得一个壮阔如大海的抒情形象,“哦,再见吧,大海!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我将长久地,长久地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诗人把自己最真实的心路历程借大海这一形象,用第一人称“我”对第二人称“你”的倾吐方式切入,使“我”与大海互为映衬,融为一体。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诗情奔放,是一曲悲壮而凄美的自由颂歌。
4.①开篇以“自由的元素”称呼大海,将其与自由联系在起,意在借对大海的讴歌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的讴歌。
②第三节“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大海”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热爱、向往与矢志追求。“迷惘地徘徊”写追求中经历的艰难与迷惘;“珍爱”表现诗人对自由的珍重与热爱。
③写大海有雄浑浪涛的回声,也有低沉、喑哑的发自深渊的声音;有黄昏时的幽静,也有“任性的脾气的发作”; 海的“喜怒无常”,正是它自由属性的体现。大海的自由和多样的美,引发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
④“被缚住”“想要挣脱开”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和理想而不得的痛苦,“在岸边留下来”也表达了诗人追求理想的坚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诗歌第一节第一句“再见了,自由的元素!”就赋予大海自由的特点,表明自己歌颂大海就是体现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开篇点题。
第三节“我的心灵所向往的地方!多少次在你的岸边漫步,我独自静静地沉思,徬徨,为夙愿难偿而静静地沉思,徬徨”这里直接表达诗人对大海的向往是“心灵所向往的地方”,为了自由“静静地沉思,徬徨”“静静地沉思,徬徨”,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
第四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写出了大海的自由“反复无常的激情”,这正是诗人对自由的理解。
第十一节“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写出了自由之神歌唱自由之海,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永恒追求。
总之,这首诗对自由的讴歌贯穿始终,《致大海》是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它是一曲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它写于1824年普希金第二次流放之际。诗人一生憧憬自由,抨击暴政,但他一生都被禁锢在专制暴政之中。这首诗是在追求自由而不得、极其忧郁和愤激的心境下创作的。但在诗人眼中,大海骄傲、阴沉、寂静、激情、任性,而正因为这些“反复无常”、“无法控制”的特性,大海显得多么“自由奔放”,这是它成为诗人“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大海是自由的象征,诗人极力赞美大海,也就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愿望。他面对大海,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他要把大海的自由精神装满自己整个心灵,要把大海的浩然之气带到没有自由的“森林”和“静寂的荒漠之乡”,带到诗人要去的地方。作者能以主观的感受感染外界事物,这正是浪漫主义对待事物的基本精神。随着诗人情感的起伏跌宕,全诗歌颂自由的主题被一步步深化,在最后昂扬的情感中更是得到升华,让读者充分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自由意志、力图冲破一切束缚的激情和永远充满希望的生命活力。总之,全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洋溢着奔放的热情,充满了积极奋进的精神,不愧是普希金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一位苏联诗人曾经说过:“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 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普希金诗句像金屑散撒……”
5.第1至2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表达了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第3至7节:表达了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
第8至13节:写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
第14至15节:表明了永久怀念大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结构思路的能力。
诗歌第1至第2节为第一层,主要描绘诗人热爱大海诗人引大海为知心朋友,以面对面、心交心的方式向大海倾诉心曲,一往情深地话别大海,激情洋溢地讴歌大海。诗人纵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气度、性格力量,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景仰,对伟力的崇尚。
第3至第7节为第二层,主要表达诗人追求自由的心声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诗人声情并茂地向大海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和伤心。这里有作者想摆脱黑暗,投奔自由而不得的难言之苦;有心灵挣扎,归于枉然的无奈决绝;更有追随大海,奔向远方而未能如愿的遗憾。
诗歌第8至第13节为第三层,诗人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抒发自己崇尚自由而壮志难酬,敬慕英雄而前途渺茫的困惑。对于拿破仑,诗人肯定他前半段为自由革命而战的精神,但更多的是批评他后半段丢失自由的专制、侵略。对于拜伦,诗人极尽讴歌之能事,说他是“天才”,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用大海精神塑造成长起来,“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的英雄。诗人否定拿破仑,褒扬拜伦,否定之中对于拿破仑为自由而战的思想又给予强烈的肯定,褒扬之中引发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悲观联想,表达出一种凝重复合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由英雄的激情礼赞,又有对专制暴虐的冷峻批评,还有对穷途末路的惆怅哀歌,感情、形象的复合当中显示出理性思考的犀利和睿智。
第14至第15节为第四层,收束全诗,照应开篇,抒发了诗人告别大海,怀念大海,铭记大海,传播自由的心声。
6.①大海的美丽:波浪、容光;
②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
③大海的深远:心灵的愿望所在;
④大海的阴沉:声调;
⑤大海的特点:自由、寂静、反复无常、任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现代诗歌中意象特点的能力。
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我”眼中的大海依然是那样的美,它有着碧蓝的波浪、闪闪耀眼的波光和余音缭绕的涛声。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写出大海的人情味。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写出大海的深远。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写出大海的阴沉。
大海有时寂静、温顺,有时汹涌、奔腾,引起诗人对于自由和解放的向往。
“自由奔放的大海”“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覆亡”,写出大海的特点:自由、寂静、反复无常、任性。
7.答案:
语言 评价
拿破仑 “峭岩”“光苿的坟墓”“威严的回忆” “沉浸在寒冷的睡梦”“长眠在苦难中” 礼赞、同情、赞美
拜伦 “风暴的喧响”“天才”“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 将大海与拜伦联系起来,“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望造成长” 礼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诗歌第8至第13节为第二层,诗人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抒发自己崇尚自由而壮志难酬,敬慕英雄而前途渺茫的困惑。这部分融理性思考于主观情感之中,体现了普希金作为一个极富政治思想的抒情诗人的犀利和严谨,理性和睿智。对于拿破仑,诗人肯定他前半段为自由革命而战的精神,但更多的是批评他后半段丢失自由的专制、侵略。“寒冷的睡梦”,“威严的回忆”,“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他长眠在苦难之中”,这些诗句流露出一种无情解剖、冷峻批评的意味,给人的感觉是:拿破仑野心勃勃,权欲膨胀,侵略扩张,残暴至极,他的兵败滑铁卢流放圣赫勒拿岛,最终病死,似乎是自作自受,罪有应得,谁践踏了自由,谁就只能与“寒冷”和“苦难”作伴。
对于拜伦,诗人极尽讴歌之能事,说他是“天才”,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用大海精神塑造成长起来,“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的英雄。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一生追求自由,他说过:“要为自由而生,否则就在斗争中死去。”1824年,他渡海远征,到达希腊,倾其全部财产支持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他在对土耳其占领军的斗争中表现得十分英勇顽强,曾获勋章。同年4月份病死于希腊。他的一生为自由而呐喊,为正义而战,但他的悲惨结局使诗人悲愤至极,发出了让大海“喧腾起来”“激荡起来”的呼声。
诗人鼓动大海以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自由奔放的气势为死者而歌。否定拿破仑,褒扬拜伦,否定之中对于拿破仑为自由而战的思想又给予强烈的肯定,褒扬之中引发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悲观联想。“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拿破仑囚禁汪洋孤岛,自由斗士拜伦客死他乡,这种悲哀惨淡的结局让诗人倍感失望,隐隐作痛的诗句中流露出一种壮志未酬,前途渺茫,英雄无路,知音不再的惆怅伤感。在这几节诗句中,普希金表达的是一种凝重复合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由英雄的激情。
8.
①诗人笔下的大海是“自由”“翻滚起伏”“闪烁壮观”“幽静”“深沉”“有力”“倔强”的,同时也是“沉郁”“喑哑”“任性”“喜怒无常”的,它壮阔雄浑,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它具有无穷的力量和魅力,它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性格中的任何一面。
②诗中的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即提示了这种象征意义。大海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性格中的任何一面,这正体现了大海的自由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和象征意义的能力。
第一问:大海的特征:
在诗人的眼中,由“再见吧,自由的元素”“在我眼前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渺小的帆凭着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等可知,大海既是“自由”“翻滚起伏”“闪烁壮观”“幽静”“深沉”“有力”“倔强”的,同时也是“沉郁”“喑哑”“任性”“喜怒无常”的,它壮阔雄浑,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它具有无穷的力量和魅力,它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性格中的任何一面。
第二问,大海的象征意义:
当时的诗人正被沙皇软禁在米哈依洛夫村过着与世隔绝、孤寂的幽禁生活,此时的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海浪一样冲破束缚,无拘无束地奔腾跳跃。诗人停留在海岸边,与大海依依作别,面对大海的期待和召唤,诗人感觉到了自己被缚的现实。而诗歌的开头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直接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即“大海”在诗人心中,象征着“自由的元素”,也就是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
9.(1)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赞颂和追求。
(2)诗人虽然热爱自由、追求自由,可是,此时的诗人并没有得到自由。
①大海是自由的象征,诗人开篇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透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忧郁”“沉郁”的。②第3节,诗人写自己“全心渴望”自由,且“静静地,迷惘地徘徊,/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表明诗人还在苦苦追求自由。③第6节,“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表明诗人尚未“拥抱”自由。④第8节的疑问,第9—12节对拿破仑、拜伦追求自由的悲剧结局的感慨,第13节的“世界空虚了”等,反映了诗人追求自由而不得,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鉴赏的能力。
《致大海》表达了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其深层还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根据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大海象征着自由。因此除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外,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和追求。
根据原诗内容可以看出诗人并未得到自由。第一节“再见吧,自由的元素!”第二节“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你的沉郁的吐诉”说明了此时诗人心情是“忧郁”“沉郁”的;第三节“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大海”“迷惘地徘徊”“苦思”等词意味着此时诗人还在苦苦追求着自由;第六节“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说明诗人还没有拥抱自由;第八节“有什么可顾惜的?”“能使我奔上坦荡的途径?”第九节“拿破仑熄灭在那里”第十三节“世界空虚了”等表明了追求自由的悲剧结局的感慨,说明追求自由却不得的悲伤。
10.第1、2两节,诗人向大海告别,诗人笔下的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出它的美,并召唤世人;而诗人也有崇尚自由的精神,但并不能像大海一样自由地展示,不能随心所欲地应和大海的召唤,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所以他听到的是大海“忧郁的絮语”“沉郁的吐诉”。这里的忧郁和沉郁其实就是诗人的情感。
经过第3~13节的思考、回忆与联想,诗人尽管在精神上感到忧郁和渺茫,但并没有绝望,因为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声响充斥,所以他在第14、15两节告别大海时,表示永不忘记大海的形象和声响,决心把大海的精神带向自己足迹所将要到达的地方,永远不会忘记自由,会为自由勉励自己,为自由奋斗不已。这里诗人的情感是激昂的,意志是坚定的,情绪是高涨的。
诵读时,节奏、旋律,语速、语调,要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相协调。第1、2两节要舒缓,第14、15两节要激昂、坚定。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致大海》一诗两部分内容为达到同一个目的――“和大海的告别”,在内容和情感上却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通过载体传达感情的不同上。因此回答本题需要梳理全诗内容,看作者写了哪些事物,表达情感各有什么侧重。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诗歌第1、2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第3~13节的思考、回忆与联想,特别写到了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作者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但他并不绝望,他在再次告别大海时,表示永不忘怀大海的形象和音响,决心把大海所启示的精神带向自己的足迹所到的地方;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
第1、2节和第14、15节在内容和情感上的不同,要求在诵读诗歌时,在节奏、旋律,语速、语调上有所不同,第1、2节在情感上是沉郁的,因此在诵读时力求舒缓,第14、15节作者的情感经过一段低沉之后变得激昂起来,因此在诵读时语气也要激昂、坚定。
11.(1)“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2)诗歌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外国诗歌内容及其表达技巧的能力。
离别之际,“我”眼中的大海依然是那样的美,它有着碧蓝的波浪、闪闪耀眼的波光和余音缭绕的涛声。但由于作者本人的坎坷遭遇,“我”正满怀心事而忧愁不安,因此大海的涛声在“我”听来就成了“友人的忧郁的絮语”“别离一刻的招呼”。诗的前两节连用两次“最后一次”表达了“我”对大海的无限依恋。当时的诗人正被沙皇软禁在米哈依洛夫村过着与世隔绝、孤寂的幽禁生活,此时的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海浪一样冲破束缚,无拘无束地奔腾跳跃。面对大海的期待和召唤,“我”感觉到了自己被缚的现实。因此,“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诗人停留在海岸边,与大海依依作别,以此抒发他对大海的深挚感情以及与大海难舍难分的离别情愫。而诗歌的开头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直接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即“大海”在诗人心中,象征着“自由的元素”,也就是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
12.一、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精神不懈追求的精神;二、反映了诗人对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本题,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如诗句“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他”是指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深沉有力”“倔强”是对他们的赞美,可以概括出: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可以概括出: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之情。
13.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对自由的“苦思”。如诗句“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这里“珍爱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随着你的山脊跑开!”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诗歌第一至第七节主要描绘诗人热爱大海,追求自由的心声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诗人引大海为知心朋友,以面对面、心交心的方式向大海倾诉心曲,首先是一往情深地话别大海,激情洋溢地讴歌大海。大海自由奔放,雄浑苍茫,具有一种惊天动地、狂放不羁的精神力量。它呈现在作者心目中,有容光焕发的娇美活力,有蔚蓝翻滚的光泽雄姿,有深沉浑厚的深渊音响,有滔滔向前的奔腾气势。更有反复无常的激情变化,时而温柔娴静,如风鼓船帆,顺水推舟;时而惊涛骇浪,似闪电裂空,地动山摇;时而深情缱绻,像朋友告别,召唤等待;时而抑郁幽怨,给朋友分忧,如诉如泣。总之,大海有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度,奇伟的力量,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有风卷残云、扫荡一切的伟力,有狂放不羁、冲决网罗的魄力。诗人纵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气度、性格力量,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景仰,对伟力的崇尚。其次,诗人还声情并茂地向大海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和伤心。这里有作者想摆脱黑暗,投奔自由而不得的难言之苦;有心灵挣扎,归于枉然的无奈决绝;更有追随大海,奔向远方而未能如愿的遗憾。但是,自由也是两面性的,大海面前,诗人时而徘徊茫然,时而狂欢高歌,时而深情呼唤:喜怒哀乐,毫不保留的泼向大海。如诗中写:“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大海波飞浪涌,滚滚向前,奔向远方,这一画面形象鲜明地传达了作者反抗暴政,追求光明,传播自由的信念:让自由之波奔向远方,让自由之歌唱响世界,让自由之心沸腾激荡。
14.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身上具有不屈服的精神,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诗人在诗歌里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的结局和自己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青年时代,拿破仑信奉卢梭的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去世,普希金得到这个消息后,思潮起伏,于6月18日创作了著名的抒情诗《拿破仑》。诗中,普希金公正地谴责了这位给人“留下了血腥的记忆”的“君王”,揭露了他曾作为“暴君”的“贪得无厌”和“出奇制胜的凶残”。但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以深刻的历史理解咏叹了拿破仑的历史贡献,回顾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诗人崇敬地称拿破仑孤寂的死是“伟大的人物明星殒灭”,称他“赫赫英名”的“不朽之光却在闪烁”。诗人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肯定了拿破仑曾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引入俄国,激发起俄国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反抗沙皇专制暴政的革命热情,推进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所以普希金在《拿破仑》诗的最后称“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拜伦是英国一位具有叛逆性格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它与压迫和奴役人民的社会势不两立,曾骄傲地宣称“我可以独立兀立人间,但绝不把我自由的思想换取一座王位”。在他看来,为自由而献身无比美好,他说:“啊,自由,你在牢狱里才最灿烂。”对自由的热忱使他成为一个自觉的自由使者,他曾不顾个人安危支持欧洲弱小民族的民主主义运动。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带到“荒原”——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15.“你”指大海,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在诗人看来,大海就是他的朋友。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而宁静,“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骄傲的美闪烁壮观”,仿佛是友人忧郁的絮语,在沉郁地吐诉着心头的哀愁;而波涛汹涌时,惊涛骇浪有如“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得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相通,所以诗人才会将“大海”当成自己可以倾诉的知己,从而与它深情地话别。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的能力。
从标题“致大海”可知,“你”就是指大海,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
大海的特点:从“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骄傲的美闪烁壮观”可知,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而宁静;从“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可知,惊涛骇浪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
诗人把奔腾的大海看作是自由的象征,与大海在感情上相通,所以诗人才会与它深情地话别。
16. 浪漫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普希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被许多人认为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他既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等。
17.[示例]
致黄河
我曾记得,当初,你只是涓涓细流。但你站在最高的起点,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我曾记得,过去,你曾那样碧流清澈。刚刚起步,就担起伟大民族的历史重托。
一路走来,你接纳无数江河,更加豪迈更加宽阔,但也泥沙俱下,出现浑浊。
你曾断流,使大地干涸。
你曾改道,因为面对嵯峨。
你曾泛滥,因为一度迷茫,但你没有改变奔腾的执着。
断崖脚下,你纵身一跃,慷慨赴死。
血溅千丈,成就壶口气魄。
壁立千仞,你一声咆哮,气冲云霄。
花开百尺,龙门因此增色。
九曲弯流,你自己舵正自己的航向。
不改前行,你自己拉直自己的曲折。
永远无法改变的,是我们同一个肤色。
你是伟大的母亲,乳汁哺育了古老的文明;你是伟大的父亲,驼背拱起桥梁让民族的灵魂通过。
你躺着,蜿蜒的身躯,早已化作民族的图腾。
你站起,挺立的脊梁,永远镌刻着金色碑额……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能力。
解答本题考生一要全面审清题意,把握材料要求“以‘致××’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和第二人称,写一段抒情文字”;写作时要注意题材特征,抒情要浓厚,要表达出对所写事物的喜爱和赞美,构思要结构完整。同时要注意运用拟人手法,人称要使用第二人称,要注意字数限制。由于是微写作,所以考生需注意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
答案第12页,共12页
答案第11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