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知识回顾: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质的构成
3.举例:水、氧气、氢气、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1.下列各物质材料均属于天然材料的是( )
A.棉花、木材、大理石 B.木材、橡胶、塑料
C.羊毛、玻璃、不锈钢 D.塑料、陶瓷、合成纤维
2.下列典故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司马光砸缸 (B)铁杵磨成针
(C)火烧赤壁 (D) 凿壁偷光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对象的是( )
A、开发新能源 B、合成新材料
C、编写电脑程序 D、用石油生产化工产品
4“中国诗词大会”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诗词是中华民
族灿烂的瑰宝。下列诗词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酒精挥发 B.灯泡通电发光
C.自行车爆胎 D.铁器生锈
6、下列变化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
A.植物光合作用 B.苹果腐烂变质
C.矿石研磨成粉 D.酸雨腐蚀建筑
1.2 体验化学探究
1.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和结论;
2.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3.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习目标
你有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吗?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1从问题开始
《瓦特与茶壶的故事》
据说瓦特小时候有一次看到火炉上烧的水开了,蒸汽把水壶盖顶开,后来瓦特意识到是蒸汽的力量,由此引发了他对蒸汽的兴趣并导致了蒸汽机的发明。
1.1科学始于问题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你认为牛顿和瓦特为什么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善于观察身边的现象。
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勤动脑,多思考。
仔细观察,大胆质疑是科学探究必备的素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化学很奇妙,它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如何才能学好化学呢?让我们一起体验化学研究。
2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天地:观察蜡烛燃烧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室进行化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
仔细观察燃着的蜡烛
观察蜡烛熄灭的时候有什么现象发生
点燃前
燃烧时
熄灭后
探 究 步 骤:
2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点燃前: 运用除味觉以外的所有感官或仪器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作详尽、客观的描述。
提示:观察蜡烛的形状、颜色、气味、硬度、密度等
2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探究之旅第一站
颜色
形状
气味
手感
硬度
水溶性
密度(与水比)
(大多为白色)
(圆柱形)
(略有气味)
(滑腻)
蜡烛
知多
少?
1、点燃前
探究之旅第一站
(比水小)
(小)
(不溶于水)
(1)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有什么现象?
2、燃烧时
探究之旅第二站
(2)观察火焰颜色和明暗度并探究各层的温度
温度最高
温度最低
温度较低
外焰
内焰
焰心
外焰处
先变黑
2、燃烧时
探究之旅第二站
探究之旅第二站
(3)探究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什么物质?
将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杯壁上有什么现象产生?
取下烧杯,向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有什么现象产生?
推测一下蜡烛燃烧可能生成什么物质?
现象
结论
文字表达式
蜡烛燃烧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
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倒入澄清石灰水后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石蜡+氧气 → 水+二氧化碳
点燃
蜡烛燃烧时
是固体石蜡在燃烧,
还是液态石蜡在燃烧,
或者是石蜡蒸汽在燃烧呢?
探究之旅第二站
(4)探究蜡烛燃烧时是什么在燃烧?
蜡烛燃烧并不是石蜡固体的燃烧,而是点火装置将棉芯点燃,放出的热量使石蜡固体熔化,再汽化,生成石蜡蒸气,石蜡蒸气是可燃的。
3、熄灭后
(1)熄灭蜡烛观察现象
有关白烟成份的猜想:
猜想一: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猜想二: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猜想三:石蜡蒸汽冷凝成石蜡固体小颗粒
探究之旅第三站
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
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 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
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3、熄灭后
(1)熄灭蜡烛观察现象
冒白烟
现象:白烟燃烧,并再次引燃蜡烛
结论:白烟有可燃性,说明的是石蜡蒸
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隔空 点火
(2)用燃着的火柴点白烟观察现象
探究之旅第三站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圆柱形、略有气味、硬度小、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点燃时 石蜡熔化、火焰分三层、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石灰水变浑浊
熄灭后 产生白烟、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又将蜡烛引燃
课 堂 小 结
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 )
A、水 B、白酒 C、食盐水D、澄清石灰水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生成物主要有( )
A、只有水 B、只有二氧化碳
C、水和二氧化碳 D、大量灰烬
点燃一支蜡烛,在其燃烧的火焰中平放入一根火
柴梗,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火柴梗上
( )
A、接触外焰的部分被烧的最黑
B、接触内焰的部分被烧的最黑
C、接触焰心的部分被烧的最黑
D、被均匀的烧黑
检测站
1
2
3
D
A
C
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的区别
1.实验现象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直接观察感觉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实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而得到的。
2.在描述时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不能混淆,常见的是现象中有结论,尤其是在描述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3.“白烟”是由固体小颗粒组成的,“白雾”是由小液滴组成的。在现象描述时不能混淆。
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的区别
点燃蜡烛时,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火焰外焰最亮
B、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有水珠
C、蜡烛的火焰分三层
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
一天晚上,小红在房间里看书,忽然,电灯熄灭了.电灯为什么会熄灭?
生活中的探究
1、小区可能停电了?
证明:推开窗户,发现其他
楼层都亮着灯。
结论1:小区没停电,
问题出在自己家里。
2、保险丝可能烧断了?
证明:走到另一个房间,打开开关,电灯亮了
结论2:保险丝没断,问题
出在灯上
3、可能接触不良?
证明:拧动灯泡,发现电灯
仍然不亮。
结论3:接触没问题,问题出
在灯泡上。
4、灯泡可能坏了?
证明:换了一个新灯泡,灯亮
了。
结论4:灯泡坏了。
小红思考:为什么灯泡坏了?
他仔细观察了灯泡,发现灯丝断了。
爸爸告诉他:灯泡通电后,灯丝会发热,如果这时灯泡晃动,灯丝就很容易断裂;另外灯泡使用时间长,灯丝会变细,也容易断裂。
小红终于明白电灯熄灭的原因了。
你能说说小红是怎样进行探究的吗?
提出问题
获得
结论
猜想
与
假设
表达
与
交流
反思
与
评价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收集
证据
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稀有气体的发现
英国化学家瑞利发现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密度是1.2 5 7 2克/升, 分解含氮物质所得的氮气密度是
1 .2 5 0 8克/升,为什么前者密度要大些呢?是不是其中还有较重的不活泼气体?实验结束后,科学家反思实验过程,终于意识到空气中稀有气体的存在,也因此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
1. 探究方法是否科学、有效?
2. 探究程序是否合理、简捷?
3. 探究过程是否安全、环保?
4. 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5. 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
1、有人认为,科学探究应该“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2、如果有一个人问你如何学好化学,请你给他一些建议?
交流共享
1、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2、科学探究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
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
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等 。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有效方式,实验是探究的重要途径,希望同学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勤于思考的大脑,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勇攀科学高峰!
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 B.假设
C.反思 D.实验结论
A
下面是一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问题补充完整:
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2)“呼出气体中一定有水蒸气”属探究中的 环节。
3) “呼出气体中可能有水蒸气”属探究中的 环节。
4)将呼出的气体对着干冷的玻璃片,发现玻璃片上有水雾,
这属于探究中的________环节。
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这句话属于 __环节。
6)上述环节的正确顺序是 。
1—3—4—2—5
提出问题
获得结论
猜想与假设
收集证据
反思与评价
【典例】小明在厨房里看到一种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小华说:“可以尝一尝”,对于“可能是食盐”这是科学探究中的( ),对于“可以尝一尝”这一过程应是科学探究中的( )
A、问题 B、假设 C、实验 D、结论
B
C
作业
细解巧练:素养培优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