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解读】备战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03 物质构成的奥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考点解读】备战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03 物质构成的奥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5-12 17:13:14

文档简介

专题03 物质构成的奥秘(考点解读)
物质构成的奥秘在北京中考中占12分左右。这个专题有选择题和填空题两种考查形式,在选择题中涉及较多。:物质构成的奥秘这部分知识考查的难度属于简单题或中档偏难题。大多数题只要“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就可以,部分题要求考生到达认识层次,极少数题理解层次。
考点1 构成物质的粒子
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分子、原子、离子的比较
项目 分子 原子 离子
区别 化学变化 可以再分 不能再分 原子团再某些化学变化种可以再分
电性 不显电性 不显电性 阳离子带正电,阴离子带负电
结构示意图 —— Al
相同点 ①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②都有一定的间隔;③都在不断地运动着;④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考点2 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单质或化合物形式存在)
注意: ①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②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不可能是化合物。
(如只含氧元素的O2、O3的混合物,只含碳元素的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只含磷元素的红磷与白磷混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书写方法: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b、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2H:表示2个氢原子。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6N:6表示6个氮原子。
注意:① 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 如Fe、He 、C 、Si等
②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
③ 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能论种类,不论个数,用于描述物质组成;
④ 原子是微观概念,即可论种类,也可论个数,用于描述物质分子和单质的构成。
⑤常见元素名称及符号:
氢(H) 氦(He) 锂(Li) 铍(Be) 硼(B) 碳(C) 氮(N) 氧(O) 氟(F) 氖(Ne)
1 4 7 9 11 12 14 16 19 20
钠(Na) 镁(Mg) 铝(Al) 硅(Si) 磷(P) 硫(S) 氯(Cl) 氩(Ar) 钾(K) 钙(Ca)
23 24 27 28 31 32 35.5 39.95 39.10 40
锰(Mn) 铁(Fe) 铜(Cu) 锌(Zn) 钡(Ba) 银(Ag) 汞(Hg) 碘(I) 溴(Br) 金(Au)
55 56 64 65 137 108 200.6 127 80 197
⑥ 元素分布: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最多金属与最多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Al2O3
二、元素周期表
1.规律: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2.分类:
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
4.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①定义:在含有很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就好像分了层一样,这样的运动我们成为分层运动,或叫分层排布。由内向外依次是第1,2,3,4,5,6,7层(分别对应K、L、M、N、O、P、Q层),最外面的也叫最外层,最外层向内又叫次外层,最里面的又叫最内层;内层电子的能量较低,外层电子的能量较高;
②电子层数最少1层,最多7层,每层容纳最多电子数为2n2(n为电子层序数,第1层n=1),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一个电子层的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
③最外层有8个电子(或最外层是第一层时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都有通过得或失电子而使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或2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的趋势(注意:硼,碳,硅元素不易得失电子,不以离子存在,只与其他原子共用电子)
④最外层电子数:稀有气体元素=8或2(较稳定)、金属元素<4(易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4(易得到电子);
1.(2022 玉林)在“天宫课堂”中,王亚平将泡腾片放进蓝色水球之中,产生很多小气泡,闻到阵阵香气。“闻到香气”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子间有间隔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的体积变大 D.分子的质量变小
【答案】B
【解答】解:“闻到香气”是因为物质中含有的具有香味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
故选:B。
2.(2022 宁夏)下列对宏观性质或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钠元素和镁元素存在本质区别,因为钠原子和镁原子的质量不同
B.盐酸和硫酸化学性质相似,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C.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因为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结构不同
D.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更快,因为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答案】D
【解答】解:A、钠元素和镁元素存在本质区别,因为钠原子和镁原子的质子数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B、盐酸和硫酸化学性质相似,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故选项金属错误。
C、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因为构成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D、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更快,因为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D。
3.(2022 鞍山)2000L的氧气加压后能装入容积为20L的钢瓶中,用分子观点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的体积变小了 B.分子间间隔变小了
C.分子的质量变小了 D.分子的数目变少了
【答案】B
【解答】解:2000L的氧气加压后能装入容积为2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
故选:B。
4.(2022 长春)从微观角度认识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分子间间隔变大
C.水分子质量不变 D.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答案】D
【解答】解:A、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水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温度升高,水分子间间隔变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水分子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5.(2022 长春)若用小球表示原子,则分子模型可用于表示(  )
A.Fe B.H2 C.CO2 D.NH3
【答案】C
【解答】解:图中分子模型,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且1个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
A、Fe是由原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H2分子是由氢原子一种原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CO2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且1个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故选项正确。
D、NH3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但1个分子由4个原子构成,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2022 临沂)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受热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
【答案】B
【解答】解:A、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品红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受热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C、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D、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是因为氢分子、氯分子分成了氢原子和氯原子,然后氢原子、氯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氯化氢分子,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7.(2022 丹东)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是学习化学的思维方式。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干冰升华一分子间隔增大
B.氧气能被压入钢瓶中一分子体积变小
C.湿衣服晾干一分子不断运动
D.金刚石和石墨硬度不同一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答案】B
【解答】解:A、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的俗称,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因此干冰转化为气态,说法正确;
B、氧气能被压入钢瓶中是由于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并不是分子体积变小,说法错误;
C、湿衣服晾干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说法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说法正确。
故选:B。
8.(2022 河池)下列事实从微观角度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氧气压缩为液氧﹣﹣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C.湿衣服在太阳下容易晒干﹣﹣温度越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D.过氧化氢与水的元素组成相同而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答案】B
【解答】解:A、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氧气压缩为液氧,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C、湿衣服在太阳下容易晒干,是因为阳光下温度高,温度越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D、过氧化氢与水的元素组成相同而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9.(2022 福建)某海水淡化系统(如图)工作时,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太阳能风扇将水蒸气吹到冷凝腔冷凝,实现海水淡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热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
D.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
【答案】C
【解答】解:A、光热作用下,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说法正确。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不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0.(2022 广州)如图所示,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装置内气体分子的数目增多 B.装置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大
C.装置内气体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D.装置内气体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答案】B
【解答】解: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故选:B。
11.(2022 济南)如图所示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该粒子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 B.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该粒子呈电中性 D.该粒子属于非金属元素
【答案】D
【解答】解:A、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该粒子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1,为原子,该粒子呈电中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该粒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为钠元素,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2.(2022 锦州)根据以下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2)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子是    。
(3)D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失去”或“得到”)电子。
【解答】解:(1)A的最外层为电子数为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
(2)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D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尽管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它们化学性质不相似。
CE属于原子,且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是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子。
(3)D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
故答案为:
(1)AB;
(2)CE;
(3)失去。
13.(2022 嘉兴)从镍氢电池到锂电池,再到钠电池、钾电池,科学家在不断提升电池的性能。
(1)金属失去电子后形成    离子,锂、钠、钾等原子很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所以常被用作电池材料。
(2)研究表明,半径越大的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如图是锂、钠、钾三种金属的离子半径大小,电池容量相同的这三种电池,充满电的时间最短的是    电池。
【解答】解:(1)电子带负电,金属失去电子后带正电荷,形成阳离子。
(2)研究表明,半径越大的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由图示可知,钾离子的离子半径最大,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快,电池容量相同的这三种电池,充满电的时间最短的是钾电池。
故答案为:
(1)阳;
(2)钾。
14.(2022 北京)火箭推进剂涉及的下列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
A.H B.N C.O D.Al
【答案】D
【解答】解:A、H为氢元素的元素符号,带“气”字头,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B、N为氮元素的元素符号,带“气”字头,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C、O为氧元素的元素符号,带“气”字头,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D、Al为铝元素的元素符号,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5.(2022 呼和浩特)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图甲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图乙是某些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核电荷数为17
B.两图共涉及五种元素
C.图乙中,a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阴离子
D.图乙中,b和d是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
【答案】D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则X的原子序数为17,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X的核电荷数为17,故选项说法正确。
B、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甲中为硫元素、氯元素和氩元素,乙图中a为氧元素、b和c为钠元素,d为氩元素,故两图共涉及硫、氯、氩、氧、钠五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图乙中,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图乙中,b粒子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2+8=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的是阳离子而不是原子;d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的是原子,图乙中b和d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都是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6.(2022 呼伦贝尔)中国是世界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稀土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铈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铈属于非金属元素 B.铈的原子序数为58
C.铈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8 D.铈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
【答案】A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铈,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8,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8;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铈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8,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铈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7.(2022 无锡)在食盐中加入碘酸钾(KIO3)得到加碘盐。加碘盐中的“碘”指的是(  )
A.碘分子 B.碘原子 C.碘离子 D.碘元素
【答案】D
【解答】解:加碘盐中的“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的“碘”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的形态无关。
故选:D。
18.(2022 河南)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氖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氖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氖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
【解答】解:根据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意义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氖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18;左上角的数字是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是10,核内质子数是10,核外有10个电子,第一层排2个,第二层排8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
故答案为:20.18;;2。
19.(2022 长春)我国近代化学先驱徐寿创造了“钙”等化学元素的汉语名称。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2)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3)钙元素属于    (填“金属”“非金属”或“稀有气体”)元素;
(4)碳酸钙是一种重要的含钙化合物。请写出碳酸钙的一种用途    。
【解答】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
(3)钙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
(4)碳酸钙中含有钙元素,可用作补钙剂(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20;
(2)40.08;
(3)金属;
(4)作补钙剂(合理即可)。
20.(2022 百色)如图中的①、②分别是钠元素、氯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示意图D中的X=   。
(3)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填序号)
(4)已知A和B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是由于    。
(5)C粒子属于    离子(填“阴”或“阳”)。
【解答】解:(1)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5;故答案为:11;35.5;
(2)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D是氖原子结构示意图,则X=10﹣2=8;故答案为:8;
(3)A、B、C、D中,B与C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故答案为:B、C;
(4)已知A和B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是由于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答案为: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5)C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带有负电荷的阴离子;故答案为:阴。
21.(2022 玉林)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请分析图中信息并回答相关问题。
(1)铝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原子序数为8和11的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3)氟原子与氯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请根据上表的信息,推测其原因是    (从原子结构上分析)。
【解答】解:(1)铝元素的偏旁为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3个,少于4个,因此在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的3个电子而形成带有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Al3+;故答案为:金属;失去;
(2)8号元素是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11号元素是钠元素,化合价为+1价,二者组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钠,故答案为:Na2O;
(3)氟原子与氯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其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为7;故答案为:7。
22.(2022 阜新)中科院院士张青莲对铟、铱、锑、铈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杰出贡献。图A是铈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B、C、D、E是四种微粒结构示意图。
(1)由图A你能获得的一条信息是    。
(2)B、C、D、E四种微粒共表示    种元素。
(3)B、C、D、E四种微粒其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填字母序号)。
【解答】解:(1)由图A可知,铈元素的元素符号为Ce,铈的原子序数为58,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因此B、C、D、E四种微粒共表示三种元素;
(3)粒子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结构为稳定结构,因此B、C、D、E四种微粒其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BC。
故答案为:
(1)铈元素的元素符号为Ce或铈的原子序数为58或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
(2)三;
(3)BC。
1专题03 物质构成的奥秘(考点解读)
物质构成的奥秘在北京中考中占12分左右。这个专题有选择题和填空题两种考查形式,在选择题中涉及较多。:物质构成的奥秘这部分知识考查的难度属于简单题或中档偏难题。大多数题只要“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就可以,部分题要求考生到达认识层次,极少数题理解层次。
考点1 构成物质的粒子
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分子、原子、离子的比较
项目 分子 原子 离子
区别 化学变化 可以再分 不能再分 原子团再某些化学变化种可以再分
电性 不显电性 不显电性 阳离子带正电,阴离子带负电
结构示意图 —— Al
相同点 ①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②都有一定的间隔;③都在不断地运动着;④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考点2 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单质或化合物形式存在)
注意: ①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②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不可能是化合物。
(如只含氧元素的O2、O3的混合物,只含碳元素的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只含磷元素的红磷与白磷混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书写方法: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b、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2H:表示2个氢原子。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6N:6表示6个氮原子。
注意:① 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 如Fe、He 、C 、Si等
②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
③ 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能论种类,不论个数,用于描述物质组成;
④ 原子是微观概念,即可论种类,也可论个数,用于描述物质分子和单质的构成。
⑤常见元素名称及符号:
氢(H) 氦(He) 锂(Li) 铍(Be) 硼(B) 碳(C) 氮(N) 氧(O) 氟(F) 氖(Ne)
1 4 7 9 11 12 14 16 19 20
钠(Na) 镁(Mg) 铝(Al) 硅(Si) 磷(P) 硫(S) 氯(Cl) 氩(Ar) 钾(K) 钙(Ca)
23 24 27 28 31 32 35.5 39.95 39.10 40
锰(Mn) 铁(Fe) 铜(Cu) 锌(Zn) 钡(Ba) 银(Ag) 汞(Hg) 碘(I) 溴(Br) 金(Au)
55 56 64 65 137 108 200.6 127 80 197
⑥ 元素分布: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最多金属与最多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Al2O3
二、元素周期表
1.规律: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2.分类:
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
4.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①定义:在含有很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就好像分了层一样,这样的运动我们成为分层运动,或叫分层排布。由内向外依次是第1,2,3,4,5,6,7层(分别对应K、L、M、N、O、P、Q层),最外面的也叫最外层,最外层向内又叫次外层,最里面的又叫最内层;内层电子的能量较低,外层电子的能量较高;
②电子层数最少1层,最多7层,每层容纳最多电子数为2n2(n为电子层序数,第1层n=1),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一个电子层的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
③最外层有8个电子(或最外层是第一层时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都有通过得或失电子而使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或2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的趋势(注意:硼,碳,硅元素不易得失电子,不以离子存在,只与其他原子共用电子)
④最外层电子数:稀有气体元素=8或2(较稳定)、金属元素<4(易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4(易得到电子);
1.(2022 玉林)在“天宫课堂”中,王亚平将泡腾片放进蓝色水球之中,产生很多小气泡,闻到阵阵香气。“闻到香气”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子间有间隔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的体积变大 D.分子的质量变小
2.(2022 宁夏)下列对宏观性质或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钠元素和镁元素存在本质区别,因为钠原子和镁原子的质量不同
B.盐酸和硫酸化学性质相似,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C.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因为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结构不同
D.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更快,因为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2022 鞍山)2000L的氧气加压后能装入容积为20L的钢瓶中,用分子观点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的体积变小了 B.分子间间隔变小了
C.分子的质量变小了 D.分子的数目变少了
4.(2022 长春)从微观角度认识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分子间间隔变大
C.水分子质量不变 D.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5.(2022 长春)若用小球表示原子,则分子模型可用于表示(  )
A.Fe B.H2 C.CO2 D.NH3
6.(2022 临沂)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受热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
7.(2022 丹东)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是学习化学的思维方式。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干冰升华一分子间隔增大
B.氧气能被压入钢瓶中一分子体积变小
C.湿衣服晾干一分子不断运动
D.金刚石和石墨硬度不同一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8.(2022 河池)下列事实从微观角度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氧气压缩为液氧﹣﹣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C.湿衣服在太阳下容易晒干﹣﹣温度越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D.过氧化氢与水的元素组成相同而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9.(2022 福建)某海水淡化系统(如图)工作时,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太阳能风扇将水蒸气吹到冷凝腔冷凝,实现海水淡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热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
D.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
10.(2022 广州)如图所示,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装置内气体分子的数目增多 B.装置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大
C.装置内气体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D.装置内气体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11.(2022 济南)如图所示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该粒子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 B.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该粒子呈电中性 D.该粒子属于非金属元素
12.(2022 锦州)根据以下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2)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子是    。
(3)D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失去”或“得到”)电子。
13.(2022 嘉兴)从镍氢电池到锂电池,再到钠电池、钾电池,科学家在不断提升电池的性能。
(1)金属失去电子后形成    离子,锂、钠、钾等原子很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所以常被用作电池材料。
(2)研究表明,半径越大的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如图是锂、钠、钾三种金属的离子半径大小,电池容量相同的这三种电池,充满电的时间最短的是    电池。
14.(2022 北京)火箭推进剂涉及的下列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
A.H B.N C.O D.Al
15.(2022 呼和浩特)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图甲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图乙是某些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核电荷数为17
B.两图共涉及五种元素
C.图乙中,a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阴离子
D.图乙中,b和d是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
16.(2022 呼伦贝尔)中国是世界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稀土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铈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铈属于非金属元素 B.铈的原子序数为58
C.铈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8 D.铈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
17.(2022 无锡)在食盐中加入碘酸钾(KIO3)得到加碘盐。加碘盐中的“碘”指的是(  )
A.碘分子 B.碘原子 C.碘离子 D.碘元素
18.(2022 河南)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氖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氖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氖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
19.(2022 长春)我国近代化学先驱徐寿创造了“钙”等化学元素的汉语名称。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2)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3)钙元素属于    (填“金属”“非金属”或“稀有气体”)元素;
(4)碳酸钙是一种重要的含钙化合物。请写出碳酸钙的一种用途    。
20.(2022 百色)如图中的①、②分别是钠元素、氯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示意图D中的X=   。
(3)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填序号)
(4)已知A和B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是由于    。
(5)C粒子属于    离子(填“阴”或“阳”)。
21.(2022 玉林)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请分析图中信息并回答相关问题。
(1)铝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原子序数为8和11的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3)氟原子与氯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请根据上表的信息,推测其原因是    (从原子结构上分析)。
22.(2022 阜新)中科院院士张青莲对铟、铱、锑、铈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杰出贡献。图A是铈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B、C、D、E是四种微粒结构示意图。
(1)由图A你能获得的一条信息是    。
(2)B、C、D、E四种微粒共表示    种元素。
(3)B、C、D、E四种微粒其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填字母序号)。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