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信息卷(一)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子路问君子于孔子,(孔)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两则对话体现了孔子
A.身教重于言行的思想B.渴望重建人伦秩序的规范
C.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D.主张以礼法思想进行治国
2.下表所示是不同史书记载的关于汉代的一些经济活动。这些记载
A.印证了汉代商品经济较为繁荣B.说明汉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表明区域经济差异的日益凸显D.反映出国内长途贸易条件成熟
3.为了能够全面了解考生平时的水平,741年礼部侍郎韦陟要求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将平时所写的代表性作品交来参阅,称“纳省卷”;同时还允许有名望的公卿贤达向主考官推荐优秀考生,甚至可以共同决定拟录取名单,称为“通榜”。唐代的这些做法
A.有助于平衡中枢权力B.利于弥补考试取士的局限
C.消融了社会阶级差别D.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4.宋明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据此可知,两者都
A.提倡“知行合一”B.主张以史为鉴
C.推崇“格物致知”D.强调社会责任
5.1755年,随着清军顺利进军新疆,乾隆帝适时发布了实地测绘新疆舆图的上谕,趁“西师奏凯,大兵直抵伊犁,准噶尔诸部尽入版图"之际,测量新疆“星辰分野、日月出入、昼夜、节气时刻,宜载入《时宪书》,颁赐正朔;其山川道里,应详细相度,载入《皇舆全图》,以昭中外一统之盛"。这体现出乾隆皇帝
A.重视加强对西北的军事统治B.蕴含鲜明的国家一统政治思想
C.注重对地方进行有效的治理D.统治边疆具有权力制衡的色彩
6.洪仁玕提出“兴士民公会……以拯困扶危,并教育等件”;“禁演戏修斋建醮(举行道教仪式)”,兴建医院、四民院、办学馆、办报纸等;“禁庙宇奇观……籍其资为医院等院……拯民出于迷昧之途”等主张。据此可知,洪仁玕的这些思想
A.是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B.具有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
C.顺应了时代进步的潮流D.切合广大农民的根本需求
7.1898年8月,清廷为了解京官们对变法的态度进行一次民意测验,将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印发给各衙门官员签注,指出哪条可行,哪条不可行。结果全部认为设议院、兴民权不可行,包括那些拥护变法与康、梁关系密切的人士。这说明
A.清廷官僚“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B.维新派领导核心的脆弱性
C.统治阶级内部缺乏深度改制的动力D.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潮流
8.1920年8月,《新青年》成为中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开始系统地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此同时,部分有识之士还在《新青年》上发表诸如《汉口苦力状况《武昌织布、纺纱、铜币、银币、麻布五局工人状况》等类文章。这体现出《新青年》
A.促使新文化运动方向发生了转变B.助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C.成为中国工人运动新的思想阵地D.一定程度承担了时代使命与责任
9.下面是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两幅漫画。这两幅漫画
A.暗喻了国民政府面临倾覆的危机B.体现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C.表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D.折射出封建腐朽统治下的复杂环境
10.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规定:从1986年10月1日起,国营企业招用工人,“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必须实行劳动合同制,废止子女顶替等制度。该规定
A.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弊端严重B.说明市场作用得到普遍认可
C.促成了企业所有制形式变革D.迎合了城市经济改革的需求
11.古代罗马法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料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控自拆毁而取回木料;凡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说明古代罗马法
A.对侵权行为具有理性化认识B.掺杂着习惯法的残余
C.具备了现代法律的属性特征D.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12.16世纪初,德意志威登堡大学的教授虽然主要由奥古斯丁修会提供,但学校的管理权却在世俗贵族腓特烈的手中。马丁·路德在其保护下获得教皇治权所不能及的学术空间,研究《圣经》及奥古斯丁的著作。这一状况
A.保障了德意志教育的自由化B.彰显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优越性
C.利于推动德意志的宗教改革D.削弱基督教在欧洲社会的影响
13.西欧国家的重商主义最早是作为国家经济政策出现的,形成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关税政策,敛聚金银和积累资本的金融政策,鼓励生产的工商业政策,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低工资、低消费的劳工民生政策等政策体系。据此可知,重商主义
A.缓和了资本主义列强间矛盾B.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
C.实质上是王权与资本的结盟D.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
14.列宁说:“俄国的落后使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与农民反对地主的革命独特地结合了起来。我们正是在这种基础上进行十月革命的,不然,我们就不会那样容易取得胜利。"列宁在此强调俄国十月革命
A.已经解决了工农的实际需求B.充分利用组织优势为革命做准备
C.以彻底改造社会为主要目的D.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15.二战后初期,美国外交官艾伦·杜勒斯曾说,“通过影视节目、连环漫画和杂志广告,美国公司对墨西哥底层百姓思想的影响,毫无疑问比墨西哥政府和墨西哥教育制度的影响更为持久。”艾伦·杜勒斯所述的美国做法旨在
A.丰富墨西哥民众文化生活B.对墨西哥渗透文化价值观
C.扩大对墨西哥的军事侵略D.加强与墨西哥的友好关系
16.下面是1995~2019年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占比情况。这说明,当今世界
A.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凸显B.经济多极化趋势明显
C.布雷顿森林体系日益崩溃D.大国经济依赖性增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8分,第20题16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明代货币演变表
——摘编自孙良玉《试论明代的白银货币化》
材料二
近代中国实行的是银、铜平行本位的货币制度,在大宗贸易中一般用银两或银元计价,日常生活中则多用银元、铜元或制钱计价。铜元和制钱不是辅币。在上海、汉口、天津等通商口岸实行“专供记账汇兑等计算上用之虚银两者,为民间所私定,视若本位货币”。河南开封,银两有三种标准:汴平、二六库平和二二库平。禹县也有三种银两标准:禹平、禹会平和钱平。外国银行进入中国以后,在中国发行各自国家的纸币。中国本国的国家银行、民营商业银行、地方银行,甚至某些区域的钱庄店铺也发行纸币。政府在全国通行使用的银两单位也有几种,各种银两单位标准不一,需要相互折算。
——摘编自杜恂诚《近代中国货币市场的整合与分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同时,各地党组织发动群众反对银元金钞投机的斗争,同时还公布了金银外币管理办法,宣布禁止金银外币自由流通,并由中国人民银行举办折实存款,挂牌收兑金银外币。在上海,封闭了金银外币投机大本营“证券大楼”,并将操纵市场、破坏金融的首恶分子200余人逮捕法办。
——摘编自吴承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和近代中国货币使用的异同点。(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货币政策的特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明代以来中国货币演变的主要因素。(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西方哲学在近现代突出了理性的特殊重要性,极大地提升了理性的地位,把它视为是人的本质,而且还是人类描述和构建世界的本质所在。因此,理性从此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地位。费希特曾指出:“人类尘世生活的目的即是用依照理性的自由,去把所有人类关系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但是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不断显露出来,人们开始对理性的绝对地位和权威发生了怀疑,由此形成了欧洲大陆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进入20世纪以后,海德格尔对理性主义继续发问,他曾批判以黑格尔为首的唯理性主义把存在这一概念讲得过于抽象、贫乏。
——摘编自李俊春《启蒙与反启蒙:人类理性的自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合理,阐述需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下半期工业革命发生前的200多年中,采煤业、冶铁业等大工业部门在英国很快兴起;造船业、航海业、制铝、制盐、炼铜,以及其他正在日益显示重要性的行业早已成为资本集中的工业,开始朝向工厂管理方向发展。此外,人口的增长以及圈地运动造成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特别是从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是国外技术人才大量涌向英国的阶段,帮助英国建立起新的工业部门。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替代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各个地方。在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赖特纱厂的烟囱矗立在屋上,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
——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材料二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现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武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近代城市化的不同。(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随着清政府的倒台,中间税收掮客的消失,在基层社会里,依靠土地、民望而长期扎根于基层乡村社会的乡绅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扮演着介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一个力量。尽管之后的各个阶段,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也都明确提出自治的主张,但是并没有真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塑。1926年,国民党提出了中国农村自治主张,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武装团体、独立经济利益的地方自治机关,打击介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豪绅势力,以及宗族势力,从而明确政府在地方上的权威。这种“自治”空有自治之名,“自治”完全沦为当权者实现基层社会有效控制的理论武器和实操手段。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帮助农民从地主手中夺取土地,然后通过鼓励基层百姓选举干部、建立基层政府,实现了"自治"应有的价值内核——民主权利。
——摘编自刘凤雪张佛《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
材料二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改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城市新型社区的大量出现,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要求日益紧迫。通过基层群众自治,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促进他们在实践中培养民主参与意识、提高民主参与能力、增强民主素质。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以基层群众自治为重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进程中,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社区协商是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途径。城乡社区协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农村、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重申了这一目标。
—摘编自彭海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现人民民主实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及成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基层群众自治的内涵。(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