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第三单元含氮化合物的合理利用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七第三单元含氮化合物的合理利用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5-15 08:4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七第三单元含氮化合物的合理利用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合理施用化肥,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减少环境污染,下列有关化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保证高产尽量多施用化肥 B.不能将氯化铵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C.KNO3是一种常用的复合肥料 D.提倡将农家肥与化肥综合施用
2.某班同学就施用化肥的“利与弊”为题进行辩论,正方观点是施用化肥有利,正方的下列观点中不科学的是
A.施用化肥可使农作物增产
B.化肥的肥效快
C.施用化肥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D.复合肥能给农作物提供几种营养元素
3.下列关于氮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B.、均为大气污染气体,在大气中可稳定存在
C.、均无色气体
D.、均能与水发生反应
4.对于铵盐的描述都正确的是
①都溶于水 ②都是白色晶体 ③都有刺激性气味 ④加热后都有NH3放出 ⑤与碱混合后加热都有NH3放出
A.全部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5.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所示装置除去中含有的少量
B.用图所示装置蒸干饱和溶液制备晶体
C.用图所示装置制取少量纯净的气体
D.用图所示装置分离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
6.已知土壤胶粒带负电,因此在水稻田中,施用含氮量相同的下列化肥,肥效最差的是
A.硫铵(NH4)2SO4 B.碳铵NH4HCO3 C.硝铵NH4NO3 D.氯化铵NH4Cl
7.某同学探究氨和铵盐的性质,相关实验操作及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加热晶体制备氨气
B.将蘸有浓氨水和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观察到白烟
C.将浓氨水滴到CaO上,会有氨气生成
D.除去碘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铵,可采用升华的方法
8.要鉴别NH4Cl、Na2SO4和(NH4)2SO4三种溶液,可加入下列试剂的
A.NaOH溶液 B.Ba(NO3)2溶液 C.Ba(OH)2溶液 D.AgNO3溶液
9.某溶液中含有下列六种离子:①②③Na+④Cl-⑤⑥,向其中加入一定量Na2O2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
A.只有⑥ B.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10.为了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NH,你认为下列试纸或试剂一定用不到的是
①蒸馏水 ②NaOH溶液 ③红色石蕊试纸 ④蓝色石蕊试纸 ⑤稀硫酸
A.①⑤ B.④⑤
C.①③ D.①④⑤
1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碳酸钙与醋酸反应:
B.少量碳酸氢铵溶液与足量烧碱溶液混合加热:
C.铜与氯化铁溶液反应:
D.铁与盐酸反应:
12.下列装置适用于实验室制氨气并验证氨气的某化学性质,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氨气
B.用装置乙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
C.用装置丙检验浓氨水的挥发性:
D.用装置丁吸收尾气
13.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硫酸铵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共热: NH+OH-NH3↑+H2O
B.氯化铵溶液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加热: NH+OH-NH3·H2O
C.氨水与盐酸反应:NH3·H2O+H+=NH+H2O
D.氨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2NH3·H2O+CO2=2NH+CO+H2O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Ox能形成酸雨,NO2转化为HNO3的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
B.CO、NO、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C.根据反应2NO2+2NaOH=NaNO2+NaNO3+H2O可知,可以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氮以防止氮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
D.在汽车排气管上加装“催化转化器”是为了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15.在农业上,尿素、、、都可以做氮肥使用.在这四种物质中,氮的质量分数最高的是
A.尿素 B. C. D.
二、填空题
16.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合理使用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1)控制燃煤产生的排放,能够减少_________型酸雨的形成。燃煤排放的烟气中还含有其他污染物,请列举一种:_________。
(2)燃煤产生的用处理可生产多种化工产品。用氨水吸收可制得碳酸氢铵,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用液氨与反应可制备尿素。硫酸氢铵和尿素这两种氮肥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较高的是_________。
(3)煤的气化和液化是实现能源清洁化的重要途径。水煤气中CO和在加热、加压和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可以合成液体燃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17.甲同学采用图Ⅰ装置验证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并用排水法收集NO气体。
(1)反应过程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
(2)乙同学认为虽然收集到的气体为一氧化氮,但并不能说明反应中一定生成一氧化氮。你认为他的理由是_________。
(3)丙同学采用图Ⅱ装置进行实验,证明了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该实验的步骤如下表所示,请在表格中填写对应的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从U形管左端加入稀硝酸,直至充满U形管右端 —
②用附有铜丝的胶塞塞住U形管右端,观察现象 _________
③待反应停止后打开胶塞,观察实现现象 _________
(4)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丙同学的实验存在什么缺陷_________。
18.图是工业上制备硝酸的设备和流程示意图。主要的化学反应如下:
(1)氨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
(2)一氧化氮进一步被氧气氧化,生成二氧化氮。
(3)用水吸收二氧化氮,生成硝酸。
请写出工业上制备硝酸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三、实验题
19.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草酸氢铵晶体受热分解后除水之外的产物,设计了如图实验。
已知:Ⅰ.NH4HC2O4NH3↑+CO↑+CO2↑+H2O。
Ⅱ.PdCl2(aq)可用于检验一氧化碳:CO+PdCl2+H2O=CO2+2HCl+Pd↓(产生黑色金属钯粉末,使溶液变浑浊)。
(1)为避免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对实验产生干扰,点燃酒精灯前,须预先向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某种气体作保护气,该气体可以是___(填序号)。
A.干燥的N2 B.干燥的CO2 C.干燥的Cl2 D.空气
(2)能证明有NH3产生的现象是___。
(3)指出该装置的一处缺陷___。
20.我们知道“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理是存在压强差。
(1)图甲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的气体,胶头滴管与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 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2)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方法,并设计了图乙所示装置。
①在图乙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Cu与稀盐酸 B.NaHCO3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硫酸 D.NH4HCO3与稀盐酸
②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
(3)①在图乙锥形瓶外放一水槽,向锥形瓶中加入乙醇,水槽中加入冰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也能产生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②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图___________(填“甲”或“乙”)装置的原理相似。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适量施用化肥既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又有利于减缓环境污染,所以尽量多施用化肥的做法是不正确的,A错误;
B.将氯化铵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时生成氨气会降低肥效,B正确;
C.硝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料,C正确;
D.农家肥与化肥混合施用,不但作用持久,而且效果显著,D正确;
答案选A。
2.C
【详解】A.施用化肥的目的就是使农作物增产,A正确;
B.化肥含营养素少,但量多见效快,农家肥含营养素种类多,但量少,见效慢,B正确;
C.由于化肥中含有氮、磷等元素容易使水体富营养化,会造成赤潮或水华现象,所以应该合理的使用化肥,C错误;
D.化学式中含有营养元素N、P、K中的任何两种或三种的叫复合肥,所以复合肥能给农作物提供几种营养元素,D正确;
故选C。
3.A
【详解】A.化学性质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反应,可用作保护气,故A正确;
B.能与氧气反应生成NO2,NO不能在大气中可稳定存在,故B错误;
C.是红棕色气体,故C错误;
D.和水不反应,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硝酸和NO,故D错误;
选A。
4.C
【详解】铵盐都是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都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加热后生成氨气和水,大多数铵盐加热后分解生成氨气;铵盐加热并不一定全部放出氨气,如硝酸铵受热分解可生成氮气或氮的氧化物等;
答案选C。
5.D
【详解】A.氯气也与氢氧化钠反应,应该用饱和食盐水,A错误;
B.氯化铵加热易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氨气,得不到氯化铵晶体,B错误;
C.纯碱是碳酸钠,不是块状固体,不能用该装置,应该用大理石,C错误;
D.碘易溶在有机溶剂,萃取后分液即可,D正确;
故选D。
6.C
【详解】土壤胶粒带负电,容易吸附带正电的粒子,所以吸附的含N粒子应是铵根离子,氮肥的肥效必须是氮元素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才能起到效果,硝酸根中也含有N元素,但硝酸根带负电,不能被吸附,含氮量相同硫铵、碳铵、硝铵和氯化铵,能被吸附的N元素最少的是硝铵,则硝铵肥效最差;
故答案选C。
7.C
【详解】A.NH4Cl晶体受热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但氨气和氯化氢冷却后又结合成氯化铵,所以不能用加热NH4Cl晶体的方法制备氨气,故A错误﹔
B.将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或浓硝酸)的玻璃棒靠近,挥发出的NH3和HCl(HNO3)结合成氯化铵(硝酸铵)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形成白烟,但浓硫酸难挥发,所以将蘸有浓氨水和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不能观察到白烟,故B错误;
C.将浓氨水滴到CaO上,发生反应CaO +NH3·H2O =NH3↑+Ca(OH)2,生成氨气,同时CaO遇水放出大量的热,使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气,故C正确;
D.在加热条件下,碘升华,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冷却后碘凝华,氨气和氯化氢结合成氯化铵,碘和氯化铵仍混在一起,所以不能采用升华的方法除去碘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铵,故D错误;
故选C。
8.C
【详解】A.溶液与NH4Cl、(NH4)2SO4反应,都生成氨气,现象相同,不能区分,A错误;
B.溶液与Na2SO4、(NH4)2SO4反应,都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区分,B错误;
C.溶液与NH4Cl、Na2SO4、(NH4)2SO4反应,产生的现象分别为气体、沉淀、气体和沉淀,所以能够区分,C正确;
D.溶液与NH4Cl、Na2SO4、(NH4)2SO4反应,都产生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区分,D错误;
故选C。
9.B
【详解】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O2,2Na2O2+2H2O =4NaOH +O2↑,反应后溶液成碱性,OH-+=+H2O,故浓度减小、浓度增大,+ OH-= NH3 H2O,浓度减小,Na2O2具有强氧化性,被氧化生成,浓度减小,浓度不变的只有和Cl-,故选B。
10.B
【解析】略
11.C
【详解】A.碳酸钙是难溶于水的物质,醋酸为弱电解质,都不能拆成离子,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CH3COOH=2CH3COO-+Ca2++H2O+CO2↑,故A错误;
B.少量碳酸氢铵溶液与足量烧碱溶液混合加热,碳酸氢根离子和铵根离子都能和OH-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 + ,故B错误;
C.铜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离子方程式正确,故C正确;
D.铁与盐酸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其离子方程式为: Fe+2H+=Fe2++H2↑,故D错误;
故选C。
12.C
【详解】A.氯化铵溶液和氢氧化钠反应,加热才能放出氨气,不能用装置甲制取氨气,故不选A;
B.氨气是碱性气体,氨气能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故不选B;
C.盐酸、氨水都易挥发,蘸有浓盐酸、浓氨水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有白烟氯化铵生成,用装置丙检验浓氨水的挥发性,,故选C;
D.氨气易溶于水,若用装置丁吸收尾气,会引起倒吸,故不选D;
选C。
13.C
【详解】A.硫酸铵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共热: 2NH+SO+Ba2++2OH-2NH3↑+2H2O+BaSO4↓,A错误;
B.氯化铵溶液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加热: NH+OH-NH3↑+H2O,B错误;
C.氨水与盐酸反应:NH3·H2O+H+=NH+H2O,C正确;
D.氨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量生成碳酸氢根离子: NH3·H2O+CO2=NH+HCO,D错误;
故选C。
14.B
【详解】A.NOx能形成酸雨,其中NO2溶于水转化为HNO3的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A正确;
B.CO、NO、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NO在空气中易生成NO2,在空气中NO不能稳定存在,B错误;
C.根据反应2NO2+2NaOH=NaNO2+NaNO3+H2O可知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氮,因此可以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氮以防止氮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C正确;
D.在汽车排气管上加装“催化转化器”可以把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因此是为了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D正确;
答案选B。
15.A
【详解】将NH4HCO3转化为(NH4)2(HCO3)2,N元素质量分数不变,各化学式中N原子数目相等,由N元素质量分数=可知,相对分子质量越小N元素质量分数越大,、、(NH4)2(HCO3)2、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为60、80、158、96,故尿素中氮的质量分数最高。
故选A。
16.(1) 硫酸 可吸入颗粒
(2) CO2+H2O+NH3=NH4HCO3 尿素
(3)CO+2H2CH3OH
【详解】(1)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被氧化为三氧化硫,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二氧化硫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硫酸型酸雨,煤不完全燃烧还生成可吸入颗粒,故答案为硫酸;可吸入颗粒;
(2)氨气、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铵:CO2+H2O+NH3=NH4HCO3;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00%≈46.7%;
碳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17.7%,所以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较高的是尿素,故答案为CO2+H2O+NH3=NH4HCO3;尿素;
(3)CO和H2在加热和催化剂条件下反应,可以制得液体燃料甲醇(CH3OH),故方程式为:CO+2H2CH3OH。
17.(1)铜片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具支试管内液面上空出现少量红棕色气体,水槽试管内液面下降,收集到无色气体
(2)若反应产生的是NO2,与水反应也能产生NO,3NO2+H2O=2HNO3+NO,排水收集到的NO为NO2与H2O反应所得
(3) 铜丝溶解,溶液变蓝色 U形管左端液面上升
(4)无色气体遇到空气变为红棕色气体;改进方案为丙同学实验中没有尾气吸收装置
【详解】(1)铜和稀硝酸反应的方程式为:3Cu+8HNO3=3Cu(NO3)2+2NO↑+4H2O,则反应过程中的实验现象是铜片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具支试管内液面上空出现少量红棕色气体,水槽试管内液面下降,收集到无色气体;
(2)若反应产生的是NO2,与水反应也能产生NO,3NO2+H2O=2HNO3+NO,排水收集到的NO为NO2与H2O反应所得;
(3)①从U形管左端加入稀硝酸,直至充满U形管右端,U形管右端收集到无色气体,液面下降;
②用附有铜丝的胶塞塞住U形管右端,观察现象:铜丝溶解,溶液变蓝色;
③待反应停止后打开胶塞,观察实验现象:U形管左端液面上升;
(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丙同学的实验存在的缺陷为:无色气体遇到空气变为红棕色气体;改进方案为丙同学实验中没有尾气吸收装置;应在胶塞上安装一带活塞的导管并接入盛有O2的集气瓶中。
18.;;。
【详解】(1)氨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其反应为;
(2) 一氧化氮进一步被氧气氧化,生成二氧化氮,其反应为;
(3) 用水吸收二氧化氮,生成硝酸,其反应为,故填;;。
19.(1)A
(2)B中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
(3)在B、C之间未接一个安全瓶
【分析】本题为验证草酸氢铵晶体受热分解后除水之外的产物,设计的实验,A中发生NH4HC2O4NH3↑+CO↑+CO2↑+H2O,NH3溶于水后,显碱性,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B中试纸变蓝证明产物中有NH3,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产物中含有CO2,C中溶液出现黑色浑浊现象,说明产物中有CO,反应原理为:CO+PdCl2+H2O=CO2+2HCl+Pd↓,由于从B处流出的气体中还有大量的NH3,NH3极易溶于水,故易产生倒吸现象,故应该在B、C之间接一个安全瓶,据此分析解题。
(1)
A.干燥的N2与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澄清石灰水、PdCl2溶液均不反应,即对分解产物的检验均无影响,A符合题意;
B.干燥的CO2对产物CO2的检验产生影响,B不合题意;
C.干燥的Cl2通入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时,能使石蕊试纸发生不可逆的漂白,无法检验产物NH3,C不合题意;
D.空气中含有少量的CO2对产物CO2的检验产生影响,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
NH3溶于水后,显碱性,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故能证明有NH3产生的现象是B中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故答案为:B中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
(3)
由于从B处流出的气体中还有大量的NH3,NH3极易溶于水,故易产生倒吸现象,故应该在B、C之间接一个安全瓶,故答案为:在B、C之间未接一个安全瓶。
20. A D NH4HCO3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A 乙
【详解】(1)A.碳酸氢钠溶液与二氧化碳不反应,且二氧化碳在碳酸钠溶液中溶解度较小,不会产生喷泉,A错误;
B.氨气溶于水后,烧瓶中的压强减小,反应生成的氨水显碱性,能使含酚酞的水变红色,故能够形成红色喷泉,B正确;
C.H2S和CuSO4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CuS沉淀,形成压强差,溶液中有黑色的CuS,故能够形成黑色喷泉,C正确;
D.HCl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形成压强差,溶液中有白色的AgCl,能形成白色喷泉,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A;
(2)①A.Cu与稀盐酸不反应,不会产生气体,不能形成喷泉,A错误;
B.NaHCO3与NaOH溶液反应但是不会产生气体,不能形成喷泉,B错误;
C.CaCO3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能够阻止反应进行,不能够形成喷泉,C错误;
D.NH4H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能够形成喷泉,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②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NH4HCO3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3)①浓硫酸遇水被稀释,释放出大量的热,使锥形瓶中的乙醇挥发,压强增大,形成喷泉,而其他物质都不能达到溶于水而放出大量热的目的,故选A;
②人造喷泉和火山爆发是由于喷泉下或地下的压强增大而形成的,所以与图乙装置的原理相似。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