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青山不老》-课件(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青山不老》-课件(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3 11:5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看到这几幅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改造后,如今的景象
想一想:这些变化背后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晋西北,即山西省西北部,与内蒙古、陕北风沙区相毗邻,自然条件恶劣。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之说。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是沙尘暴高发区。山西的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成为当地人最大的敌人。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 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青山不老
——梁衡——
学习目标
积累“肆虐、盘踞、荡漾、参天”等词语。
梳理课文内容,把握种树老人的形象。
理解标题“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
学习种树老人崇高的精神品质,体会文章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县人。当代作家、新闻理论家、著名学者。曾获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主要作品:《跨越百年的美丽》《名山大川感思录》《觅渡》等。
积累字词
参(cān)天 树梢 ( shāo ) 粼(lín)粼 盘踞(jù)
肆虐(sì nüè ) 拐(ɡuǎi)杖 荡漾(yànɡ) 擎( qínɡ )
铁锹( qiāo ) 归宿(sù) 山洼( wā ) 淤(yū)泥
(一)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积累字词
(二)词语解释
参天:
肆虐:
盘踞:
风雨同舟:
归宿:
(树木等)高耸如天空中。
放肆地侵扰和残害。
占据、霸占(某个地方。
比喻共同渡过困难。
人或事物最终的着落。
默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初读感知内容
阅读提示
边读边画出有助于概括全文内容以及描写主人公的语句;
借助“人物信息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根据提示填写“人物信息卡”。
人物信息卡 人物 主要事迹
年龄 外貌特征 生活环境 山野老农
81岁
瘦小、手端一杆旱烟袋、拄着拐杖
中国晋西北自然条件险恶、生活条件艰苦
他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植树造林十五年,创造了一块绿洲。
借助“人物信息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中国晋西北一位山野老农为了守住那方水土,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植树造林十五年,创造了一块绿洲的事迹。
再读,体会人物精神
阅读提示
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老人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在文中画出具体的描写语句,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用“老人__________,却________,体现了他________”的句式,试着概括老人的精神品质。
细读课文,体会老人的精神品质。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第④段: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一组数据,清晰地告诉我们老人为绿化荒山作出的巨大贡献。
时间之长
350多个
国际标准的足球场
面积之大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第①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为改造山沟而投身山林所作的巨大贡献。
点明树多
第⑤段: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对于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作用。
描写“我”在沟里实地看到的景象,展现了老人种树的惊人成绩。
干旱
霜冻
风沙
过去: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
现在:绿波荡漾、林木葱郁的青山
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呢?读第②③段,填写表格
条件 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关键语句
山沟的大环境 ( )
院子的小环境 ( )
地理环境
县志记载
生活条件
情感世界
大风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怪物”盘踞。
险恶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艰苦
三间房,一个人,午饭就是干粮 (生活艰苦)
早晨起床、吃饭,上山;晚上吃饭、抽烟、睡觉(生活单调)
81岁高龄,五位伙伴离世;老伴静静过世;女儿三番五次接她去城里享福,他不去。(年迈而孤独)
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山沟的大环境和院子里的小环境呢?
用大环境和小环境的侧面描写衬托创造奇迹之难。
文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老人__________,却________,体现了他________”
“老人年事已高,外表瘦小,却在环境异常恶劣的晋西北,坚持种树十五年,创造了“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的“奇迹”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造林英雄”,体现了他内心的执着,坚韧的毅力。
在一同前来种树的老汉和自己老伴相继离世后,他却拒绝了女儿几次接他去城里的提议,选择了独自坚守,忍受寂寞。体现了他对守护这块绿,维护这座青山的执着与坚定。
他“知道中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体现了老人面对生死的态度:面对即将到来的生命终点,老人选择在那之前持续“创造”青山,在那之后与青山同眠。
再读,分析作者情感
在了解老汉创造这块绿洲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第②段: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第③段: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写出了“我”初次看到老汉时的无比惊讶,也表露出对眼前这位老汉的佩服。
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写的是老人的想法:他要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这个山沟,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这座青山。实际上也是作者对老人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对老人做出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老人放弃享清福的机会,宁愿在艰苦单调孤独的情况下坚守种树这件事的理解和佩服。
第④段: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表达了作者对老汉能坚持那么长时间来治理山沟的由衷感慨。
对老人坚持种树取得如此大的成效感到无比震撼
直抒胸臆,对老人15年里在山沟里完成的这个植树造林的浩大工程表达出强烈的佩服、赞美之情。
第⑤段: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作者用“是的”起笔表示对老人植树动机及其行为的认同,更是对老人通过植树造林来营造适合人们生活的美好自然环境这一愿望的认同。
解释了老人为何要创造这块绿洲。这个句中的两个“才”字,体现了黄土和绿树之间的关系,也写出了种树和守土之间的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⑥段: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我”被老汉朴实而又伟大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
①创造了经济价值,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②他用行动改变了原本荒凉险恶的自然环境,使之绿波荡漾,生机勃勃,保护自然环境,造福子孙。
表层指的是老汉创造的这片绿洲;深层指的是老汉身上所体现出的坚韧、顽强的优秀品质以及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美好情怀。
老汉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延续,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老汉的情怀、追求和精神如同日月的光辉将广泛传播,永远流传。
作者对老汉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对其生命价值的追求予以高度的赞美。
第⑦段: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点题,表达了作者对这位造林英雄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也饱含着作者对老汉的感谢、敬佩和祝福。
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青山也必将长青,老人的精神不老。点明文章的主题。
第②段: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第③段: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第④段: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第⑤段: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第⑥段: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第⑦段: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将以上分析的句子再朗读一遍,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理解题目的含义
阅读提示
如何理解“青山不老的精神与品格?
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如何理解“青山不老的精神与品格?
①“青山”表面上指老人十五年不懈种树的成果——晋西北恶劣环境中的一片“青山”,实际上象征着老人的高贵品质、执着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
②“不老”则是说种树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以及他崇高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
精神永存
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青山不老”是这篇散文的“文眼”,以“青山不老”作为本文的题目,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让原本相对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这个题目还包含了作者对这位“造林英雄”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也包含着作者对老人的感谢、敬佩和祝福。
十五 年
课堂总结
老认用实际行动创造了这块绿洲将永远苍翠碧绿,充满生机。
老人高贵的品质、执着精神和造福子孙后代的美好情怀世代流传。
课后作业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练习部分》第18课第4、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