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单元检测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舟楫 编辑 通缉 书籍
B.嗜好 拂拭 教室 逝去
C.奥秘 懊恼 翱翔 遨游
D.舆马 阿谀 愚昧 宇宙
解析 B项均读shì。A项“缉”读jī,其余读jí;C项“奥”“懊”读ào,“翱”“遨”读áo;D项“宇”读yǔ,其余读yú。www.21-cn-jy.com
答案 B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 )
A.储藏 深思熟虑 皓首穷经 物以类聚
B.肤浅 固步自封 不求深解 同日而语
C.自省 不加思索 锲而不舍 装腔作势
D.暴躁 博闻强识 情不自禁 悬梁刺骨
解析 B项深—甚;C项加—假;D项骨—股。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如果因受感动而去摹仿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这就证明读者没有________能力,糊里糊涂地做了作品的俘虏。【出处:21教育名师】
(2)文化的________,不是短时期能解决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3)要读懂鲁迅作品中有些________的地方,需要仔细琢磨,并了解当时的环境。
A.鉴别 积淀 隐晦 B.鉴赏 积聚 隐晦
C.鉴赏 积淀 隐讳 D.鉴别 积聚 隐讳
解析 (1)“鉴别”重在分辨、判断;“鉴 ( http: / / www.21cnjy.com )赏”重在分析、欣赏,根据句意,应选前者。(2)“积淀”包含沉淀之意,与“文化”搭配;而“积聚”重在聚集,“文化”不能“聚集”。(3)“隐晦”是含义较隐蔽,不容易理解,与文意吻合;“隐讳”是隐瞒、避讳的意思,不符合前后句意。【版权所有:21教育】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B.在久居内陆的人眼里,大海的一吟一荡都是诗。可从小生长在海边的人,早已司空见惯了归帆片片、鸥影点点。
C.在中国市场,由于零售商积重难返的盈利模式,零售商和供货商的矛盾愈演愈烈,和谐的商业生态环境的重塑还任重道远。
D.调查发现,我校最近有少数学生在午休期间去打游戏机,个别学生还参与了赌博,请老师们及时教育,加强管理,防患未然。
解析 A项“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声音细微悠长,用来说“呼声”不恰当;B项“司空见惯”后一般不跟宾语;D项“防患未然”指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句中“去打游戏机”“赌博”已经发生,故不当。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近来,美国保守派为达到转嫁金融危机影响,又利用其智囊团掀起一股“中国操纵货币汇率论”,并宣称将对中国产品增加关税。
B.“机遇”号火星车对一块火星岩石的分析,科学家发现了硫酸盐等一些必须在有液态水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形成的矿物质。
C.如何在肯定草根文化的同时,不过分鼓吹偶像崇拜,而放大草根中“励志”的因素,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是值得娱乐媒体深思的问题。21cnjy.com
D.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解析 A项,“达到”后缺宾语,可在“影响”后加“的目的”;B项前后主语不一致;D项两面对一面,“国力的强弱”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搭配。
答案 C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8题。
文学的审美泛化
在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走向衰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候,我们惊奇地在各种非文学的领域发现了文学。它的身影已开始更多地出现在摄影、网络、手机短信之中。
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等的出现,再加上此前的电影文学、电视散文等,这些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文学借助于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泛化。然而,对于文学的泛化,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大力进行围追堵截;有人视之为畏途,犹豫徘徊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些都大可不必,纵观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便可看到,文学的泛化是文学发展中的常见现象。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从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寻找、发现和捕捉新的审美对象,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文学的审美属性使其始终都在寻找和表现新的对象和内容,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学形式为其新的载体。旧的文学样式因成熟而相对僵化,它会使文学对新的审美对象和内容的表达滞后。所以任何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向被传统的审美观念视为非审美领域的方向的开拓,用发展的眼光看,都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类型的开始。
但是,文学的泛化一般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的现象。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为文学。因此,我们还得把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甚至是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区别开来。有人说,当前的文学走向了泛化,其理由便是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思想穿透力贫乏,对人性的关注趋于淡化,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然而,这些现象不能称为文学的泛化,只能说是某个时期某些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的弱化,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不是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还有那些所谓的广告文学,它们虽然有时也有曲折的情节,而且引人入胜,但它们是不能被称为文学的。文学中的审美不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它具有无功利性,即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但所谓的广告文学不是这样,它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其所有的叙述和描写都是为了宣传和推销其产品,文学在这儿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广告利用文学的想象和描写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它本质上是对文学的去审美属性化,利用的不过是文学的外壳,因此,所谓的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为文学的泛化之列的。相反,无论是摄影文学、网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无论时代怎样变,无论文学借以栖身的媒介怎样变,文学总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它的审美内核不会变。拥抱了审美,那才是真正拥抱了文学。
6.下列说法,属于对“文学的泛化”的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指在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走向衰微时而出现的摄影文学。
B.其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C.它一般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的现象。
D.它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解析 A项说法片面,“摄影文学”仅是文学的泛化的表现之一;B项表述虽正确,但不是“文学的泛化”的含义;D项说的是“文学”。
答案 C
7.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
B.当前有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这是文学的泛化的表现。
C.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都有区别。
D.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为文学。
解析 由原文第四自然段中“这些现象不能称为文学的泛化,只能说是某个时期某些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的弱化”可知,B项错了。21·cn·jy·com
答案 B
8.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及电影文学等的出现,表明文学借助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泛化。
B.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文学活动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C.广告文学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文学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因此,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为文学泛化之列的。
D.无论是摄影文学、网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解析 D项原文是“它们中的优秀作品都会……意味”。
答案 D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不能寐,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②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③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 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③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特:只,不过。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道:道理。
C.惟稍夺其权 稍:渐渐地,慢慢地。
D.上素嫌其人,不与 与:赞成。
解析 B项:道,方法。
答案 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使一举而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因晚朝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岂得以喜怒专之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D.则《论语》二十篇也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解析 B项因,介词,趁机。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C项介词,凭;动词,认为。D项连词,表因果,原来是;连词,表假设,如果。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 B
11.《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 )21教育网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稍压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2-1-c-n-j-y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解析 ③是宋太祖劝解兵权的委婉之词;⑥是说赵普善用《论语》治政。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21·世纪*教育网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解析 A项错在“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应为“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
答案 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听听您以后的打算。
(2)(石、王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这种程度,这就是所说的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刚刚回到家,就急忙关上门,打开箱子拿出一本书读,有一整天,即使家人也不能猜出(他读的是什么)。
【参考译文】
韩王赵普做宰相。太祖刚刚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位,多次出去微服私访,有时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一天,大雪下到夜里,皇上敲赵普的家门,赵普赶忙出来,慌忙叩拜迎接,问:“夜深寒冷,陛下为什么出来?”皇上说:“我睡不着,一张床之外,都是别人的家,所以来看看你。”赵普说:“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能听听您以后的打算。”皇帝说:“我想攻打太原。”赵普很长时间没有说话,说:“这不是我所能了解的。”皇帝问其中的缘故,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假使一举攻下太原,那么两边的祸患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为什么不暂且留着等待平定各国(之后再攻打太原呢)。”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于是定下攻打江南的决议。
太祖取得天下以后,召见赵普问道:“自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总共换了十个姓氏,战争不断,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停止天下战争,替国家建立长治久安之计,有什么方法呢?”赵普说:“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太重,君弱臣强罢了。只有渐渐地削夺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军队,那么天下自然安定了。”话未说完,皇上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皇上趁着晚朝,和老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酒喝到最畅快的时候,宋太祖开口道:“人生在世,好像骏马掠过缝隙一样快,所求的富贵,不过多积聚些金银,多一些自我娱乐,让子孙没有贫乏罢了。你们为什么不解去兵权,选择好田产房屋作为子孙长久之业,多养些歌儿舞女每天饮酒相欢,来度过一生。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第二日,都托言有病,乞求解除兵权。宋太祖答应了,都让他们以散官的身份回家养老,给他们的赏赐也特别优厚,众多功臣都因此善终。
赵普辅佐太祖时,有一名大臣立功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赞成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说:“刑法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太祖入宫,赵普立在宫门口,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太祖醒悟了,才认可他的上奏。赵普想任命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的意愿,太祖不采纳。第二天,赵普又上奏,太祖又不采纳。第二天又上奏,太祖大怒,拿过奏折撕裂扔到地上,赵普脸色不变,慢慢拾起奏折回家后修补连缀,第二天又呈上去,太祖才醒悟过来,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那个人果然称职。
赵普做了宰相,每当朝廷遇到大事,商定重要决议,刚一回到家,就马上关起门,开箱取书,整天阅读,即使家人也猜不出他读的是什么。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后来他去世后,家里人才打开箱子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太宗想任他为相,有人诬陷说:“赵普,山东学究,只是能读《论语》罢了!”太宗怀疑,把这件事告诉赵普。赵普说:“我确实不懂得读书,只是能读一本《论语》辅佐先帝安定天下,才用了半部,还有一半可以辅佐陛下。”太宗疑虑消释,最终任命他为宰相。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浣溪沙①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 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
(2)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答案 (1)师不必贤于弟子 则知明而行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矣 (2)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君子生非异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www-2-1-cnjy-com
五、(12分)
16.把下面6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旋律。____________________。火红的太阳烘烤着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舰。【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①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织成一片密密的厚发
②这时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
③却换来烦人的蝉儿
④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终于沸腾了一样
⑤下面林带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⑥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在长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答案 ④①⑤②③⑥
17.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意思,拟写一条“京剧脸谱”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60字。(4分)
在京剧表演中,某些男性角色的脸部常有一种特殊的彩色化装,称之为“脸谱”。根据剧情和剧中人物的需要,演员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在脸上勾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图案、不同纹样的脸谱,用来表明戏中人物的面容、性格等特征,使观众能观其外表,知其心胸。例如,红色脸常用来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等性格,以“三国戏”里的关羽为代表;白色脸则常用来表现奸诈多疑,以“三国戏”里的曹操为代表。京剧脸谱能够丰富舞台美术色彩,强化演出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京剧脸谱是京剧表演中以夸张变形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手法(要点“夸张变形等手法”),用不同颜色、图案、纹样(要点“不同颜色、图案、纹样”)在男性角色脸上勾画(要点“男性角色”)的用来表明面容、性格等特征(要点“表明面容、性格等特征”)的特殊彩装。
18.某市交警大队当街悬挂一条 ( http: / / www.21cnjy.com )警示语:“超载会翻车,翻车会死人,坚决不坐超载车。”提醒大家注意交通安全。市民反映该警示语用吓人的语言,有点过分了,看到之后心里堵得慌。请围绕这条警示语的中心,运用一种修辞方法,写一条委婉得体的警示语。(4分)
警示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比喻:超载是交通事故之源,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请不要超载行驶。
拟人:安全意识离你远去,危险隐患向你走来。
对偶:遵章行驶保安全,超载上路埋隐患。
排比:司机讲道义,不谈超载利;安全系乘客,莫坐超载车;大家齐努力,社会更和谐。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人生麦茬地
张 炜
一个从无垠的原野上走来的人生,忘得掉炎炎夏日里那一片接一片的银亮麦茬、像电光一样闪烁的麦茬吗?土地焦干烫人,没有一丝水汽,如果有人划一支火柴,麦茬就会一直燃烧到天边。土地烘烤出人的汗水,给自己解渴。人的脸和土地一个颜色。汗水还是不停地流出来,肌肉干贴在骨骼上,生命之汁已经剩下不多了。夏天,多么漫长。在这个滚烫的季节里,老人无声无息地劳作,一天接一天坐在地里。他们要熬过什么?或者,他们在期待什么?人老了,知道前边的日月是什么样子;人年轻就不晓得以后的岁月是什么光景。其实一茬麦子与另一茬麦子总是差不多——麦茬的颜色一样,也同样在夏日里闪亮耀眼。儿子啊,在外奔忙的儿子啊!
日当正午的时候我还不愿回去,我也没有寻找一片树荫。这片土地太大了,我僵硬的双腿不愿挪来挪去。丈夫没有了,他埋在这片土里——很多的男人女人都埋在这片养活了他们的土里。每个人将来也都一样。麦茬哟,像针一样刺我的手和脚,我的长了厚茧的皮肤都受不住了。我把散在垄里的穗子拣起来。这麦秸在阳光下刺眼亮,我不得不眯起眼睛。饱含了盐的汗水顺着皱纹流进眼窝里,我一遍一遍地去擦……
远处有只百灵鸟,它不歇声地叫,它有了什么好事?
麦茬间的另一种颜色,是绿色的小玉米苗儿。一茬让给了另一茬。庄稼,这就是庄稼。谁熟悉农事?谁为之心动?谁在这广阔无边的田野上耕作终生却又敏悟常思?苍穹下多少生命,多少搏动不停的角落,生生息息,没有尽头。可是土地再辽阔、离我再遥远,我还是能把正午里坐在麦茬地里的母亲一眼辨认出来!她的雪白的头发啊,她的蓝布大襟衣服啊,我没有开口喊,夏日的白光已经灼伤了我的双目……
我的母亲,我的母亲。
远处的百灵鸟一连声地叫,这个炎热的夏天,你有了什么喜事?
正午的阳光把原野晒出了紫烟。母亲的后背 ( http: / / www.21cnjy.com )贴紧了汗湿的衣服。我问她什么时候来到麦茬地里?已经坐了多长时间?她不做声,像没有听懂。停了一会儿,她从那个盛满了麦穗的柳条篮子里,翻出了一块焦干的锅饼。锅饼按在我的嘴上,它像石块一样坚硬。“孩儿孩儿,我的孩儿!”我张大嘴巴咬住了锅饼。
母亲笑了。
我的儿子从天边上飞来了。好孩子你看脚底下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粗壮麦茬,就知道这是个好夏天。你再也不用担心春天的事情了——那时节花开草绿,渠水噜噜响!你爸离开时是个春天,那样的春天再也不会有了。我嚼了榆树叶儿往他嘴巴里抹,一下一下他都咽了。他的眼神亮晶晶,我想他会好好陪伴我。谁料到第二天早上叫他不应,他去了! 21*cnjy*com
你走到高山上、大海边上,走上千里万里,也找不到这么肥的一片土地。这里值得你做一辈子,值得你安下心生个娃儿。你走了,走得无影无踪,连小木板门都没有关严。吭哧吭哧咽下吃食。人不能吃饱了肚子,一抹嘴巴就跑开。2·1·c·n·j·y
远处的百灵鸟一连声地叫,这个炎热的夏天,你有了什么喜事?它为什么欢乐?
儿子与母亲分吃一块锅饼。后来,儿子取水去了。老人又一次撩起青布衣襟去擦脸。她的脸被遮住了,像为自己的突然衰老感到羞愧似的。
我只是瞥了一眼,再也没有转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脸去;就像脚踏着锋芒向上的麦茬一样,我小心地、一声不吭地离开了。但我一辈子也忘不掉这一幕。我在心中默念着:麦茬地!
(选自《百年中国经典散文》,有删改。)
19.文章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揭示酷热的时令特点,借以渲染人生的艰难,为母亲出场作铺垫。
20.对“人生麦茬地”的含义有多种理解,请你至少写出两种。(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是磨砺性情的人生战场。(2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寄托感情的精神家园。(3)是传承生命的人生驿站。(4)是享受人生的幸福乐园。(5)是脚踏实地的人生轨迹。(6)是完善生命的本真归宿。(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21.本文交替变换叙述主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便于展示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便于打破时空局限,将现实与联想穿插交错,丰富文章的内涵,使文章富有张力,增强艺术感染力。
22.“百灵鸟”在文中多次出现,试探究其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形式上,百灵鸟作为行文中的一种点缀,便于文章内容的及时切换,使行文更加活泼有致,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2)在内容上,百灵鸟代表着快乐和幸福 ( http: / / www.21cnjy.com ),给母亲沉重的人生增添了希望和亮色;充分说明母亲尽管一生充满艰辛却始终在享受着生活赋予她的一切,给人以深刻有益的启示。【来源:21cnj*y.co*m】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寒梅没有牡丹华贵,没有玫瑰艳丽,没有百合馨香,但它选择在天寒地冻、百花凋零的时节绽放,成为人们眼中的独秀。
大雁没有黄莺叫声动听,没有孔雀曼妙,没有雄鹰孤傲,但它选择在天空空旷、百鸟归巢的时刻迁徙,成为人们眼中的独秀。
流星没有太阳灿烂,没有月亮圆润,没有恒星长久,但它选择在万籁俱寂、夜幕深沉的时候坠落,成为人们眼中的独秀。
请以“独秀”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解读材料不难看出:只有认清自己 ( http: / / www.21cnjy.com )才有可能创造“独秀”的人生。只有在认清自己的基础上选择的人生道路才会是最通达、最成功的。王维认清了自己,他“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于是,他成了山水田园派的宗师泰斗,若非如此,他恐怕只会成为一位无名的小吏。陶渊明认清了自己,他“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于是,他成了终南山下的采菊人,若非如此,他恐怕只会成为一位渎职的污吏。
认清自己就不要退缩,因为同样有着健康的体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着新鲜的思维,有书读万卷、路行万里的理想。相信只要一直在奋力行走,只要不忘记出发的理由,总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且沿着它走向成功的终点——就可能会成为人们眼中的一枝“独秀”。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