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3 15:3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公开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号施令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的处境就像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期,遇到了“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是指( )
A.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B.东欧剧变导致格局失衡
C.欧盟崛起威胁美国霸权 D.世界多极化轮廓的初显
2.在21世纪初全球超级计算机领域,比较先进的有美国的美洲豹、中国的天河一号A,日本的 “京”等。2011年,莫斯科大学计划建造新型超级计算机,力图使其跻身万万亿次超级计算机行列,并在全球超级计算机中名列前茅。这反映出当代( )
A.科技深刻影响人类生活 B.大国仍然延续冷战思维
C.世界局势的动荡和不安 D.大国重视尖端科技竞争
3.有学者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政府一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持自由放任的态度,认为政府没有义务帮助穷人们人为地改变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应该介入社会福利事业。对于美国政府“介入社会福利事业”的结果或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欧洲各国以此为蓝本建立了济贫制度 B.德国因此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C.使美国最终确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D.使西方社会实现了社会公平和公正
4.二战后,美国第一、二产业部门的劳动者减少,第三产业的劳动者显著增加,同时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比重也在发生变化。据统计,1950-1980年,美国“白领工人”在就业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重从36.7%上升为52.1%,而“蓝领工人”的比重从41.2%下降到31.79%。这一变化( )
A.源于发达国家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B.表明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工作积极性
C.反映出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多层次化 D.促使美国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5.二战以后,英国率先建立了公共服务体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政府将社会福利领域的“国家照顾”模式变革为“社区照顾”模式,而且在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领域,引入市场竞争体制,公共服务交由公司承担。这一变革( )
A.使公共服务质量下降 B.是国家干预强化的表现
C.导致政府监管的缺失 D.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效率
6.二十世纪 70年代,美国学者弗里德曼认为:政府的主要作用应是制定公平市场竞争规则并提供其运转的保障,当良性市场确立起来,自由市场将把配置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佳状态,这一观点得到经济界的广泛认同。这反映当时美国经济界( )
A.自由放任主义呼声渐高 B.认可市场的主导作用
C.呼吁政府加强经济干预 D.成功转向新自由主义
7.“当战争(二战)结束的时候,妇女们知道是她们和男人一道使胜利成为可能,她们表现出的精神力量和爱国热情给公民意识和自我意识赋予了新的含义”“战争的结果不仅把(美国)妇女带进政治和社会组织中,而且改变了妇女们所关心的地方,即要求男女平等"。据此可知,二战后的美国( )
A.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B.妇女独立自主意识增强
C.爱国主义成为主旋律 D.基本实现了男女的平等
8.自从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美国科学家提上日程,人工智能已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近年来,“无人仓库”“无人码头”“无人车间”乃至“无人工厂”也纷纷出现,人工智能正在融入金融、医疗、教育、农业、零售等各行各业。这表明人工智能( )
A.打破了经济发展的困局 B.深刻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
C.削弱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D.加剧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新变化。下图呈现的是(  )
A.建立福利国家 B.企业国有化
C.第三产业的兴起 D.“新经济”的出现
10.有学者在评价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时说:“只有那些感到自己在社会福利方面得到充分保障的人,才能利用自己争取自由的机会,因此,为了争取自由,必须要求平等的生活机会和全面 的社会保障。”可见,该学者强调了福利制度( )
A.对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意义 B.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依赖
C.创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D.弱化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11.1943年,贝弗里奇规划了二战后英国社会乃至整个欧洲国家的蓝图,建议将基本社会保障、国民健康计划和家庭津贴的覆盖范围扩大,实施全面的社会保障。1944年法国颁布了《全国抵抗委员会纲领》,主张集中供应保障民众所需,也强调了福利制度的地位。这些主张( )
A.促进了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完善 B.体现战后欧洲国家的调控道路
C.遵循“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原则 D.源自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需要
12.1947 年,美国各级政府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5%,1952 年上升为26.8%。1969 年突破了 30%大关。政府财政赤字由 20 世纪 50 年代的0.2%上升到20 世纪 60 年代的 2%以上。这表明,这一时期美国( )
A.军备扩张军费激增 B.福利国家初步建立 C.国家加强宏观调控 D.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13.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说:“我们交通运输体系的联合力量加在一起,就是合众国这个我们所拥有的称号中的动力要素。没有它们,我们不过是许多个别部分的联盟而已。”艾森豪威尔认为交通运输体系( )
A.利于各地经济的往来 B.利于国家整体性的发展
C.是美国发展的主要动力 D.利于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复苏
14.二战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新的时期,而苏联在这一时期几乎割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联系。美国芯片与苏联芯片尺寸不一导致苏联半导体设备不能生产西方尺寸的芯片,微电子产品无法出口。这主要说明( )
A.西方“知识经济”优势凸显 B.冷战影响经济发展技术交流
C.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落后 D.苏联着力突破西方经济封锁
15.关于冷战的起源,美国“正统派”认为是苏联为了寻求世界霸权,“修正派”认为是美国对苏联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后修正派”认为是美苏领导人的实用主义政策以及双方的一系列错误与误解,“新后修正派”认为冷战是苏联挑起的。这些分歧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不同的( )
A.阶级立场 B.史学方法 C.研究视角 D.宗教信仰
二、材料分析题
16.【谈一谈】
有人认为,“白领工人”和中间阶层人数的增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因素。
请回答:
(1)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说一说】
战后资本主义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社会的不平等不断加大。
请回答:
(2)结合所学,阅读上述资料并查找新的材料,谈谈你对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看法。
【思一思】
维护和平、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和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任务,需要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42年,英国工党提出了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人人都有权享有社会福利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1948年,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为英国建立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
请回答: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时代背景及方式。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场战争起源于1954年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由于当时北方控制在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劳动党手中,美国为了在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在日内瓦会议后迅速介入南方,并在1956年支持南方吴庭艳成立越南共和国。越南南北方两个政权分立的局面由此长期化。1961年,美国肯尼迪政府上台后,决定通过有限的军事干涉支持南越政权,使用军事手段消灭解放武装力量。越南的国内冲突由此发展为美国参加的战争。
——摘编自郭辉《战争回声》
材料二 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拥有巨大的军事优势,但始终无法将这种优势转化为胜势,最后不得不黯然采取脱身政策。……美国把越南民族解放斗争片面视为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而企图加以扼杀,忽视了越南民族主义所蕴涵的巨大能量与坚韧斗志,原以为胜利唾手可得,结果却是久战不决……。美国在西欧盟国离心日益增强的情况下,片面在东南亚追求的霸权利益,忽视英法两个主要盟友在该地区的传统利益和现实政策,结果在越南战争中失去英法的军事支持和政治合作。而侵越战争的非正义性,使美国政府公开宣战和进行战争动员的底气不足,它没有也不能向美国民众充分说明为什么要在越南从事战争。
——摘编自《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特点及影响》
材料三 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国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
——尼克松《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最后不得不黯然采取脱身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越南战争对冷战格局产生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戴高乐
史料二 现代科技发展还使生产力内在结构发生变化,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①;由高物耗、高能耗型转变为节物节能型;由初级技术型转变为高级技术型。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②!
史料三 美国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都迅速上升。
史料四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__%。……(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①。……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②。……_19_%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③。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1)结合所学知识,史料一反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积极作用?
(2)史料二中现代科技发展引起什么变化?
(3)史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根据史料四,归纳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的消极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内学界普遍认为“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合成词,存在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之分。广义概念是指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称,狭义的界定仅指技术革命。此外,国内学界关于人类历史上实音发生了几次科技革命,始终都是说法不一。若按照广义概念,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
16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梳理表
广义科技革 时间 狭义科技革命 主要特征
第一次 16—17世纪 第一次科学革命 近代物理学诞生
第二次 18世纪中后期 第一次技术革命 蒸汽机和机械革命
第三次 19世纪中后期 第二次技术革命 电气与运输革命
第四次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第二次科学革命 相对论和量子论
第五次 20世纪中后期 第三次技术革命 电子技术革命
——郑华聂正楠《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变迁的逻辑探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科技革命”、“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三者关系,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公开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号施令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的处境就像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期”可知,二战后,美国主导世界,但到7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势力的崛起,美国全球霸权受到挑战,世界多极化轮廓的初显,D项正确;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东欧剧变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欧盟正式成立于1993年11月,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在21世纪初全球超级计算机领域,比较先进的有美国的美洲豹、中国的天河一号A,日本的 ‘京’等。2011年,莫斯科大学计划建造新型超级计算机,力图使其跻身万万亿次超级计算机行列,并在全球超级计算机中名列前茅。”可知,在全球超级计算机领域,各主要大国几乎都在进行开发和研究,说明在当今世界大国重视尖端科技,并在此领域进行竞争,D项正确;科技深刻影响人类生活,材料中没有体现人类生活,排除A项;大国仍然延续冷战思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世界局势的动荡和不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材料中美国对社会生活由自由放任到介入社会福利事业,结合所学知识,面对经济危机,美国在1934年颁布了《社会保障法》,最终确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对欧洲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主语为美国,不是德国,排除B项;西方并没有实现公平公正,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二战之后第三产业部门就业人数增加,白领工人所占比重上升,蓝领工人所占比重下降,由此可知在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结构的多层次化,C项正确;这一变化源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进而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A项;题干中工人阶级结构的多层次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和工作积极性无关,排除B项;促使美国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二战以后,英国率先建立了公共服务体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区照顾”及所学知识可得,战后形成的“国家照顾”模式,加大了政府的福利开支和财政负担。“社区照顾”模式则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基层)社会福利建设,既减少了政府的直接支出,也有利于提升服务水平,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公共服务质量下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国家干预,而是变得越来越有效率,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不好的一面,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弗里德曼把政府定位为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自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B项正确;弗里德曼肯定政府在市场中的重要作用,这与自由放任主义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自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并不是呼吁政府加强经济干预,排除C项;材料反映经济界广泛认同弗里德曼的观点,并没有体现美国经济界成功转向新自由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二战后,美国妇女不断争取自身权益,这说明她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增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C项以偏概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实现男女平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D项夸大其词,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材料中人工智能正在融入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说明人工智能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B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D项;人工智能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并非削弱经济全球化趋势,排除C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图示可知,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险支出占有较大的比重,这说明西方国家进行福利国家建设,A项正确;图示无法看出企业国有化、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福利国家制度缩小贫富差距,有助于加强民众对自由、平等的向往与追求,这对维护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影响,A项正确;“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依赖”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福利国家制度对培养民众对自由、平等及互助等价值的追求,没有体现出开创资本主义发展新模式,排除C项;福利国家制度反映了政府对社会分配领域的干预,加强了政府管理职能,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1943年,基本社会保障、国民健康计划和家庭津贴的覆盖范围扩大”“1944年,集中供应保障民众所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二战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促进社会稳定,保障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确保战争的胜利,注重社会保障方面的建设,D项正确;西方社会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这体现了战前欧洲国家调控道路的探索,排除B项;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和政府财政赤字等不断攀升,说明这一时期美国政府不断加强宏观调控,故C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社会福利是政府财政支出增多的原因之一,但无法据此得出福利国家的初步建立,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美国政府财政不堪重负,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依据材料“我们交通运输体系的联合力量加在一起,就是合众国这个我们所拥有的称号中的动力要素。没有它们,我们不过是许多个别部分的联盟而已。”,可以看出交通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美国的国家统一,促进国家的整体性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交通对各地的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交通是美国发展的动力之一,而非主要动力,排除C项;二战后美国经济腾飞,不存在“复苏”之说,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二战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新的时期,而苏联在这一时期几乎割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联系。美国芯片与苏联芯片尺寸不一导致苏联半导体设备不能生产西方尺寸的芯片,微电子产品无法出口”信息可知,二战后在两极格局冷战对抗的大背景下,苏联与西方在经济发展、科技交流大受影响,B项正确;“知识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时间与题干材料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主旨重在说明苏联与西方的经济、技术交流,并未提及“重工业为主”的话题,排除C项;苏联着力突破西方经济封锁,在材料中并无体现,而且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研究者的阶级立场、研究视角甚至个人情感都是影响历史结论的主要因素,材料中的各个派别都代表美国资产阶级利益,具有一致的阶级立场,但由于各个派别看待冷战起源的角度不一样,就得出不一样的结论,C项正确,排除A项;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美国关于冷战起源的认知,史学方法、宗教信仰不能成为影响得出历史事件研究结论的“主要因素”,排除BD项。故选C项。
16.(1)不同意。这一变化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出现了复杂化的特点,一方面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一定程度导航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
(2)材料体现出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得到明显发展,但与此同时,收入增长的速度在最富裕人口和中等之家之间的差别在扩大从而导致贫富差距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认识:(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事实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还具有相当的容纳能力,还有发展潜力和生命力。(2)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只能暂时缓解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危机不可能根本解决,社会危机也会不同程度上逐渐积累。(3)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缩小贫富差距,防止过分的贫富分化,实行“社会福利制度”,起到一定作用,但无法根本解决问题,此外也产生了许多弊端,比如,国家财政负担过重等。
(3)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英国经济凋敝、人们生活困苦,工党的政治主张赢得社会广泛支持。
方式:以法律形式推行社会保障;实行国家干预。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间阶层人数的增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因素”这一观点是片面的。因为这一变化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出现了复杂化的特点,一方面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因此不同意材料中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社会的不平等不断加大,收入增长速度的差别在扩大,从而导致贫富差距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福利制度”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认识。
(3)背景: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英国经济凋敝、人们生活困苦;根据材料“英国工党提出了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人人都有权享有社会福利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工党在大选中获胜”得出工党的政治主张赢得社会广泛支持。方式:根据材料“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济法》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得出以法律形式推行社会保障;结合所学,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17.(1)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将东南亚国家视为冷战之中的关键所在;印度支那国家独立;越南南北分裂,美国在越南采用扶植和军事干涉政策。
(2)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的“滞胀”;美国在越南问题的政治分析上缺乏远见;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去英法的支持;美国干涉越南的非正义性,使其战争动员不足;越南得到中苏援助。
(3)改变了冷战的态势,美国由冷战中的强势一方变为弱势,美苏关系出现缓和的局面;面对苏联的进攻,美国积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得以壮大。
【详解】(1)根据材料“美国为了在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在日内瓦会议后迅速介入”,得出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将东南亚国家视为冷战之中的关键所在;根据材料“战争起源于1954年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结合所学可知,日内瓦会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独立斗争的巨大胜利;根据材料“(美国)支持南方吴庭艳成立越南共和国”“越南南北方两个政权分立”“肯尼迪政府……通过有限的军事干涉支持南越政权,使用军事手段消灭解放武装力量”,得出越南南北分裂,美国在越南采用扶植和军事干涉政策。
(2)根据材料“(美国)忽视了越南民族主义所蕴涵的巨大能量与坚韧斗志”“忽视英法两个主要盟友在该地区的传统利益和现实政策”,得出美国在越南问题的政治分析上缺乏远见;根据材料“失去英法的军事支持和政治合作”,得出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去英法的支持;根据材料“侵越战争的非正义性,使美国政府公开宣战和进行战争动员的底气不足”,得出美国干涉越南的非正义性,使其战争动员不足;结合所学,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的“滞胀”,越南得到中苏援助。
(3)根据材料“(美国)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结合所学可知,越南战争使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改变了冷战的态势,美国由冷战中的强势一方变为弱势,美苏关系出现缓和的局面;结合所学,70年代,面对苏联的进攻,美国积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以便尽快从越南“脱身”,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结合所学,越共在中苏两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下,取得了越战胜利,统一了国家,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得以壮大。
(1)变化: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私人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保证生产的社会性。
(2)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3)经济现象: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根本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4)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引起社会不满。
【解析】(1)
变化:根据材料“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可归纳出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私人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保证生产的社会性。
(2)
变化:根据材料“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由高物耗、高能耗型转变为节物节能型”“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可归纳出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3)
经济现象:根据材料“美国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可归纳出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4)
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可归纳出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根据材料“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可归纳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根据材料“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可归纳出引起社会不满。
20.示例:
论题: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融合
阐述:科技革命的内核是科学革命的理论突破和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动力技术的革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科学知识,如牛顿的力学理论,发明了“万能蒸汽机”,是生产技术史上的飞跃,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取得一些列突破性成果,如电磁理论,为电力技术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综上所述,当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逐渐融合时,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并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示例仅作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赋分。)
【详解】示例:论题:从材料内容可得出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融合。阐述:根据所学可得出科技革命的内核是科学革命的理论突破和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动力技术的革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科学知识,如牛顿的力学理论,发明了“万能蒸汽机”,是生产技术史上的飞跃,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取得一些列突破性成果,如电磁理论,为电力技术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最后总结得出,综上所述,当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逐渐融合时,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并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